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摘要
  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核心教導便是三學定型句的出現,兩者的經碼次序有所不同,但是都有很長的篇幅記載著相同的三學定型句,《長阿含經》首先出現在《阿摩晝經》(N20),《長部》首先出現在《沙門果經》(D2);其後數經都有相同的三學定型句,只是以省略文標示,而其實質內容則是相同。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共約有36個獨立的經典,其中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共達12部經。另一個值得注意是,整個《長阿含經》除了【三學?定型句】外並沒有其他同樣份量的定型句,由此強烈顯示出「三學」是《長阿含經》的核心教導所在,而不是後代所傳說的:「破諸外道,是長阿含」或「吉祥悅意」而已。本文並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來解說【三學?定型句】的要義,最後比較《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的【三學?定型句】。
  一、《長阿含經》和《長部》的經碼與【三學?定型句】
  《阿含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阿難尊者等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的佛經,其中,文句較長的,集成《長阿含經》,阿育王時期往南傳到錫蘭的,形成今日南傳的《長部》。《長部》共有34部經(《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8,妙林出版社,1994)。至於北傳到中國的《長阿含經》,則是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在西元413年譯成漢文,全經分成四分,內含30部經。南北傳的經碼次序有所不同,這是由於佛滅後二者的傳承系統不同之故。今將北傳《長阿含經》的經典(經碼以N標示)和南傳《長部》相當的經典(經碼以D標示)對照如下:
  N1《大本經》(D14)
  N2《遊行經》(D16/17)
  N3《典尊經》(D19)
  N4《闍尼沙經》(D18)
  N5《小緣經》(D27)
  N6《轉輪聖王修行經》(D26)
  N7《弊宿經》(D23)
  N8《散陀那經》(D25)
  N9《眾集經》(D33)
  N10《十上經》(D34)
  N11《增一經》(D--)
  N12《三聚經》(D--)
  N13《大緣方便經》(D15)
  N14《釋提桓因問經》(D21)
  N15《阿[少/兔]夷經》(D24)
  N16《善生經》(D31)
  N17《清淨經》(D29)
  N18《自歡喜經》(D28)
  N19《大會經》(D20)
  N20《阿摩晝經》(D3)
  N21《梵動經》(D1)
  N22《種德經》(D4)
  N23《究羅檀頭經》(D5)
  N24《堅固經》(D11)
  N25《倮形梵志經》(D8)
  N26《三明經》(D13)
  N27《沙門果經》(D2)
  N28《布吒婆樓經》(D9)
  N29《露遮經》(D12)
  N30《世記經》(D--)
  N--《摩呵梨經》(D6)
  N--《闍利經》(D7)
  N--《須婆經》(D10)
  N--《大念處經》(D22)
  N--《三十二相經》(D30)
  N--《阿吒曩胝經》(D32)
  由此可知,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約略含有三十六個獨立的經典。《長阿含經》的30部經中,共有9部經出現【三學?定型句】的經文,首先出現於N20《阿摩晝經》,始自:「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結束於「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或結束於「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
  於此N20《阿摩晝經》中,【三學?定型句】的經文長達約4500字。其後的【三學?定型句】出現於經典N22-N29,經文就用「……乃至」來省略,而其內容實際相同(唯依對象,有時釋尊只開示到戒學和定學)。
  《長部》34部經中,共有12部經出現【三學?定型句】,首先出現於D2《沙門果經》,其後是D3- D13,後出時,也用「……乃至」來省略,而其內容實際也相同。《長部》比《長阿含經》多出D6,D7,D10三經。
  這些經典的一個核心教導便是三學,並且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值得注意是,整個《長阿含經》和《長部》除了【三學?定型句】外並沒有其他同樣份量的定型句,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共達12部經,這是值得重視的地方。
  二、經文中三學定型句的出現
  今先摘錄《長阿含經》中【三學?定型句】,以了解其標準型式,這些《長阿含經》經句在梵文的原文是一致的,但翻譯成中文後,前後出現的譯詞常有小小的出入。以下摘錄經句。
  N20《阿摩晝經》(D3):
  若如來出現於世,(中略)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
  此段【三學?定型句】經句,原文長達4500字,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釋尊對摩納詳細開示戒學、定學、慧學,用來達成「無上明行具足」。此段【三學?定型句】的要義將在第三節探討。
  N22《種德經》(D4):
  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於異時,捨家財業,棄捐親族,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毗尼,具足戒律,捨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禪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為具戒。又問:云何為慧?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於慧明,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種德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具戒」、「智慧具足」。此中「具戒」包含戒學和定學。
  N23《究羅檀頭經》(D5):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究羅檀頭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此福最勝」。
  N24《堅固經》(D11)
  長者子!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若長者、居士聞已,於中得信;得信已,於中觀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鉤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長者子堅固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教誡神足」。
  N25《倮形梵志經》(D8):
  若如來、至真出現於世,……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得快樂。……迦葉!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滅諸癡冥,生智慧明,所謂漏盡智生。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倮形梵志迦葉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戒具足,見具足,最勝最上,微妙第一」。此處譯文「至真」之後漏了「等正覺」一詞。又由以上五經的最後一句,也可以看出其內容相同,但譯詞有小小出入。
  N26《三明經》(D13):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自娛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恨、無害,遊戲此心而自娛樂;悲、喜、捨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有結恨,無惱害意,遊戲此心以自娛樂。
  此段經文,是釋尊對婆悉咤、頗羅墮二人開示戒學、定學,來說明「梵道」。此處未開示慧學,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這是因為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
  N27《沙門果經》(D2):
  復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
  乃至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沙門得現在果報」。
  N28《布吒婆樓經》(D9):
  若如來出現於世,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有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乃至滅五蓋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中略)彼捨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釋尊對布咤婆樓梵志開示戒學、定學,來說明「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此處未開示慧學,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這也是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
  N29《露遮經》(D12):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乃至得三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闇冥,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此段【三學?定型句】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露遮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第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
  以上引述了北傳《長阿含經》的九部經,而南傳的《長部》中,除了有上述相同的九部經外,還多出三經也有【三學?定型句】:
  N--摩呵梨經(D6):
  友!如來出現於世,是應供者、正覺者,……(《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172,妙林出版社,1994)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摩呵梨開示戒學、定學、慧學,而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N--《闍利經》(D7):
  友!如來出現於世,(如來)是應供者、正覺者,……(《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175)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闍利開示戒學、定學、慧學,而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N--《須婆經》(D10):
  復次,阿難!彼尊者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而住,所稱讚之戒蘊者何耶?
  (a)童子!今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
  又阿難!彼尊者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而住,所稱讚之聖定蘊者何耶?
  (b)童子!比丘如何保護其諸根門耶?……
  復次,阿難!彼尊者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慧蘊者何耶?
  (c)於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靜、純淨……於解脫時,解脫智生,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來此生。(《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222)
  此段【三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入滅未久,阿難尊者對須婆開示戒蘊、定蘊、慧蘊三學,此處阿難所回答的(a)、(b)、(c)三段經句,分別就是【戒學?定型句】、【定學?定型句】、【慧學?定型句】。
  以上北傳的《長阿含經》N20,N22-29,加上南傳的《長部》D6,D7,D10,共有12部經教導相同型式的三學,不外表示佛陀對三學的重視,也表示這是《長阿含經》和《長部》的重點所在,而不是後代所傳說的:「破諸外道,是長阿含」(T23,p504)或「吉祥悅意」而已。經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現,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讓聽眾記住。當然也有許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的三學教導,散見於《長阿含經》中,但大都是簡短的經句。
  三、【三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
  依據前引《須婆經》(D10),對【三學?定型句】給予大的分段,以下配合《瑜伽師地論》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T30,p396b-p397c),給予細的分段,並解說其要義。《瑜伽師地論》說: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從自圓滿乃至最後依三摩地,當知是名修集劣緣。若依四諦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誡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當知是名修集勝緣。
  此論依次列出十二劣緣和一勝緣,共有十三緣,今依此將《阿摩晝經》(N20,D3)中【三學?定型句】分段並略述要義如下:
  (一)【戒蘊?定型句】
  【1.劣緣:自圓滿、2.他圓滿】經文:
  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中,獨覺自證,為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淨行。
  若居士、居士子及餘種姓,聞正法者即生信樂。
  此段要義,在於能夠聽聞正法並起淨信,《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
  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
  【3.善法欲】經文:
  以信樂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繫縛,不得清淨純修梵行;今者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義,在於生起出離之心,《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經文:
  彼於異時,捨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銜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三學的修習是以出家眾為主角,此段要義,《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
  【5.戒律儀】經文:
  與出家人同捨飾好,具諸戒行,不害眾生,捨於刀仗,懷慚愧心,慈念一切,是為不殺。捨竊盜心,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私竊意,是為不盜。捨離淫欲,淨修梵行,殷勤精進,不為欲染,潔淨而住,是為不淫。捨離妄語,至誠無欺,不誑他人,是為不妄語。(中略)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長文其要義在於時時守戒,內含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二)【定蘊?定型句】
  【6.根律儀】經文:
  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為色之所拘繫,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御六根馬,安隱無失。
  此段要義,在於培養正念以防護己心,《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
  【7.於食知量】經文:
  彼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亦不貪味,趣以養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苦不生,有力無事,令身安樂。猶如有人以藥塗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自高。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為行道。
  此段要義,在於懂得適量飲食,《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8.覺寤瑜伽】經文: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又於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彼於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繫想在明,心無錯亂;至於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
  此段要義,在於初夜、後夜都能時時經行、宴坐,《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9.正知而住】經文:
  比丘有如是聖戒具足,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
  云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念無錯亂。
  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譬如有人與大眾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後,常得安隱,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於語默,常念、一心,無有憂畏。
  此段要義,在於行、住、坐、臥能夠時時正知,《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
  【10.樂遠離】經文:
  比丘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塚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
  此段要義,在於使身心能夠遠離,《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積、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
  【11.清淨諸蓋】經文:
  至時乞食,還洗手足,安置衣缽,結跏趺坐,端身正意,繫念在前,除去慳貪,心不與俱;滅瞋恨心,無有怨結,心住清淨,常懷慈愍;除去睡眠,繫想在明,念無錯亂;斷除掉戲,心不與俱,內行寂滅,滅掉戲心;斷除疑惑,已度疑網,其心專一,在於善法。譬如僮僕,大家賜姓,安隱解脫,免於僕使,其心歡喜,無復憂畏。(中略)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要義,在於去除五蓋,《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
  【12.依三摩地】經文:
  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捨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禪。彼已喜樂潤漬於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如人巧浴器盛眾藥,以水漬之,中外俱潤,無不周遍。(中略)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要義,在於修習四靜慮,《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
  (三)【慧蘊?定型句】
  【13.勝緣】經文:
  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於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為繩,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中略)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長文要義,在於證淂三明及涅槃,《瑜伽師地論》說: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初自圓滿,依三摩地以為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動。若復獲得依四聖諦為令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他音教授教誡,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為先所有正見,由此便能於四聖諦入真現觀,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以上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是為了便於掌握【三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並由此了解《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是三學,而不是「破諸外道」而已,因為《長阿含經》和《長部》中,破外道邪見的經文,零散出現在《弊宿經》(N7,D23)、《自歡喜經》(N18,D28)、《梵動經》(N21,D1)等,而不像【三學?定型句】以有系統的句型一再呈現。
  四、與《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的比照
  在《中阿含經》中也多處出現【三學?定型句】的經文或省略文,例如:(80)《迦絺那經》、(104)《優曇婆邏經》、(146)《象跡喻經》、(182)《馬邑經》、(204)《羅摩經》。在(80)《迦絺那經》中,尊者阿那律告諸比丘:
  (一)【戒?定型句】
  諸賢!我厭已而作是觀: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可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於後時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諸賢!我出家學道,捨族姓已,受比丘學,修行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諸賢!我離殺,斷殺,棄捨刀杖,(中略)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缽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諸賢!我亦如是,隨所遊至,與衣缽俱,行無顧戀。(中略)
  (二)【定?定型句】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蘘[艸/積],或至林中,或在塚間。
  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中略)
  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三)【慧?定型句】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中略)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漏盡智通作證。諸賢!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52b)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但此段長文還是比《長阿含經》的《阿摩晝經》(N20)較為簡短,經由比對,缺少「如來出世」這一段經句和諸譬喻,但可以看出所包含的三學的修習內容是一樣的,並以出家眾為主角。
  在(104)《優曇婆邏經》中,釋尊對無恚說:
  無恚!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於世間。……彼捨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已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95a)
  此段經文雖以省略文出現,然而【三學?定型句】所包含的意義從頭到尾是一樣的。在(204)《羅摩經》中釋尊對五比丘所開示的【三學?定型句】也與此經完全相同。
  以上《中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比《長阿含經》的較為簡短,缺少譬喻。
  至於《雜阿含經》中的【三學?定型句】,則比《長阿含經》和《中阿含經》的經文更簡短,例如《雜阿含636經》:
  (一)【戒?定型句】
  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
  (二)【定?定型句】
  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令〕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T2,p176a)
  此段經文中,【戒?定型句】含身清淨、語清淨、命清淨,【定?定型句】有相同的斷五蓋,但是沒有提及四禪。此經屬於「念住相應」,因此在【戒?定型句】、【定?定型句】之後,接著教導修習四念住。此處引用經文時,有所改動的詞句用〔〕標出。
  《雜阿含經》中,最短而完整的【三學?定型句】是出現在《雜阿含83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一)【戒?定型句】
  a何等為增上戒學?
  b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二)【定?定型句】
  a何等為增上意學?
  b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三)【慧?定型句】
  a何等為增上慧學?
  b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T2,p213c)
  今將此經全文錄出,可以看出《雜阿含經》的文句短而扼要,此處釋尊親自教導短而完整的【三學?定型句】及其基本內涵。
  由前引諸經可以明顯看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一個比一個簡短,這完全符合《瑜伽師地論》所說的: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T30,p772c)
  釋尊教導時,依對象的不同而有長短不同的開示,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將文句短的經文,編集在《雜阿含經》;將文句中的經文,編集在《中阿含經》;將文句長的經文編集在《長阿含經》;依照法數一、二、三等編成《增一阿含經》。經文文句長短不同,但其內涵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三學為其核心的教導。
  五、結語
  《長阿含經》中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有:《阿摩晝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倮形梵志經》、《三明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露遮經》等9經,南傳的《長部》更加上《摩呵梨經》、《闍利經》、《須婆經》,共達12部經,強烈顯示出「三學」是《長阿含經》的核心教導所在。由經論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晝經》(N20)中【三學?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學、定學、慧學要義,也含攝整個佛法的修學次第,並以出家眾為主角,其後在《長阿含經》中出現的【三學?定型句】經文,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則完全相同,由此可知《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在於三學,而不是「破諸外道」而已。
  (《法光學壇》200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