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六
九华山志卷六(内摄二门:一、营建门第七。二、流寓门第八。)
营建门第七(内分八:一、书堂。二、道观。三、祠庙。四、楼阁。五、亭馆。六、桥梁。七、塔墓。八、屯寨。)
前哲流风,后贤斯轨。肯构肯堂,明禋昭祀。或建祠堂,高山仰止。或修桥路,周道如砥。于以啸歌,于以燕喜。归与归与,君子所履。志营建。
一、书堂(计书堂九 附隐居一 书院二 山房一 附别业一 祠三 庵一 精舍六)
李太白书堂
在化城寺东,龙女泉之侧,唐天宝末建。宋南渡后,堂宇芜没。嘉熙初,邑令蔡元龙,作草堂于化城寺之东偏。明成化间,邑人柯志洪、吴瓛、僧德侃重建,增置两庑,前立石坊。隆庆三年毁于火。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访旧址,即僧房后高阜补建。二十二年,知县蔡立身,阅旧址狭隘,乃相地于东岩之下,重建祠宇三间,东西两厢,徙石坊其前。
清喻成龙诗:微雨散西林,群峰忽晴霁。著屐蹋新泥,迢遥任所计。泉石开心神,凉风吹松际。青翠入荒祠,古砌衣薜荔。残碑卧檐楹,白日门犹闭。废兴固有时,我来阅千岁。岂不深慷慨,聊与陈琐细。君本谪仙人,自矜多才艺。词赋凌沧洲,致身外科第。空惭明主恩,遂使谗佞蔽。丈夫感义气,忍被利名系。脱身事五岳,宇宙同参契。襄阳杜子美,爱君如兄弟。从此下吴越,江山来休憩。浩然怀英风,精魂随波逝。歌君蜀道难,为君一掩袂。
宗观诗:空山吹杜兰,香与红泉汇。缅彼谪仙人,书堂垂旷代。端明亦有言,白眼高四海。顺逆智岂昏,遘会磷淄改。为稽新唐书,天宝分藩在。懿亲急蒙尘,从师讵云罪。以此谢纷纷,一洗遗俗累。吊古憩东岩,郁盘何碨磊。林树多虎熊,悲风啸山鬼。欲往溪无梁,世远英名倍。绿水吐莲华,想像余文彩。逸才不再得,争杀毋庸悔。愿附玄鹤翼,招子翔云澥。
费拾遗书堂
在少微峰下。或云:卧云庵。其旧址也,前为天香岭。
清喻成龙诗:少微高隐白云端,苫块围炉血泪干。丹诏身荣全节易,孤臣心死报恩难。空山日落猿啼急,古墓松深月到寒。流水不关人代谢,秋生岩谷野花残。
王季文书堂
在头陀岭下,即今无相寺也。
柯崧诗:祇树何年合,荼蘼此度花。看山攒玉笋,酌水聚金沙。勾邑真人宅,唐朝处士家。云霞护金碧,瞻眺夕阳斜。
李昭象书堂
在碧云峰下。僧希坦诗:有孰谓堂空人已往,溪声还作读书声,之句。
双峰居士书堂
在福安院前,待制程鹏飞读书处,面双峰,因号焉。张紫微为之记。
汤侍郎书堂
在文殊峰下,宋侍郎汤允恭所筑。
滕子京书堂
在云外峰下,又名滕司谏书堂。思贤岩、谏堂山,皆以此得名。郡志载:滕尝称池之九华山,上陵紫霄,下盘洪流。千岩白云,万壑清风。草木多灵,民人熙熙。书契以降,不知干戈。居者得其寿,藏者得其朽。可以隐志,可以宅先。于是葬其父於邑东石岭铺,遂筑书堂于云外峰下,读书其中。
闳肃书堂
在天柱峰前。程待制鹏飞、子槐,读书之所。
天柱书堂
在天柱峰下,邑人施达讲学处。
九华先生隐居
姓名失考,以为宋齐邱,非也。广福寺,本超回书堂,然此必另是一人。
九华书院
宋处士陈岩建。中为楼三楹,扁曰溪山第一。左室曰静观,右室曰燕居。前有月池,池上有临清亭。义士方时发,以岩号九华山人,故题今额。后因兵燹,失所在。正德五年,岩六世孙陈九畴,请建祠於邑城。
元杨少愚诗:布韦高遁卜安居,富贵浮云意自如。醉里有怀尝倚剑,阑边无事且观书。落花疏雨吟成后,修竹清风睡醒初。客到莫嫌生计薄,九华山水任樵渔。
明李之世诗:三十年游未了缘,诗魂如梦寄苍烟。九华亦有闲樵子,山月山花不管年。
云波书院
在刘冲,邑人吴钟隐居处。
九华山房
元末时,义士钱清建,以面对九华,故名。王祎有记。久废,嗣孙登,重建。
曾侍中别业
在云门峰南。
仰止祠
在化城寺西,内祀王阳明。阳明于宏治、正德,两至九华宴坐,学者多从之游。及嘉靖七年,知县祝增为建祠,寻废。后知县苏万民、蔡立身,又重修焉。
邑人王一桢诗:蝌蚪尼山学,麒麟汉代功。人分千古局,公擅一身雄。玄水珠先握,迷川筏早通。青云荫汗简,赤日照葵忠。自奋神羊触,宁甘伏马充。直声寒九域,正气恼重瞳。儋耳投苏老,雷州遣寇公。凭天骄国狗,射影伏沙虫。劫盗遥行刺,孤臣但叩衷。谁知膏刃客,犹作溯波翁。信有良知在,无忧直道穷。终焉回圣怒,无复据神丛。风力南溟厚,龙光北斗冲。为霖开幕府,仗剑领元戎。义战宸濠缚,妖氛彭蠡空。康侯劳汗马,枫陛赐彤弓。河带盟淮上,茅封出海东。济川才既伟,铭鼎志尤洪。道牒终无摈,经箱老更丰。寻山同裋褐,聚石倚崆峒。两度芙蓉岭,诸峰锦绣中。曼陀花似雨,听讲狖吟风。半偈东岩唱,纤歌绝顶工。整衣致樽俎,缥缈浙云红。
甘泉祠
在化城寺东,中峰之下,湛甘泉若水曾游此。嘉靖十三年,督学闻人诠,知府侯缄,同知任柱,建,寻废。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重建。前有石刻甘泉二字。
陈明两公孝义祠
汪廷珍记曰:公名良台,字明两,世居九华南麓,为池之青阳人。自其高祖以来,世积内行。其父讳懋诣,少失怙,事后母以孝闻。尝以乡勇拒左梦庚兵於邑之龙口,乡赖以安,乡之人,固祝其有贤子孙矣。方公年十二,其父遇难,即能号泣请代,父竟得脱。公家尝不戒于火,而母章孺人尚在内室,公自外至,突入,负之出诸烈焰中,身无恙,若有神护者。父尝晨起,思邻邑佳果,公潜往取之,去复八十里,比夕以献。凡公之先意承志,率类此。父素厚邻里,公尤能推广为之,周恤益至。凡代其里人输税课,与完人婚娶者,殆不可胜计。康熙戊子岁歉,至减值鬻产,易谷以赡饥者。盖公之事亡如事存,其好施与,匪惟其性然,周邻赡族,凡皆如其亲之自为之者。其体亲之心,既没不忘,故其济贫之行,亦至老不倦。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予尝推论之,以为推事亲之心以待人,则爱敬之心,无时可忘。而凡事必求乎亲心之安,而后可以无愧,公亦可谓安乎亲之心者哉,其列诸祀典也,固宜。噫!凡事之不本于诚者,必不能始终如一。以予所见,高行畸节,岂无一二事,卓卓可惊喜,而按其生平,划若两人,其本不立,其他固无足观耳。若一统志,及公家传,载公还旅次金,归邻园坠果,诸事,其亦细行之克谨哉。要之公唯一念之笃于其亲,而其内外行习,遂以此一念贯之。故其所为,虽若平平无奇,而皆足薰闾阎而传不朽,则洵乎诚之足以动人,而庸德之可贵如此也。故从壤请而为之辞,俾览者庶有感焉。(壤,即公之裔孙陈壤,清人,汪公门生。)
刘世疏庵
在双峰下,保真院东北。僧布坦诗:有藏却胸中万卷书,却来山顶结茅卢。之句。
凤台精舍
在仰止祠左,府同知任柱建。
双华精舍
在仰止祠右,邑人侍御柯乔建。
柱明精舍
在新太白祠右,为方伯王一桢建。
王之璘诗:九子何嵬崒,春游屐齿芳。壑抽瑶草秀,峰拔古莲香。鸟道通仙窟,莺花覆佛场。于兹歌陟屺,霞岭鹤犹翔。
南台精舍
在阳明祠东,为给谏吴文梓建。
还素精舍
在会文堂左,为封侍御刘织建。
钦所精舍
在会文堂右,为副宪罗赐祥建。
二、道观(计道观二 附堂二)
开元观
在云门峰下,三级泉西。唐开元中建,诏以馆元真。今雪潭后有观冲,即其遗址也。
延华观
在凤凰岭东。唐乾宁中,赵知微所居。今沙弥庵,即其故址。
云峰堂
在云峰下。
玄夷堂
在望华亭下。
三、祠庙(计祠三 庙二)
协济祠
在山东北麓,又名望仙祠。由县入九华者,必由此去。
东协济祠
在覆瓯峰之东南。
西协济祠
在呈凤岭之西。
白龙庙
在白龙池侧,梁天监二年建。
白鹤庙
在云峰绝顶,昔有白鹤来集其上,故名。
四、楼阁(计阁一 楼一)
聚华阁
在化城寺后,督学御史耿定向题。
阳华楼
在五溪桥左,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建。
明顾元镜诗:帘卷溪云上玉钩,泉声和雨入溪流。山山瀑布频惊雪,树树松篁并耐秋。洞口烟霞闲吐纳,沙边瓯鹭任沉浮。停骖且尽今朝兴,更上前溪百尺楼。
五、亭馆(计亭卅一 馆一 附坊四)
望华亭
在五溪桥侧,旧名玩华亭,都御史彭礼建。后废,万历五年,兵备副使冯叔吉,命知县苏万民重建,易今名。
明萧良有诗:亭上风光好,招携总隽才。九华云外耸,五水座中来。露积璚为树,霞飞锦作堆。使君棠影在,安得共徘徊。
览胜亭
在圣泉寺前,僧宗道建。
秀华亭
在延寿寺前,李太白所命名也。
静观亭
在崇寿寺前。
宋陈岩诗:打围行蚁时时战,触纸痴蝇日日钻。有客云山深处卧,静中回向此心观。
心期亭
在无相寺前。
涌泉亭
在半霄亭下。
碧霄亭
在半霄亭之上。今废。(半霄亭,因神秀庵在,故列入梵刹门,寺庵类。)
望江亭
在碧霄亭上。
清许承家诗:澎湃江声壮,登临到此亭。浪浮千里白,光逼万山青。洲岛连荒漠,蛟龙入窈冥。凭高聊眺望,今古眼前萍。
玄览亭
在望江亭上,明万历六年,知县苏万民建。今废。
怀贤亭
在化城寺禅堂之东。贤,盖指李青莲、王阳明诸先生也。今废。
缓步亭
在东岩之麓。
渐升亭
在缓步亭之上,即东岩之翠微也。今废。
环奇亭
在堆云洞前。今废。
摩空亭
在摩空岭上,俱万历七年,知县苏万民建。今废。
一中亭
在甘泉书院之左,南陵汪景,邑人施宗道建。今废。
秀绿亭
在头陀岭下。取程双峰诗,一水绿绕环,千峰秀攒聚,之句。今废。
三级亭
在广修院侧,岩泉左界。悬流千仞,飞泻凡三激其石。今废。
雪浪亭
三级水,至此百余步,惊湍骇浪,长如喷雪。今废。
激清亭
在协济祠前。大溪环石,清流激湍,而一亭石上,佳景也。今废。
笑指亭
在地藏塔前。今废。
宋陈岩诗:多少人间狭路偏,山川还是旧山川。澹然忘笑兼忘指,默默真成第一禅。
洗心亭
旧志缺,今补。
玉香亭
在地藏塔下。今废。
最胜亭
在玉甑峰下,宣和中,曹令机建。诗僧了机,于亭前栽茶,名梦觉香。今废。
三笑亭
在净信院前溪桥上,取远公送陶陆过虎溪之意。今废。
忘归亭
在资圣庵前。面揖五老,对之可以忘归。
迎仙亭
在金刚尖,分水岭上。今废。
瀑翠亭
在崇圣院前。
戛玉亭
在翠瀑亭侧。
环翠亭
在西洪岭。北通县治,南趋九华,前列双峰,后拥灵鹤,东峙莲花,而苍翠环绕,故名。今废。
捧日亭
在天台峰,清郡守李暲建,有赞见后。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刘益卿重建。
同善亭
在化城寺东,光绪十五年,法轮募建。
芙蓉馆
在西协济祠左,宋嘉定中,邑令林奇之建。今废。
华云深锁坊
在塔寺前。南康知府吴炳庶题,户科给事中高鹤书。今废。
太白书堂坊
在书堂前。邑人王友益,重建书堂时,并建。置祀田,供春秋祭。其后王逊纶等重修。今废。
江左名山坊
在大仙桥。今废。
如来真境坊
在小仙桥。此二坊,俱万历六年,知县苏万民建。今圯。
六、桥梁(计桥十五)
五溪桥
在望华亭下,原名五溪。万历四年,知县苏万民建,兵备副使冯叔吉,改化城桥。清乾隆三十四年,李世杰重修。
清杨李珏诗:五溪桥似虎溪桥,过此悠然息世嚣。二十里余兰若出,三千丈外劫尘超。人行松杪云生屐,江绕沙湍雨助潮。识否卢山真面目,休教容易赋逍遥。
小石桥
在邃谷岩下。水流巨石间,或铺平石上,卧而观之,真枕流也。傍有大石,字倒书于上,云:端平甲午中和节,卢陵虞曾,钱塘赵直,建安刘焕,四川梁明卿,同来。字颇清丽。
会仙桥
在玉香亭下。
集庆桥
在广福寺前半里许,桥下水潺湲,高低而下。亦曰延庆桥。
迎仙桥
在怀贤亭北。
伏龙桥
旧名集福,在山麓大桥庵南。桥傍有庵,桥头有亭,知县苏万民,扁曰:第一禅关。
大仙桥
有万寿庵,兵后,常山复兴。
小仙桥
长五六丈,阔止三尺许,傍临不测之险,两岸欲绝,一径通之,若畚土而成,故名。
仙人桥
在捧日亭前,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刘益卿捐建。
利涉桥
在老田,光绪乙未,吴登厚秀冬倡建。(旧作老田更,无在字。查各书,凡载老田之地,皆无更字,故改之。)
永丰桥
跨舒溪。光绪间,柯德风倡建。
义兴桥
在庙前北。光绪戊戌,吴宇辉、陈月轩、袁训之、周在川等,倡捐建。
善心桥
跨濂溪。光绪甲午,僧心彻,募苏继美,及七八九都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等,同建。
龙池桥
跨曹溪。光绪丁酉,刘芗林观察首捐,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周在川等同建。
﹝以上五桥,皆跨五溪。﹞
善继桥
跨云鹤山考坑之闲。光绪甲午,刘芗林首捐,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等同建。
﹝此涧水,至五溪桥之北,始合流也。﹞
七塔墓(计塔四 墓七)
叠石塔
在净居寺前。唐人叠乱石而成,高丈余,攲而不仆。
宋陈岩诗: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攲不更倾。
永安塔
在西洪岭。
宋陈岩诗:心不能安总是魔,亭亭孤塔镇岩阿。倘无佛力三千行,奈此邱蛇井鼠何。
永庆塔
在南阳永庆庵,凡七级。明万历时,里人鲍楚倡建。
普同塔
在化城寺东,闵公墓左。光绪二十二年,东寮同建。
费拾遗墓
在鸡母山,近拾宝岩。
唐杜荀鹤诗:凡吊先生者,多哀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并九华山。天地有何物,子孙无一闲。当时若诏起,未必得生还。
闵公墓
在石塔东崖下。
汤侍郎墓
在净信寺脚庵之侧。
法鉴墓
在化城寺东,文殊庵前之西。
福庆墓
在西塔院后。
道泰墓
在化城寺后,即东塔院。
甘贽墓
在曹山南麓。
八、屯寨(计寨五)
刘相公寨
在广化院上。宋建炎中,寇张遇犯境,鄜王刘光世,因险立寨于此。
宋陈岩诗:毒雾腥云染寇锋,万家乡井雉罹罿。山前堆满纵横骨,换得将军不战功。
毛万户寨
在福海寺西北。
常开平寨
在六泉口。
钱元帅寨
在六泉口。元帅,名清,八都人。元末,集义旅以卫乡邑,与赵普胜寨相拒。
江元帅寨
在文殊峰。元末,池郡邑,为赵普胜所据,守将曲律不花,不能拒而遁。统兵官邓公,总制宣城,令各邑互相保障。以邑人江华甫,雄武,札付称元帅,结寨于九华山文殊峰,与钱清相犄角,率义勇固守,邑里以安。
流寓门第八(内分四:一、名贤。二、隐逸。三、文苑。四、仙道。)
世法之中,莫尚吾儒。身修国治,万姓楷模。世路迍邅,蕴玉藏珠。考槃阿涧,啸歌自娱。文夸吐凤,道幻飞凫。空谷足音,一道同趋。志流寓。
一、名贤
明
王守仁
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父华,仕至吏部尚书。母怀孕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曰:可惜道破,更名守仁,乃言。宏治己未,进士第二。十四年辛酉,以刑部清吏司,审录江北,多所平反。事竣,游九华,因见道者蔡蓬头,及地藏洞不火食之异人,论最上乘。异人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次年壬戌,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故号阳明。遂能先知,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即屏去。思遗弃世累,独不能置念于祖母,与父。久之,忽悟,此念生于孩提,若可去,是断灭种姓矣。明年,移疾西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乙丑在京师,专志讲学,时年三十四。正德改元,奄瑾窃柄,逮系言官。守仁抗疏救之,下诏狱,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遣贼欲加害,守仁至钱塘,托迹投江,附估舶遁。风飘至闽境,夜奔山寺,不纳,趋野庙卧。夜半虎绕廊,哮吼不入。于是由武夷归省亲,冬赴龙场。其地在万山丛棘中,蛇虺蛊毒瘴疠之薮。无屋舍,就石穴而处。从行仆病,躬析薪汲水,自为石椁以待尽。于时,不唯得失荣辱,胥已解脱,即生死念头,亦无动于中。端居澄默,日夜参求。一夕,忽大悟,不觉呼跃。至此,始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时年三十六也。庚午移庐陵,不事威刑,专开导人心,仅七月,治几无讼。正德十一年丙子,以尚书王琼荐,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时江西、福建、广东、湖广之交,方千余里,皆乱。以赣南为巢穴,阻山作寨,而宸濠阴与之通,以至啸聚至数十万。守仁莅任旬日,练民兵进剿,凡三月,而破贼巢三十八,积年逋寇悉平。十四年己卯,宁藩宸濠反,陷南康、九江,进围安庆。守仁举兵破南昌,宸濠悉众回援,守仁迎击,大破之,遂擒濠。太监张忠等,导上亲征,令纵濠于鄱阳湖,俟驾至,战而执之。守仁以宸濠付张永,而还南昌。张忠许泰等,恨失濠,谮守仁必反。帝诏之,立驰至。忠泰沮不令见,乃入九华山,宴坐一室。帝觇之,曰:道学人也,何谓反乎,遣还镇。庚辰,重过开元寺,留石刻读书堂后,仍还南昌。辛巳,年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六月,进兵部尚书。世宗践祚,录擒宸濠功,封新建伯。嘉靖元年壬午,守父丧。丁亥,以左都御史,征广西思田蛮,开示恩信,自缚来降者七万余人,薄惩之,令归农。以归师袭破两广断藤峡猺,剧寇万众,猺寇盘据三百余里,郡县罹害者数十年,至是一举悉平。而桂萼谮之,赏格不行。守仁病笃,乞骸骨归。至南安,门人问遗言。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遂卒。时嘉靖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按通鉴纲目,先生平断藤猺,在戊子九月,其卒在己丑正月。今据黄梨洲明儒学案先生传所载,以梨洲与先生同为余姚人,纪载较确也。)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守仁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自言: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自经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落实用功,负此知耳。若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更有甚异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善恶自辨,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后念不生,是佛所呵为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矣。心体上,著不得一念留滞,如眼著不得些子尘沙。便好念头,也著不得,如眼中放金屑,亦开不得。七情皆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有著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亦不离于见闻。单言心,恐无入处,故醒之以知。单言知,恐以情识当之,故揭之以良。良知者,无知而知也。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遂沦理。妄心则动,照心非动,恒照,则恒动恒静。照心固照,妄心亦照,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有妄有照则犹贰,贰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贰,不贰则不息矣。人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之闻见,恐不专一。守仁曰:非耳聋目盲,如何不闻见。只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有人欲屏绝事为。守仁曰:使在我无功利之心,虽钱榖甲兵,搬柴运水,无往而非实学。使我尚存功利之心,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用功在澄心,不在无事也。问上达功夫。答曰:凡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不可见闻言思者,上达也。故凡可用功者,皆下学,而上达,即在下学里。吾辈用功,要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若求用功时光景,或效验,却是助长外驰,不是工夫。问:心无恶念时,亦须存个善念否?曰:既无恶念,便是善念,若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下添燃一灯。问:己私难克,奈何?曰:将己私来替汝克。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为定论?曰: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至发上用,则可为善为恶。譬如眼有喜时眼,怒时眼,若执定一边,便错。孟子说性善,从源头上说。荀子说性恶,从流弊上说。只是这个性,所见不同耳。每常诲人,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知善知恶是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以默坐澄心为下手工夫。其学遍天下,而分各派,东流至日本,成明治维新事业,实有体用之学也。有九华诗册,见本志艺文门。九华立阳明祠,在化城寺西,下为仰止亭。(明儒学案,及圣学宗传。)
湛若水
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魁宏治壬子乡试,寻从白沙先生游,即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誓不复仕。以母命,出应乙丑会试,第二人编修。时阳明王公,在史馆讲学,相与倡道京师。而吕楠、王崇辈,皆公场屋所取士,和之,道望日著,学者称甘泉先生。母丧,庐墓三年。游九华,爱其奇秀,即刻甘泉二字于石,创书院于山。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遍而天下,卒年九十五。
吕楠
字仲木,陕西高陵人,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戊辰,会试第六人,廷试第一。公立教,以正心修身,忠君孝亲为本。有劾甘泉之学者,则曰:圣君在上,岂可使明时有伪学之禁。有问朱陆之学者,则曰:初时同法尧舜,同师孔孟,虽入门路径微有不同,而究竟本原,其致一也。公于九华,有甘泉记,仰止亭记。
张元忭
字子荩,别号阳和,山阴人。嘉靖戊午举于乡。父官太仆,就逮于滇,元忭侍以往。及释归,乃入京诵冤。事解,又归侍于家。一岁中,往返奔走三万余里,其至性如此。(隆庆辛未)南宫射策第一,授修撰,仕至翰林侍读。学从王龙溪,得其绪。唯龙溪只谈本体,不言工夫,元忭则谓本体无可说,可说者,皆工夫也。主义在善有善几,恶有恶几。于此而慎察之,善必真好,恶必真恶,格不正以归于正为格物,可谓善学龙溪者。游九华,有九九峰头无限乐,何年卜筑细攀跻,之句。卒年五十一。(旧志,及明儒学案。)
邹元标
字尔瞻,号南皋,吉水人。万历初进士,官至总宪,谥忠介。天启初,建首善书院,与冯恭定同讲学。工部郭兴治曰:今干戈倥[人+(匆/心)]之际,礼乐润色,性命精微,无裨短长。元标曰:天下治乱,系于人心,人心邪正,系于学术。凡法度、风俗、进贤、退不肖,舍明学末由。今之学者,除训诂括帖外,无功课,除青紫荣名外,无意趣,其恶闻讲学,固宜。殊不知,不闻道,即位极人臣,勋铭旗常,了不得本分事。生是虚生,死是虚死,骨朽青山,而本有昭昭者,不知飘泊何所,诚为可哀,此臣所以至老不敢退堕自甘也。其学,以识心体为本,以行恕于人伦事物间与愚夫妇同体为功夫,以不起意空空为极致,故于禅学在所不讳。其求见本体,即佛家所谓本来面目。其所谓恕,亦非孔门之恕,而为佛家事事无碍。尝游九华,登地藏塔诗,有炼性台空在,传心偈尚存,之句。(旧志,及明儒学案。)
罗赐祥
字应敬,号钦所,青阳人。幼好学,在九华僧舍,篝灯夜读,焚其巾,不自觉,山僧称为焚巾秀才。隆庆四年,举应天乡试,历官武库司郎中,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师事耿恭简公定向,悉本良知宗旨,以主敬为先务,不欺为实际。分守湖北时,苗夷杂居,俗悍而贾淫,乃以坦易化之,不加束缚,一意噢咻。洞僰溪苗,詟伏向迩。有精舍,附阳明祠,即以陪祀焉。(九华纪胜卷七)
毕似范
字一衡,号心坡,石埭人,少保尚书锵之仲子。幼笃学,有希圣之志。长以荫,历户部员外郎。万历间,命中使采珠宝于滇广,疏请罢之,不报,遂弃官归,益研精心性之学。于九华筑精舍,延四方来学之士,欢欣接引,适馆授餐,虽资竭不顾也。后遭母丧,辟踊七昼夜,裂肺而死。学者祠之九华东壁。(九华纪胜卷七)
二、隐逸
唐
费冠卿
字子军,登元和丁亥第。未及拜官,闻母病,泣奔抵家,而母已葬,遂庐墓侧,哀恸不辍。长庆二年,李仁修举冠卿孝节,召拜右拾遗。制曰:前进士费冠卿,尝预计偕,以文中第。禄不及于荣养,恨每积于永怀。遂乃屏身邱园,绝迹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峻节无亏,清标自远。夫旌孝行,举逸民,所以厚风俗,而敦名教也。宜承高奖,以儆薄夫。擢参近侍之荣,载伫移忠之孝。冠卿叹曰:禄以养亲耳,亲没何以禄为。赋诗云: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今日忽蒙天子诏,自惭惊动国中人。遂终隐少微峰下。
巩畴
字禹锡,秋浦人,号九华处士。(详郑薰诗序)
王季文
字宗素,少厌名利,隐居九华。遇异人,授九仙飞化之术,曰:子当先决科于词籍,后策名于真列,冥注使然,不可移也。登咸通中进士第,授秘书郎。寻谢病归,筑室头陀岭下。日浴龙潭,人见之,风雨不失期。将死,以所居宅舍为寺,请邻僧智英主之,即今之无相寺是也。
李昭象
字化文,池州刺史方玄之子,父卒,因家焉。懿宗末,以文谒相国路公岩,深器重之。后避黄巢乱,入九华山,筑室碧云峰下,与张乔、顾云辈为友。龙纪中,杨行密贲宣州,以书招之,坚志不就。同时有郑参军者,隐居九华,昭象将赴举出山,留诗寄参军云。
宋
孙冕
临江人,直史馆三十年。晚守苏州,有诗自寓云: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老精神。乃拂衣退隐九华。朝廷高其风,累诏再任,不起,后还籍。
滕宗谅
字子京,河南人,祥符八年进士。官司谏,以言得罪,谪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又监鄱阳郡榷酤。请改池州,就九华山以葬父。筑室云外峰下,读书其中,著九华新录一卷。寻调去,后入为天章阁待制,卒。
刘放
字世疏,隐居九华双峰下,手书石上清隐岩三大字。著九华拾遗二卷。
元
陈岩
字清隐,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征求隐逸,岩乃汗漫江湖以避征。及老始归山,筑九华书院,溪山第一楼,啸歌其中,号九华山人。当时有作诗挽之者,曰:宋家海宇一孤舟,野服黄冠共白头。所著有九华诗集行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云:九华诗集一卷,宋陈岩撰。青阳人,咸淳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遂隐居不仕,筑室于高阳河,日啸歌其内。遍游九华,至一处,则作一诗纪之。其诗潇洒出尘,绝去畦径,有高人逸士风格。
按清隐诗,多有见道之言,旧志所载寥寥,今志特补录之。
杨少愚
家九华山下,好读书,屡试不第。所有孝经衍义,九华外史。
明
施达
字下之,青阳人,生平以约礼为宗,不应制科文字。尝北面长林毕心坡,四方会讲,欢欣接引。后卜筑九华天柱峰下,弹琴著书,生徒景从,不应辟命,终老于九华。所著有周礼通义,孝经注,序卦图阐集,天柱志,诸书。门人梓施子语录十五卷行世。
吴钟
字空之,颖敏博学,善诗赋古文词。遭乱,隐九华之刘冲,足迹不入城市,人称刘冲先生。刘冲,即少微峰北,费拾遗隐居故地。著有呵冻录诸集行世。
章福
一佣人,僦居长林旗岭村。孑身无妻子。日行佣,得米,积之。至年终,转赴河埠间,击小钟,呼贫者,听自取,不问姓名,米尽乃归。岁以为常,垂老不倦。后入九华,莫知所终。
三、文苑
唐
李白
字太白,陇西人,兴圣皇帝九世孙。母梦长庚入怀而生,因以命名。既长,隐氓山,州举有道不应。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言于玄宗,有诏供奉翰林。沉香亭牡丹盛开,召为乐章。适白已醉,左右以水沬面,醉稍解。帝使贵妃为之捧砚,即成清平调三首,笔无留意,帝奇其才。尝使高力士脱靴殿上,力士谮之贵妃。帝欲官白,时朝事日非,请云游四方,赐金牌,署曰,海上钓鳌客。尝骑驴过华阴县,县令止之。索笔供云,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金銮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许骑驴。令大惊谢之。太白,与孔巢父等,号竹溪六逸,与贺知章等,称饮中八仙。尝游并州救郭子仪,及安禄山反,永王璘,起兵败,系太白于浔阳狱,子仪以百口保之。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太白访之。江中望九子山,改名九华,所寓为太白书堂云。
许棠
字文化,登咸通十三年进士,为泾县尉。后避世乱,归隐九华。时与张乔、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蟾、郑谷、李栖远、李昌符辈,谓之诗中十哲。棠尝过洞庭有诗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人因号曰许洞庭。
张乔
秋甫人,有诗名。咸通中,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云:与月转洪蒙,扶疏万古同。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每向圆时足,还从缺处空。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未种丹霄日,应虚白兔宫。如何当羽化,细得问神功。其年,李建州频主试,以许棠老于场屋,为首选。薛尚书能以诗唁乔,有何事尽参差,惜哉吾子诗,之句。后大顺元年,登进士第。黄巢乱,乔曰:尚可以行道乎哉!见几而作,此其时矣。遂与伍乔、顾云、殷文圭、杜荀鹤、许棠辈互相倡咏,栖老九峰。
顾云
字垂象,池州人。风韵详整,与杜荀鹤、殷文圭相友善,同肄业九华。咸通中,登第,为高骈淮南从事。师度之乱,退处旧隐,杜门著书。宰相杜让能,奏云,与卢知猷、司空图等,分修宣懿德三朝实录。书成,加虞部员外郎。乾宁初卒,有文,号凤策联华编稿。
殷文圭
小字桂郎,池州人。卜居九华,潜心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赴举时,中途遇一叟,熟视之,曰:如学道,当冲虚,不尔,大有名于天下。乾宁中,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子行义,自江南归宋,避讳,改姓汤,名悦。
杜荀鹤
字彦之。会昌末,牧之自齐安移守秋浦,妾有娠,妻逐之,以嫁石埭长林乡杜筠,生荀鹤。大顺初,擢进士第,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自号九华山人,昔荀鹤生,有献诗者曰: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九华山色高千丈,未必高于第八枝。荀鹤擢第时,正第八名也。李昭象诗云:深岩贫复病,榜到见君名。贫病浑如失,山川顿觉清。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日使能吟者,西来步步轻。殷文圭诗云:一战平畴五字劳,书乡归去锦为袍。大鹏出海翎犹湿,骏马辞天气正豪。九子旧山增秀色,二南新格变风骚。由来稽古扶公道,平地丹梯甲乙高。
周繇
字惟宪,建德人。登咸通进士第,著明皇梦钟馗赋得名,为河南尉。秩满,隐九华,咏诗自娱。仆射王徽,称其孝友可以表俗,奏为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之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弟繁,亦有文声,时称二周,有二周纪略四卷行世。
宋
汤允恭
本殷文圭之后。登宣和六年进士第,历常州通判,刑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归老九华,筑书堂于文殊峰下。卒,葬于净信寺之麓。
程九万
字鹏飞,号双峰居士,以书堂面双峰故也。淳熙二年登第,仕至文华阁待制。所著有九华诗百篇,又合九华六图为二图。其子槐,复于天柱峰侧,建闳肃书堂,苦志读书。后官监给赏库,赠朝奉大夫。
明
程懋
宋待制鹏飞之后裔,于天柱峰下,重建闳肃书堂,读书其中。经术通明,问学该博,中正统十二年乡试,官平山学谕。归隐旧业,授徒讲学,至老不辍。
四、仙道
汉
窦伯玉
字子明,丹阳人,世称陵阳子明者。汉元封间,为陵阳令,无欲而民自化。钓得白龙,放之,后数十年,钓得白鱼,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遂上黄山采石脂服之。三年,白龙来迎,止陵阳山百余年,骑白龙仙去。二女,亦化凫飞升。今九华山,凫山,皆有白龙潭。盖汉时九华山,本名陵阳山也。
晋
葛洪
字稚川,句容人。家贫,好学,以儒知名。学道得仙,著抱朴子一百一十六篇。尝炼丹于九华。今卧云庵北,有葛仙丹井,双峰下,有葛仙洞。
唐
张果老
初隐中条山,乘白驴,日行万里,息则折为纸,纳笥中。明皇以玺书迎至京,欲以玉贞公主降之,果大笑,不奉诏。尝乘驴至拾宝岩看花,驴行石上,蹄迹一道,至今宛然,号果老石。
赵知微
乾宁中,建延华观于凤凰岭。屡诏不出,乃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人多从之游,值中秋阴雨,知微率众登峰之绝顶,则万里无云,月如明镜,别一天也。于岩下种桃千株,花皆碧色。桃落水中,流出涧外,居民得之,鬻以自给。后知微仙去,人名其岩曰碧桃岩,涧曰浮桃涧。
明
蔡蓬头
不知其名,常蓬头,因以为号。宏治十四年,王阳明先生审录江北,事竣,游九华,闻其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据王文成公文集增改。)
宁成
九华黄石溪,田父也。立志不欺。一日锄山侧,遇一翁,导之,叩石壁,壁启,有宫室,非人间居。翁即其地拾半桃,食成。成食之,心知其为遇仙矣,顾念家尚有母,未毕养,奈何。翁即知其意,谓之曰:汝欲还,当闭目,否则堕水中也。成如言,闻波涛澎湃者,久之。翁语之曰:至矣,令张目,则在其家屋上。拳其背,使呕所食半桃。复订曰:万历二十四年之某月某日,当俟我于山中。言讫,翁不见。成乃叫号屋上,家人闻其声,掖之下,则去家已三载,母尚无恙。成复事母,尽孝六年。母逝。适往山中采石耳,遂不归,其日月适如翁前所订云。
清
邓羽
一都金家冲人。入九华采薪,遇异人授符箓,遂能呼风唤雨,疗病治妖,不受谢。道光甲辰六月,池郡大旱,井涸禾槁。郡守裘太尊,延之设坛祈祷。施掌心雷诀,霹雳一声,云兴雨降。复东向长嘘,成黑云东行。既而太守询其故。谓青亦患旱,寄雨三分,聊慰霓望。是日青邑亦得甘霖,从西来,正羽登坛时也。太守命以驷舆送归,已飘然长往矣。后入九华山,不知所终。
附神仙感遇传
费冠卿,及第,将归,别相国郑公余庆。公素与秋浦刘令善,喜费之行,托寓书,缄授费。乃戒之曰:刘令久在名场,所以不登甲乙之选者,以其褊率不拘,舍高科而就卑宦,可善遇之。费至秋浦,投刺于刘,委案上,不顾。费悚立良久,即以相国书授阍者。刘发缄,慢骂曰:郑某老汉,用此何为。擘而弃之。费惧,趋拜于前。刘悯顾,揖坐与语。其时,日已昏黑,费乞于厅庑下席地一宵。刘已入,良久,出曰:此非待宾之所,引费挈毡席入厅后小阁子中。既而闭门,锁系甚严。费莫知所以,据榻而息。于门窍中,窥刘自操彗畚,扫除内外庭庑阶壁。将及二更,忽闻异香郁烈异常,刘执版恭候于庭,香气弥甚。即见云冠紫衣仙人,长八九尺,数十人拥从而至。刘再拜稽首,仙人直诣堂中,刘侍侧。俄而筵席罗列,香溢阁中。须臾奏乐饮酒,命刘席地侍饮。一切均非人世所有。仙人问刘:得郑某信否?对曰:得,甚安。又问:得郑书否?对曰:费冠卿,自长安来,得书。仙人笑曰:冠卿及第矣,今在此耶,吾未合与见,命刘酌酒一杯,送阁子中,并令嘱,早修行,即得相见。费窥刘自呷半杯,以盆中水投杯中,疑未饮。仙人即与徒从乘云去,刘拜辞呜咽。仙戒曰:汝见郑,但令修行,即得相见,遂去。刘诣阁,见酒犹在,惊曰:此酒万劫难遇,何不饮,引而饮之。费力争,得一两呷,刘即与费为修道友。费卜居九华山,以右拾遗征,竟不起。郑相国,寻去世。刘费颇秘其事,不知所降是何仙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