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总舜:漫谈禅的思维
许多修禅者常常抱怨读不懂语录公案。我想这当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禅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就这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禅的思维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交感思维。它与作为日常科学思维的对象性的认知思维不同。对象性的认知思维基于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它把对象当作一个外在的,同主体生命情感不发生关系的、没有生命的死物来解剖,其目的是获取知识,征服对象。在对象性思维中,主体不仅要遵循思维必然性,还要遵循对象的必然性,故而主体的心灵和意志是受制约的、不自由的。对象性思维又可称为理性的分析的求知思维。与此相对,禅的非对象性的交感思维则基于主客体不分、主客体的圆融一体,强调主客体的当下性和无常性,它把对象当作同主体一样内具生命情感的活物来交流、对话,其目的是体悟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满足人的终极关怀。在非对象性思维中,由于主客体相内在,一气贯注,无有分别,所以主体的心灵和意志是绝对自由无碍的。非对象性思维又可称为非理性的直觉的意义思维。对象性思维追求认识的普遍有效性和事物的共性,而将事物的个性和无常性放在视野之外。正因为这样,对象性思维的结果是可重复的,可传达的。而禅的非对象性思维则不然,它不追求认识的普遍性和事物的共性,而追求事物当下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是科学认识论上的反思的真实,而是基于对万物无常的透彻洞察,在变动不居的主客体当下应机交感的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万物的如其本然性。这种真实性既显示了无常的主体当下历历孤明清净心体的真实,又显示了无常的对象当下自由自在的本来面目的真实,同时也显示了二者当下交感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真实。这种真实性包含着无限丰富的个性,具有一次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不可传达性等特征。其所以如此,正在于它是通过无常的个体同无常的对象当下应机交感而被揭示出来的。日常语言对这种非对象性思维的产物无能为力。我饮水所体验的冷暖同冷暖这一概念以及由这一概念在你心中所唤醒的冷暖的印象,永远不是一回事。
禅思之所以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交感思维,这是由禅思的对象——真如自性决定的。真如自性有互相融摄、互相彰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个体当下历历孤明的清净自由的心体,一指万物在和谐自由状态中各自的如其本然性(it—is—as—it—is),合而言之,真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行达到和谐一体的自由境界时万物在清净孤明心体的朗照下各自当下所呈现出来的本真的存在状态。这种本真的存在状态只存在于主客体不分、主客体当下交感的情境中,故而真如不是个东西,不能对象化。真如不是实体,而是实体当下在清净孤明心体的耀下证所呈现出来的如其所是。真如不是杯子,而是杯子当下的如其本然;真如不是山水,而是山水当下的如其本然;真如不是你我他,而是你我他当下的如其本然。说我是真如,意思是我当下我所是;说山水是真如,意思是山水当下是山水所是。
由于万物是无常的,变动不居的,故而作为万物如其所是,真如之显现也是迁流不止的,应机当下的,飘忽不定的。所以要体念真如,就不能从一个固定的,外在的角度来观察它,因为它不是一个对象,不是一个东西,而只能从事物本身,从事物内部来感悟它。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体悟真如的我,就必须是空去任何是非功利定见的,每时每刻当下随缘流转的、孤明历历的我;我与对象的关系必须是同体不二的,相互内在的、相互感应的。换言之,我只有作为清净的空我,即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意识之流中孤立出来,以当下孤明的心体,与万物相交感,与自己的行为相交感,才能把握真如。而这就是所谓禅的思维。禅的思维的最显著的物征就是主体当下进入一种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绝对孤明的交感状态,这种交感状态因其挣脱了时间、因果、意识诸链条的束缚,因而是绝对自由的,也是绝对不可言说的。“心体的绝对孤明”、“应机当下”、“心物一体心行一如”、“自由交感”这四项是理解禅的思维的关键,缺一不可。
明白了真如是孤明的心体在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自由交感状态中所领悟到的自身和万物的如其所是的、本真的不可言说的真实性,我们再读古德的语录和公案就有个入处了。
人们常用“离四句”和“说似一物即不中”来描述禅悟。这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破掉“这是(不是)×××”的思维模式。在我说“这是(不是)×××”时,有四项东西是彼此分立的;说者(我,主体)、这(主词)、是(判断词,当下)、×××(宾词、物)。我们说过,佛也好,真如也好,祖师西来意也好,都不是个东西,都不能对象化,都不能脱离个体孤明心体而存在,而只能存在于绝对孤明的心体当下与万物一体、与身行一如的自由交感状态中,这种交感状态一旦被二元对象性思维打破,真如自性也就闪避到无明黑暗当中去了,剩下来的仅仅是僵死的没有生气的与自己无关的外物,没有灵气的机械的行为,处于二元对立的、心灵分裂的、麻木不仁的不自由的尸体我。当我说或问“这是(不是)×××”时,这一行为本身表明我的清净的心体已经从刚才的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交感状态中抽离出来,而陷入与物、与自己当下的存在二元对立和分裂之中,我处于一种不自由的境地,真如无从显现。“四句”以及“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如何是自性”等等提法,都是对象性思维的产物,都犯了将心物心行当下的如如一体分割开来的错误,从而打破了孤明的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自由交感状态,而使人的心灵处于一种不自由的分裂之中,所以遭到禅师们的严厉斥责。按禅的本意,只有在说者(我)、这(主词)、是(判断词、当下)、×××(物、宾词)同体一如的时候,真如才显现,而这个时候又恰恰无暇,也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它,因为你一旦动念用语言来捕捉,你已经从心行一如物一体的孤明的交感状态中脱离出来,而距真如自性相去十万八千了。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孤明的交感之际,是直指人心的时刻,不立文字的时刻,一默如雷的时刻,此时一切语言、动念都是障碍、都应当抛弃。禅师们讲“动念即乘,开口便错”、“疑心即差”、“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等等,都应当从这方面来理解。
禅师为了检验学人修行次第,常常应机向学人提出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题。禅师明白他这提问本身就已经错了,但这是迫不得已为接引学人所行方便圈套。学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正面用语言作回答,那更是错上加错。那么学人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反应呢?这里有一个思维上的原则,那就是你的反应必须既暗示对这种提问方式的破,同时又是对心行一如心物一体当下孤明交感的立。举一个例子,师父指着一个杯子问:“这是什么?”,你若回答:“这是杯子”,你的行为表明你已把杯子当作同自己相对立的对象来看,而不是处于一种与杯子当下孤明交感状态中;因为此刻你的清净孤明的心体若是与杯子处于交感状态中,你就根本无暇,也不可能想到要用语言来回答,所以你的回答这一行为本身早已违背了禅的精神,故而是错误的。那么比较好的反应或回答是什么呢?要么拿起杯子喝水去,要么悠然地凝视着杯子无语,要么对师父喊:“师父!喝茶去!”或“师父!舀水去!”因为我喊一声师父,师父就必定会在口头上或心上应一声(否则,师父本身就未悟!)这一应就把师父从提问这一二元对立的行为中拉回,使他的心体与他的当下存在融为一体,同时叫他喝茶或舀水,意思是让他在用杯子喝或舀水的过程中,重新体验清净孤明之心体与杯子当下交感时的真实性,让杯子作为杯子的如其本然在喝或舀这一心行一如的交感状态中活脱脱地显示出来。
禅的公案和语录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各应不同的机缘体现了禅的思维的基本精神(当然程度有深有浅,这跟禅师自身修行的层次高低有关!)。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问:如何是归根得旨?
师(赵州)云:答你即乖。
禅的根本旨趣就是要求个体在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孤明交感的前提下体会自身万物如其所是的本真状态(即真如)。发问意味着这种心物一体心行一如的孤明交感状态的丧失,意味着个体重新陷入心行分裂,心物对立的二元状态中,意味着真如的被遮蔽,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禅的归旨,而对这一提问的正面回答也同样将违背禅的精神,所以赵州说“答你即乖”。赵州的回答坚持了破立的思维原则,他的意思是让问者放下二元思维的提问,重新回到当下的心行一如,心物一体的孤明的交感状态,去体会那不可言说的真如。
2、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师(赵州)云:吃粥了也无?
云:吃粥也。
师云:洗钵盂去。
倘若学人在吃粥时真正做到心行一如,那么他应当能够体悟到他是谁。可是他吃粥时并未专心吃粥,而是心飞到别的地方去了,他的行为在吃粥,可是心都未吃。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和吃粥这一行为不是处于同体一如的孤明的交感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心行的二元对立状态,这样他自然感受不到他自身的如其本然的事实存在。所以他在身外寻找自己,骑驴觅驴,提出这个不该提问的问题。赵州明白学人的过失处,没有正面作答,只是提醒对方在洗钵盂这一行为中寻回自身。赵州的意思是让学人在洗钵盂时专心洗钵盂,在心行一如的孤明的交感状态中体验自身的本真的存在。在赵州看来,放弃心行一如心物一体,在心行心物的二元对立中外求自身,这是对禅的思维的根本违背,是悟禅的大忌。
3、知事巡寺,见故住持画像,问曰:“这是谁?”住持说:“故住持”。知事问:“这是他的像,人在何处?”住持不能应。问黄檗希运:“这是故住持的像,但是人在何处?”希运立刻大叫云:“大人!”知事回答道:“在此,贵僧!”
禅反对著相,一旦著相,心体就不能做到历历孤明,就不能做到当下照鉴万物,就不能做到当下心物一体心行一如,就必然导致心灵与自身存在的分离,人与物的二元对立,从而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中。知事问:“人在何处”,这一行为表明他执于外在概念,而同自身的当下存在发生分裂。希运一句“大人”,把知事从梦一般的概念世界中呼醒,使自己孤明的心体直下同自身的存在交感一体,“在此”一句把一个活脱脱的人从概念的囚笼中解脱出来,呈现在当下的眼前。知事的提问是一种对象性的求知思维,知事的应诺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交感思维,前后一瞬间,两种人,两种境界,两种境界,判然分明!而希运的一句“大人”,则将破立的思维原则用得出神入化,不啻一记惊雷!
4、李翱问南泉:某人把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放在瓶子里饲养,鹅越来越大,从瓶子里出不来,这人看了着急,既不想伤害鹅,又不想把瓶子打破,究竟该怎么办呢?南泉沉默良久,突然大叫:“李翱!”李翱应道:“在!”南泉笑道:“出来也!”
这则公案与刚才举的那则性质完全一样。李翱执于概念心被锁在瓶子里,犹如鹅出不来。李翱问南泉时,他的心行是分裂的,他的心灵与他当下的存在没有达到交感状态,他的心系在瓶子里的鹅身上,而忘却了真正的自己。多亏南泉的一句呼唤才把他从心行分裂的状态中救出来,才把他从概念世界中拖回当下活生生的现实中来,从而得以真正地把握活泼泼的自己:这个自己是自由的,完整的,独立的无有阻碍的大自在!
最后强调一下,从理论上弄清禅的思维并不难,运用禅的思维方式解读禅的语录公案也不难,真正难的是在自己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时时修证禅的思维,体现禅的思维,运用禅的思维,而这正是人生的大智慧所在,修禅的目的所在。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时时做到在当下的心行一如心物一体的绝对孤明的交感状态中体念万物的自由自在的如其所是,谁就真正地生活在活泼的,真实的,意义世界中,谁就真正地是大自在,大充实,大解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