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拈花人,最相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明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在
  数日前,在汉宝堂与刘化一先生初次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是因为谈起了佛。以前见刘化一先生,大多是点头致意,简单寒暄,便一晃而过,如风行水上,没有什么印象。
  说起来,我对刘化一先生的了解,实在是一鳞半爪,只是约略知道他是个书法家。一是文友植毅(化一先生的侄子)曾经介绍过他,二是我在报社做记者时,采访过他。当时的事由,想起来,一是台北出版了刘化一先生《隶书巍巍大中华组曲》(陈大络先生词)的书法集;二是刘家祖孙三代(刘怡庵、刘化一、刘植厚)要出一本印集,钱君陶、王学仲、王蒙诸先生已经为此书题词。但此事,不过是走马观花,未涉深交。
  去汉宝堂纯属偶然。一人闲逛,至公园处,见许多书画店。正不知进哪一家看看时,汉宝堂一扇敞开的窗里,传出唤我之声。一抬头,是沧州年轻的纪晓岚研究者孙建。
  在汉宝堂,化一先生将《三代人印集》题笺送我一册。该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第一部祖孙三代篆刻合集”。
  题笺之后,化一先生取章钤印于字畔。右首为“佛在”二字。我平素喜欢读佛经,对佛一字颇多欢喜。化一先生这方小章,刻得细致玲珑,我不禁随喜赞叹了几声。
  化一先生说:“我这儿还有个真正的‘佛在’,你若喜欢,我拿出来你再看看。”
  我当然更愿意随喜。
  阿弥陀佛,六十七称
  化一先生打开一信函,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张纸来。铺展开来,是一张尺余长短的宣纸,上面写满了“阿弥陀佛”四字。
  纸的左首,有化一先生以楷书所作的跋。“先父怡庵老人一生敬佛,嗜书法篆刻,尝以书佛经作为佛课、字课。辛巳年,八十一岁,是年十一月初二,书佛号六十七称。十四日,便与世长辞。佛字,便成最后遗墨。”
  怡庵老的“阿弥陀佛”遗墨,化一先生求以弘扬“生活禅”著称于世的柏林禅寺的僧人印证过,并加盖了“佛法僧三宝印”作纪念。
  怡庵老人的一生,以书印陶冶性情,不求闻达。在孙建《刘怡庵先生像赞并序》中,对怡庵老的生平略作总结。“初业耕读,而入伍,而执教,而行医,而游艺”。“早岁从军,辗转飘忽,山川饱览,搜奇剔古;解甲拾笔,启蒙发瞽,亦曾悬壶,药到病除;遭逢浩劫,善身幽伏,调性适志,神情不枯。”“门风似水,清正淳朴,妻贤子孝,四世燕如;春麦秋谷,殷勤畎亩,农事既毕,别开艺圃;上下师友,父教兄督,体法精严,香韵芬馥;丹青入品,金石甄录,传道有承,三代成祖。”
  怡庵老过世后,孙建亦曾撰联作纪:
  名传梓里,德重杏林,常存济物莲心,且看一身梅骨;贫若冬山,清如秋水,不吝及时夏雨,只留满面春风。
  抄录这些时,字越积越多,我对怡庵老的敬意也越重。这位佛法的信士,一寸莲心,一生心路,没有离开过佛。处闲在家,以佛经做功课;待人接物,平和中养精神。怡庵老八十岁时,写过三个字:“仁、默、拙。”可见,他不喜欢将佛法挂在嘴上。
  赵州禅师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为什么不喜闻呢?赵州禅师所不喜的,是有人将佛挂在嘴边上,对他不断地说。相对于闻,赵州禅师更愿意看,看修行者如法、如理真修实证。
  据化一先生讲,怡庵老一生敬佛,晚年更是以小楷抄录《金刚经》、《心经》等佛教诸经。辞世前,卧床日久的怡庵老,一日忽然嘱咐夫人:“烧三盆热水,我要洗澡。”家人疑惑,他哪里有力气洗澡?怡庵老那时需要他人扶着才能行走,不料此时,他自己完成了洗浴。之后,他在宣纸上,写“阿弥陀佛”四字,共六十七称。怡庵老一生写了无数的字,最后一个字是“佛”。
  十四日,怡庵老驾鹤赴灵山。此番远游,何日重归?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对“67、14等数字忽然有所关注。怡庵老应世81年,正是这两个数字之和。无法取证怡庵老何时信佛,我大胆臆度,怡庵老临终前写佛之名号67称,或许暗示了他信佛六十七年。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现代物理学研究显示,运用全息激光技术,可以在摔碎的任何一片碎片中保存全部的立体映像。此正验证佛说“一即一切”真实不虚。怡庵老人信佛,敬佛,抄经,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些碎片,对于一颗鲜活的心,在他体悟佛法、灵光迸现的一个个瞬间,灵山已经全然在心头。
  灵山法筵,至今未散。对于每一位信士,信力愈坚,愿海愈阔,佛世界愈大。谁又能证明我们内心所见证的灵山,是不是通过文字这一全息的载体,映现出来的真正的灵山呢?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阿弥陀佛,六十七称,就是怡庵老的灵山之路。
  拈花人,最相知
  说起抄经、佛缘,这一家人中,不光怡庵老,化一先生夫人刘金月女士也是一位。化一先生幼承家学,在怡庵老人的熏陶下,习书法篆刻。及长,以书画为业。刘金月女士不识字,在化一先生的熏陶下,也大胆地绰起了笔,徉徜墨海。她主攻泰山经石峪体的《金刚经》。《金刚经》字,在这个不识字的人手中,颇见气象。
  一个不识字的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与佛法结下了缘。
  这是直指人心,还是悠然心会?
  当年,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这时,众人面面相觑,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于是,佛陀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法门传授给他。
  从此,每一朵寻常的花,每一寻常的微笑,因了这份因缘,就成为一种象征。
  佛陀曾讲过,佛法不异世法。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我们悟道的因由。平常人物,平常事物,一旦经由有缘人使之与佛法大海有所契入,人便会因之见性。
  如净慧大和尚言:“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禅师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落实人生;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云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
  你看,生活与佛法,从来这般水乳交融。
  这些寻常事物,诸如明星、流水、桃花,一旦与心灵契合,便成为进入物我不二之境界的门扉,成为进入喜悦平和之境界的门扉,成为进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之境界的门扉。
  觉悟与成佛,或许离人们生存的本愿甚远,但是智慧与快乐,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如果以佛法校正生活,力求做一个感恩的、会微笑的人,那就是与快乐生活结缘。
  怡庵老人以书画怡性情,在漫漫红尘中,找到了自己的清凉。那久远的在灵山会上以花示众的拈花人,便成为与他最为相知的人。
  拈花人何尝不与我们最相知?
  我们自己的清凉,又在哪里?
  答案说出来,或许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的凡心俗心与佛心会是一体么?
  怎么会不是一体呢?念兹,在兹。
  一念生起时,拈花人,就在我们心里。
  或者说,我们就在拈花人心里。
  2003年5月9日,于佛诞日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