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麦积山石窟艺术之介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简瑞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麦积山石窟艺术之介绍
  成大历史系研究生 简瑞瑶
  壬午年(2002)仲夏,很荣幸有此机缘,在成大历史系陈玉女老师所率领的考察团下,前往参与中国大陆在甘肃省天水市所主办之“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西安到天水,不仅路途遥远,路况相当颠簸,该地干燥的气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对于第一次到大陆的我而言,眼所见,耳所闻之事皆新鲜又有趣,更遑论大多文物是以往只能在教科书或杂志上看到的风景,如今全历历在目,成为毕生难忘的旅行经验。而且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诸多有志于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关系的中外学者共襄盛举,场面甚是可观。相对于其他著名石窟,如敦煌、龙门、云冈石窟的毁损,麦积山石窟在气候、地理位置的保存条件下,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较少。希望藉由此文,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佛教文化之美介绍与读者分享。
  一、天水麦积山  
  陕甘一带,向来是中国的政治重心,随著「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佛教的兴盛,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因而出现数量众多表现佛教艺术的石窟寺。天水古称上邦,属雍州之地,又称成纪,或秦州。因秦人祖先嬴非子曾在天水西南为周孝王牧马有功,于是将该地封赐嬴非子,是秦人的发迹地。麦积山即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距市区约四十五公里处,海拔一千六百七十一点四公尺,山高一百四十二公尺。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由第三纪砂砾岩所构成。其基岩裸露,呈砖红色,夹有薄层沙岩及含泥砾岩,大体为水平层。1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以山形似麦堆积成垛,宛如“积麦之地”而得名。  
  麦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其间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造或重修,而成为一个大型石窟群。由于砂砾岩不宜雕刻,故造像多为泥塑或石胎泥塑;即使气候阴湿多雨,泥塑仍保存基本完好的样子。2石窟中的壁画,则因为气候的关系,大都脱落,不复完整。石窟群原来应该是相互有衔接,然在唐开元年间,中部洞窟因地震毁损,石窟群遂分为东崖、西崖两部分。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
  (一)石窟艺术简介  
  麦积山石窟的主要内容包括洞窟建筑、壁画、雕塑三大部分,而诸多洞窟往往结合三者,成为一艺术整体。部分洞窟还附属有榜书、题记。洞窟主要有窟、龛、摩崖及崖阁四种类型。有前壁,凿门者称“窟”;无前壁,敞口者称“龛”;稍加雕凿并绘塑或书写榜题的崖壁称“摩崖”。3而所谓的“崖阁”,是指建造于崖壁间的殿堂或屋宇式建筑,主体部分依壁开凿,有的外部还辅以木构部件等。4麦积山的窟和龛共计189个,占绝对多数,大小不等。形式大致为方形、长方形、平顶、圆拱顶、穹窿顶和攒尖顶等形式。崖阁共有11座,有庑殿顶、平顶、廊道式、栈桥式、浅廊式,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麦积山石窟壁画,大都绘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程度体现了该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趋势。其内容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以及大量的说法图和出行图等。与会学者即透过壁画内容,考察当时的佛教信仰、佛教经典与思想的流传关系及其他相关课题。显见作为石窟艺术研究之参考资料而言,壁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雕塑是石窟内容的主体。早期四大石窟中,敦煌为泥塑,云冈、龙门为石雕。而麦积山石窟则以泥塑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其塑造的形象,以庄严的佛陀、慈悲的菩萨、虔诚的阿难、迦叶弟子,或者威武雄壮的天王、金刚,轻快的飞天及和蔼的供养人等。有部分形象已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淡化宗教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却充满浓厚的地方生活特色,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麦积山石窟邻近地域的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其十六国时期的雕塑,多受到西域的影响,形成以凉州(今武威)为中心的地域风格。5雕塑依质地又可分为泥塑、石胎泥塑、石雕、木雕等四类;形式上则分成圆雕、浮雕、影塑和悬塑四种。麦积山石窟之雕塑多是敷彩泥塑。“敷彩泥塑”,即指其内部有木制骨架,外部采用黏土、纤维(麦 、稻草、纸筋、棉花等)、河沙作为塑造主要材料。先垫粗泥,再敷上细泥。在塑造完成,经过阴干、打磨以后,再上粉底,最后在粉底上施彩绘。而“石胎泥塑”,则是先在岩壁凿成胚胎雏形,然后上泥敷彩而成。由于麦积山的岩体组成成分为砂砾岩,只能雕成粗胚,具备制作石胎泥塑的良好条件。是古代艺术家根据岩体状况,因地制宜创造出泥塑与石雕相结合的一种雕塑形式。“影塑”,一般以胶泥、细沙和纤维(纸浆或棉花等)合成塑泥,等表面泥塑完成干透,再磨光上粉彩。通常附属于崖壁或墙壁上,分为有骨架及无骨架两种。主要作为主像的陪衬、内容的补充或形式上的装饰。“悬塑”,与影塑之共通点在于外型为上厚下薄。不同的是,悬塑是一种以架定位、悬插在固定于墙上预制木架之中的室内彩色泥塑。因为上下多层重叠,形成繁复的效果。6  
  由于社会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雕塑艺术的形式与质地多有差异,造像的题材、内容也有所变化。在塑像外型方面可观察到,从北魏“秀骨清像”到隋唐时期丰满圆润形象的改变,更深刻体会时代更迭之影响所及。
  (二)麦积山主要石窟介绍  
  1.千佛洞:编号第三号崖阁。位于麦积山东崖东部。属于北周时期开凿之洞窟。俗称“千佛廊”,因其廊道有上下两层六排,现存约297身石胎泥塑之贤劫千佛而得名。经学者解说,北周时期原似开凿有两面,后来遭到天然灾害毁去一面。由于有栈道通过,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层两排92身,经宋、明两代重妆;下层四排205身,多保留北周时期造像特色。大致上,造像大小接近,布局规整,场面十分壮观。然而由于长期淋雨,泥层斑剥脱落,石胎分化。所余千佛完好者40身,其他佛身或多或少皆有损坏。7  
  2.散花楼:编号第四号崖阁。位于东崖上部。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父亲所建造的七佛龛,故亦称“上七佛阁”。诸龛外部,上有浮塑火焰宝珠及鱼鳞片状网络花饰和帐幔。各龛外帐幔之间有石胎泥塑之“天龙八部”,是以天王或金刚力士的形象呈现。宋代时曾经加泥重塑,但基本上仍保存北周时期的风貌。共有大中型泥塑七十七身,均为宋代重修或重塑,明代重妆。七列龛内分别塑有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长廊两端上部耳龛内分别雕塑维摩、文殊及 侍菩萨和弟子,下部两侧塑金刚力士。在壁画保存方面,约有北周时期的佛经故事画及大型飞天壁画,计约90多平方米;其余为明代重绘者,计有说法图、礼佛图及《涅槃经变》、《西方净土变》之经变画等,约 60平方米。8
  3.天堂洞:编号第一三五号窟。位于西崖东上部,大约开凿于北魏时期,一般称“天堂洞”。五代王仁裕所著《玉堂闲话》记述:“自此室(即133号窟)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9 天堂洞是一大型平顶窟,平面呈横长方形。相较其他窟洞的独特处在于前壁上有三个明窟,顶壁前部靠近明窗处有一个半圆形涡阙。明窗平列,而中间高两边低,均呈方形,大小相近,外部略呈收口形状。洞窟中分为正、左、右三壁。共有泥塑13身,北魏时期泥塑有8身。正壁、左壁各龛一佛二菩萨,其中菩萨的形象,面容清秀,神情专注,表现出聆听佛法时虔诚、恭谨的状态,是典型“秀骨清象”的造像风格。正壁上部绘有涅槃经变画;上部正中绘一佛二菩萨,为释迦说法图。悉根据佛经记载之情节而绘制军队与争战的场面。壁画部分反映长期生活战乱中的工匠们,透过佛教经典故事的圆满结局,寄托他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10
  三、后记  
  由于篇幅受限,笔者在此无法将麦积山石窟中佛教文化之美一一罗列,仅提供较具特色的“千佛廊”、“散花楼”以及“天堂洞”三个大型窟洞作为参考。佛教石窟的研究,不仅结合艺术、佛教文化思想,更需要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方能观察到麦积山石窟所展现的内涵、意义。曾经有一度,深为石窟艺术著迷,在亲身面对麦积山石窟中佛陀的庄严、菩萨的慈悲、迦叶弟子的可亲,种种形象,捻花一笑之间,就是看破红尘的自在。对我而言,内心倍感冲击,在穿越千年时空后,唯有佛像依然撼动人心,唯有匠师超卓的技术、艺术仍在,而人事已非。人生在世,不过如此尔尔。然而,大概只有在这样壮观的情景中才能感受到人卑微的存在,以及古人坚毅、信仰的力量。          
  注释:
  1.参见张锦秀编撰,《麦积山石窟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04,页1。
  2.同上注,页2。
  3.同注1,〈凡例〉,页1。
  4.同注1,页15。
  5.参见雄师中国美术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辞典》,台北:雄师图书,2001.02,页623。
  6.同上注,页618-619。
  7.参见同注1,页27、86。
  8.参见同注1,页27-28、69、78、116。
  9.参见同注1,页24。
  10.参见同注1,页23-24、59-60、73、78。
  摘自《妙心杂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