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明延寿的禅净兼修观
山东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释大觉(韩国 釜山梵鱼寺)
前言:
永明延寿的思想特点综合来看,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禅和华严的基本模式可以说是以一心和理事无碍观为中心而展开的六道万行和禅净兼修。
第二; 认为只有有禅有净土才是最出众的修行方法地划时代超越了偏向禅家或净土家的理论,谋求两者的和谐。
第三:根据根机,为了实践参禅和念佛以及兼修的方法,吸收全部方面的精华。
第四:不是单纯地坐下来念佛,而是礼拜和称名的念佛,也就是行道念佛的公德高。另外,它可分为安心念佛,专心念佛,与净土家的九品道行稍微有些不同。
第五:更重要的不只是思想的罗列,而是专心的实践修行,更加重视教化众生。正如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中指出的:“金光明经中岁的佛国精进不休,故淤众中起礼身骨况余凡下端供成耶。”已经完成了觉醒,不间断地结成万行,大力鞭笞了那些尚未通情达理的认知执著与别人的错误并责怪,不思真正的自己的进取,特别是延寿在继承了禅宗的法派的禅师立场上,或者所作为对诸经典有均匀博识理解的讲伯,以及通达唯识的精深道理的大师,传播净土思想,它用理事无碍的思想极力宣扬禅净兼修,他的“有禅有净土的思想“是最出众的修行法的主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万善万行和禅净净兼修思想的教理的妥当性,或者说表明理论的根据,以及自身彻底修行,参禅,念佛,读经,放生等108科修行日课,亲自积极实践万行和禅净的双修。这一点是无论哪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从此将成为好的龟鉴。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在高丽国也被接受并广泛流传,对后世给予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不是独断的,而是圆融的。
一、永明延寿的生涯
禅师于唐末天佑一年(AD.904)生于浙江省的余杭临安府,是丹阳王氏之子。字冲玄,讳延寿,号永明,谥号智觉,别号抱一子,道号宗照。他很早的时候就一心向佛,二十多岁开始,不再吃腥,熟读法华经,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据说,他如果朗诵法华经,许多山羊就会因感动而跪下来倾听。永明延寿能够出家有很多事由。尽管他小时候就决心出家,但父母强烈反对,他便绝食,呕心沥血地编写法华经。十六岁时,受到文穆王的赏识,曾被任命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他因为过分的自信,用收纳的公款买鱼放生,最终却给国库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被定为死刑。文穆王派人到执行死刑的场所察看,如果延寿露出! ! 害怕的脸色,便按令执行;如果他死到临头仍能面不改色,便赦免他死罪。结果,延寿果真在死面前一点都不害怕,仍能泰然自若,因此被释放。永明延寿出家就是以这次死罪特赦为契机,文穆王亲自说服了延寿的父母。在文穆王的帮助下,延寿最终征得了父母的同意。他便告别妻子,来到龙册寺,拜雪峰的弟子翠岩令参为恩师得道,一心钻研大众侍奉之事,根本不顾虑身体,他不穿绸缎衣裳,也没同时吃过两个菜。后来,他朝夕在天台山天柱峰岩下修禅定,事隔90日才大功告成。据说,他修炼的时候,尺晏鸟都飞进大师的衣摆和衣领中生活了。就是以这般的专心致志,可以说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修道中。后来,他到天台山找德韶国师指导受到真传,成为法眼宗的第三祖。大师! 平! 生只修净土,早晨,放生娄,傍晚,给鬼神上供。&# 21478;外,据说他还在金华山天柱峰三年间读法华经,修行法华忏,在禅观中,看到观音菩萨口含甘露,从而受到感应,得到无碍辩才,于是提笔疾书,完成一册书。再后来,到了宋朝建陵元年(AD.960),复兴破败了的灵隐寺,第二年,即961年,迁往永明大道场,普度众生。在那里常驻的众生足有2000多名。大师把这里看作最基本的道场,在那里除了完成《宗镜录》100卷外,还完成《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心赋》,《诗偈》等97卷,共留下了200卷珍贵的著书。大师在这里生活了15年,教诲的弟子足有2000多人。970年,在月留峰建立了九层的六和塔,祈祷护国安民。首先,大师每天坚持别人无法做到的实践修养。作为每日必做课程,有诵经,礼佛,念佛,&! #35774;戒! ,施食,放生等一百八事。对于这一百八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这样记载:第一 一生期间,根据住所经常建立法华堂,庄严净土 第二 日夜六时,为了一切的众生,作法华忏。第三 经常修行极乐世界的净业,所有的禅,即使是小的东西,也要思考,为了法界所有的众生,一起往生净土。第四 有时候坐禅,想和所有的众生一起探讨禅智法明妙性。 第五 每天晚上,上堂说法,为了各地的禅众,法界的有情,想一起领悟心宗一乘的妙旨,甚至第六 每天给法界众生诵读,施与《法华经》,《华严净行品》《大悲心多罗尼》,《尊胜多罗尼》等,另外,向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做礼拜,还有,每天晚上吩咐给旷! ;野地鬼神&#! 25670;设贡品。
永明延寿每天念阿弥陀佛十万遍,每天晚上另外到山峰上去念佛,殷勤地追随他的人经常有数百名,晴朗的晚上,月光明亮的晚上,经常听到螺贝的天上音乐。吴越的忠义王很尊重他,特别是听了这件事以后很感叹,特地为他建设了西方香严殿,并赐予号智觉禅师。
另外,就是在他圆寂的前一年,即974年,他重新回到天台山,带去了菩萨戒法会,受戒弟子据说有万余名。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年AD975)延寿在念佛三昧中见到了极乐的庄严的金台宝树等,还由于听到天乐和异香,知道涅槃的时机到了。就那样,当年12月由于微疾在26日晨时焚香,端正的坐在跏趺座上圆寂了,世寿72岁,法腊42岁,第二年,976年,正月6日太宗皇帝在大慈山建立舍利塔,并赐额寿宁禅院。
二、永明延寿的禅思想
禅作为引导众生解脱的宗教性的行为可以说是相当独特的。一定要探究真实的自己,以绝对主体的自觉来生活的宗教,即自觉的宗教。特别是中国禅中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要领悟文字背后的根源,因为经典是使那根源东西的表现。
这里所谓的不立文字,并不是否认经典的文字,文字以前,即回归清净心,也就是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即使说见性或直指人心那也不是指对象的本性或人心,而是指没有主观和客观,既没有主体和客体。结果领悟到众生本性即真实的自己,这样一心传心领悟真实的自我世界,才是禅的世界,所以掌握延寿的禅思想可能自身会有些困难,但是从那著述中,想引用几部分,找出禅的迹象。宗镜录提要中说过“只是心中有那么一点点烦恼,如果不随着外部境界而消除,也会随着万物而消失。即没有心中主观的认识,认识的对象即外部世界怎能存在?如果想堵住烦恼的洞穴,断绝生死的根源,那就只管观察内心本来的静寂的真! ;! ;如一心吧!如果一个妄念也不能随着外部的世界而产生分辨的妄想,和空花一样的三界,正如风吹过烟霞一样,幻觉的影子-六尘的世界就仿佛是沸腾的水,融化的雪一样。这样,主观和客观突然开阔,只是对立性没有碰撞的唯一的真实的心。用这样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内心的所有烦恼都消失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也就消失了,也就到了唯一真心的绝对境地了.另外,由于顿教渐行的修行和证悟的众生的根机不能平等,渐进的修行和顿悟之间就产生了差异.这正如砍树,有时一块一块砍,在某一瞬间就突然砍倒了;也好像踏上远远的皇城路,一步一步的前进,在某一瞬间就到达了目的地.同样,修行领悟也是如此,结束了短暂的修行,渐进地领? 馱? 是顿修渐悟.这里指的是在心的作用下的短暂的修行, 不是说修行的功德一下就结束了.渐进的修行,突然的领悟的渐修顿悟,正如登上高高的楼阁,每走一步,就渐渐升高,看到的景物也随已逐渐地变远.以上全部是证得领悟的证悟.还有,只有首先经历短暂的领悟,才会有渐进地修行的顿悟渐修.这是以与实际的道理还不能一致的认识从解悟方面归纳出来的.突然领悟,结束短暂修行,就有了顿修顿悟.这从上品众生中最上的根性方面可以归纳出.延寿顿教渐教的修行和证悟可以分开来说,由于众生的根机不能平等,所以说顿修渐悟,渐修顿悟,顿悟渐修,顿悟顿修如果有差异,最出众的应说是顿修顿悟,这就是从人生直接解脱而到大的佛位.永明延寿? ?唾? 債??倒?#31109;师.因此可以说他的禅观中继承了法眼宗的思想.法眼宗于唐末885年出生,五代末958年根据圆寂的法眼文益创立的.
下面一起来看突现永明延寿纯洁禅旨的部分.延寿初住明州雪宝山 学侣臻溱 师上堂曰 雪宝这里 迅瀑千寻 不停纤栗 奇岩万仞 无立足处 汝等诸人 向什么处 进步 时有僧问 雪宝一径 如何履践 步步寒华结 严严彻底冰. 后来永明作主持时,一个僧侣问永明的妙旨何在,他回答说:"欲识永明旨 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来波浪起."僧侣听后问道"学人久在永明 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 师曰 不会处会取 曰不会处如何会 师曰 牛胎生象子 碧海起红尘" 这样的话使我们日常意识根本不能理解的.牛胎生象,碧海起红尘,这些画原本就互相矛盾.这种矛盾的语言构造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理解.通&! amp;! #36807;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延寿实际是位对禅的体验很深的禅师.因而他的禅观本质上并不否认禅,而是采取绝对肯定的态度,然而,他却好像并不认为只有禅才能达到唯一的领悟.也就是说,他主张禅教一致,禅净兼修,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包容的态度.
三、永明延寿的净土思想
众生从开始发起善心,直至成佛,需要修炼很长时间,这是大部分佛教修行的修行法.另一方面,一般净土思想只是依靠他力的本源,通过念佛,一生决定往生,同时通过阿弥驼佛的说法终归成佛.根对于这样的一般的净土观,延寿主张的净土是在怎样的立场上说明的啊?.从永明延寿念佛的特殊的原因的有关记录,可以看出稍微不同的说法.在此举三个例子.第一 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的时候,晚上一位神人提着枪走了进来,说是因为大师长时间以来修行净业,便亲自来看.从此以后,便对念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龙册寺出家,白天担任僧侣们的供养主,晚上参禅.后来有一天,! ! 看到了<<智度论>>的内容.当时一位老人决定出家,但舍利佛认为他太老拒绝了.那时如来佛观察了老人的前世.原来那位老人是一位打柴人,在山中打柴时突然遇到了老虎,无处可逃,急中生智爬上了树,在树上念起了南无佛.由于念佛的功劳遇到了佛法并得到了阿罗汉果.于是如来佛让舍利佛同意老人出家.看了这样的因缘说,永明延寿下决心开始念佛.后来,在普贤菩萨面前上供,忽见手中出现了莲花.它选择一生的专功时,作了一生禅净和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两个签,在佛面前一边祈祷抽取了一个,竟然一连七次抽到了后者.因此他的一生专修净业.他的净土观在<<万善同归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特别向往净土的九品行,不能脱离定心和专心可以看出. "九! 品! 经文自有升降 上下该摄不出二心 一定心如修定? 4;&# 35266;上品往生 二专心但念名号 众善资熏 回向发源 得成末品 "这些话语在受菩萨戒法中说到的"出生在极乐世界,若想得到九品文,上根机的人必须受戒,修禅定,中根机,下根机的人必须念佛."是一样的.禅净兼修家--延寿的纯净土家的主张只是把念佛看作正业,与此相比,熟知修禅定,受戒等观方可成为上品的正业.另外,根据<<净土指归集>>的"参禅念佛四料拣",最上的净业可以说是参禅和念佛兼修.他特别重视临终时的十念,即使一生积累恶果,到临终时只用十念可修成所有功德,下面借用<<那先经>>和<<智度论>>来说明一下."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 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 临终时念佛 我不信是语 那先言 如持白枚大石置船! 上 因船故! 不没 人虽有百恶 一是念佛不入泥犁中 其小石没者 如因作恶不知念佛 便入泥犁中 又智论问云 临死时少许时心 云和能生终身行力 答是心虽时顷少 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做大事" 他还说"行道念佛"和"坐念佛"的关系与他的功德有关."问论云 行道念佛与坐念佛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 遒云得住 更如张帆顺水 速疾可知 坐念一口 尚乃八十意劫罪消 行念功德 岂知其量 故偈云 行道五百遍 念佛一千遍 事业常如此 西方佛自成 "延寿把单纯坐下来念佛的坐念佛与礼拜念佛区分开来.即使是坐念佛一声也可以消灭80亿劫的生死罪。但是强调五体投地礼拜,非常恭敬的行道念佛的功德更大。这样的行道念佛的修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韩国佛教的一部分。延寿的这样的净土观,利根,顿! 机的人ò! 12;该禅定兼修,但是顿根,下机的人也& #35768;不能? 46;悟,只有教他念佛,向往净土。向往净土本源的方法大体上根据纯净土家的思想,他通过彻底的实践修行禅定兼修,可见到达唯心的净土的发源。
四、永明延寿的禅定兼修的思想
上面看了永明延寿的禅观和净土观。这里先看一下禅和净土的根本立场的关系,然后看禅净兼修思想。禅和净土的关系对照来看,是立场彼此相反的修行法。即禅本来标榜不存在东西,念佛离开西方,就不能做。还有禅是在努力做到无念,而念佛与此相反是想做到念相纹丝不动的有念。再说就是禅的根本在空思想修行,而念佛是把根本放在有思想的修行;禅是根据自力想证得果,二年佛想是依据他力证得果。在中国,想融合这样的禅和念佛而努力的人行动在禅僧之间。这也许是看话禅的禅僧想集中精力于《无》《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庭前柏树子》等公案,需要定心,念佛的人只为了念阿弥陀佛也需要定心。由于定心中参究公案的禅和想在定心中念阿弥陀佛的念佛相似,所以希望能够融合。在中国的佛?! ;! 45;史上,显著地表现禅净兼修影响的是从唐末进入宋时代一时期。即进入宋朝称为禅教律一致,禅净兼修,诸宗融合的铜佛教的倾向形成。所以,用明著书了《万善同归集》,所有的善和念佛都得到菩提,成佛,谬说成同归,不管怎样,道绰和善导一样,是以积极的念佛为主的修行,虽有点稀薄,但所有一起修行成了时代的风潮,说成禅净兼修也不无道理。他早就通过参禅作为继承法眼宗的法脉的大禅师,打下了对净土的理解和禅净兼修的思想基础,并且亲自实践。特别是在《万善同归集中》根据万行圆修和理事无碍的思想,为禅净兼修提供了依据。对此,引用很多经典和以前的净土家,以渊博的知识和自己的卓见是禅?! 8;? ?菖輹祿莖郁???#20307;起来。还有,禅师的万? ?#22278;修,禅净兼修的立场通过以下内容可以具体的了解。“是以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 或但行道而入圣境 但已得道为意 终不取定一门 惟冯专志之诚 非信虚诞之说”通过这些文字,延寿主张即使是禅师们也不能只执著于坐禅,他强调万善的重要性和念佛的实践性。并且,延寿在《宗镜录》的第17卷中说到“问如前剖析理事分明 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门 答 只为不信自心是佛 向外驰求 若中下根 权令观佛色身系缘鹿念 以外显内 渐悟自心 若是上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如佛藏经云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 所为诸法华竟空无所有 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25;! 究竟是要亲自观看如来佛的色身才最终表明内心的,或者是看了诸法的实相见佛说明两者是不能分离的.从根源上说明禅和净的修行两者是统一的.首先.念佛是为了使下根机的人通过修行渐进地领悟自心而言的.虽然上根机的人可以领悟根本一心的难行道的参禅,但是现实却是很难的下根机或中根机的人劝说修行易行道的本源念佛.正如上述所说可以清楚地知道验收能够实施念佛门的理由主要是为了中,下根机人的本源念佛.这里的念佛扩展到极点,如果一定失去对立和区别,那就和领悟没什么不同了.下面是核心地表现延寿的禅净兼修思想的<净土指归集>>的上卷中的<<参禅念佛四料拣>>.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险境若现前 瞥雨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 铜床并铁柱 万劫与千生 没个人依怙
五、结论
永明延寿的禅净兼修的立场为了上根机主要参禅,为了中下根机主要实施净土.延寿禅师的禅净兼修的目标从根本上来看,是想进入领悟的世界,领悟我们与众不同的意识世界.
想看我们.想看看我们原本为一体的缘起世界,还有,禅净兼修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延寿禅师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经历过的领悟的世界的过程.延寿禅师在禅净兼修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性格是重视受教育者的根机.人间的能力并不是每人都同样具备.因而根据根机不同,教授的方法必须不同,这是延寿的想法.延寿禅师重视根机,把人分为上,中,下根机来区别对待,比并不是说只有上根机的人才能够进入领悟的世界,中下根机的人只能得到相应程度的领悟.还有,根据时代可分为上法时代和末法时代,但并不是说上法时代的一定程度的人进入领悟的世界,末法时代的人进入它相应的领悟世界.延寿禅师重视根机的理由! ! 只是领悟的本质,但是进入它的门有很多,因而适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的修行,就您如领悟的世界.因为这是站在上述的延寿实际上重视修行人的能力和资质的立场上.下面在<<永明智觉禅师唯心决>>中说延寿进入唯一真心,为了把其视为所知的目标,表明一心,尽管有它佛的前途共说,这却是为了适合中生根机的佛果,主张所有要教受说明一法.<<般若经>>中的唯言无二,<<法华经>>中的但说一乘,<<思益经>>中的平等如如,<<华严经>>中的纯真法界,<<圆觉经>>中的建立一切,<<楞严经>>中的含裹十方,<<大集经>>中的染净融通,<<宝积经>>中的根尘泯合,<<涅磐经>>中的咸安? ? ?<<维摩经>>中的无非道场,归ń 67; ;为小论,只是让不管大的,小的,所有的经传内容都说唯一真心,一法千名根据因缘起名.这里延寿所说的禅净兼修从根源上说所有都是一体的,但是根据根机的差别起了另外的名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