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寺院人事运用之考量因素(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惠空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寺院人事运用之考量因素(下)
  惠空讲 融通记
  三、领导之实践威信与全体大众僧之共识
  要使寺院人事运用得恰当,必须常住大众很清楚的了解寺院文化、学风、道风所应走的方向,大家都有共识才可。例如:静思精舍主要方向是将慈济功德会办好,有此目标,才能大家共体时艰努力完成。
  (a)常住(领导人)的方向,大家才知道有何理想去做。
  (b)为何走此方向,例如:住持要大家念佛往生西方,要打佛七。圆光佛学院的办学。慈济功德会的办医院慈善事业等。要大众僧至少认同或能接受,否则,使下赞同者离开,大家同心协力共同为一致方向而努力,好好在职事上尽职,了解为何如此做,寺院才能欣欣向荣。例如:某寺经常办活动,大寮人很累,若不解何以如此劳累,必怨言四起,必对整寺共识有所影响。
  (c)如何走(方向):已有共识即要付诸实施,否则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d)领导者之信用与带领功能:领导人要以身作则的去做,不可以推与徒众自行努力,这样才有威信,带领大众僧才可达成目标,当然领导者必然辛苦。
  在佛光山出版的「佛光山二十周年纪念刊(白色外皮)」书中,有「职事分配」从二十七页到三十七页,佛光山从小道场到大型道场(有宗派)的过程,其间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过程。可以学习些我们没有经验过的事情,最先是雷音寺组织(在宜兰) ,後到高雄成立寿山寺组织,到第三期成立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约民国65年) ,佛光山约二十多年历史,从56到77年佛光山典章制度,发展过程……均在此书中写出。重要的不是见他的成就,而是看他成长的过程,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如何成长,从其「宏观」中检讨我们缺点(但下是走佛光山路线者不用视之) ,以及大组织结构的理念问题。
  四、职事者人与事之不称职处分
  五、人才聘用之来源与原则
  以第四、五两项合起来说明人事运用,可以分列五小项讨论:(a)知人。(b)选人。(c)教人。(d)敬人爱人。(f)用人。
  (a)知人:对於要选派职事与人去任职,对於此人必要认知此人:①道德②学问③眼光④才华,此四者完全具备是成才的人,成才者是选「将」的方式,即表示领导者必须四者兼具。若是选「职」 ,即表示选中下层之人选拔,与选将则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相同的。选将以道德、眼光二者最重要,才华、学问其次。选职则只要求在此职位上尽职者,而不是「成才」者即可,因为在职时可再教育之,但此人必具备服从命令、善尽职责之特质。例如:选福利社社长、小组长、监学、训导长的方式是略有下同,前二者是选职,後二者是选将,基本上都要能服从命令,及有正确因果观念。总之,知人认识此人才可以任职,认识有前面四种角度来知人,若认识不清,则造成此团体无比的伤害。再例如:选司机、老实、规炬,但驾车技术差,这也不可以,所以知人称职,用考核方式决定之。有缺点的人并非不可以用,可以以其「优点」与「缺点」比较後用之。
  ㈡佛法组织行政系统表

  (附录三)
  (一)总表(佛法、世法组织行政系统对照表)
  (附录四)
  日本佛教寺院组织参考:
  日本佛教於魏晋南北朝时,即陆续由高丽(现在的韩国)及中国沿海传人,而在盛唐期间,更派遣许多高僧前来中国留学,吸取佛学之精华,保存至今,成为近代佛教的盛上。今天的日本佛教界,不但各宗各派齐全,而且组织现代化,配合时代环境的变迁,已做适当而圆融世出世法的调整。今列举其中部份宗派的人事组织如下,以供参考。
  (一)净土宗宗务厅
  (b)选人(请人):如果此地并没有适当的人,可以到远处去找,更广大的人群找选人才实非易事,因为牵涉到自己本身的才华、经验,以及要被聘请者对自己的认同感。基本上分为在家众与出家众,在家众聘请来不但给予适当工作,下可任其发展,要顺合寺院本身发展,而寺院也要领导他、教育他。例如:办青年运动(办高中营或大学营) ,出家众无法联络大学生(不方便) ,若大学生本身去招幕大学生,便很有效。又如要办佛教大学,请人做院长,这都是要在家众来做,否则易失人才聘请。但佛教事业对主权的掌握切勿划分不清,而使佛教事业落到白衣众手中。例如:慈济功德会主任委员七人中,只有三人是出家众,危险至极。若因为如此,而被在家人控制,则出家人自己要背因果,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十方的净财不可落入在家人之手。请人非常小心,有才无德,问题更大,有德无才,比较好些,最好是有才又有德。
  (c)教人:选人、知人外,聘请人进来後,必得在用人之前给他教育,用人以後更要随时给予教育。例如:图书管理员,不但在图书管理上要充实他的知识,使他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更要在会计、行政工作上增加他能力。例如:佛光山一个月十、二十亿资金(此资料正确度待查——编者按)的流入,如果处理不当则损失非小,所以有专门经济小组的策划工作,这些人对经济投资问题,金融界的变动,税务方面的了解、会计的利率算法……等,均要透彻了解,及专业知识和管理。所以对佛法教育及学佛的理念必须要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何等艰辛与漫长的工作。就一般来说师父的徒众多时,往往无法照顾到每位徒弟,有些甚至无法亲近到师父。而教育不但重经典教育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甚至也有少数师父本身什么都不懂,不是下想教而是没有东西可以教,这都是他们在年轻时不能好好修学佛法所致。我们配合道场风格,不断给予教育,才可使「人尽其才」之功效发挥出来。
  (d)敬人与爱人:师父要尊重徒弟,可仍以同修立场教育,而徒弟要以虔敬之心恭敬师长,此伦理务必遵守。师父可以爱徒弟如子,但不可视徒弟为奴隶、佣工来看,而视为晚辈看,如此才能上下和协。寺院的六和敬,即建立在相互敬爱基础上,师长有缺陷,弟子要容忍、包含,替师长服务,此为修福德,也是报恩,孝敬师长。师长能礼爱徒弟,上下沟通和协,弟子尽己之力为师长服务,不可意见太多。如实在无法达成,可婉转的请示相商,不可依己之见违师去做,这样是不可以的。
  (e)用人:要用人即要相信他,权力交给他,配合他,帮助他,安排他让他发挥才能。不可以将会讲经的人去管帐,管帐的人去大疗工作,要适当的位子放适当的人去办事,知其人的专长,让他去做。相信他便下能限制他,例如:身为教务长,而院长不可时常派许多老师来任职,又教务长也不可以说院长下可管此事,而是决定之後,向院长报告,彼此沟通,上下恭敬。如下图:
  如果有人下称职时,他会影响事的推动,也会影响其他的人。他无法推动此事,原因有:
  1、不愿做:这是道德上的问题,有能力而不愿做,要用道德方面来处理,可以先问他有那些不满的地方,或是身体的不适,予以慰留解决。若实在无法解决,只有请其离开。
  2、无能力做:可能是学问、才华或眼光问题而无法担任此职,其中眼光无法教的,若是前二者则可以找有经验的人教他做,或找一批人来帮忙他,最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人取代他。
  3、无资源:也就是因职位上所要使用的物品,一定要充分供应,例如:办活动要「人力」 、「钱」……等,必须要不使其匮乏,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总之,用人得当,下要等事情发生以後再求补救,而要防患未然,不要等用人以後再将其换掉,宁可步伐慢一点,先训练人,教育人,再用此人,问题才较单纯,问题才不会出现。当然这一点也很难做到,但如果下得不用此人时,则要承担一切後果。
  六、人与职位与组织发展性
  此项目也牵涉到未来寺院组织发展的问题,所谓人事即道场人事组织的问题,组织即道场规模的显现,从人事组织即可看出道场规模。而人事组织是否周详,又要视人事制度而决定,人事制度要使其清净,使其健康。今分三点来看。
  (a)人性道心之深化净化(人性、人心):组织的大小暂时不论,让寺院中的成员每位道德清净、思想有正见、禅定深入、人性与人心达到至善、至真之地步,智慧开发到最清净时,人事组织必能圆满。人事制度规划再严密,再好的结构及人事组织,只要人性、人心出问题,寺院也会出问题,所以唯有从人性开始做起。如果人性达到清净,也能弥补人事组织的不健全,强化组织清净的功能,人性、人心是须要不断的修道来达成,也须要接受不断的教育才可达成。
  (b)业务上精密优点处(技术理念):要使职事功能得到发挥,则必须专业技术不断的成长,才能得到快速成长减轻负担力(业务) ,化减不必要的压力与冲突,促进业务的推展。例如:过去印刷技术不进步,错字更正校对很繁琐,现在利用电脑则速度快、且方便。过去摺纸用人工方式,现均用机器操作,如此则节省时间、人力,达到分工合作的效率。
  (c)事业之成长扩大(组织、设备、人才经济):在寺院方向之规划下,要能有组织、有设备、有人才,样样具备,大家齐头并进,对修道与教团发展有共同的理念,职事务尽所能,事业才可慢慢成长与扩大。如同:佛光山本只有三个分道场,现已扩大三十多个道场(或更多) ,而使得寺院更精严、庞大的人事组织。
  总之,寺院人事运行的适当与否,关系整个寺院的兴隆与衰败,而职事的功能与划分的是否适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职事的功能必要达到尽善尽美,而划分上尤其不可使某些人工作太重或某些人工作太闲,要合情、合理、合法。任何寺院都必须要好的制度,而人事的调配及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做到「人尽其才」,会做会计的不可派他去典座,会典座者下可派去诵经或讲经。所以人事的运用是一门大学问,记得企业管理(大学商科必修科目),此科中最重要谈的即是「人事」,在商学院图书馆有关此类的书,有相当多本的研究书籍与论文。再说明一点,寺院人事运用的建全也要视领者决定,住持若本身有问题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即是此理,尤其是住侍本身要有充沛活力,以身作则去做,这样寺院才有兴盛的可能。
  摘自《僧伽》第2卷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寺庙托管与信托
下一篇:宋朝水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