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方便,以佛法为究竟
以生态为方便,以佛法为究竟
吴美满、杨添振
壹、前言
感谢弘誓学院举办此次的学术研讨会,这对一生著述不辍的导师是最佳的祝寿方式,对想修学人间佛教法门的后学们,更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机会。去年和今年与会之后,都是满载而归,整个思想都灵活起来了!
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使我联想到:如果2500多年前的佛陀,早以天眼神通,看到我们今天所有的乱象和苦难……。但是,佛陀又为什么只是一再宣说四谛、十二缘起,要努力修行……等出世的佛法?这背后是具有极深广的智慧,因为,世间法无法根本的解决世间的难题,只有出世间法才能从根本上彻底的救度众生,佛陀真是个“迁突徙薪”的先知先觉。
由于从两年前开始,充实了一些有关生态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觉得对修行上裨益颇大;加上去年和今年参加学术研讨会,体会到生态学或许可以是一个引发出世思想的方便。
从现实的生活来看,任何人,只要他还活著,就一定无法与地球(最大的生态系)脱离关系,即使是最“科学化”的太空人或是“太空旅客”,表面上,他们可以藉著科学技术的帮助,能够短暂的离开地球,甚至登陆月球;事实上,他们最终仍然要回到地球上,更重要的是:太空人或是太空旅客暂时离开地球的期间内,他们所有的食物,所喝的水,以及呼吸的空气,还是要从地球携带出去的!
因此,只要是还没有舍报的“人身”,一定不能和生态环境完全割离。没有这种意识的人,只是因为他并未察觉到而已,并不是真的他就不必依赖生态系。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以肉眼所能察觉到的是:“人类”和“旁生”必定遭受巨大的身心痛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这是自许为人间佛教的凡夫菩萨所不能回避的事实;即使是净土行者,当他“回入娑婆度众生”时,可能一样要面对与现在相同的难题,只不过是“现在先练习看看”,或是“到时候再说”的心态差别而已。
贰、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现在,“生态”一词到处流行,实际上,每个人心中所具备的“生态”概念可能个个不同,为了有共同的讨论基础,有必要摘录普通生物学里的生态学基本概念。
1.生态系
指的是由一群不同种类的生物,和他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所组成的集合,可以很小(如:池塘),也可以很大(如:台湾、地球)。
2.生命能量的总源头
就是太阳光。详细的描述是:所有的生命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土地(包括:山川、河海、大地和空间)是生命活动的舞台。
3.生产者
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生活在土地(包括:山川、河海、大地和空间),有了空气和水,把阳光的能量转化,储存起来,就成了动物的食物。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依赖著绿色植物才能存活下来,绿色植物可以说是所有动物的衣食父母。
4.消费者
动物和动物之间因为“食性”不同,不是吃其他的动物,就是被其他的动物所吃,这种“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就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
5.清除者和分解者
动物和植物死亡以后的遗体,被清除者(蟑螂、蛆……)和清除者(细菌和霉菌)利用,最后分解成可以循环的基本物质。如果我们的世界上没有清除者和分解者,会到处都是动物和植物的遗体,人类和动物也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就呈现“缘起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6.食物能量塔(数塔)
从“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图中来看,能量的转移过程中有大量的热能消失,所以愈高级的消费者所接受单项食物的能量愈少,必需摄取大量的食物。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可以知道消费者的族群数目,是受到当时当地的日光量、生产者和地面水所限制。
佛陀所说的众生平等,就是教诲我们尊重旁生的生存权(结夏安居,不食众生肉等护生行为),也就是等於呼应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当然,佛教护生的背后意义,是比仅仅担忧生态毁坏,会危害人类生存的想法,更具有深广意义的。缘起的世间,本来就是诸行无常,变化多端。生态系自有它复杂的迁流变化,有人认为目前生态系并不“失衡”,只是在改变平衡状态而已。那是他忘了或忽略了平衡状态有程度上的差异,有良好和恶劣之分,其标准在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丰富而庞大?
以台湾为例,我们可以比较:“500年前与现在,台湾岛上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变化(减少)有多大?数量的变化(减少)有多大?”无疑的,全球生态系正从过去一个较良好的(种类和数量丰富而庞大)“平衡”,趋向恶劣而脆弱的“平衡”状态。是什么原因才造成往恶劣而脆弱的“平衡”状态呢?排除不能预测和左右的天灾(火山爆发、地震、彗星撞地球……)之外,就是“人的恶业”有最大的影响力了。参、以生态为方便的省思和对策
有了生态学的基础认识,现在以土地开发、布施救灾和关心流浪狗为例,来探讨我们可以有哪些反省,并提出简单对策,希望大德批评指教。
(一)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以生态学来看(不以生态学,事实上也是如此),人类和动物(佛法名之为“旁生”)都需要土地和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生活。
从人类的历史经验知道,如果一片土地上含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愈庞大复杂,代表这片土地愈肥沃,资源愈丰富,人类会更容易就近取得生活上必备的资源而生活。这样的事实,可以从森林开发成为农牧用地时,初期几乎不必施肥,就有丰富的收获而得到证明。
反过来看,人类开发利用程度愈高的地方──例如:都市,事实上是最不利人类生活的地方。以台北市为例,饮用水的水源远在台北县,干净的水被都市人使用以后,变成了污水,不论有无经过处理,都要设法排放到台北县的外海;三餐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绝大多数依赖台湾的中南部和外国进口;市区的土地上住满了人,只留下少许的绿地,除了极少种类的动物(蚁、蚊、鼠、蟑……)能生存,其他的动物几乎无法在市区生活。
因此,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一定会造成排挤效应;从善恶的层面来看,是倾向不善不恶和恶的,例如:土地只种稻子,依赖其他花草树木而生的各种旁生就难以生存;又如土地盖上建筑物,除了人可以居住,和少数的动物能苟延残喘外(也要不时逃避人类的毒杀),连生产者(绿色植物)也不能生存。这样的行为,使得原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旁生,不是流离失所,就是直接造成生命死亡,如果这样的行为过度扩大,还会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为,粮食可能不足!
基于以上的科学认知,人间佛教修行者的硬体建筑,应该先“动机纯正,智慧为导”的来问自己:自己的土地可不可以不必盖水泥道场?没有水泥道场,能否一样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甚至更能达到目的,比如:效法佛陀“林下说法”。如果一定要盖(文教大楼、禅堂、纪念馆……),有没有补救措施?外国的实例是,使用了一片土地,就另外购买两倍大面积的未开发土地,保留不再被人开发,以作为生态补救,当作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最后,才谨慎而谦卑的进行“生态建筑”。
期待已经实践男女平等的佛光山,在新购置的四十甲地中,将规划成为佛陀纪念馆的时候,如果能够尽量符合万物“相生相荣”的生态原则,让目前在预定地中的野花、野草、蚂蚁、蜜蜂、蝴蝶和蛇类,还保有可以存活的一席之地,使得万物缤纷的景象,不会因为“开发”而消失。
当然,佛弟子看见这样万物缤纷的景象,是会体认到“旁生吞啖之苦”,不会只是像自然科学家赞叹“生态相完整”;更绝对不只是文学家诗情画意,唯心的“美丽感觉”而已!
希望这片四十甲地上,原有溪流的河岸和河床,不会被水泥覆盖包裹,傍水而生的动植物,得以在佛光山护生的新思惟之下,留有活路,免于一死;水是生命的要素之一,为了让溪水清澈常流,就必须保有足够的树林(一棵百年大树能涵养2000人喝一年的水份,树林愈原始,效果愈好!),但愿这片预定地中的“杂树林”,也能在考虑生态机制下尽量保留,并得以渐渐演变成“原始林”,而不是变成花园草坪,或是水泥、石头、柏油的广场而已。
果真如此,必定是具备独步全球的先知先见,与具足深广的慈悲功德。
(二)布施救灾
菩萨救度众生,拔苦与乐,对于苦难必定会给予立即的救助。例如:水灾时,无处可住时,则提供栖所;三餐不继时,就提供一时的粮食,这也是最被世间人所彰扬的伟大布施(财施),也是不可否认的大功德。
以台北县的汐止淹水为例,每年只要逢豪雨,几乎就有水灾,而且有一年比一年严重的现象。在救助灾难之后,凡夫菩萨会进一步的思考:灾难的源头在何处呢?如何才能防止一再的发生?
按照当今“工程第一”的思考模式,必定是“加高防洪堤”、“强化抽水站”、“分洪计划”,“河川截弯取直”……等,并且会纳入制度内,合法的进行这些工程,的确,也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是,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之下,不但首先要花一大笔金钱,马上造成生态环境重大的冲击,接著又埋下未来产生新灾难的伏笔。
如果以生态的思考模式,则是严格限制河川流域土地的使用(别墅、高尔夫球场、学校……),保存河川流域完整的原始林相,经济作物(槟榔、茶、果树……)尽量少上山,行水区还给河流,不藉著堤防、抽水站和电力来强占使用……等。
凡夫菩萨正见具足,必能靠著敏锐的择法力做一番的“思维和抉择”,选择较能长久远离灾难的生态思考模式,以便能够从苦难的恶性循环中跳脱出来。缘起的世间,本来就有差异别相。台湾是个雨量丰沛,但是分布不均的高山岛,地质脆弱,容易崩塌,极需要台湾的原始森林来涵养水分,稳固土地。在加拿大或美国某些州,种树和砍树,就像台湾种稻收割一样,他们砍树(我们收割稻米),虽然是丰收,也会造成旁生流离失所;我们在台湾砍树,后果则更是严重,直接影响“人”的安危(土石流、水灾、旱灾),这就是“砍树即杀生,救树即护生”的生态逻辑。
如果,只是一直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不断的投入在发生灾难的当下,却放任不符合生态法则的工程(花大钱的水泥建设)一再进行,表面上,有很崇高的理由──“救人”,为了使人暂时免于灾难,必须先牺牲众多旁生的生命;其实,是累积未来更多、更大的灾难和苦痛,而这些灾难和苦痛,将会由人和无辜的旁生来承担;由于灾难不断的循环,整个社会也会将有限的福报慢慢的消耗殆尽!
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虽然不是受到佛法“众生平等”的思想启蒙,在某些地方却能够反省到水泥工程或工业污染对生物的迫害,在自己的国度里,尽可能放下人类的自大和憍慢,与万物和平相处。但是,他们以“市场自由”、“市场需要”为理由,将污染外移(如台湾RCA事件),掠夺较落后国家的资源。
台湾如果有佛法的熏陶启迪,可以加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没有欧美先进国家的瓶颈。
(三)关怀陪伴动物──以流浪狗为例
关怀生命协会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努力,在关怀陪伴动物──流浪狗方面,已经得到丰硕的成果:“促使动物保护法之立法,对政府非人道处理流浪狗的方式加以谴责,并说服环保单位改善捕犬技术和收容环境,并要求实施晶片植入与饲主登记,以免饲主滥弃犬只。”为了避免流浪狗被扑杀,更是南北奔波,为流浪狗寻找爱心认养人,这些都是功不可没,具体的“人菩萨行”的事迹。
一般人认为,陪伴动物可以:培养爱心,培养责任感,心理治疗。以狗来说,当它被弃养,成为流浪狗时,反而会造成环境卫生、咬伤人类等问题;如果要从关怀生命协会的宗旨“接著讲”,可以先思考以下的问题:
1.人不能不养陪伴动物吗?
2.狗是肉食性的动物,人为了豢养它,又要制造另外的杀业(如:狗罐头),这样,让“护生”的佛教徒情何以堪?
以生态为原则,我们要尊重生物的本性,不可以把动物当成人类的工具、附属品或玩物。所以,应该彰显“不养狗”的生态意义,而鼓励已豢养的不弃养,照顾狗儿终其天年。至于培养爱心、责任感和心理治疗的功能,除了陪伴动物以外,还有更多的替代方式,例如:当各种志工、练习禅观和接近自然野地等。
肆、以佛法为究竟
“因为‘缘起’,我们了解人类的生存与万物(生物与无生物)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其他生物,人类绝对无法独存于世。但是,其他生物如果没有人类,不但毫发无损,也许可以活得无有恐惧而欣欣向荣。”(摘录传法法师的文章)当然,没有人会因此而主张“消灭全人类”,毕竟,土地和一草一木是共业所感,人类为了生存,可以取用物资,但是要警策:在为了生存而取用物资时,不要种下“破坏土地,迫害旁生和人类”的恶因缘。
如前面所说,具备佛法再关心生态,没有瓶颈。因此,关心生态一定要有坚固的佛法基础──“缘起,众生平等”,否则将难以圆满,表现出来的,也较不能具有又真实又有力的说服力,例如:关心野生动物,却对经济动物视若无睹,只因为“野生动物数量有限,杀害了它们,容易造成食物链缺口,生态的伤口,对人类的安危有较大影响;而经济动物繁殖容易,可以放心的吃它们。”持这种论调的人,会很自然而无惭愧心的大口吃肉,无法跳脱人类的我执,会衍生其他的问题,例如:“设法饲养繁殖野生动物,就变成可以供人吃的经济动物了。”忘了关心生态的初衷──不只是为了“人类”。
也有人会以纯自然科学眼光来关心生态,认为人死了也会被清除者和分解者利用,因此认为不必“无肉饮食”。这种人将面临一个问难:“既然,弱肉强食是人和动物在生态的生存法则,那么人类只是遵守“弱肉强食”法则去破坏生态而已,为什么要责备人类呢?”此时,若有人和旁生是不同的“五趣”思想,就很快可以理解,人吃肉与狮扑羊,是有迥然不同的业力差别,若能再以人有“三胜”来解释:“佛法为什么要把人独立于其他动物之外?”而不是像生物学家,只是把人视为动物界的一分子而已;也不像神教的想法──“万物皆唯人所用”。相信对方会觉得耳目一新的。
关心生态的人,推而广之,一定是维护男女平等,捍卫民主自由,唾弃沙文主义(人类沙文、男人沙文、种族沙文……),有勇气质疑并推翻威权的,因为,生态的精神就是“平等、尊重、息息相关”,民主运动、女权运动和生态主义,都是同出于对“息息相关”的深层认知,以及对“尊重平等”的殷切渴望。
因此,如果一个关心台湾生态的人,并不在乎台湾民主是否成熟稳定(当然,每个人的体力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关心所有的事物,此处所指的“在乎”是指心里上的“注意”),或是在生活上依然有大男人的优越感;如果一个台湾民主先锋,却因缺乏土地伦理的认识,而推动许多破坏山林的政策,搞得“国在山河破”,甚至“有国无土”,这都是对“平等”的真谛体会不够完整,实践不够全面的结果。
同理,若是真正男女平权的倡导者,他也一定会同意,生态中不以性别来决定一切,毫无性别歧视。平权的捍卫者如果是比较能体会到“平等”的真义,应该也会比较能赞成“无肉饮食”(素食)的。
从以上得知,一个人具有慈悲平等的智慧,无论是从生态、民主或平权下手,一定是心胸开阔,视野宽广,能与“其他的如法声音”对话的。“般若为导”的菩萨学人应该有这样的警觉才好。
伍、结语
如果没有透过禅观的认知与实际操作,身为“人”是很难摆脱五欲,就很难不去破坏生态的。君不见:欲界的众生喜欢换换口味,正提供资本主义流行的温床,大量的消耗物资,使得众多的旁生遭受到无边的苦痛。因此,正见具足的禅观功夫,正是亘古弥新,放诸四海皆准,能彻底离苦得乐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这是佛法超越世间最珍贵的部分。若以生态来看,一个正见具足,在禅堂用功的少欲知足行者,已具有“护生的功德”了。
关心生态不会是究竟,它只是目前时空下的一个方便,因为,生态系下的芸芸众生都还在五趣中,茫然无奈的流转浮沉。此时只是反省到:“土地的开发利用,建筑的扩大,大多是因为人口数激增的压力,人口数激增是后有爱的延续,我执的延伸;陪伴动物的饲养则是内心的空虚,或是生态考虑未周全;水灾也是因为人的‘需求’才去开发使用而造成。这些问题都是‘我执’的显现。”
当年佛陀观察农夫耕田,鸟捕虫的杀戮,体会到世间多忧苦,放弃当转轮圣王的德化政治,选择宏扬出世间法,正是因为看到“从色身努力,著重外界改善”,是无法彻底救度众生的,就算是生态农园里的旁生也还是苦痛的,就算地球上全部的农田都变成生态农园了,也可能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最后,还是要对治人的我执之一:“后有爱”。
生态只是一个比较接近究竟的方便,最后还是要依靠“禅观”才能降低物欲,消除我执,真正做到“与万物相生相荣”。惟有实践佛法,才能圆满的解决当今生态上的危机。
撰写此文,只是想和所有菩萨学人分享:“佛法的离我执,正是生态系的救星”。何其有幸,我们已经学佛。谢谢!
摘自《妙心杂志》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