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际品>简述无我之道理
通过<本际品>简述无我之道理
般若讲堂学员 林剑秋
“本”是本源,“际”为边际,所谓“本际”者是言众生之生死开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起点。对于“本际”问题的反思与解答,不仅是古今东西宗教哲学的主题,更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无论是女娲造人、上帝创世纪,还是进化论、宇宙爆炸学说都是试图在给世界的诞生、人类的伊始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么究竟佛法如何看待“人从何处来”这个问题呢?
我们知道,佛说法四十九年,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教化众生破除“我”“法”二执,而破除“我执”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对于任何问题的解答,佛陀都是仅仅围绕“无我”这个中心,对机而说。对“本际”问题的解答讨论,自然也不例外。
与一般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佛对此问题没有给出一个唯一准确的答案,而描述出不同角度的不同认识。
首先,世间眼见子女为父母所生,这个道理是人们普遍认可,佛说,人乃色界光音天天人下生娑婆而来。[l1]
同时,就“俗谛”层面而言,佛法给出了一个相对具体而形象的“法界”概念,从而展现出独特的“立体宇宙观”。在这个理论体系当中,佛将宇宙分为了“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两个部分,所谓“器世间”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所谓“有情世间”就是具有神识的众生世界,并将有情众生世界作为主体,即正报;将器世间作为主体活动的环境(客体),即依报。并在因果业力、祸福罪报的理论体系下,重点讨论有情众生的从生到死,随业流转,辗转于“六道三界”的生命历程。所谓“立体宇宙观”的重点在于,生命的历程不但是生命体以某种生命形态在一生中从生到死的过程,更是欲界中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的六道阶梯上升,甚至是从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到最后体悟佛性的深度拓展。如果在这一套理论体系下看,佛法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但宗教不是这套教理的目的。
佛在“俗谛”世间法角度建立的这套理论,其目的是要破除我们对肉身的执着,展示出这个五阴体的肉身我仅是假名而已。生命形态无论是今生的罪福报应还是未来的上升堕落,无论是生命的深度还是广度,肉身我都不是主体。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为肉身我是房子,而神识是房子的主人。房子坏了,主人自然要搬。与其爱惜房子不如尊重主人。修善积德最为重要。然而,这并非佛法的全部。
同样的,在真谛层面,启发众生体证宇宙生命“无我”的真相。
从“真谛”角度来看,佛教本体论对本际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上、六道中有情众生从何而来的问题,而是拓展到整个宇宙的广度言说“第一因”的本质,提出宇宙无始无终,自性毕竟空寂。这个观点不是简单的将“第一因”落在,存在但无法感知的“无”上,而是表达宇宙第一因是一个现有思维不可想象与表达的概念。因为在“自我”这种认识模式下,能所的二元对立是一副很难摘除的有色眼镜,透过这副眼镜,我们不可能体验到无我,即自性“毕竟空”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佛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状态描述为“真如”、“涅槃”、“自性”……
在这里,理论思维远远超过人们的常识,佛陀从思想上更加彻底揭露“我”的本质,破除众生“我执”,强调要如实认识宇宙的本质就不能执著“俗谛”中神识我的实有,而要看到无论神识还是肉身,皆是“缘起性空”,宇宙万法也都是“缘起性空”。
然而,这种“不可得”“毕竟空”的状态一旦被命名,在上述逻辑判断模式下,很容易就变为一种“有”的迷惑,迷惑于有一个“真如”,有一个“涅槃”。
因此,学教之人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在通过“真俗”二谛体悟“无我”的道路上,难免会被自己固有的思维认识模式束缚而又无法及时觉察,对佛的教理产生误解。在笔者看来,佛法的修习与其说是要“修正”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不如说是超越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因为只有超越自我,我们才有可能摘除二元对立的“有色眼镜”,看清“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中论”中,龙树菩萨再次探讨“本际”的一片苦心。
实际上,此品是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佛教“本体论”观点,从认识上,整合“真俗二谛”对“本际”问题的阐述,从而超越我们的思惟局限,体悟到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存在,也就是体悟无我境界。简而言之,众生的生死是因缘和合,假名而已,根本没有本有或始有可言。同理,宇宙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因存在。一切法皆是毕竟空寂不可得。
因此,本品和以往学习过的各品一样,龙树菩萨在这里并不是要下一个唯一确定的结论,告诉我们到底生命从何而来,也不是要为我们证明存在周而复始的永恒生命,而是通过从众说纷纭的本体论观点中引出的争议和矛盾,来让我们认识:人生生死相待,只是假名而已;既然觅“本际”了不可得,那么对生死从何而来、“本际”究竟怎样的执著追寻,实际上反映的是众生心中的“我执”。正是因为执著有个主宰而实体的“我”存在,我们才会在意生死的问题,在意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反思自己对“生死”的认识,就将是参悟“无我”的一条重要途径。故而禅宗有一个著名的话头,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回过头来,明白了生死本是相待假名,那么我们才能毫无障碍的领会前文所述的那些佛经中对生地轮回、宇宙本源的各种描述,以及佛陀描述这一切的真正目的。
既然破“本际”的终极目的是破除“我执”,那么如何来破呢?这里《中论》再次给我们带来了武装思维的方法论。
首先,我们得到了一个日常行为的规范标准,这就好像一面镜子,时时反映出哪些思想行为不如法,不可为。例如,如果因为贪生怕死而保健身体、积德修福、希求来世,那就都是分别妄想而已。因地不真则果遭迂曲,真正的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要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体证无我,自性空寂了不可得。
其次,通过加深对佛法的整体认识,在认识上破除我执。佛者,觉也。觉,既是体证“无我”的方法,也是体证“无我”时的状态。觉,就是自主。而真正的自主就是不再盲从以往的经验,不再盲从世俗的概念,从每一个当下的因缘出发,真正独立的思考和认识事物。所以,佛在最后说,四十九年来他没有讲过法。他不希望自己为启发[l2] 众生而讲的种种[l3] 变成教条、概念。他希望每一个众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直接体验那明月的光辉。
最后,我们可以在反思中整合,在修正中超越,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真正树立并实践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生命观。既然生死都是假名,我也是因缘和合的假名而已,那么我的生命价值便是每一个因缘的实现[l4] 。这样,生命价值不再固定于名利之上,也不再固定于身份之上,事实上,生命价值将随着我们与世间众生的因缘不断变化而变化。我们不再力图去证明,我们只是恰如其分的展现着当下。
道理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番功夫和智慧。总之,认识也好,行为也罢,信、解、行、证,一个都不能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