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农工商业>>正文内容

九华佛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蒯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合肥]安徽科技,1999年第10期47-48页
  --------------------------------------------------------------------------------
  “天下名山僧占多”,九华名山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据旧山志记载,佛教初传九华,始于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怀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但影响甚微。至唐开元末,新罗国(今韩国)国王王金英之亲族金乔觉信奉佛教,来中国学习佛经,在九华山修行,从此僧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九华佛山日益兴盛。贞元十年,99岁的金乔觉圆寂十肉身殿,被尊为地藏菩萨化身,称金地藏。此后,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江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并列,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1988年被建设部定为“以宗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旅游观赏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青阳县境内,北临长江,南接黄山。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同时具有高山小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3.4度,年平均日照17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437. 5毫米。海拔700米以下,土层深厚,土壤发育度较高,加之终年云雾缭绕,湿度较大,极适宜茶树生长。
  (一)
  九华山种茶历史与佛教兴盛同始于唐开元年间。据《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记载,金乔觉在九华山化缘建佰时将带来的茶籽播于九华山闵园峡谷,然后发展到肉身殿西南方(神光岭)沿小天台之南和凤形山一带。据考证,现在九华山寺庙附近茶园、茶树品种仍较优异,尤以神光岭下一片茶园内的茶树较为突出。寺庙内一直以此片茶园采制的茶叶作为化缘结友的专用茶。
  九华山的佛门弟子种茶、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金(乔觉)地藏送童子下山诗日:“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煮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据《九华山志》记载:煎茶峰,旧传为金地藏入山时,曾招僧侣于峰前汲泉水煮茗而得名。另据传说,唐天复年间,在九华天台山背的一石洞(道僧洞)中修行的一僧一道,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日久天长,僧道用以晒茶的石块也留下斑斑黄渍,称之“黄石”。黄石溪毛峰因此得名而沿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九华毛峰与黄石溪毛峰以色、香、味、形俱佳获金质奖章。到了宋代,据史考已生产了“天台云雾”、“九华芽”,其品质超群,制作工艺也有所改进,由晒青(或蒸青团茶)发展到了炒青散茶的阶段,制茶工艺“穷极而精巧”。花色品种也随之增多,另有仙芝、嫩蕊、福合、禄合等。明清时朋有“东崖雀舌”、“肉身仙茗”、“龙池云雾”和“南苔空心”等品种,分别产于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的东崖、神光岭前的肉身宝殿、下闵园的龙池和小天台的南菩庵,均属绿茶之烘青茶。茶叶制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彩,内质别具一格,被佛门视为珍宝。50年代末,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桂林栖首次上九华,途经甘露寺,和爱国名僧宽如晤谈甚欢,并作《登九华,赠甘露寺僧宽如》七绝一首:“名山佛地访僧家,十五云阶上九华。半岭歇肩甘露寺,一盘春笋佐香茶。”宽如依桂林栖原韵和了一首:“游览登临大作家,旷观岁月若空华。看来逆旅皆过客,明晤骚人乐饮茶。”两诗清新自然,也可见,佛地无时不有茶。
  (二)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茶文化与佛文化有机结合。由安徽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佛茶研制与开发研究”课题探讨了九华山茶叶与佛教的历史渊源和“茶佛一味”的学说;调查研究佛茶的品种资源并加以保护利用;建立佛茶原种的资源保护区和品种提纯复壮及佛茶品种示范园地;建立佛茶生产基地及相应的加工配套设施;进行佛茶采制工艺和产品装璜设计的研究;总结规范佛茶新产品的采制工艺;生产了具有佛教特色的茶叶样品和特色包装,并投入国内外市场。“九华山佛茶研制与开发研究”课题的实施,为创制“佛茶”奠定了基础,使“佛茶”在种源保护、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完善,使其采制工艺更加规范、有序,产品得以定型。研制后的“佛茶”成为一种与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具备名茶的各种优点的茶的珍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品种,精湛、规范的制作工艺制成了刻意求工、形质兼优的茶叶。
  道僧天云茶 以产地和品种命名。产于青阳县陵阳乡黄石村的道僧洞(位于九华山天台峰之东,因唐朝时期一道一僧在内修行而得名,至今古迹尚存)。其海拔901. 2米,洞之南侧巨岩壁立。一溪(黄石溪)泉水自天而下,如银蛇、白练。洞前北侧建有一长串青砖瓦舍,其中北首三间用于制茶。现年87岁的普文和尚在此潜心种植着一片1. 3公顷大小的茶园。据普文和尚介绍,这片茶园,是先道僧祖师栽植留下的。茶树品种独特,为重芽造型,芽长于叶,是佛茶品种资源保存较完善的所在。其品质特点是:外形芽叶相连,自然舒展,形如兰花,状如佛手。色泽翠绿,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鲜醇回甜,香气清香高爽,叶底嫩绿匀净。
  双溪早芽 .为最先上市的佛茶,开采于清明前后(其他茶则在谷雨前后)。产于青阳县朱备乡东桥村双溪寺,是早年寺主持方丈自九华引来,历经世代栽种发生变异。除具有“金地茶”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外,早熟是其主要特征。扩大开发可早先占领市场早品名茶风味。其经厉代高僧,特别是1985年坐化装成金身的大兴和尚生前的精心培育,现已形成规模。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紧细嫩圆,直状如松针,旗枪紧裹,展铎露毫,色泽翠绿,香味高雅,兰花香型,汤
  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
  西竺云雾 产于乔安村西竺庵一带。这里群山逶迤,山势险峻,空谷传声,山涧湍湍,终年不涸。云涌群山,溪连雾天,环境优美。据传,九华地藏王曾到此察看,传播下此茶种。由于土质较软,在西牛喝水处留下了地藏王脚印和伞柄印。至80年代初发展到3. 4公顷大小的茶园。茶树系九长叶伸张形,其形如剑峰,状似龙牙。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嫩,挺直显毫,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纯高雅,滋味鲜醇浓郁,叶底嫩绿匀净。
  金地茶 叶形圆卵是主要特征。产于九华山神光岭之东南的峡谷中。《九华山志》对此片茶园有记载:“金地茶,在神光岭之南云雾滋沃,茶味殊佳。”“根株颇硕,春夏之交,万发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公元1023年)郡守太虚已太史梅询试之……”历史上的金地茶一直是佛教寺院坐禅驱睡和招来香客游人的珍贵饮料。不少达官贵人对金地茶曾有称赞和评述。明吴仕有诗云:“犬吠披云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宋代诗人陈岩有诗云“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欧中散玉花”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如佛手,佛茶风味尤显。芽叶相连,自然舒展,翠绿显毫,汤色黄绿清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
  南苔空心茶 产于九华山小天台之南—南苔庵附近。由于其梗空如筱,冲泡时,梢尖向下,梗尖向上,形似进香拜佛,故又称“拜佛茶”。佛家认为物质世界无非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聚合产生的,佛家认为四大皆空。南苔空
  心茶在此种意义上正是迎合了佛教的教义,因而受到佛家们的欢迎。“空心茶”的空心,是由独特的茶叶加工工艺所形成的。制作空心茶时,要选择细嫩的鲜叶,在干燥过程中,高温快烘即可形成空心梗。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细嫩匀整,梗空如筱,色泽绿黄,高火香,滋味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苗直、柔软。
  佛茶的研制与开发,在国内属首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佛茶作为具有九华山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深受香客、游人,尤其是佛教界的喜爱。
  (三)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供佛教徒祭祀坐禅祛睡之需;二供僧尼招待香客游人以示结缘之用;三驱病延年。因此,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之说。东晋名僧怀信夸言他一生幸福、长寿,都是佛的庇佑,茶水的功劳。他在《释门自镜录》序文中说:“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可择甘旨,便唤童仆,要水要茶。”佛教清规戒律颇多,如忌荤、腥、烟、酒等,但祭祀盛典必以茶奉之。坐禅修行是佛门日课,必用茶以提神。
  明顾元庆《茶谱》有“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病、少痰”。唐《本草拾遗》上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的这些功能主要归功于茶叶的主要成分(生物碱、酚类化合物、芳香物质、维生素等)及各成分的相互作用。例如:茶叶中含的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因而饮茶可以消减疲劳、少痰、益思;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饮茶可以预防坏血病,治疗维生素缺乏症;而茶的止渴、利尿等功效则是由其各成分综合作用而达到的。
  “朝九华,饮佛茶”,佛茶是茶文化与佛文化的有机融合,愿九华佛茶之佛光与茶香带给每一个人幸福与健康,同时也为九华山佛茶开发开辟一个美好的前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