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宗舜法师:《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宗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舜法师:《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浙藏敦煌文献》中佛教资料部分的研究,给原本未能定题的绝大部分资料拟定了题目,并将同一写卷而分置数处的残页、残片进行了缀合,对拟题不确或有误的作了纠正,为进一步整理和研究浙藏敦煌文献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浙藏敦煌文献 佛教 文献 敦煌 浙江
  --------------------------------------------------------------------------------
  继《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甘肃藏敦煌文献》等区域性敦煌文献图录本问世后,《浙藏敦煌文献》也于2000年7月面世。《浙藏敦煌文献》虽仅有201号(附录3号),但多为精品,象《黄仕强传》、《普贤菩萨说证明经》,首尾完整,而且抄写精善,字迹清晰,是现存同类写卷中最好的一种。加上这些藏品过去多为一些名学者收藏,写卷上留下了他们的题跋,为考订流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浙藏敦煌文献》编纂委员会本著“能定则定、难定存疑”的原则,已经给大部分写卷定了题(占全部数量的90%),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之功,实不可没。但是,由于《浙藏敦煌文献》绝大部分文献都是佛教文献(占95%),受专业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定题问题上,《浙藏敦煌文献》还存在一些瑕疵。有的拟题不确(如浙敦196忏悔歌辞,其实是《和菩萨戒文》),有的拟题有误(如浙敦100佛经残片,其实是道经残片),更多的是能定而未定。而这些能定而未定的资料,恰好最能反映《浙藏敦煌文献》的独特价值。如浙敦176(浙博151)佛经残片,其实是《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的释文,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一个文献,对研究唐/不空的译经和梵文悉昙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我们对《浙藏敦煌文献》中的佛教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希望通过定题这一基础工作,方便更多的研究者。
  因本文研究重点不在文字,加之电脑字库的限制,录文时,除特殊需要外,敦煌抄卷中常见的一些俗字写法,及“草”头与“竹”头、“巾”旁与“心”旁等部首混用的情况,均改为通行写法。原文即为简体字者,一仍其旧,不改为通用的繁体字。原卷抄写错误者,不作改正,以存其本。
  1、浙敦049(浙博024)佛经残片(1)
  案:原件存2行,其文如下:
  不目第八要具三义方得名预流一具果向无漏道故
  此21字抄的是唐/圆晖《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中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问:何缘此名,不目第八?答:要具三义,得预流名。一,具得果向无漏道故;二,具得见修无漏道故;三,于现观十六心流,遍至得故。第八三义俱阙。故预流名,不目第八。(2)
  故此件可拟名为:俱舍论颂疏残片(3)
  2、浙敦067(浙博042)佛经疏释残片(4)
  案:原件存13行,用规范的今草抄写,今录其文如下:
  正显真空分中初是罗汉尼说次是□(后残)
  罗此云小山为魔王说 汝堕恶□(后残)
  智者达非有 如车揽众分 □(后残)
  释曰汝堕恶见趣者摽魔过也汝(后残)
  二为痴覆三为惑因称之为恶趣(后残)
  恶见趣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后残)
  作者称之为空执实有情为恶□(后残)
  圣达非有既除妄执故显真□(后残)
  则喻显后则法合揽轮辋木以(后残)
  实其次世尊于□□□(后残)
  婆拖梨谛听(后残)
  颠倒故执有(后残)
  审□(后残)
  这十三行文字抄的也是唐/圆晖《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中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就正显真空分中,初是罗汉尼说,次是世尊说。今则是初。论云:有阿罗汉尼,名世罗(此云小山)为魔王说:汝堕恶见趣,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智者达非有,如即揽众分,假相立为车。世俗立有情,应知揽诸蕴。
  释曰:汝堕恶见趣者,摽魔过也。汝此魔王,堕恶见趣。身见名恶,一障圣道,二为痴覆,三为惑因,称之为恶。趣向生死,为流转因,因之为趣。恶见即趣,名恶见趣。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者,正释恶见也。五蕴和合,名为行聚。都无作者,称之为空。执实有情,为恶见也。 智者达非有者,显真空也。有情是假,圣达非有。既除我执,故显真空。 如即揽众分至揽诸蕴者,举喻释成。初则喻显,后则法合。揽轮辋等,以成其车,车则是假。揽五蕴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实。
  其次,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抱梨说(婆抱梨此云枣。父母怜子,目此枣名也):婆抱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谓十二有支,所摄蕴处界,审思此一切,无补特伽罗。既观内是空,观外空亦尔,能修空观者,亦都不可得。(5)
  故此件可拟名为:俱舍论颂疏残片(6)
  3、浙敦068(浙博043)佛经残片(7)
  案:原件存15行,其文如下:
  宝无君臣法又□□□□持五戒不信□(后残)
  有受者多所毁犯于是地下鬼神及祠□(后残)
  五官料(8)蕑除死定生或驻录精神未判□(后残)
  定者奏上阎罗阎罗监察随罪轻重考□(后残)
  痿病黄之病困笃(9)不死一绝一生犹其罪福□(后残)
  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五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后残)
  其精神还其身中如(10)从梦中见其善(后残)
  明了者信验罪福是故我今劝诸四辈□(后残)
  幡燃卌九灯放诸生命以此幡灯放生功德拔彼□(后残)
  得度苦今世后世不遭厄难
  救脱菩萨语阿难言如来世尊说是经□(后残)
  利益不少坐中诸鬼神有十二王从坐而起往(后残)
  跪合常白佛言我等十二鬼神在所作护若□(后残)
  空闲林中若四辈弟子诵持此经令所结愿无求(后残)
  问言其名云何为我说之救脱菩萨言灌顶(后残)
  考其内容,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之结尾部分:
  救脱菩萨语阿难言:阎罗王者,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人为恶,作诸非法。无孝顺心,造作五逆。破灭三宝,无君臣法。又有众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设有受者,多所毁犯。于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简,除死定生。或注录精神,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阎罗。阎罗监察,随罪轻重,考而治之。世间痿黄之病,困笃不死,一绝一生,由其罪福,未得料简。录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籍定者,放其精神,还其身中,如从梦中,见其善恶。其人若明了者,信验罪福。是故我今劝诸四辈,造续命神幡,然四十九灯,放诸生命。以此幡灯、放生功德,拔彼精神,令得度苦。今世后世,不遭厄难。救脱菩萨语阿难言:如来世尊,说是经典,威神功德,利益不少。座中诸鬼神有十二神王,从座而起,往到佛所,胡跪合掌,白佛言:我等十二鬼神在所作护,若城邑聚落空闲林中,若四辈弟子诵持此经,令所结愿,无求不得。阿难问言:其名云何,为我说之。救脱菩萨言:灌顶章句,其名如是。(11)
  故此件可拟名为: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残片(12)
  4、浙敦069(浙博044)佛教禅宗文稿(13)
  浙敦102(浙博077)佛教禅宗文稿(14)
  浙敦103(浙博078)佛教禅宗文稿(15)
  案:据《叙录》考证,原件为唐写本。从字体、纸张、大小、内容等多方面来看,原为同一写本分散成三页。这是《浙藏敦煌文献》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文献之一,先按其原来的格式录文如下:
  (1)浙敦069(浙博044)佛教禅宗文稿
  了达性空彻诸佛之本源豁一经之眼目
  还见四句亲切处处(么)
  真性洞明依般若  不劳弹指证菩提
  一相无相  迷人只强
  两个五尺  却微一丈
  一相无相太分明  只在当人一念中
  十二时中勤搬用  超出生死涅槃门
  一相无相好似虚空不可量本体元无相
  虚空难度量非白亦非黄总(緃)有丹青巧
  手难描样无相光中有相藏
  人天往返诸漏未除道果双亡无静(诤)第一
  超凡入圣从头勘证将来转位回机透底
  尽令彻去还委悉么
  勿谓无心云(16)是道  无心犹隔一重关
  (2)浙敦102(浙博077)佛教禅宗文稿
  但是佛祖  人人有分
  无为福胜最难寻  百尺竿头进步行
  犹如云中孤雁子  冥冥杳查(杳)觅无踪
  无为福胜福慧双修不落空希(布)施福利重持
  经功德胜体用并双修智慧光中六度并
  万行四季开花满地红
  满积恒步(沙)七宝周回布施三千福德分明因
  果不昧能宣四句之福胜前万倍之功用真
  智以照遇(愚)如急流而勇退
  旦(但)道退后如何
  象踏恒沙彻底过  大千沙界百杂碎
  尊重正教  皆由心造
  举手动足  无不是道
  (3)浙敦103(浙博078)佛教禅宗文稿
  九曲黄河颠倒转  普天匝地一轮圆
  正信希有名利虚花水上沤功名未成就
  莫要相争斗急急早回头火烧眉毛才把
  头来救一旦无常万事休
  因胜果胜信心明了无疑人空法空真性本
  来平等直饶名相双泯取舍两忘要且犹存
  筏见咦
  弹指已起生死海  何须更觅度人舟
  无得无所(说)  是真难灭
  但有分毫  眼中见邪
  无得无所(说)正路头  加鞭进步向前修
  时时提起不放舍  直到娑婆彼岸头
  无得无所(说)佛祖西来玄妙诀笑杀大迦叶
  神光将背(臂)卸方便演三车救度众生早
  考其内容,并不是禅宗的文稿,乃是用诗偈的方式,阐发《金刚经》之玄旨。自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法会因由分”至“应化非真分”等三十二个段落后,历代注疏《金刚经》者多采用“三十二分”法,这三页抄本亦不例外。其中,浙博069的“一相无相,迷人自强”以下,所释即是“一相无相分第九”。浙博102的“无为福胜最难寻”以下,所释即是“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浙博103的“正信希有”以下,所释即是“正信希有分第六”。“无得无所,是真难灭”以下,所释即是“无得无说分第七”,只是抄者误写“说”为“所”而已。由此可知,其原件的排列次序,应该是浙博103在前,浙博069在中,浙博102在后。
  但这三页抄本,既不同于《金刚经》的“讲经文”,也不同于现存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赞》(17)或者《金刚经赞疏》(18)、《金刚经赞释》(19)。现存于大藏经中的唐代《金刚经》注疏,均无类似的形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宋/宗镜述、明/觉连重集的《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和明/屠垠注《注解鐡鋑州》(此据正文及卷后所附作者名,《卍续藏经》的编者改书名为《金刚经注解鐡鋑州》,作者名则作屠根),保存了这些诗偈。《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中保存的有:
  因胜果胜,信心明了无疑。人空法空,真性本来平等。直饶名相双泯,取舍两忘,要且犹存筏见。咦,弹指已超生死海,何须更觅渡人舟。(正信希有分第六)(20)
  所以称扬德胜,了达性空,彻诸佛之本源,豁一经之眼目。还见四句亲切处么?真性洞明依般若,不劳弹指证菩提。(依法出生分第八)(21)
  人天往返,诸漏未除。道果双忘,无诤第一。超凡入圣,从头勘证。将来转位回机,透底尽令彻去,委悉么?勿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一相无相分第九)(22)
  满积恒沙七宝,周回布施三千。福德分明,因果不昧。能宣四句之偈,胜前万倍之功。用真智以照愚,如急流而勇退。且道退后如何?象踏恒沙彻底过,大千沙界百杂碎。(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金刚经注解鐡鋑州》中保存的有:
  正信希有,铁牛嗷吼。震倒须弥,邪魔奔走。
  正信希有妙法传,一念无差遍大千。九曲黄河颠倒转,普天彻地一轮圆。
  正信希有,有(23)名利贪花水上沤。功名未成就,莫要相争斗。佛。急急早回头,火烧眉毛才把头救。一日无常万事休。一日无常万事休。(24)
  无得无说,是真难灭。但有丝毫,眼中著屑。
  无得无说正路头,加鞭进步向前修。时时提起不放舍,直到波罗彼岸头。
  无得无说,佛祖西来玄妙诀。笑杀大迦叶,神光将臂卸。佛。方便演三车,救度众生,早早离三界,好念弥陀归去来。好念弥陀归去来。(25)
  一相无相,迷人只强。两个五百,却作一贯。
  一相无相太分明,只在当人一念中。十二时中勤搬用,超出生死涅槃门。
  一相无相,好似虚空不可量。本体原无相,虚空难度量。佛。非白亦非黄,緃有丹青,巧手难描样。无相空中有相光。无界空中有相光。(26)
  无为福胜,出头端正。俱住佛法,人人有分。
  无为福胜最难寻,百尺竿头进步行。却是云中孤燕子,冥冥杳杳觅无踪。
  无为福胜,福慧双修不落空。布施福力重,持经功德胜。佛。体用并双行,智慧光中六度并万行,四季花开满树红。四季花开满树红。(27)
  尊重正教,皆繇心造。举目动静,无不是道。
  尊重正教念弥陀,时识方知一刹那。蛟龙翻起千尺浪,汲水滩头鸟作窝。
  尊重正教,无舌儿童谈话妙。铁凤空中叫,石女岩前笑。佛。这事甚蹊跷。除是灵山,古佛他知道。万像森罗一性包。万像森罗一性包。(28)
  可见这三页文献抄写的就是一种《金刚经》的注解,虽然使用了禅宗似的语言(这和般若类经典重在心性解脱,故很容易与禅宗见解契合有关),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导归净土(恰好有关往生净土的内容缺失),不能称为禅宗文献。不过,原书名和作者的问题仍是扑朔迷离。从书名问题来看,如果据觉连的《注解》,则应名《销释金刚科仪》。如果据屠垠的《注解鐡鋑州》,则应名《金刚经鐡鋑州》。从作者问题来看,屠垠没有说明《金刚经鐡鋑州》的作者是谁。觉连称《销释金刚科仪》的作者为宋代的宗镜禅师:“爰有宋宗镜禅师者,乃应真之一数也。……故将梁昭明太子所判三十二分金刚经,依文衍义,剖析精要微,乃立科仪,发明经趣,总有七种规模:一提纲,二要旨,三长行,四结类,五颂经,六警世,七结归净土。或博采经论,或广引他宗。……自宋迄今,四海盛行。”(29) 并说:“自佛说经之后,至大宋第十四帝理宗淳祐二年,立此科仪。”(30)可知著作时间是宋理宗淳祐二年,即公元1242年。如果据此,《叙录》确定原书为唐写本就有问题了。但是,抄本有些内容不见于《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而见于《注解鐡鋑州》(31),同样,《注解鐡鋑州》没有的内容而在《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却有(32)。只能大致推断,在唐代有这么一个金刚经注解行世,其后逐渐散佚,部分内容被后人吸收到自己的著作中而得以保存。由于这一问题比较复杂,我们拟另撰文论述。
  此件可拟名为:金刚经注
  5、浙敦081(浙博056)佛经残片(33)
  案:原件存3行,其文如下:
  两舌相磕地狱形骸碎破罪报忏悔众合黑
  耳地狱解剔罪报忏悔闇冥肉山□狱斩剉
  罪报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忏悔铁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慈悲水忏法》卷下的一段:
  忏悔两石相磕地狱,形骸碎破罪报。忏悔众合黑耳地狱,解剔罪报。忏悔闇冥肉山地狱,斩剉罪报。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忏悔铁棒倒悬地狱,屠割罪报。(34)
  故此件可拟名为:慈悲水忏法残片(35)
  6、浙敦084(浙博059)佛经残片(36)
  案:原件存5行,原文如下:
  智慧狭劣少(中残)□之法(后残)
  应生信敬贵重之心必当得至无上正(后残)
  文殊师利问佛言世尊佛说是药师琉(后残)
  无量功(37)德如是不审谁肯信此言(后残)
  言唯有百亿诸菩萨摩诃萨当信(后残)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之后半部分:
  佛言:汝智慧狭劣,少见少闻。汝闻我说深妙之法、无上空义,应生信敬贵重之心,必当得至无上正真道也。文殊问佛言:世尊,佛说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功德,如是不审谁肯信此言者?佛答文殊言:唯有百亿诸菩萨摩诃萨,当信是言耳。唯有十方三世诸佛,当信是言。(38)
  这个残片和浙敦068(浙博043)佛经残片的字体和抄写的内容完全相同,卷子的很多特征一致,如天头均为1.3cm(据《叙录》),抄错字均于旁加两点表示删去等,似为同一卷而断开者。但《叙录》称浙敦068为铅栏线,墨色淡,而浙敦084为墨栏线,墨色浓,则使人未敢遽定,尚待质诸高明。
  故此件可拟名为: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残片(39)
  7、浙敦095(浙博070)佛经注疏残片(40)
  浙敦178(浙博153)佛经注疏残片(41)
  案:浙敦095原件存36行,草书,全文700余字。浙敦178原件存22行,草书,全文近600字,文长不录。这两残页原本为一件而被人裁割为二,故字迹、纸质等特征完全一致。考其内容,是《金刚经》的一种注疏。
  浙敦095解释的是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开头的第三段: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42)
  故原件中有“经曰:须菩提应如是不住于相”、“经曰:何以故”、“经曰: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经曰:南西北方可思量不”等句子。而且,其于注释中引用了天亲(世亲)所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菩提流支译)中的偈子:“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已不施,防求于异事。”(43) 
  浙敦178解释的是《金刚经》开头的第二段: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44)
  故原件中有“经文我皆令入已下此第一心”、“经文如是灭度以下此常心”、“经曰所有一切众生者”等句子。注释中也引用了天亲所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的偈子:“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45)
  从内容可知,浙敦178应该排在浙敦095前面。但此注疏不见于现有的《大正藏》和《卍续藏经》,当为藏外佚作。
  故此件可拟名为:金刚经注疏残片
  8、浙敦099(浙博074)佛经注疏(问答)(46)
  案:原件存9行,今录其文如下: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谓凡夫烦障故生种种异见不
  成圣法而假立也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即是
  异生无相定无相事灭尽定此四六七识断灭时立
  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
  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佛亦种上起现行
  行蕴摄者为是行故因何义得不相应 答夫是
  相应须为有体此不相应是无体又不与心识同根
  心所与同心故 又此不与心王同一刹那起名不相
  应又不与心同生同灭
  这段文字的内容,解释的是《百法明门论》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的有关问题。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为唐/昙旷所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作的注释。现将两者对照如下: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说:
  七,唯依心不得分位建立一种,谓异生性。依见惑种,令心、心所不成圣法,而假立故。
  浙敦099则说: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谓凡夫烦障故,生种种异见,不成圣法,而假立也。
  结合《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前面的解释,可见浙博099所说不谬:
  异生性者,谓诸圣者皆名同生,而诸凡愚名曰异生。由见所断二种障故,令诸凡愚异见而生,异趣而生,异类而生,即二障种未永害位,能障圣道,名异生性。是异之生,异生之性,皆依主释。由此性故不得圣法,故小乘中别名非得。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说: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二十通依色心假说。由此亦通凡圣位有,故唯识论所引经说:补特伽罗成就善恶,圣者成就十无学法。又说:异生不成就圣法,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亦说堕在圣同分故。其灭尽定圣者得故。因果等法通凡圣故。五蕴之中,皆行蕴所摄,说此皆是不相应行故。亦是法处法界所收,余不摄者,皆此摄故。诸余门义如理应思。
  浙敦099则说: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即是异生、无相(想)定、无相(想)事、灭尽定此四。六七识断灭时立。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佛,亦种上起现行。行蕴摄者,为是行故,因何义得不相应?答:夫是相应,须为有体。此不相应,是无体。又不与心识同根,心所与同心故。又此不与心王同一刹那起,名不相应。又不与心同生同灭。
  不过,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注解的作者是谁,只能等待将来有更多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注疏
  9、浙敦100(浙博075)佛经残片(47)
  案:原件共12行,每行20字。今录其文如下:
  道告诸众生 一切悉听之 吾与人民等 同受无量□
  行之如追蹇 驾力可得其 游豫入三徒 功永三减成
  天尊不虚说 彰业必显名 功就不居之 退身不处之 
  但行无厌惓 果感云舆迎 玄台六合室 自然登举行 
  无为漡政场 设之于苦新 应化示天庭 功修百行足 
  通达无上京 以子不才知 见诫胡疑生 泄本无为志 
  孤侃示火中 见徒入火终 心腹自谓是 变化紫气□ 
  群狩对门坐 自睹不得入 心怀怨叹之 泣哭师闻□ 
  引道得睹之 同犮紫金颜 回业三天地 (后残)
  于金诸来群 勿使习斯之 用之便感(后残)
  苦亦不得惮 一心奉无疑 行□(后残)
  无量不思议 遥睹三天基 □(后残)
  从内容来看,这显然不是佛经残片,而是道经残片。文中“道告诸众生”、“天尊不虚说”、“功就不居之,退身不处之”、“玄台”、“云舆”、“紫气” 等典型的道教用语可证。
  故此件可拟名为:道经残片
  10、浙敦106(浙博081)佛经残片(48)
  案:原件存7行,每行16字至19字不等。今录其文如下:
  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又与无量虚空
  神江海神泉原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
  舍宅神水神火神风神土神山神地神宫殿
  等神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
  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刹土及此三千大千世
  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
  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一段:
  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又与无量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神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刹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49)
  故此件可拟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残片(50)
  11、浙敦126(浙博101)佛经残片(51)
  案:原件存12行,今录其文如下:
  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
  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
  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等十八一诸佛身无
  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
  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
  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
  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
  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和“释四念处品第十九”(卷四十八)中的内容。原文如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52)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53)
  原件在第5行“亦如是”3字下,加一墨线表示上下文之区别,可见,抄者先抄写了“释照明品”中的内容后,又抄写了前面“释四念处品”中对“十八不共法”的解释。当然,前段原本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具足品第八十一”中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先抄写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段落,然后再抄写《大智度论》中的解释。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智度论抄本残片(54)
  12、浙敦162(浙博137)讲经次第(55)
  案:此件拟题不当。原件存上中下三段,依次录文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
  后入文正释三
  初总摽
  后别释四
  初结前生后
  次正诵戒相二
  后结劝修学
  初释轻垢
  二明制意
  三明广略
  四科其文
  初科判
  后随释
  从内容来看,这不是讲经的次第,而是典型的佛经科文(科判)。所谓科文,就是注释者为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内容分成数段,再以精简扼要的文字标示出各部分之内容,是我国古代疏释经论者常用的诠释方式。依据分科可以获知该书之简明内容及义旨脉络,并能定出注释者对于该书之大体见解。这一方法,始于东晋/道安。现按照科文的规则,加数字标识(表示标题级数)整理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1)
  初总摽(2)
  后别释四(2)
  初释轻垢(3)
  二明制意(3)
  三明广略(3)
  四科其文(3)
  后入文正释三(1)
  初结前生后(2)
  次正诵戒相二(2)
  初科判(3)
  后随释(3)
  后结劝修学(2)
  从内容来看,这是为梵网菩萨戒的轻垢罪篇作的科文。如新罗/太贤《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说:
  《经》: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述曰:此下别诵轻戒。此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次第诵出,后结劝奉行。此初也。此诸轻戒随其意乐,有犯、无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应当了知。(56)
  日本凝然为唐/法藏的《梵网戒本疏》作的《梵网戒本疏日珠钞》卷五十也说:
  上轻垢罪释文之初科为三段:初结前生后,二正显戒相,三结劝修学。彼第三者,今此经戒总结段也。(57)
  不过,因科文内容有限,目前不能断定这究竟是为《梵网经》作的科文还是为唐/法藏《梵网戒本疏》作的科文。
  故此件可拟名为:梵网菩萨戒轻垢罪篇科文
  13、浙敦170(浙博145)佛经残片(58)
  浙敦171(浙博146)佛经残片(59)
  案:原件两页,各存16行,今录其文如下: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
  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
  见如来者是则决定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于无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颂中第六增上王者谓心意识若有已
  度五暴流未度第六意暴流尔时其心随逐
  诸定所有爱味故名染时复有补特伽罗于
  长夜染取为己有于可爱法执藏不舍是故
  说彼为染自取贪名为染因贪所生当来世
  苦亦名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随功用
  摄受遮止修意对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现
  法中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此染自取当来世
  中因彼诸苦亦无有染若有于彼随作功用
  而不摄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对治作意□□
  此苦因长夜受苦于此苦因□(后残)
  愚夫
  尊或弟子所设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
  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随烦恼缠染污其心尚
  不如实发露己过况能信解修诸善法如是
  当知于彼善说法毗柰耶相应善法二种心
  城皆不能入何况复能取为己有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总由四种杂染因缘失坏善说
  法毗柰耶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如龟藏支于自诮  苾刍善摄意寻思
  无所依止不恼他  证般涅槃无所谤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依初静虑舍三恶寻所
  谓欲寻恚寻害寻又能弃舍初静虑地诸善
  寻思安住无寻无伺定中如龟藏支于其自
  诮略摄寻思亦复如是无寻无伺定者应知
  此上乃至有顶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不生爱
  味出已成就可爱乐法调顺柔和易可□□
  这两残页原本为一件而被人撕裂为二,故字迹、纸质等特征完全一致。抄写的是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中的内容: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是则决定。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于无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颂中,第六增上王者,谓心意识。若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尔时其心随逐诸定所有爱味,故名染。时复有补特伽罗,于长夜染取为己有,于可爱法执藏不舍,是故说彼为染自取。贪名为染,因贪所生当来世苦亦名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摄受遮止修意对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现法中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此染自取,当来世中因彼诸苦亦无有染。若有于彼随作功用,而不摄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对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长夜受苦。于此苦因不能远离,故名愚夫。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远离苦因所有胜利,及显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有城骨为墉 筋肉而涂饰
  其中有贪恚 慢覆所任持
  今此颂中,所言城者,谓心意识。此城唯以骨充砖石,筋代蝇纴,肉当涂漫,为形骸墉周匝围绕。此城中有违害善说法毗柰耶所有善法,四种恶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诸受欲者,谓贪与嗔。二是恶说法毗柰耶中而出家者,谓慢与覆。由著诸欲,悕求诸欲,与鄙秽行不相违背,于善说法及毗柰耶尚不信受,况当修善。恃恶说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设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随烦恼缠染污其心,尚不如实发露己过,况能信解,修诸善法。如是当知,于彼善说法毗柰耶相应善法二种心城,皆不能入,何况复能取为己有。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总由四种杂染因缘,失坏善说法毗柰耶。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如龟藏支于自诮  苾刍善摄意寻思
  无所依止不恼他 证般涅槃无所谤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依初静虑舍三恶寻,所谓欲寻、恚寻、害寻。又能弃舍初静虑地诸善寻思,安住无寻无伺定中。如龟藏支于其自诮,略摄寻思亦复如是。无寻无伺定者,应知此上乃至有顶,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不生爱味,出已成就可爱乐法。调顺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又为智人同梵行者欣乐共住,又复成就无违诤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诸圣谛能入现观及得漏尽,彼于诸法不由他信,获得善净胜智见故,如实了知法真是法,毗柰耶真是毗柰耶。由如是知故,终不依止诸见颠倒于法谤法,及于非法亦谤非法。终不显示非法为法,法为非法。非毗柰耶为毗柰耶,或毗柰耶为非毗柰耶。(60)
  故此件可拟名为: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残片(61)
  14、浙敦176(浙博151)佛经残片(62)
  案:原件存20行,今录其文如下:
  (上残)□吽纥□(后残)
  (上残)□□转诸障之母大千辟大头百千俱胝眼
  无别□□□□刚杵三界宽广坛场内愿我等及一切皆获吉祥
  唵或遭王难或贼难或火难或水难或毒难或刀杖难或怨敌难或饥馑难
  或怨家难或霹雳难或横死难或地动难或流星难或王刑罚难
  或龙难或电难或金翅鸟难或恶兽难或药叉王崇或罗乞叉婆崇
  或毗舍遮祟或部多祟或鸠槃荼祟或布单那祟
  或揭吒布单那祟或塞建陀祟或阿波悉摩啰祟或狂鬼祟
  或□朴鬼祟或蠖罚(63)低祟如是等怖畏之中比丘等及一切众生
  皆得安乐    食人颜色者 食胞胎者 食肉者 食脂者
  食髓者 食气者 食命者 食吐者 食不净者 食尿者 食粪者
  吃残食者 食唾者 食涕者 食精者 食脓者 食拨散者 食华鬘者
  食香气者 食熏气者 食思相者食华者 食果者 食子者
  食烧灼者如是等神鬼所有咒述并皆禁断 诸游行外道所作咒术亦皆禁
  或厌蛊男或厌蛊女所有咒述悉皆禁断 或大自在天所作咒术悉皆禁断
  那罗延众所作咒术亦皆禁断 金翅鸟王共作咒术亦皆禁断  摩诃
  迦罗及摩帝□所作咒术亦皆禁断 髑髅外道作诸咒术亦皆禁
  诸作强胜诸作憍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辄作咒术亦皆禁断四姊妹神所
  作咒术亦□□□□□□嘿□云斗战神欢喜之主亦云孔雀□□(后残)
  考其内容,是为唐/不空所译《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所作的释义,参考日本/明觉《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他钵怛啰陀罗尼勘注》可知。《勘注》原本先列梵文悉昙字,下面再以夹注方式作解释,受电脑字库限制,只能仅抄汉文解释如下。解释与解释之间加圆括号表示区别,夹注中的悉昙字用“□”表示:
  (内也)(焰也)(无别异欤)(大也)(金刚杵广也)(三有也)(坛场也。连上云:无别异火焰金刚杵三界宽广坛场之内)(略有五义:一归命义。二惊觉义。三摄伏义。四除障义。五供养义。又有三义:一法身义。二应身义。三化身义)(愿我等及一切皆获吉祥也。经云与我平等。□□我也。□□□得也)(王难也)(贼难)(火难)(水难)(毒难)(刀杖难)(兵难)(饥馑难)(雹难)(非时也,亦横也)(死也)(怖也。连上云横死难)(地也)(亦地也。合云地)(动也)(连上云地动难)(险路难)(王刑罚难)(龙难)(电难)(金翅鸟难也。□妙也。□□翅也。正云妙翅)(药叉崇也)(罗刹崇)(饿鬼崇)(厕神崇)(神鬼崇)(守宫妇女鬼崇)(臭鬼崇)(奇臭鬼崇)(九摩罗童子崇)(羊头鬼崇)(狂鬼崇)(影鬼崇)(音谋鬼崇)(食生气人色者。私云:□□生也。引点即□也。□□□云食也)(食胞胎者。□云胎也)(食生气者。□□云生也)(食寿命者)(食血者。□□□云血也)(食产者)(食肉者。□□云肉也)(食脂者)(食髓者)(食出者。经云食风者)(食不清净者。□云不。□□云净)(食心者。经云质多)(如是众等)(一切执神众也。私云:□执者神也。□是多声,故云众欤也)(明咒也)(断也)(我今也)(禁也)(我今也)(外道贼)(所作)(明咒也)(同上。连上云:所作明咒我今禁断也)(孤魅)(同上)(大自在天)(金翅鸟王)(同上)(大黑天神也。私云:□□大也。□□黑也。□□母也。□□众也)(同上)(髑髅外道)(同上)(胜也)(作也)(憍慢欤)(作也)(一切义利也。□□一切也。引点即□。□□云义也)(成就也。连上云:诸作强胜,诸作憍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同上)(四姊妹神女也。□□□四也。□□□姊妹总名也)(同上)(斗战鬼)(外道)(孔雀王)(欢喜王)(64)
  不空翻译《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时仅据梵语译音,而未翻其意。(65)加之不空此陀罗尼历代汉文大藏经未收,仅有日本保存的抄本,《大正藏》的底本即日本黄檗版净严加笔本。据后之尊教尾注称:“大唐青龙寺内供奉沙门昙贞建修真言碑本。元禄十六年二月六日以净严和上之本再校了。”(66)可见,此陀罗尼乃是从中国传入的。在浙敦176残片发现以前,其释义之作仅有日本/南忠《注大佛顶真言》和日本/明觉《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他钵怛啰陀罗尼勘注》。这次的发现,为藏外佛教文献增添了新的内容。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释文
  15、浙敦177(浙博152)佛教文稿残片(67)
  案:原件共11行,今录其文如下:
  归命大智海 毗卢遮那尊 八万四千藏 十地诸菩萨 我今博凡夫
  未有真实解 愿以慈悲力 令得心眼开 持诵大乘经 声
  遍十方界 凡是苦众生 闻者皆解脱   金光经要毗
  正经五千 卅五言 三十二分 二百五十七字 都合五千二百
  九十二字 佛七十四 世尊五十一 如来八十四 菩萨卅五
  何以故卅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廿九 于意云何三十
  须菩提一百卅三 三千大千世界 卅二相十二 一合相五善男
  子善女人十三 具足诸相十二 微尘十一 庄严九 众生
  廿 恒河十四 布施廿 功德九 福德十八 我人众生寿
  者五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五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
  生见无寿者见二 白佛言六 佛告六 甚多九
  浙敦177号卷子可分作二个部分:从开头至“闻者皆解脱”,是诵经前念的“归敬颂”,有归依三宝、求加持、发愿的作用。从“金光经要毗”至结尾,是正文。从内容来看,这是对《金刚经》重要语词作的一种统计。文中“金光经”乃是“金刚经”的误写,“要毗”乃是“要略”的误写。不过,其统计情况与现存《金刚经》版本有些出入。比如,依据《大正藏》本计算,“佛”出现75次而非74次,“世尊”出现52次而非51次,“如来”出现88次而非84次,“菩萨”共出现35次而非34次,“何以故”出现38次而非37次,“须菩提”出现137次而非133次,“三十二相”出现8次而非12次等等。而相同的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29次,“于意云何”出现30次,“三千大千世界”出现7次,“一合相”出现5次,“善男子善女人”出现13次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流传版本的差异问题,也有计算的误差。
  《金刚经要略》的作用当然不在于数字的统计,其用途是做功德求福。尽管《金刚经》字数仅有5千多,但对于识字不多或仅以求福为目的的信众来说,还是太复杂了。大家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达成目的。所以出现了快速翻页而模拟读经状的“转经”,也出现了将大藏经安放在莲花模型上,推动莲花转一周,即算读诵大藏经一遍的方便法门,今天西藏盛行的转经筒即同此类。《金刚经要略》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念诵《要略》一遍,即等于读诵《金刚经》一遍,所以才在前面加上“归敬颂”。
  故此件可拟名为:金刚经要略
  16、浙敦196(浙博171)忏悔歌辞(68)
  案:此件拟题不当。原件共4页,今录其文如下:
  堪忍何时却得复人身 佛子
  诸菩萨莫谤三
  宝若谤三宝堕
  恶道三百具长
  钉定钉心叫唤
  连声浩浩谤佛
  谤法更加嗔铜
  开铁棒来相拷
  苦哉苦哉不可
  论何时植遇
  天堂道 佛子
  微尘至梵累
  极千生胜果菩
  提斯皆顿失既
  婴六道良亦可
  悲天出人间为生
  何处犯戒诸报
  已落三途未
  审于中已经几
  劫堕三恶道中
  已至极苦更经
  劫数诚可痛心
  岁月□□不知
  得闻父母三宝
  名字已否苦哉
  苦哉连花藏戒
  今日得闻众共
  倾心□途(69)广说
  我今忏悔不敢
  覆藏惟愿戒
  师慈悲广说
  考其内容,抄录的是《和菩萨戒文》中的一段(《大正藏》本所据底本甚差,而且录文、标点也有问题,故有出入):
  佛子,诸菩萨莫多嗔,多嗔定受奔蛇身。婉转肠行无手足,为□前世忿怒曰。八万筒□来唼食,遗留自骨乃皮□。□所□苦难堪忍,何时劫得胜人身。佛子,诸菩萨莫谤三宝,若谤三宝堕恶道。三百贝长钉定钉处,□叫唤连天声浩浩。谤佛谤更□嗔,铜开铁榉来相悖。痛哉苦哉不可论,何时值遇天掌道。佛子,和云:微尘至犯黑极千生,胜果菩提斯皆顿失。玩婴六道良亦可悲,天上人间取生何路。和云:犯戒知报已落三途,未番于中所经几岁。和云:堕恶道中已至极苦,更经劫数诚可痛心。岁月疑长,不知得闻父母三宝名字已否。和云:苦哉苦哉。和云:莲花藏戒今日得闻,众共倾心愿垂广说。(70)
  《和菩萨戒文》另有浙敦061、浙敦062两种,浙敦196的内容也见于浙敦062第3页。
  故此件可拟名为:和菩萨戒文(71)
  17、浙敦199(浙博174)佛经残片(72)
  案:原件存3行,草书。今录其文如下:
  量身悉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佛故由得道故成此佛事是佛菩萨常行之道示现
  成于佛道之相故始名为八相成道故对法论业大性云穷生死际示现一
  切成菩提等诸佛事故然诸教说多少不同如花严经说二十相彼经为成十所法
  考其内容,抄录的是唐/昙旷撰《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中有关“八相成道”的一段:
  论:以见法身至入于涅槃。释曰:此显利他德也。谓于十住发心住中,随本发心,利众生愿,能现八相,权作佛身。故花严云:云何菩萨一身作无量身?悉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佛故。由得道故,成此佛事,是佛菩萨常行之道。示现成佛道之相故,总名为八相成道。故对法论业大性云: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诸佛事故。就诸教说多少不同,如花严经说二十相。彼经为成十数法门,仍一一相皆显十义,而不别说。(73)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残片(74)
  目前,除浙敦063(浙博038)佛经咒语(第177页)未能识别外,其他原来没有定题的文献已经全部得到辨识和定题。还有极个别文献虽然可以判定是什么,但由于缺少佐证材料,未敢自是。如浙敦180(浙博155)净三业真言,应该是密教法本残页。“净三业真言”不过是其中内容之一,不能作为题目。后面还有“结界(原本误抄作结届)真言”、“普礼真言”、“供养真言”(献香、花、灯、涂香、饮食)。而且,从其中的真言“唵摩尼钵特摩吽”来看,这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也称为六字真言、六字明),一般翻译作“嗡嘛呢呗咪吽”、“唵么尼钵讷铭吽”,根据梵文可以转写作“Om ma ni pa dme hum”(受字库限制,长音符号均省略)。其“pa dme”就是“唵摩尼钵特摩吽”中的“钵特摩”。由于“pad”在藏语里念作“be”,通常藏音念此咒为“Om mani beme hum(嗡嘛呢呗美吽)”。而且原件六字大明咒下有“想作四手云云”,可知其为四臂观音的修法法本。
  限于学力,考辨可能还有不当之处,恳望方家斧正。
  2001年7月12日于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注释:
  1 见第167页。
  2 见《大正藏》41/1823/948中。
  3 案:浙敦049原文见948页倒数11行至倒数12行。
  4 见第194页。
  5 见《大正藏》41/1823/978下至979上。
  6 案:浙敦067原文见978页下第4行至979页第1行。
  7 见第194页。
  8 案:“料”字原为俗写,作“米”旁加“斤”。
  9 案:此字原为草头。
  10 案:“如”后原有“是”字,抄者在字旁用两点表示删去。
  11 见《灌顶经》卷第十二。《大正藏》21/1331/535下至536上。
  12 案:浙博068原文见535页下倒数第6行至536页上第12行。
  13 见第194页。
  14 见第204页。
  15 见第204页。
  16 案:原作“心”,抄者于旁改为“云”。
  17 案:如S。5464b、P。2039vd等。
  18 案:如P。2629v。
  19 案:如北4446(收001)、北4447(闰042)等。
  20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07页下。
  21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15页下。
  22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320页上。
  23 案:“有”字疑衍。
  24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58页下至第459页上。
  25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59页下至第460页下。
  26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3页上至第464页下。
  27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7页上至第468页下。
  28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468页下至第469页下。
  29 见《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序》,《卍续藏经》第92册第235页上。
  30 见《卍续藏经》第92册第281页上。
  31 案:如“正信希有,有名利贪花水上沤。功名未成就,莫要相争斗。佛。急急早回头,火烧眉毛才把头救。一日无常万事休。一日无常万事休。”
  32 案:如“因胜果胜,信心明了无疑。人空法空,真性本来平等。直饶名相双泯,取舍两忘,要且犹存筏见。咦,弹指已超生死海,何须更觅渡人舟。(正信希有分第六)”
  33 见第198页。
  34 见《大正藏》45/1910/977上至中。
  35 浙敦081原文见977页上倒数第3行至倒数第1行。
  36 见199页。
  37 案:原文“功”字后误抄一“量”字,抄者于旁加两点,并在字上涂抹表示删去。
  38 见《灌顶经》卷第十二。《大正藏》21/1331/534下至535上。
  39 案:浙博084原文见534页下倒数第1行至535页上第5行。
  40 见第202页。
  41 见第224页。
  42 见《大正藏》8/235/749上。
  43 见《大正藏》25/1511/782中。
  44 见《大正藏》8/235/749上。
  45 见《大正藏》25/1511/781下。
  46 见第203页。
  47 见第203页。
  48 见第204页。
  49 见《大正藏》20/1060/106上至中。
  50 案:浙博106原文见106页上倒数第5行至106页中第3行。
  51 见第211页。
  52 见《大正藏》20/1060/699下。
  53 见《大正藏》25/1509/407中至下。
  54 案:浙敦126原文见第699页下倒数第17行至第12行;第407页中倒数第1行至下第8行。
  55 见第219页。
  56 见《大正藏》40/1815/708中至下。
  57 见《大正藏》62/2247/261上。
  58 见第222页。
  59 见第222页。
  60 见《大正藏》30/1579/382下至383中。
  61 案:浙敦170原文见《大正藏》382页下倒数第4行至383页上第14行。浙敦171原文见382页上倒数第2行至382页中倒数第6行。
  62 见第223页。
  63 案:“罚”字前原有“口”旁。
  64 见《大正藏》61/2235/608中至609上。
  65 见《大正藏》19/944/100至102。
  66 见《大正藏》19/945/102下。
  67 见第224页。
  68 见第256页。
  69 案:此处原已残缺,不知什么人从何处贴补上一个“途”字,和旁边残存的笔迹不能吻合。
  70 见《大正藏》85/2851/1300下。
  71 浙敦196原文见《大正藏》1300页下第6行至第16行。
  72 见第258页。
  73 见《大正藏》85/2814/1160上。
  74 案:浙敦199原文见《大正藏》1160页上第8行至第13行。

-----------------------------------------------------------------------------------------------------------

更多宗舜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