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历史传记>>正文内容

太虚大师年谱(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乙卯──丙辰),大师二十八岁。
    春初,小病,“病中得聊叟咏雪二绝次韵却寄”(诗存)。昱山出关,大师和其圆关诗(诗存):‘人在永嘉天目间,点红尘亦不相关。三年牧得牛纯白,清笛一声芳草闲'。六月,袁世凯死,政局日紊。“首楞严经摄论”,于是夏脱稿(告徒众书)。本论为大师是期专论佛法之名作。楞严经为中国佛学之“大通量”:‘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
    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该禅净密律教五,而又各各宗重,各各圆极'(文)。大师本楞严以总持大乘,得中国佛学纲要,洵当时思想之结晶!按:告徒众书与略史,并言五年作摄论;海刊(八,十一──十二)且曾特为声明。惟楞严大意,以此为民国三、四年作,自传亦取三年说,二说相左。依自传,摄论之作,与悟入楞严心境有关;然于此不能无疑。考自传原稿(二十八年三月初写)但云:‘于会合台贤禅宗关于起信楞严的著述,加以融通抉择;从此二书,提唐以前中国佛学纲要'。而三十四年七月修正补充为:‘于会合台贤禅的起
    信楞严著述,加以融通抉择──是(三年)冬,每夜坐禅,专提昔在西方寺阅藏时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一夜,在闻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心再觉,则音光明圆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则心断后已坐过一长夜;心再觉,系再闻前寺之晨钟矣。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身器,符起信楞严所说。从兹有一净身果明觉的重心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乃从楞严提唐以后的中国佛学纲要,而楞严摄论即成于此时'。又原稿云:‘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后修正为:‘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及从不觉而觉心渐现身器──堪及者'。是则二十八年,犹无悟入楞严心境之说。二十九年二月,大师为访问团员说“我的宗教经验”,乃始有之。再考之摄论:论初有:‘吾别有论,──不出八宗',即四年冬完成之僧伽制度论。而大师四年夏间,始专究唯识;摄论即多以唯识名义通楞严。是则以摄论为民三所作,盖难取信。大师谓三年冬悟入楞严心境,因著
    楞严摄论,殆以近代学者,以楞严为华人所造;大师忠于所学,乃不惜为之方便证成欤!今略之以存疑。是年,大师于唯识义有所悟入。自传(八)云:‘民五,曾于阅述记至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章,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一尘根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参看我的宗教经验)。从此,真俗交彻,表现于理论之风格一变。幽思风发,妙义泉涌,万非逞辩竞笔者能及;因每有肇端而不克终绪之论片,如‘成大乘论',‘法界论',‘三明论',‘王阳明格竹衍论'等作(自传八)。‘夏杪自题',自称死于此年,应于此悟有关:‘一扇板门蚌开闭,六面玻窗龟藏曳,棺材里歌薤露篇,死时二十有八岁'(昧盦诗录)。是夏,方稼荪偕其姑瘦梅来山晋香,时过关论诗,相为唱和。坚索诗稿付印,
    大师乃集为‘昧盦诗录'与之,有江五民等作序。秋季,诗录刊行(自传八;昧盦诗录跋)。八月,道老──是夏讲楞严经于宁波报恩寺,经筵既罢──来山,过锡麟堂禅关,与大师抵掌剧谈,言无不畅(自传八;南岳道阶法师小传)。二十五日,孙中山以察视舟山群岛之便,偕胡汉民等来山,了老与道老陪游。孙氏为大师手题‘昧盦诗录',署姓名于左(人物志忆六;自传八)。大师奉诗一律:‘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国元年,曾约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闻先生新游西子湖来也)。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虚未是草'。十月十九日,(“九月朔”),作‘南岳道阶法师小传'。
    冬,应陈诵洛浙江月刊索文,为撰“释中华民国”。论宗五蕴唯识论义,有‘真正之宇宙观,唯识论也,真正之国家观,唯民论也'之语(文;评唯民月刊)。大师闭关期中,曾有“续宏明集”,“新宏明集”,“佛教诗醇”,“佛教文醇”之选辑,均创始而未竟(自传八)。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丙辰──丁巳),大师二十九岁。
    二月四日,立春,大师出关。当即遍访山中知友(自传九),纪之以诗:‘出关刚值立春日,却为立春方出关。山后山前霎时遍,春风浩荡白云间'。出关已,摄影为纪念。从此剃发留须(自传九)。老成稳健,非复昔年疏放情态!大师至宁波,谒奘老于观音寺;去接待寺访圆映;游天童、育王寺,访净心
    、宗亮、源巃等。盘桓于宁波者数月。其间曾去上海(自传九);又一度回普陀(诗存)。夏,游慈溪,访玉皇于普济寺。因偕游慈溪龙山清道观(诗存;自传九)。玉皇来宁波,大师偕之往鄞西锡山宝严寺度夏,寺亦奘老所住持(自传九)。集唱和为宝严风韵(东瀛釆真录)。内政部准章嘉、清海请,修改前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成立中华佛教会(宏空“佛教危言”)。按:略史谓:‘佛教总会,于民国三年被静波(清海)改为中华佛教会',误。秋,大师偕刘骧逵道尹、汪旭初秘书、王志澄知事、圆映,过接待寺,访梁山伯庙(自传九)。大师过观宗寺;时仁山任观宗寺辅讲,引常惺来见(自传九;常惺法师塔铭并序;诗存续集)。
    按:自传以此为春间事。常惺,法名寂祥,江苏如皋人。十二岁出家,使入学,十七岁卒业于邑之省立师范。民三年,入华严大学。五年,参禅于天宁。六年夏,来观宗寺从谛老习天台教观;时年二十二(密林“常惺法师传”)。大师承陆镇亭太史意(诗存外集),与圆映、王吟雪等,结木犀香诗社于观音寺(自传九;诗存)。时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主善慧,建立法会,请圆映讲演佛法,歧老主水陆法事(诗存;东瀛釆真录)。圆映以事不克分身,乃介绍大师东行。大师久思去日本,一觇佛教与欧学调剂之方;因要善慧以事毕陪赴日本一行,而定东游之议(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十月,临行,诗社友人多以诗送行(东瀛釆真录)。圆映有“太虚法师代予远赴东瀛用木犀香社香韵聊当阳关三叠诗”,大师和之:‘锡山清梦倦寒香,又说男儿志四方。迦叶当年破颜笑,菩提何处歇心狂
    !且携诗钵贮沧海,待咏梅花傲雪霜。祗恐此行难代得,胸无万卷玉琳琅'。按:圆映有“代予”之说,大师有“难代”之谦;参考自传,其事甚明。乃“潮音草舍诗存”编者,不知何以改为“难了得”?圆映初介大师阅藏以深入佛法,再介东游以考察僧制,于大师所益綦重,不当以晚年捍格而一笔勾之。八日,从了老附江天轮赴沪。舟次,“真常之人生”脱稿,拟以作东游法施(东瀛釆真录)。双十节晚,大师登春日丸,从歧老东行,为远游国外之始。抵日本之门司,转亚利加丸,于十九晚泊基隆,即登月眉山灵泉寺(东瀛釆真录)。二十八日,灵泉寺法会开始,凡七日,台日来宾极盛。大师与日本布教师,轮流说教,大师讲“真常之人生”,及“佛法两大要素”,善慧自为传译(自传九;东瀛釆真录)。
    会期某夕,大师与台北佛教中学林教授熊谷泰寿笔谈,询明治维新来之佛教情况,布教欧美之成就,各宗研究及名学者等甚详。论及僧制、于日僧之‘不去俗姓,带妻食肉';及‘各宗自为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团',致其不满之感(东瀛釆真录)。十一月六日,善慧陪了老及大师游基隆;翌日去台北。于基隆之水族馆,台北新北投之温泉,大师深留美感(自传九;东瀛釆真录)。九日至彰化。适彰化昙华堂举行法会,大师乃为说法:‘佛教为东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欧美;欧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发生今日之大战局。吾辈当发扬我东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杀伐戾气,救脱众生同业相倾之浩劫'(东瀛釆真录)。盖时西方大战,中国多西洋文明破产之说;大师固坚主耶教不适用于今世者。
    十一日(“季秋二十七日”),昙华堂法会圆满。晚餐次,彰化厅长势山、新闻记者施庵等,与作击钵吟会。即晚去基隆(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十二日,饯送歧老先期回国(东瀛釆真录)。十三日,德融(善慧弟子)陪游台北,寓中学林多日。从德融、井上、齐藤、熊谷等教授,询日本佛教情形甚详(东瀛釆真录)。十八日,善慧陪赴台中,参观台中展览会,寓慎斋堂。二十日起,应慎斋堂佛教讲演会之请,讲“我之佛教观”,亦善慧通译(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其间,大师应台湾望族林纪堂之邀,游阿罩雾。其三弟献堂,请于家中略说法要(东瀛釆真录)。鹿港遗老洪月樵,闻大师游台,函赠“鹤斋诗脔二集”,并邀去鹿港。诗多故国之思。大师赠以讲稿及诗录,并以诗答之(东瀛釆真录):‘曾闻天网说恢恢,赞佛梅村拜五台。蓬岛连云秦代望,潜流有水汉时来
    。聊从大海游怀放,怕向中原醒眼开。鸡鹜一群祗逐食,治平无复见雄才!‘年年不共不能和,早是光阴六载过。据社凭城狐鼠逞,噬人肥己虎狼多。浴云嫌我带龙气,讲学逢君隐鹿河。便好蒿莱同没尽,不关临去转秋波'。大师对国内时政之失望,如此!十二月二日,善慧陪大师作游日之行。五日,抵门司。上岸行;九日抵神户,寓庄樱痴家。途经小郡汤田温泉,三尻驿,宫岛郡,冈山,并略事游览(东瀛釆真录)。十一日,善慧陪大师游西京,以佛刹多在其地。瞻礼西本愿寺。清水寺、万隆寺、临济之天龙寺、天台之清凉寺、真宗之佛教大学、智积院之大学、知恩院等。以骤感天寒,而善慧复以事须早回,故游踪甚为匆促(东瀛釆真录)。
    十三日,返抵大阪,往观天王寺。翌日,归神户。十五日登轮,别善慧回国。善慧赠以日式之黄褊衫、织金五衣、金绣九衣以为纪念(东瀛釆真录)。按:东瀛釆真录,阴历与阳历杂用,又多为手民所误植。自传于台日之行踪,每先后颠倒。今依录略为推正,举其行程如上。十九日薄暮,归抵上海,结束二月余之游化。考察所得,深觉“整理僧伽制度论”之分宗,颇合于日本佛教之情况;而本原佛教以联成一体,则犹胜一筹。乃于革新僧制之素志,弥增信念(自传九;略史;东瀛釆真录)。大师寓上海锡麟下院。晤陈完、刘洙源、王仙舟(与楫)、沈惺叔等。为王仙舟等说因明大意(自传十;东瀛釆真录)。二十六日,离沪赴甬。临行,诗友穆穆斋来访,别之以诗(东瀛釆真录)。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丁巳──戊午),大师三十岁。
    一月,大师住宁波观音寺,集东游之诗文、游记,编“东瀛釆真录”。以徒弟
    乘戒去台湾中学林肄业之便,携去由灵泉寺印行(白传十)。二月,大师于观音寺度旧年(自传十)。是“冬”,大师于密部经轨,就频伽藏一度披阅,未为深入研究(自传十)。象贤(芝峰)来观音寺依止大师,为誊正楞严经摄论等稿(芝峰为编者说)。春,应了老之请,出任普陀山前寺知众。时玉皇再任纠察,颇资臂助(自传十)。时(“丁巳年底”)陆军部有以普陀山作德俘收容所之议,大师为呈部恳免(自传十;普陀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夏,有邀游南洋者,谋集资以开建“中国佛法僧园”(僧伽制度论办法之一),为革新僧寺树规模(太虚宣言)。谛老讲圆觉经于北京(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七月(“六月初”),陈元白(裕时)来普陀山。大师与谈佛法,意甚感动,
    乃舍同善社归佛。元白曾引蒋作宾(雨岩)、黄葆苍(元恺)入同善社,既心知同善社之非,乃去沪邀蒋、黄来普陀。大师为谈原人论及成唯识论大意。相依近月,悉发心学佛(自传十;觉社宣言;太虚宣言)。八月(“秋初”),大师偕昱山、元白等出普陀,游天童、育王,至宝严寺谒奘老(自传十)。时宁波佛教孤儿院成立,大师与圆映并任院董,陈屺怀(玄婴)主其事。开学日,大师演说甚详。由是,大师与陈屺怀时相晤谈(自传十;呐公语业附言;文)。大师与元白等抵沪。商诸章太炎、王一亭、刘仁航(灵华)等,创立觉社,推蒋作宾任社长以资号召,开始弘扬佛法之新运动。其初,大师在山与元白等谈及整理僧制及南游计划,惟鉴于欧战未已,议先成立佛学团体,渐图进行;觉社乃缘此产生。觉社初期事业,定为:出版专著,编发丛刊,演讲佛学,实习修行(自传十;人物志忆二;太虚宣言)。
    大师时寓爱多亚路,与章太炎也是庐为邻,因时相过从(人物志忆二)。闻苏曼殊病卒,挽之以诗:‘昔年精舍建祇洹,我亦宜南学弄丸。十载未能谋半面,一书曾忆剖双肝。天荒集里同留句,世乱声中忽盖棺。不信奇人竟庸死,欲歌薤露意先寒'。九月中秋,大师游西湖,客白衣寺;遇华山自北京来(华山法师辞世记;却非诗集)。按:自传(十)谓:七年夏季至杭,晤华山。秋初至上海,著手编辑觉书,遇华山自五台北平归。考是年冬作“华山法师辞世记”:二年夏,大师于沪编佛教月报,遇华山。七年秋,晤华山自北平归于杭。是则自传所记二次相逢,年月均误。是月,元白去汉口,葆苍去重庆。大师撰“往生安乐净土法门略说”,付葆苍葆苍刊行于重庆(自传十;觉书“己未佛教年鉴”)。
    “道学论衡”及“楞严经摄论”,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论衡乃编集普陀所作(教育新见、哲学正观、订天演宗、破神执论、译著略辨、佛法导论)六种而成(自传十)。十月,大师应李隐尘(开侁)、陈性白等请,往汉口,出元白赞叹宣扬之力。八日(“九月四日”),于杨子街寄庐(王国琛家)开讲大乘起信论,并编出“大乘起信论略释”;二十三日讲讫。始终与会者仅七人,为大师弘化武汉之始(自传十;汉口佛教会创始记序;王国琛“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讲毕,摄影为纪念,大师且纪之以诗:李隐尘、阮次扶(毓崧)、陈元白、全敬存、王澄齐(国琛)、马康侯(中骥)、王吟香(道芸)等诸大居士,邀太虚过汉皋,谈如来藏缘起义者兼旬。今将返沪,摄影留别,且题一偈以志法喜:‘飞梦汉江尘,一谈微远因。影中同现影,身外独呈身。了了心无住,澄
    澄意更伸。随流得其性,来往海之滨。‘佛历二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崇德释太虚'。大师讲筵既罢,历游武汉名胜(自传十)。又于安徽会馆作公开讲演,普结法缘(王国琛“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大师返沪,陈自闻偕行。舟次九江,雨中望庐山不见,赋诗怀东林莲社(自传十;诗存)。是月,欧洲大战终止。十一月(“十月初”),大师主编觉社丛书创刊(自传十)。“整理僧伽制度论”开始发表;并宣布“觉社意趣之概要”,“觉社丛书出版之宣言”。宣言云:‘人间何世?非亚美欧洲诸强国,皆已卷入战祸,各出其全力以苦相抵抗之世乎?民国何日,非南北争斗,……惟一派团体为旗帜,惟个人权利为标准之日乎?铁弹纷射,火焰横飞,赤血成海,白骨参天。加之以水旱之
    灾,疫疠之祲;所余锋镝疾苦之残生,农泣于野,商困于廛,士无立达之图,工隳精勤之业。哀哀四民,芸芸亿丑,遂相率而流入乎苟生偷活,穷滥无耻之途。不然,则醇酒妇人,嬉笑怒骂,聊以卒岁,聊以纾死。又不然,则远游肥遁,海蹈山埋,广朱穆绝交之篇,著稽康养生之论。又不然,则疑神见鬼,惑己迷人,妖祥杂兴,怪异纷乘(指同善社等)。持世者修罗,生存者地狱、饿鬼、畜生,其高者则厌人弃世而独进乎天。嗟嗟!人道几希乎息矣!吾侪何心,乃独皈三宝尊,发四誓愿,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道倡乎!盖将以示如来藏,清人心之源;弘菩萨乘,正人道之本也'!‘当此事变繁剧,思潮复杂之世,徵之西洋耶回遗言,理乖趣谬,既不足以应人智之要求,轨范人事。徵之东洋李孔绪论,亦无力制裁摄持此人类之心行矣!于是互偏标榜,竞从宗尚,挺荆棘于大道,宝瓦砾为奇珍。挽近更由物质文明之反动,见异思迁,出水入火,播弄精魂,繁兴变怪,要
    皆未改转其颠倒迷妄之想也。乌乎!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诸佛菩萨悲愿同切;惟宏佛法,能顺佛心。……惟我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教,平等流入大地人类之心中,转大法轮,咸令自觉;立人之极,建佛之因'。‘乘斯机缘,建斯觉社,固将宏纲异道,普悟迷情,非以徒厌世间独求解脱也。故本社当修自觉行以回向真如,修觉他行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针对中外政局之苦迫,国内思潮之杂乱,发起此佛化觉世新运动。大师晚年自谓:‘少壮的我,曾有拨一代之乱而致全世界于治的雄图,期以人的菩萨心行(无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间净土;这是民十年以前的事'(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所谓“非以徒厌世间独求解脱也”。觉世救人之道,在乎“立人之极,建佛之因”;以人乘阶梯佛乘,亦始终为大师弘法之根本精神。是月,鄞慈镇奉象佛教会(以宁波警察厅长严师愈赞助),举大师为宁波归元庵住持,因时往来甬沪间(自传十;奘老为编者说)。
    大师在甬,闻华山于乐清逝世,悼之以诗,为作“华山法师辞世记”(自传十;文)。十二月一日(“十月二十八日”),觉社假(李佳白)尚贤堂,大师与章太炎、王与楫等,开佛教讲习会。李子宽(了空)参与听讲,初生信心(自传十;觉书二)。是年,徐蔚如集印老文稿,题“印光法师文钞”而流通。印老之名大著,归心念佛者日多(真达等“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世界佛教居士林,亦是年初创(追悼王一亭长者)。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戊午──己未),大师三十一岁。
    二月二十日(“正月二十日”),觉社讲习部,假尚贤堂,请大师开讲二十唯识论。刘笠青、史裕如(一如)笔记,成“唯识二十颂讲要”(自传十;觉书“己未佛教年鉴”)。
    觉社近得刘笠青、史裕如等维护,因自设社址于恺自迩路。蒋作宾以奉派参观欧洲战迹离去(自传十)。四月一日(“三月初一日起”),大师于觉社开讲观无量寿经,及因明入正理论等(觉书“己未佛教年鉴”)。觉社时有佛教大学部与佛教孤儿院之创议,社员多虑规模大而无以为继,未获实现(太虚宣言;觉书四“录事”)。是春,大师作“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大师以唯识之识,含得相分(物质)、见分(精神)、识自证分、证自证分。故以“总含诸法”之真唯识论,方便比拟为近于一元二行之真唯物论,以明唯物科学与唯识之相通。所论唯心之道德,与昔弘誓研究会所讲者同。如云:‘人复真如之心,道之元也;心契本觉之性,德之本也。其致之也庸易,要在内反而不外骛耳'!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山东问题示威游行。其后全国学生工人响应,是谓“五四运动”。
    六日,北京警察厅将民四之管理寺庙条例,重行布告施行。事先,内务部藉词清查档案,指六年章嘉等请立之中华佛教会为抵触法令、予以废止。该条例,原由帝制党参酌谛老草议而成,因帝制倾覆而未见实行。去年谛老入京讲经,得交通系要人支持,乃有此重行公布之举。时谛老商得内务部同意,所制戒牒僧籍,概由观宗寺专卖(自传十二;宏空“佛教危言”)。七日,佛诞,大师为黄葆苍、董慕舒、李锦章剃落于宁波归源庵。去年葆苍至重庆,与慕舒、锦章为法友。三人发心深彻,誓愿出家专修以事弘扬,以救世人。大师度之出家,字以大慈(葆苍)、大觉(慕舒)、大勇(锦章)(自传十:觉书“己未佛教年鉴”)。六月,北京觉先,初因寺庙条例而反对谛老;鄞慈五邑佛教会──时与谛老龃龉日深,亦推竹溪为代表,赴北京请愿。竹溪过沪,约大师同行。大师以觉社事委大勇,与竹溪(“五月”)晋京,寓法源寺。奔走月余,未达取销寺庙条例目的,而条例亦由是未付实行(自传十二;觉书“己未佛教年鉴”)
    。大师在京,历游名刹名园。京中学者林宰平、梁漱溟、毕惠康、殷人庵、梁家义、范任卿、黎锦晖等,并先后来法源寺晤谈。胡适之曾约晤,大师告以宋明儒之语录体,创自唐之禅录。胡因而进为坛经及禅录之考究(自传十二)。是年夏,留日学生陈定远,愤日人挟弄喇嘛,回国筹设中国五族佛教联合会,以期蒙藏内向。适大师在京,乃与道老、觉先参加,并请庄思缄(蕴宽)、夏仲膺(寿康)、汤铸新(芗铭)、胡子笏(瑞霖)、张仲仁(一麟)、王家襄等,共起提倡以资促成。时黎黄陂居津,大师与陈思远去津晋谒,为论佛理。惟格于寺庙条例,致佛教会事未成(自传十二;人物志忆六)。大师在津,穆穆斋偕之访黄(郛)膺白,始与缔交(自传十二)。九月,张仲仁等发起己未讲经会,推庄蕴宽、夏寿康为会长,请大师讲维摩诘经于象坊桥观音寺。大师随讲出“维摩诘经释”,文义新颖,言辞畅达,于
    积集福智资粮,创造净土,特多发挥。王虚亭、杨荦哉、马冀平、陶冶公、倪谱香、胡子笏、周秉清等,悉由是起信。王黻彝(尚菩)与黎锦晖(邵西),笔记“经释”外之口义为“维摩诘经纪闻”(自传十二;人物志忆十三;维摩诘经纪闻序;觉书“己未佛教年鉴”;黎锦晖“维摩诘经纪闻叙”)。按:维摩法会日期,年鉴作“闰七月”;自传作“八月初”尚在敷讲;纪闻叙作“九月”,则指阳历而言。十月八日,中秋,大师赏月于西山戒坛寺。李隐尘、陈元白闻大师敷讲于北京,特自汉口来听。讲毕,因陪游西山诸胜(自传十二)。李隐尘、吴璧华、熊希龄等,发起续讲大乘起信论,听众日多。讲毕,秋垂尽矣(自传十二;维摩诘经纪闻序)。十一月五日,大师由天津南下抵南京。翌晨(“十四日”),礼杨仁老之塔。访欧阳竟无于支那内学院筹备处;内院时在筹设中(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
    摘疑)。按:阅竟无居士近刊,误为“冬”日。七日,至沪。即由费范九陪往南通。十日(“十八日”),应张謇(季直)请,讲普门品于狼山观音院,凡三日。且游览名胜,参观建设事业。张謇高弟江谦,时为张謇称道大师,乃缘成此法会(自传十二;人物志忆十二)。张氏请大师讲经,先以诗请:‘此生不分脱娑婆,正要胜烦冶共和。过去圣贤空舍卫,相辅兄弟战修罗。觉人谁洗心成镜,观世岂闻面绉河!师傥能为龙象蹴,安排丈室听维摩'。按:自传与人物志忆,均以南通讲经为先于北京。且以“安排丈室听维摩”,为张謇宴叙时所赠;殷仁庵撰讲维摩缘起,引此诗谓有预兆,京中传为佳话云。实则南通讲经在后。可证者:一、己未佛教年鉴云:‘九月十九日,南通张謇请释太虚讲普门品于狼山观音院'。二、宝莲华盦诗,有
    “太虚已赴啬翁约,九月十八日讲经狼山观音堂”。三、诗存“张公季直邀南通紫琅观音院讲经”,有‘后夜窥寒月,秋声曲径听'之句。四、“维摩诘经纪闻序”,末署‘二九四六年秋之望,释太虚序于南通'。然以此诗为预兆,则亦有之。诗刊于觉书四期──旧七月出版;故闰七月讲维摩经,此诗巧为预兆矣。此诗非南通讲经时作,盖张謇书赠大师,寓礼请讲经之意。大师晚年误忘,因此诗先于维摩法会,乃以南通法会为先。十二月(“十月”),觉书五期出版。适大慈购得西湖南山之净梵院,从事潜修。大师乃商决结束沪之觉社;改觉书季刊为海潮音月刊。卓锡西湖,专心编辑。“十一月”中赴杭(自传十二;觉社宣言;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觉书“己未佛教年鉴”)。是年,谛老得蒯若木、叶誉虎助,开办观宗学舍,成近代佛教之一流(从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
    民国九年,一九二0(己未──庚申),大师三十二岁。
    一月七日,弥陀诞,大师为大慈举行入关礼。玉皇为主庶务,大慈次子恭佐(恒演)护侍之(自传十二)。十日(“十一月二十日”),大师作“太虚宣言”,述整理僧制之志愿(文)。“十一月”,滇督唐继尧派代表曾子唯来杭,兼电议和代表缪嘉寿,礼聘大师赴滇垣弘法。大师以潮音初编,滇道修远,辞谢未行(自传十三;“己未佛教年鉴”)。按:自传误为广州回杭时事。二月四日(“十二月十五日”),大师以欧阳竟无之支那内学院章程,有‘非养成出家自利为宗旨'语,殊觉藐视僧伽,乃作“支那内学院文件摘疑”。大师与内院为法义之诤,自此始(自传十二)。其后,内院丘檗(晞明)致
    函大师云:‘以措辞未圆,易启疑虑,则改为“非养成趣寂自利之士”,亦无不可。要之,非简出家,乃简出家唯知自利者。……祛释疑团,藉免误会'!旧正月,海潮音创刊。大师发表“觉社宣言”,综述一年来弘化业绩。作“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略云:‘海潮音非他,就是人海思潮中的觉音。……宗旨: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新思潮者,名之曰现代人心。……第以新思潮之生起,动不由自,唯是随环境牵动而动(由境界风而动),因不得不动而动(由无明风而动)。……没有自觉自主的力,也没有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不过是糊涂杂乱,混沌龌龊的一代人心的表现罢了!故必须寻出个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发生出自觉自主的力量来;乃能顺应著这现代人心,使不平者平,不安者安,而咸得其思想之正'。
    大师以为:欲应导现代人心正思,即需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大师所推重之大乘真义,即中国台贤禅净共依之起信楞严。如曰:‘大乘佛法的本身,即“众生心”是。……就我们人类切言之,亦可曰人生心,即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种种事物的。……大乘佛法真义,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因为揭发说明了他,便发生一个觉悟大乘佛法真义的人生心。因为开发阐明了诠他的经教,便发生了一个发扬大乘佛法真义的海潮音。……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称举到人海思潮的最高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标准。……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宣布到人海思潮的最大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轨持'。大师被推举为西湖弥勒院及大佛寺住持。奘老、士老、大觉等,先后为之管理。大师仍住净梵院,时泛一叶扁舟,来往于湖南净梵、湖北弥勒之间(自传十三)。四月大师以新近之思想学术,阐明(三十)唯识论,发挥唯识学之新精神,
    作“新的唯识论”。按:无言“太虚大师行略”云:‘冬回杭州,于车轼舟舷上写成新的唯识论',乃误读自传致误。大师卓锡西湖,时与康南海(居蕉石鸣琴)相往来,茗谈辄复移晷。大师合弥勒院与大佛寺为一,复古名兜率寺之旧,康氏为之书额(自传十三;人物志忆六)。大师时多论评世学之作:“论陈独秀自杀论”,“昧盦读书录”、“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篇”、“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大师不满胡适之进化论的历史观念,责其抹杀个人之才性,不明佛法所说之心性。梁漱溟时有“唯识述义”公世,右空宗而抑唯识,大师为论空与唯识,义本一致。于“佛藏择法眼图”,评谓:‘梁君所言,仅齐三论显说;其密指者似在禅宗而未能达'。大师于近代人生观之评判云:
    ‘我以为:为人间的安乐计,则人本的、神本的人生观为较可。为理性的真实计,则物本的、我本的人生观为较可。至于现代适应上孰为最宜,则我以为四种皆有用,而皆当有需乎择去其迷谬偏蔽之处而已'。离佛法,则世学各有所是、各有所蔽;得佛法以抉择贯摄之,则各能得其当。大师论衡世学,其方式每多如此。五月,陈性白来迎大师去武昌。应隐尘、元白、李馥庭等邀请,二十一日(“四月四日”)于龙华寺开讲大乘起信论,听众甚盛。大师手编“起信论别说”,富禅家笔意;于修行信心分,特有发挥。时讲经参用演讲方式,开佛门新例(自传十三;海一、六“杂记”)。按:“汉口佛教正信会壁铭并序”,以此为“春”季事,误。时国内政局日陷于纷扰割据,“整理僧伽制度论”,势难实行(自传八;编阅附言五六)。而俄国革命成功,共产思想日见流行。大师得一新感觉,即僧众有从事工作,自力生活之必要(略史)。乃宣布停刊“僧制论”,发表
    “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次撰“唐代禅宗与社会思潮”,极力发扬禅者之风格,诱导僧众以趋向:‘务人工以安色身,则贵简朴;修佛学以严法身,则贵真至'。大师以“反信教的学术精神”,“反玄学的实证精神”,“反因袭的创化精神”等,说明禅宗与学术思潮。以“虚无主义的精神”,“布尔塞维克主义的精神”、“德谟克拉西主义的精神”,说明禅林与社会思潮。于唐代禅者之风格,颇多深入独到之见。结论谓:‘余既以“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追攀百丈之高风,以适应倾向中的社会趋势。复有精审详密之德谟克拉西整理僧伽制度论,亦以见吾志之不在徒发理论,须见之行事耳'!是年春夏圆映讲法华、楞严于北京。时北五省大旱,法会中发起佛教筹赈会(叶性礼“圆映法师事略”)。七月(“仲夏之月”),回沪。广州庚申讲经会代表李观初,已来沪迎候(康
    寄遥与李同乡,由是始识大师,发心学佛)。李观初为国会议员,去秋在京,预维摩法会。南下参加非常国会,因与广州诸议员,于去冬发起迎大师讲经。春间,大师推同学开悟代往。粤方仍盼南行;辞不获已,乃相偕南下。抵广州,设讲座于东堤议员俱乐部,讲佛乘宗要论。论依佛法导言为依,敷衍为八章七十七节;初以“教理行果”统摄大乘诸宗。胡任支译粤语,与其弟赓支同记录。皈依者有龙积之等(自传十三)。八月粤桂战事起,龙积之等陪大师与开悟赴香港。陆蓬山、吴子芹等发起,请于名园讲佛学三日,开香港宣讲佛学之风(自传十三;人物志忆四;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大师留港十余日,回杭(自传十三)。时应用进化论之历史考证法,以研考佛书者日多,大师取极端反对态度,为传统佛教担心:‘略从日本新出佛书,浅尝肤受,皮毛亦未窥及,随便拿来学时髦,出风
    头,乱破坏,乱建立'(海内留心佛教文化者鉴之)!‘这种言论,……不久,于佛教的精神形式,必发生重大变化,故希望以佛教为生活的和尚尼姑,及学佛的居士,都将他研究一下'(海潮音社启事)!十月(“九月初”),大师再至武昌。寓皮剑农家,设讲座于湖北省教育会,讲楞严经,编“楞严经研究”为讲义(自传十三)。讲义以摄论为本,略糅余义而成;十一月十四日(“十月五夕”)编讫。此夕旋闻稍坐,忽觉楞严义脉,涌现目前,与唯识宗义相应,因重为科判而殿于研究之末(楞严经研究五)。去年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即以楞严为伪;而唯识学风又渐盛。大师殆感楞严之将成问题,故为之会通!大师,时作“论基督教已没有破坏和建设的必要”,载于新佛教二卷二期。十一月二十四日(“十月十五”),大师于武昌讲经会授皈戒。李隐尘、李时谙、王森甫、满心如、陈性白、赵南山、皮剑农、萧觉天、杨显庆、孙文楼
    、刘东青等军政商学名流,执弟子礼者三十余人。武汉学佛之风,于是大盛(自传十三;笠居众生“致德安法师书”)。湘僧善因(笠居众生),年来与觉社通音讯。闻大师启讲楞严,特远来与会(自传十三)。大师比年异军突起,本深厚之佛学素养,以通俗之方法弘教,得京、鄂、沪、粤多数大力者之信护,道誉日隆!而出家僧侣,囿于传统,拘于宗派,惑于“大闹金山”之暄染,反而流言四起。观笠居众生致德安书,可想见当时情势:‘考太虚法师之行实,及各居士之德行,鲜有不符佛制,如道路所遥传者。本月十五日,并在武昌讲经会弘传戒律,计男女居士受三皈者九人,受五戒者二十八人,受菩萨戒者十一人,皆当世高年俊杰。……虚师若无过人之德,彼一般高年俊杰,岂肯屈膝膜拜于年轻衲僧之前乎!善因与各居士同住数日,见各居士念佛礼佛,行住坐卧,不肯有稍自放逸之行为,即在缁门亦难多遘!虚师讲经,仍是香华供养,端身正坐,惟不搭衣,无不
    具威严之事。……乃吾辈同侣,心怀姤忌,诽语频加!座下见地洞彻,幸勿误听'!十二月大师讲心经于黄冈会馆──帝主宫。史一如笔录为“心经述记”(自传十三;心经述记)。按:心经述记注:‘太虚法师在汉口黄州会馆口述'。佛学浅说附注:‘十月二十八日晚,在汉口帝主宫讲心经后之演说辞'。其事甚明。乃自传以为:是年讲起信论后,在帝珠(主?)宫演讲三日。讲楞严经后,于安徽会馆讲心经三日,乃发起佛教会,实回忆之误。盖心经讲于帝主宫,为此年楞严法会后;而起信论法会后,讲于安徽会馆,乃七年秋事。自传之说,时地并误。时信众之请求皈戒者踵起,总计达百一十九人(孙孙山“武汉庚申居士皈戒录”)。大师乃于心经法会终了,发起汉口佛教会,推李隐尘为会长,李时谙负责筹备。大师之佛教运动,于武汉日见发展(自传十三;李慧融“汉口
    佛教会创始记”;佛教会创始记序)。十日(“十一月朔”),周扱寰代表湖南赵炎午(恒惕)、林特生、仇亦山等,礼请大师去长沙弘法。是日,大师与善因、李隐尘、陈元白、张锡畴等十余人,专车去长沙。设座船山学社,讲“身心性命之学”三日,法会甚盛。当即发起长沙佛教正信会(自传十三;海二、一“大事记”)。十五日(“六日”),大师等返武昌,商决明年由善因编辑潮音于汉口(次年二三月即迁还杭)(自传十三)。大师于汉口佛教会,讲“佛教的人生观”。所论大乘的人生观,为:‘圆觉之乘,不外大智慧、大慈悲之二法,而唯人具玆本能。……唯此仁智是圆觉因,即大乘之习所成种姓,亦即人道之乘也。换言之,人道之正乘,即大乘之始阶也'。大师回杭;舟次九江,函覆王弘愿所询唯识义(书)。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庚申──辛酉),大师三十三岁。
    新春大师鉴于僧寺内外交困,实为佛教复兴之大碍;大师乃唱“僧自治说”:‘欲实行僧自治,须摈绝挠乱之他力(官府之摧残,地方痞劣之欺压);尤应去除本身腐败之点,力自整顿而振兴之'!一般学佛者之行不由中,尤为新兴佛教前途之危机,特提“行为主义之佛乘”以资警策:‘从来为佛教徒者,大多只知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无论重理解,或重证悟到如何圆妙,都只空理,不成事实,至近乃更厉行。一般知识阶级中,或认佛法为达到本体的哲学,或则但认一句禅谜,或则但守一句佛名,或则但以佛的经书、形像、数珠、木鱼、蒲团等项为佛事。而不悟盈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
    ‘吾确见现时学佛的人渐多,大都迷背佛乘,不修习佛之因行。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为皆佛之因行,反厌恶怠惰,其流弊将不可胜言!故大声疾呼,敢为之告曰: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要之,凡吾人群中一切正当之事,皆佛之因行,皆当勇猛精进去修去为。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大师言之若是其剀切沈痛,而学佛者,则终于念佛念咒,了生了死而已!大师以为:‘佛的因行,以敬信三宝,报酬四恩为本,随时代方国之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在自由的共产主义下',则以从事农矿、劳工、医药、教化、艺术为成佛之因行。‘在和平的全民主义下',则加为警察、律师、官吏议员、商贾等。三月二十三日(“二月”),大师任西湖净慈寺住持。大师久欲凭藉禅林,以实施理想之改建,为佛教树新模。适以净慈亏欠甚巨,无法维持,乃由华山
    徒属之因原、如惺介绍,接已故之雪舟和尚法而进院(自传十四;略史)。杭州测量局员王行方、徐柳仙、陆慧生等,发起讲经会,请大师于幽冀会馆,讲唯识三十论。如如记录,成“唯识三十论讲录”。大师开讲于二十四日(“二月十五”),适为进净慈寺之次日(自传十四;海二、四“大事记”;海三“辛酉年鉴”;唯识三十论讲录赘言)。大师著手于净慈寺之兴革:取缔鸦片酒肉;修济公殿;严饰佛像;陈列佛学书报以公众阅;改禅堂为角虎堂,以继永明禅净双修之风。且筹办永明学舍,以作育弘法僧才;设佛教慈儿院,以教育小沙弥。次第推行,百废俱兴(自传十四;略史;永明精舍大纲)。五月,朱谦之来兜率寺,拟从大师出家。朱氏以“将所有佛书,批评一过,从新整理建设起”为目的。大师告以不必出家,为介绍往从欧阳竟无游(自传八)。大师提倡佛学,而实不以一般治学方法为是,于此可见。时大师有“佛法大系”之作。本体为“真如的唯性论”,现行为“意识的唯
    心论”,究极为“妙觉的唯智论”。以之统论大乘诸宗,为大师大乘三宗论之初型。二十日,修正管理寺庙条例二十四条公布。此出程德全面请徐总统,乃得撤销前之卅一条,修正公布,尚能消极维持(自传八;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大师嫌其未善,拟“修改管理寺庙条例意见书”三十九条。其特点:一、析别寺庙之性质为宗教寺庙、奉神寺庙、公益寺庙,俾纯正之佛寺,得与耶回教堂同为财团法人(第一条)。二、寺庙之管理人,‘权利既视(一般)僧道为重大,贤否尤关寺庙之隆替',故特定专章以明其责任(第九至十四条)。三、确定寺庙财产之所有权,属于寺庙自身(第十五条)。寺庙无犯罪之日,但可责诸管理者,寺产不得没收或提充罚款(第二十条)。对于教徒之继承私产;收受未成年人为徒;以不正当行为而诱人捐款或入教,确定为应加禁止(第二十六条),而予以处罚(第三十一条)。此虽犹未尽大师之本意,而实寓整顿维持之意。
    七月五日(“六月初一”),大师于净慈寺启讲华严经之净行品(自传十四;海二、五“言说林”)。讲经不数日,杭州白衣寺慧安等诸山住持,摭拾浮词,诬控大师于官署。事缘大师疏忽,初未循例回拜慧安,因致嫌隙。退居鸿定,以烟瘾未除,为大师拒其回寺。乃诉惑温州同乡潘国纲,同善社首领张载阳,因有慧安等出面呈控。时县长王蔼南(吉檀),杭绅汪曼锋等支持大师;而上海新闻界康寄遥等,亦为有力之呼援,其案乃搁置于省署(自传十四)。八月九日,萧耀南任湖北督军。萧与李隐尘有同乡之谊,故是后大师武汉弘化,颇得其助(自传十五)。二十三日(“七月二十”),大师应北京辛酉讲经会请,离杭北上;过沪,偕史一如同行(自传十四;海二、七“狮子林”后)。九月六日(“八月五日”),大师开讲法华经于北京弘慈广济寺,十一月七日(“十月初八日”)圆满。大师依窥基法华经玄赞为讲义,周少如(秉清)
    录其口说,成“法华讲演录”,逐日载诸亚东新闻。参与法会者,释远参、庄思缄、夏仲膺、蒋维乔、胡瑞霖、马冀平、林宰平、龚缉熙(后出家名能海)、朱芾煌、王虚亭等。大勇自五台来,李隐尘、陈元白从武汉来,法会极一时之盛。讲毕,为平政院长夏寿康等数百人授皈依(自传十四;法华讲演录弁言;海三“辛酉年鉴”;海二、十“评论坛”末)。法会期中(“十月初一”起),大师于南池子夏宅,别为蒋维乔等讲因明论;为大勇、王虚亭等讲金刚经,大勇记之为“金刚义脉”;为远参讲梵网经;为元白领导之女众,讲大阿弥陀经。讲说不倦,间有日讲七、八小时者(自传十四;海三“辛酉年鉴”)。时北五省旱灾甚剧,马冀平等乘讲经会发起金卍字会,以大师领衔通电。马冀平及道老等办理数年,教养灾童至三、四千人(自传十四;人物志忆十三)。十月二十七日(“九月二十三日”),大师以善因有病力求回湘,集京中缁素
    议决:海潮音自十一期起迁北京,由史一如编辑(自传十四;南北东西的海潮音;海二、十“启事”)。是年,潮音得唐大圆、张化声、张希声投稿,倍有生气(自传十四)。日僧觉随,坚邀大师去日本,以传学唐代东流之密宗。大师无去意,大勇发心随行(自传十四;菩提道次第略论序)。十一月九日(“十月初十”),大师离京返杭。徐大总统颁赠“南屏正觉”匾额,讲经会公推倪谱香陪送(自传十四;人物志忆六;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大师适与张仲仁同车。张以梁漱溟新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供阅,大师作“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为评正(自传十四;文)。梁君比年已回佛入儒,虽犹称许佛法为最究竟,而目下不赞同提倡佛法,欲以孔家文化救中国。大师评论之要,如说:‘梁君视佛法但为三乘的共法,前遗五乘的共法,后遗大乘的不共法,故
    划然以为佛法犹未能适用于今世,且虑反以延长人世之祸乱,乃决意排斥之。其理由,盖谓东方人民犹未能战胜天行,当用西洋化以排除物质之障碍;西洋人犹未能得尝人生之真味,当用中华化以融洽自然之乐趣。待物质之障碍尽而人生之乐味深,乃能觉悟到与生活俱有的无常之苦,以求根本的解脱生活;于是代表印度化的佛法,始为人生唯一之需要。若现时,则仅为少数处特殊地位者之所能,非一般人之所能也'。‘余则视今世为最宜宣扬佛法的时代,一则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今正五浊恶世之焦点故。二则全地球人类皆已被西洋化同化,外驰之极,反之以究其内情。下者可渐之以五乘的佛法,除恶行善,以增进人世之福乐。中者可渐之以三乘的共佛法,断妄证真,以解脱人生之苦恼。上者可顿之以大乘的不共法,即人而佛,以圆满人性之妙觉故。而对于中国,排斥混沌为本的孔老化,受用西洋的科学,同时即施行完全的佛法。以混沌之本拔,则鬼神之迷信破故。若对西洋,则直顺时机以施行完全的佛法可也。余所
    谓完全的佛法,亦未尝不以三乘的共佛法为中坚,但前不遗五乘的共法,后不遗大乘的不共佛法耳!……明正因果以破迷事无明之异熟愚,则中华宗极混沌、乐为自然之惑袪,而西洋逐物追求、欲得满足之迷亦除。于是先获世人之安乐,渐进了生脱死之域,以蕲达乎究竟圆满之地'。梁君拘于三乘共法,前遗五乘共之人天法,后遗大乘不共之菩萨法。回佛入儒,正由其所见佛法之浅狭。然其“眇目曲见”之唾余,每为时人所摭拾,障碍佛法不浅!大师回净慈寺,倪谱香、康南海等以总统匾额送入,反对者亦无如之何(自传十四;人物志忆六)。其先,大师离杭,浙江省长沈金鉴,以潘国纲、张载阳关系,撤销大师净慈寺住持。大师在京闻之,上诉平政院,事后搁置(自传十四)。关于净慈寺纠纷,腐僧、土劣、恶吏相勾结,现存大师当时所拟答辩,可以概见一二:‘一、道委指根源为允中法徒,为事实上之错误。盖根源实于允中退住持
    之后,接已故之雪舟法为住持者。道委殆因其人已死无对证,故为混蒙。‘二、根源、鸿定,皆于雪舟故后,继其法派为净慈寺住持,太虚何为不可?而净慈既为传法寺院,但不紊法派,并出原住持志愿,便为正当传继;况复经依例呈县署注册,及绅众僧众送贺,表示赞成,更何有习惯不合,手续欠完之处!‘三、寺院产业,每有由人施入者;然一经施入,即属寺产,此为常例。前年因合并弥勒院、大佛寺,复兜率寺之古称。遂将县公署判属于弥勒院之宣姓房地,认为宣金弥所施(以弥勒院登记书上,本载明为宣金弥户而
    又属弥勒院者),与弥勒院、大佛寺户者,俱合为兜率寺户,以便管业而已。其实此房地属弥勒院,系太虚闻之僧众绅众,据情呈报。倒谓太虚朦蔽官绅,实属违背!若官断为宣姓,太虚无争也。‘四、在镇江,为创办佛教协进会,此系团体行为波及者;且事在十年前。在宁波,系由鄞县某乡自治委员,准县谕推举住持归源庵。因前住持及债户与乡人等有纠葛,控诉鄞县知事于会稽道(即今钱塘道尹张鼎铭),自退另换。无论其事与住持净慈无干也,即其事亦何犯教规?‘五、“选贤不符净慈习惯,已各方公认,应但言传法”:彼不明承接已故之老和尚法派以继住持,乃中国各地丛林常有之例,不独净慈前住持鸿定,前前住持根源然也。至既有根源、鸿定如此在前,则太虚更为有根据耳!道委乃云强名接法,何所见之不广也!若言太虚何不接鸿定之法,则此亦须出双方愿意。若鸿定必欲太虚接其法,方传交净慈住持,则太虚若不愿接其法时,在太虚可以不为净慈住持却之,在鸿定亦可以不交净慈拒
    之。而此寺乃由愿传交住持之鸿定,邀寺众及诸山灵隐寺等,请太虚接雪舟法以为住持,实出双方愿意,岂容有旁人不甘!‘六、谓鸿定紊乱法派,道尹殆不知“法派”二字作何解也!雪舟既属净慈寺法派,鸿定继雪舟法,何谓紊乱法派?若继非净慈寺所流传法派而为净慈住持,始为紊乱法派,若今谕委肇庵是。‘七、据道尹所言,则鸿定已不合净寺习惯,太虚尤不合净寺习惯,故皆不合为住持。此若不合,当更无能合之法?然则试问道尹:将如何产出净慈寺合习惯之住持?若更无法产出,岂净慈寺将永无住持乎?‘八、龚少轩,乃钱塘门外一流氓,杭州人多知之。不过有人买使作无聊言耳!试问弥勒院或宣姓或太虚,皆与风马牛不相及,何得无端捏控?乃道尹道委竟与一鼻孔出气,奇哉'!倪谱香等发起,请大师于西湖省教育会讲心经,有倪谱香(德薰)之“讲录”行世(自传十四)。
    武汉信众,推陈性白来杭,迎大师去武汉讲经。大师偕性白西上,十二月二日(“十一月四日”)抵汉口(自传十四;海二、十二“大事记”)。按:自传十四谓:‘与陈性白在轮船上过了年,正月初一日泊汉皋'。十五谓:‘辛酉年底,我由杭至鄂'。然此出大师误忆;是冬仁王法会,自传竟亦忘之。元旦抵汉,实为十四年事。十二月六日(“十一月八日”),大师于汉口佛教会(时佛教会所前栋已完成),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萧耀南、刘承恩如期莅会,听受礼拜。二十六日(“二十八日”)圆满(海二、十二“大事记”;海三“武汉佛教辛酉年鉴”)。十一日(“十三日”),兼为女众开讲佛说阿弥陀经。于弥陀诞,传授三皈五戒(腊八又传一次)(海二、十二“大事记”)。是年,持松(密林)赴日学密(密林“常惺法师传”)。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辛酉──壬戌),大师三十四岁。
    一月(辛酉“十二月十六、十七两日”),李隐尘、陈元白等,鉴于大师住持净慈之叠生故障,主纯凭理想,新创养成佛教人才之学校。大师乃提出佛学院计划;柬邀武汉政商各界集议其事,决进行筹备(自传十五;佛学院置院舍记;“汉口佛教会辛酉年鉴”)。二月十七日(“二月初一”),大师应汉阳归元寺请,启讲圆觉经。湘、鄂、赣省僧众来会者,亲对音仪,乃渐释昔来之隔膜(自传十五;海四“壬戌佛教年鉴”)。三月十三日(“二月十五日”),开佛学院筹备会于归元寺。得李隐尘、王森甫、胡子笏、汤铸新、皮剑农、陈元白、萧止因、熊云程、萧觉天、赵子中、孙自平、王韵香,及长沙佛教正信会周可均等卅余人,自认为创办人(佛学院院董会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十七日(“十九日”)起,每晚为四众开示唯识观法(海四“壬戌佛教年鉴”)。武昌佛乘修学会──熊世玉、阮毓崧、饶凤璜等,函恳草示大意(佛乘修学会“致太虚法师书”);乃以孙绍基、赵曾俦(寿人)合记之“唯识观大纲”应之。其中“圆满一心之唯识观”,最足见和会起信与唯识之理。大师所谈唯识,与专宗唯识者,盖有所异。四月一日(三月初五”),圆觉法会圆满(海四“壬戌佛教年鉴”)。法会期间,大师出圆觉经随顺释科目。(“春”)又作“对辨大乘一乘”,“对辨唯识圆觉宗”,三重法界观(自传十五)。大师唱道大乘平等,而宗本在台、禅,得学要于楞严起信。比年(唯识大盛),大师特于唯识深研,颇有于平等中,对大乘空宗,统唯识于圆觉而立不空宗之意。故于贤首家贬抑唯识处(如判唯识为法相、为大乘,而自居于一乘、法性),起而为之抉择贯通。“对辨唯识圆觉宗”有曰:‘三论显性,侧重体性之性,唯以遮诠空一切法,殆同有主无宾!劣者未
    能入于具显相用之不空性,然固当名之为法性宗也。唯识彰相,深探体相之相,虽以表诠立一切法,未尝取貌遗神。悟者皆能证于全彰体用之如幻相,固可名之为法相宗,尤当与即相之性──法华等,即性之相──华严等,同名为中实宗也'。‘般若宗以远离荡除一切法相,皆毕竟空而显性真。……瑜伽宗先分别离析一切法相,皆唯识变而显性真。……天台宗法华等经,宏融相同性之教。……贤首宗华严等经,宏即性起相之教。……由此四门,同入密严。但以无生法性,乃根本智境,是大涅槃果;唯识圆觉乃后得智境,是大菩提果。一可摄小,一独在大,故复分二宗'。“三重法界观”,立物我法界、心缘法界、性如法界。三重法界之立,影略三性而来。本于台禅之融贯以论三性,犹是高举唯识,使与台、贤(圆觉)教义相齐。是三文悉此春出,足以见大师当时之意趣。八日(“清明后三日”),大师应黄陂县知事谢铸陈(健),邑绅赵南山、
    陈叔澄、柳质皆等邀请,偕了尘、陈元白、李时谙、陈仲皆等赴黄陂;民众空巷来观。大师寓前川中学,于前川中学、木兰女校、自新堂,讲佛法三日;王净元记之为“前川听法纪闻”(自传十六;王净元“前川听法纪闻”;诗存)。大师次陈叔澄诗以为纪念:‘未可栖栖笑仲尼,频年我亦惯驱驰。春深大野来今雨,学讲前川忆古师。佛海潮声传隐约,人天梦影正离奇。法身流转怆无极,应有维摩病大悲'!按:自传以此为十二年春事,误。十四日(“三月十八日”),大师应武昌中华大学请,开始授印度哲学及新的唯识论(海四“壬戌佛教年鉴”)。大师辞陕西佛教会(康寄遥等)之迎请,转为商得汉口华严大学讲师妙阔同意,赴秦讲学(自传十六;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按:自传误以此为十二年事。
    五月(“四月初”),让得武昌黎邵平(少屏)宅为院舍。四日,佛诞,大师于汉口佛教会,受院董会(隆重之)礼聘为院长。礼请疏出黄季刚手。大师乃进行招生事宜;章程由创办人呈湖北军民长官及内教两部备案(自传十五;佛学院置院舍记;佛学院院董会略史)。其时,大师辞去净慈寺住持,交卸兜率寺。以外得陈性白、倪谱香,内得奘老、玉皇等助,得以和平交卸了事。大师并约大觉、玉皇、智信,来武院助理事务(自传十四;十五)。二十一日(“四月二十五日”),大师覆李琯卿书,为论佛法(唯识)与哲学之异,冶性空唯识于一炉:‘西洋底哲学,……都是先认定现前底人世是实有底东西,乃从而推究此现前实有底人世,在未有以前,原本是一件什么东西。于是或说元唯是心,或说元唯是物,或说元唯是心物并行。乃再从而说明原本虽然是一件什么东西,向后由如何若何,乃变成现前的人世。此在发足点先迷了错了,
    故无论如何横推竖究,终无一是!佛说全不如此,因为现前的人世,现前是空的,就是没有的。现前的人世既都没有,又何论现前的人世以前原本是什么呢?……必先于此有些体会,于佛法方能领解。迷著了梦事为实有,便宛然实有,这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注解了。心识者何?曰迷梦是。三界万法者何?曰梦事是。迷梦梦事皆毕竟无实,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亦毕竟无实。必先悟实无心识可唯,乃可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竟无居士学说质疑”,约此时作。欧主法相、唯识分宗,大师主法相必宗唯识。大师始依傍法苑义林章以论三宗。三十日,(五月四日”),挪威大学哲学教授希尔达,闻大师名德,特自北京来汉口请晤;大师为论佛法,林震东、陈维东译语(海四“壬戍佛教年鉴”;与挪威哲学博士希尔达论哲学)。六月,大师回甬。谒奘老,访故友陈屺怀、金梦麟等(自传十五)。大师还沪,于古灵山小住。值大勇将再东渡学密。闻志圆谈及:时人或以谛
    老、印老及大师为中国佛教三大派;或以谛老为旧派而大师为新派者。虽大师未尝有意乎新旧之分(自传十五),而事实固已形成新旧之势。七月,抵南京,访毗卢寺观同。涤暑汤泉,畅游燕子矶十二洞之胜。时曼殊揭谛寓毗卢寺,从闻欧阳竟无师资有反对起信论之说(自传十五)。八月,大师沿江西上,至安庆迎江寺。时马冀平长安徽财厅,与迎江寺竺庵,发起安徽僧学校,礼聘常惺任其事。常惺就大师咨商学课,契仰倍深(自传十五;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大师于佛教会,讲“佛法为人生之必要”(庐山学)。游观三日,有“大士阁月夜”等诗(诗存)。十一日,观音诞,竺庵陪大师游庐山,寓大观楼。漫游名胜,访德安于白塔寺,礼远公塔于东林(自传十五;诗存)。天池寺僧坦山来访;叹息匡庐佛地,乃今盛传耶教,不闻三宝之音。大师询知古大林寺遗址,近在不远,因相偕策杖寻访。扪石读碑,知在划界桥北茅屋草坪错落间,相与叹息!大师乃有就此修建讲堂,以备暑期弘化之意(自
    传十七)。“牯岭杂感”,即此时作:‘云顶一峰昙诜迹,大林三寺白香诗。夕阳何处遗踪觅,烟绿尘红总可悲'!大师回武昌,适中华大学举办暑期讲习会,应陈叔澄校长约,于二十日(“六月二十八”)开讲因明入正理论。手编讲义,名“因明大纲”。参与讲学会者,有梁启超、高一涵、傅铜(佩青)等。大师始与梁启超晤交(自传十五;人物志忆六:海四“壬戌佛教年鉴”)。武汉佛教会,假中华大学礼堂,请大师、梁启超、傅佩青,作佛学讲演,集听者千人以上(自传十五;人物志忆六)。二十六日(“七月十三日”),佛学院开董事会成立会。举梁启超为院董长(陈元白代),李隐尘为院护。大师乘机建议:于庐山大林寺遗址,修建讲堂以供暑期讲学,得梁李等赞同,力任筹划进行(自传十五;十七;人物志忆六;佛学院院董会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大师偕梁启超、李隐尘等,游黄冈之赤壁;谒汤化龙墓。盘桓数日,乐谈佛学无倦(人物志忆六;自传十五)。九月一日(“七月十九”),佛学院举行开学礼;萧督亦莅院致词。佛学院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师范人才,出家者实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组织正信会,推动佛教于广大人间。是期所聘教师,有空也、史一如(潮音已于夏季移武昌编辑)、陈济博等。学生六、七十名,僧众有漱芳、能守、默庵、会觉、观空、严定、法尊、法芳(舫)、量源等。居士有程圣功、陈善胜(其后出家名“净严”);张宗载、宁达蕴亦自北京平民大学来从学。课程参取日本佛教大学;管理参取禅林规制。早晚禅诵,唯称念弥勒,回向兜率为异(自传十五;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大师之建僧运动,发轫于此,中国佛教界始有佛学院之名。是学期,大师讲“佛教各宗派源流”,手编讲义(时武昌已成立正信印书馆)。讲瑜伽论真实义品,默庵记而未全,成“真实义品亲闻记”。又讲八啭声
    及六离合释等。循循善诱,精神殊佳(自传十六)!按:自传谓:“我讲世亲发菩提心论”,据壬戌佛教年鉴,乃空也讲。大师讲此论,则为十三年秋。大师于中华大学讲印度哲学,每周一时(自传十六)。时大师读梁启超“历史研究法”,特致书与论佛历,时犹以佛灭周穆王五十二年说为可信(书)。是秋,王虚亭自北京来武昌,从大师出家,字以大严。受戒宝华山,即住山未返(自传十一)。十月十六日(“八月二十六日”),大慈以疾卒于杭。冬初(“九月下旬”),从大师多年而维持净慈甚力之智信,又卒于佛学院,大师并悼之以诗(自传十五;王净圆“致大觉法师书”;玉皇“念佛送智信上人西归诗”)。按:自传以大慈卒于冬初,误。十一月六日(“九月十八”),汉口十方女众丛林成立,请大师讲阿弥陀经(
    海四“壬戌佛教年鉴”)。十二月五日(“十月十七”),大师应湖南缁素请,去长沙。缘宁乡大沩山,民国七年毁于匪;千年法庭,沦为墟莽!省教育会复觊觎寺产。大师老友惠敏、开悟,居间劝请。大师乃商定恢复(沩仰)祖庭,量入为出等条件,允任沩山住持。至是,偕刘东青同行,严定为侍者。抵长沙,即与赵炎午、仇亦山等商定“恢复沩仰宗及沩山产业维护整理”计划(海三、十二“赴沩山详记”;严定“侍院长大师住持湘省大沩山密印寺记”)。七日(“十九日”),开悟、晓观等陪送大师去沩山。经桃华洞灵云寺,至宁乡。便道访惠敏、罘月于回龙山。十一日进院,以性修为监院(海三、十二“赴沩山详记”;严定“侍院长大师住持大沩山密印寺记)。按:大师负名义十五年,二十六年始由宝生继任住持。大师在山,“礼灵佑禅师塔”说偈;并作“读八指头陀住持沩山诗感和”四首,湘中缁素──惠敏、廖名缙等和者甚众(诗存遗)。
    十六日(“二十八日”),大师返长沙。赵炎午、吴景鸿等发起,假六星桥湘西公会,请大师讲学。大师凡讲三日,题为:“对于批评佛法者的批评”,“佛法与宗教及科学”,“佛法为圆满之哲学”(海三、十二“赴沩山详记”;严定“侍院长大师住持大沩山密印寺记”,。按:自传以长沙讲学为先于沩山进院,误。大师在长沙,与晓观等发起创办孤儿院。二十一日(“十一月四日”),返武昌(自传十六;严定“侍院长大师住持大沩山密印寺记”)。是冬,玉皇(近十年来时为大师服务)辞职还杭,住灵隐寺(自传十六)。是年,欧阳竟无讲成唯识论于内学院;论前先讲“唯识抉择谈”(海三、十“记事”;海四“壬戌佛教年鉴”),于起信论有所非毁。大师因之作“佛法总抉择谈”。先依唯识三性以通论大乘,曰:‘依此三性以抉择佛法藏,……不共之大乘佛法,则皆圆说三性而无不周尽者也。但其施设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点,则不无偏胜于三性之一者
    ,析之即成三类:一者,偏依托遍计执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破无立,以遣荡一切遍计执尽,即得证圆成实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门、中、百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智都无所得,即此宗所云无得正观,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证为最胜用。二者,偏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将一切依他起法如实明了者,则遍计执自遣而圆成实自证故。此以成唯识论等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唯识变;而其教以能建理发行为最胜用。三者,偏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立无破,以开示果地证得之圆成实令起信,策发因地信及之圆成实使求证,则遍计执自然远离而依他起自然了达故。此以华严、法华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真如;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证为最胜用。此大乘三宗之宗主,基师尝略现其说于唯识章曰:“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摄法,谓统摄法界一切法罄无不尽也。其所
    宗主之点,虽或在如,或在唯识,或在般若,而由彼宗主所统摄之一切法,则罄无不同,故三宗摄法莫不周尽'。‘然此三宗,虽皆统一切法无遗,其以方便施设言教,则于所托三性各有扩大缩小之异。般若宗最扩大遍计执性而缩小余二性,凡名想之所及,皆摄入遍计执,唯以绝言无得为依他起圆成实故。故此宗说三性,遍计固遍计,依他圆成亦属在遍计也。唯识宗最扩大依他起性而缩小余二性,以佛果有为无漏及遍计执之所遍计者皆摄入依他起,唯以由能遍计而起之能执所执为遍计性,及唯以无为体为真如故。故此宗说三性,依他固依他,遍计圆成亦属在依他也。真如宗最扩大圆成实性而缩小余二性,以有为无漏及离执遍计皆摄入圆成实,复从而摄归于真如无为之主,唯以无明杂染为依他遍计故。故此宗说三性,圆成固圆成,遍计依他亦属在圆成也'。其次,本此自义以弹欧阳氏之说:‘起信论以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不离心,故就心建言,实无异就一切法建言
    也。一切法共通之本体,则真如也,即所谓大乘体。真如体上之不可离不可灭相(真如自体相,如来藏也。换言之,即无漏种子,即本觉,亦即大乘相大。所起现行即真如用,即能生世出世间善因果之大乘用。其可离可断相,则无明也)一切染法皆不觉相。换言之,即有漏种子,即违大乘体之逆相;所起现行,则三细六粗等是也。无始摄有顺真如体不可离不可灭之本觉无漏种未起现行,亦摄有违真如体可离可灭之无明有漏种恒起现行,故名阿黎耶识;译者译为生灭不生灭和合尔。言依如来藏者,以如来藏是顺真如体不可离灭之主,而无明是违真如体可离灭之客,故言依也'。‘真如宗以最扩大圆成实故,摄诸法归如故,在生灭门中亦兼说于真如体不离不灭之净相用名为真如。以诸净法(佛法)统名真如,而唯以诸杂染(异生法)法为遍计依他,统名无明或统名念。此起信论所以有“无明熏真如,真如熏无明”之说也。……唯识宗以扩大依他起故,祗以诸法之全体名真如,而真如宗时兼净相净用统名真如;此于真如一名所诠义有宽狭
    ,一也。唯识宗于熏习。专以言因缘;真如宗于熏习,亦兼所缘、等无间、增上之三缘以言,二也。明此,……二者各宗一义而说,不相为例,故不相妨'。‘唯识宗乃依用而显体,故唯许心之本净性是空理所显真如,或心之自证体非烦恼名本净。若真如宗则依体而彰用,故言:“以有真如法故有于无明”;“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应如此断句,不应于自性清净句下断句)。其所言之自性清净,固指即心之真如体,而亦兼指真如体不可离断之净相用也。此净相用从来未起现行,故仅为无始法尔所具之无漏种子。所言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不但言真如,而亦兼言本具无漏智种于其内。然此心不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亦从本以来而有无明。为无明染而有染心,则无始有漏种子恒起现行而成诸杂染法也。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则虽有漏现行,而真如体及无始无漏种不以之变失也。此在真如宗之圣教,无不如是说者。……此诸圣教可诽拨者,则摄一切法归无为主之真如
    宗经论,应皆可诽拨之!故今于此,不得不力辨其非也'!按:自传以此为十二年作,误。是年,杭州宗净土之马一浮,宗禅之刘大心,相诤甚烈(与王弘愿书五)。圆映游化新加坡与槟榔屿(叶性礼“圆映法师事略”)。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壬戌──癸亥),大师三十五岁。
    一月十四日(“二十八”),院外研究部成立,大师为讲“教观纲宗”(海四“壬戍佛教年鉴”)。二十二日(“腊月六日”),大师作“评(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反对以西洋进化论观念治佛学。略谓:‘西洋人之学术,由向外境测验得来。……不然者,则向学说上推论得来。……故有发达进化之程序可推测。而东洋人之道术,则皆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又不然者,则从遗言索隐阐幽得来。故与西洋人学术进化之历程
    适相反对,而佛学尤甚焉!用西洋学术进化论以律东洋其余之道术,已方枘圆凿,格格不入,况可以之治佛学乎!吾以之哀日本人、西洋人治佛学者,丧本逐末,背内合外,愈趋愈远,愈说愈枝,愈走愈歧,愈钻愈晦,不图吾国人乃亦竞投入此迷网耶'?‘要之,以佛学言,得十百人能从遗言索隐阐幽,不如有一人向内心熏修印证。一朝证彻心源,则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切佛法皆湛心海。应机施教,流衍无尽,一切名句文皆飞空绝迹、犹神龙之变化无方。否则,……祗窜绕于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之名相中而已!呜呼!东西洋之科学、哲学、文学史者!而日本于今日,所以真正佛学者无一人也'!二十六日,孙中山与越飞发表共同声明,为国共合作先声。二月,大师于寒假期中偕陈元白等游宜昌。度旧历元旦于沙市舟次(赴宜昌杂诗:“小别汉皋逢岁底,乍经沙市恰年头”)。二十日(“初五”)抵宜昌
    ,说法于普济寺及商会;王容子等及王吟香全家受皈依(自传十六;定慈“太虚法师西行游化记”)。按:自传谓正月初一抵宜昌,误。大师于“宜昌舟次”,阅唐焕章之“陈独秀人生真义之驳正”等,乃作“略评外道唐焕章”(文)。二十二日(“七日”),江口皮剑农、沙市陈妄清等来迎;因相偕访全敬存于那惹坪之维摩精舍(自传十六;诗存;定慈“太虚法师西行游化记”)。三月二日(“正月十五”),大师偕陈、皮、全等至枝江江口,晤本一。于东山寺说法,兼为陆军某连全连官兵授皈依(自传十六;定慈“太虚法师西行游化记”)。五日(“十八日”),以沙市水警局长徐国瑞专轮来迎,因偕抵沙市,访章华寺净月。皈依者有徐国瑞、陈妄清等(自传十六;定慈“太虚法师西行游化记”)。
    十日(“二十三日”),渡江游荆州。于承天寺之瓦砾一堆,颇多感慨(自传十六;定慈“太虚法师西行游化记”)。十二日(“二十五日”),大师离沙市回武院;小病(自传十六)。旧历新年,“佛化新青年”刊出版。宁达蕴、张宗载先曾发起新佛教青年会,编行“新佛化旬刊”于北京。及来学武院,又得悲观、陈维东、周浩云等同志,大师乃为改称佛化新青年会,令宁、张推行佛化青年运动,编佛化新青年(自传十六;海三、八;海三、十三)。宁、张等奉大师为导师,以“农禅工禅”、“服务社会”、“自食其力”、“和尚下山”等为号召。本大师“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而推行之,为大师佛教运动中之左派。大师鉴于佛教界之囿于小乘离欲,为佛法宏通之障,乃因“王实”之说,为在家学佛说法,“论佛法普及当设平易近人情之方便”。略云:‘士夫心知佛法之正,故生违异(如李政纲、梁漱溟),或乍入而旋出;与僧中多犯戒行者,何莫非不善处置有关生理情欲之烦恼障,而时时生反
    应之表徵哉!故处今日而欲图佛法之普及,则王君所主张“兼足正当爱情,正当生活”之方便,殊有不可不采行之势也!然此亦不须于佛法别求方便者,其属于在家士夫者,但当于佛法先求信解而勿慕行证。昔晚清杨仁山居士,……饮食婚宦,悉同常俗,此则人人可行者。而其信解于佛法者,固坚卓不可摇夺矣!进此则为三皈优蒲,再进此则为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优蒲。此当精熟于优婆戒经之开遮持犯,固仍以平易近人为准。……再进之,则当以……菩萨戒本为登峰造极。其属在家菩萨,则正当爱情、正当生活犹不在遮禁,而废事逃禅、悖伦苟安,乃适为有犯于戒,故在家士夫当深识此!'‘其未能入佛法者,勿因恐夺其情欲,裹足不前,或故生反对。其已入门者,亦勿须摹仿僧事,惟以敲罄打鱼、宣佛诵经、废家弃业、离群逃禅为学佛。但由信而渐求其解,由解而愈坚其信。信隆而三皈、而五戒,而不离常俗婚娶、仕宦、农商工作之事业,以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菩
    萨行可耳!但官为好官,农为好农,商为好商,工为好工,便是行菩萨道'。当时在家众之学佛,百弊丛生。不止恶、不行善,或从不修学,肆行轻毁;或初则外抗俗流,内纠教徒,再则出而奴此,别主异说(李政纲之流);或妄称先进,除所奉二三外轻斥一切(老居士);或执此宗而力排他宗(内院之流);或藉名护法,贪欲为行(鱼肉僧众之佛棍)。大师作“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大声疾呼:‘佛法!佛法!多少人假汝之名行其罪恶,汝其奈之何'!上来二文,一示正道,一遮邪径,使在家学佛者诚能依此为准绳,中国佛教庶乎有兴复之望!武院春季开学,添聘张化声为教授。学科以三论为中心:大师讲三论玄要,十二门论。陈维东(善馨)笔记,成“十二门论讲录”。“三论般若讲要”,亦程圣功于此时记(自传十六)。
    按:自传谓此年讲百论,有陈维东笔记,为十二门论之误。四月四日(“二月十九日”),汉口佛教会成立宣教讲习所,大师为所长;聘(新自温州弘法归来)唐大圆为教务主任。学生僧俗兼半,象贤(芝峰)预焉(毕业后转入武院)(海四、七“事纪”;海五“武汉癸亥年鉴”)。按:自传以为唐大圆夏间来,误。十六日(“三月一日”),萧督军来院参观(海四、四“纪事”)。时湘省教育界有提用教产之议,大师致书廖笏堂,请联络在京佛徒,共为制止(书)。五月二十三日,佛诞,传为佛元二千九百五十年。武汉佛教徒,假中华大学,举行盛况空前之纪念大会。萧耀南、黄季刚、李隐尘、张化声等均有演说。大师讲“纪念佛诞的意义”。是日传授三皈,数达千人(自传十六;海四、五)。海潮音社先有“对于今年佛诞纪念会之宣言”。主张:各地召开教务会议,北京举行全国教务会议,以佛教之统一为全国统一倡。
    是夏,大师撰有关教育之论文,托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叔澄),提出于旧金山第一次世界教育会议(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陈时“致太虚法师书”)。年来以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之议及起信论(王恩洋作大乘起信料简以助之);而梁启超又作大乘起信论考证。起信论非马鸣作,非真谛译,殆成学界定论。梁氏本学术进化眼光以论起信,断为国人所作,引为民族文化之光荣。内院师资,本法相唯识以衡起信,断为“梁陈小儿”所作,评为“铲尽慧命”。虽立论不同,抑扬全异,而在以起信论为中国佛学准量者,实感有根本动摇之威胁。大师领导之武汉佛教同人,乃为集“大乘起信论研究”,刻隋慧远“起信论疏”,明起信为古今共信。维护起信论之教权,用力可谓勤矣!大师为“起信论研究”作序,衡以纯正之论辨,不无故意曲解敌论之嫌;然方便臻乎上乘,特录之以见其善巧:‘世之啧有烦言于欧阳、梁、王三君者,其未知三君权巧之意者乎!夫梁
    君特以比来昌言学佛,渐流为时髦之风尚,而实则于先觉遗留之三藏至教,鲜有曾用精审博考之研究,由砉然悬解佛法谛理然后信受奉行者。大都人云亦云,就流通之一二经论,约略涉览,辄糢糊影响以谈修证。夫于教理既未有深造自诣之信解,遂遽事行果而欲求其无所迷谬,其何可得乎?此梁君所以撷录日人疑辩之余绪,取今时学佛者所通依之起信论以深锥而痛札之。纵笔所至,且牵及一切大小乘三藏,使囫囵吞枣之学佛者流,从无疑以生疑;因疑深究,庶几高阁之宝藏至教,皆浸入学佛之心海,乃能确解而坚信耳!'‘至于欧阳君、王君,其意亦同。加以古德据起信而将唯识判为大乘权教,遂致千年来之学佛者,对于唯识无造极之研究。今欲导之壹志专究,须先将蔽在人人目前之起信辟除,亦势之必然者也。谓予不信,请观欧阳居士复唐大圆之书云:“今时之最可怜者,无知之佛教徒,好奇之哲学徒,名虽好听,实则沈沦!不得已而抑起信,或于二者有稍益欤!起信是由小
    入大过渡之作,有摄大乘论读,不必读之可也”!又请观王君之料简云:“夫斯论之作,固出于梁陈小儿,无知遍计,亦何深罪!特当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识法相因明之理,广博精严,甚深抉择,而此论乃无人料简。灵泰、智周之徒,虽略斥责而不深讨,贻诸后世习尚风行。遂致肤浅模棱,铲尽慧命!似教既兴,正法以坠,而法相唯识千余年来遂鲜人道及矣”!‘由此观之,则三君之说,皆菩萨之方便,盖可知矣。待他日“开权”之时节因缘一到,在三君必自有“显实”之谈,今何用遽兴诤辨哉'!大乘宗地图,亦是夏创作,为大师大乘八宗无不平等,各有特胜最圆备之解说。其秋,作三唯论图,为唐大圆略释。一、唯识论;二、唯境论,依奘基所传说(实非空宗学者所许);三、唯根论,依楞严经而创立。盖亦就唯识学者之少分认可,为楞严非伪著想。七月十日(“五月二十八日”),大师偕王森甫、史一如等去庐山,主持暑期
    讲习会。去秋严少孚去山,以恢复大林寺名胜为由,领地修建讲堂,规模粗具(自传十七;海四、六“通讯”与“记事”)。二十三日(“六月初十”),暑期讲习会开讲;八月十一日(“廿九日”)圆满。大师凡讲四次:“佛法略释”,“佛法与科学”,“佛法与哲学”,“佛法悟入渐次”,陈维东与程圣功笔记。大师而外,黄季刚、汤用彤、张纯一(仲如)并有演讲;令华洋神教徒为之惊异。庐山暑期佛化,似此于荆棘蒿莱中开建(自传十七;海四、六“记事”;海四、七“记事”)。大师开讲日,入晚风雷大作,李隐尘诗以纪庆(诗存外集):‘大林峰畔讲经台,千载松阴冷碧苔。祇树孤园原未散,莲华庐社此重开。曼陀天雨纷潏釆,般若灵源助辩才。十万魔宫齐震动,夜深岩壑吼风雷'!大师于大林寺,发起世界佛教联合会。初以严少孚竖一“世界佛教联合会”牌于讲堂前(自传十七)。次有日本大谷大学教授稻田圆成,访大师于武汉
    不遇,特转道来庐山,因谈及世界佛教联合会事,时犹在演讲会前(自传十七;海四、六)。其谈话云:‘师:先生至中国游历甚久,对于中日佛教,有何联合进行之计划乎?稻:中日佛教之联合,以两国佛教之情形互相开晓为先。两国佛教徒,共谋意思疏通,推广佛化,今遂有世界佛教联合之动机。我国佛教徒,已有贵国佛教巡历之计划和观光,大概今秋三十余名一团可来华。次,留学生交换亦为一法,予回国后,劝说朋友,选二三学生,拟使留学佛学院,以得如贵校之高野山留学生为幸!师:本会之设,有联合中日佛教徒,以联合进行传布佛教于欧美之意思。……中日国民,近来隔碍殊甚!唯佛教原无国界,且中日两国素为佛教盛行之地,中日之佛教徒,当如何设法以融化两国国民间之隔碍,以发展东亚之文明,而得与欧美人并雄于世界乎?稻:贵说同感。切希中日佛教徒亲和疏通,为两国亲善之先驱!布教世界
    人类,俾佛日增辉,法源常流,一洗西人神我的物质的头脑,实世界全人类之幸福也'!迄大林寺法会开始,大为旅庐日人属目。日本领事江户,以日本佛徒名义来参加,并电日本,约派代表明年来会。大师乃著手于明年夏季召开第一次世界佛教联合会之筹备;由此地方转呈中央备案(自传十七)。大师之世界佛教运动,于是开始。其间(“六月十六”),庐山复有世界佛化新青年会之组织;未成立时,先设汉口佛教会(海四、十“宣言”)。武汉之佛化新青年会,则大师已先期(“五月廿五日”)嘱移于北京宣内象坊桥观音寺(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主持者,张宗载、宁达蕴而外,有道阶、觉先、悲观、邵福宸、杨蝶父等。不久,胡瑞霖等为之向各学校介绍:‘有京津沪各大学从根本觉悟之青年学生多人,本佛化之慈悲,作真理之贡献,共成立佛化新青年会。……加入运动者,达三千余人。此真青年学
    生之良药,新道德之标准也!如此大好阳春,尚恐有脚未至,特此函达,希同情共表,代将此意遍布贵学生!……胡瑞霖、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黄炎培、范源濂、许丹、张慰西、江亢虎、傅铜、李佳白、庄士敦同启'(海四、十“通讯”)。八月,大师离庐山。以湖北黄梅黄季蘅等邀请,乃偕超一、严少孚去黄梅。十五日(“四日”),大师在黄梅讲“黄梅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等(自传十六;海四、八“事纪”)。所至悉纪以诗,存“老祖山”、“黄梅吟”等五首(诗存)。大师回武昌。二十三日(“七月十二日”),汉口佛教宣教讲习所毕业,大师致训词(海四、十二“附录”)。秋季开学,大师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兼授教观纲宗与古潭空月。唐大圆笔记成唯识论之悬论为“唯识纲要”。解深密经则略叙纲要,默庵记,由唐大圆续讲(自传十六)。
    大师时感禅林管训,难达预期思想;而学生程度参差,尤感教授不易。乃决缩短学程(三年)为二年,另定改善办法(自传十六)。发表“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主张:维持本院研究部现状而外,先自小学部办起,自小学而中学而学戒而大学而研究之五级,以二十四年学程,养成行解相应之僧才。整齐程度,严格训练,实为针对佛学院缺点而提出者。惟规模过于远大,事难卒行。是秋,大觉以病回川(大觉芯刍塔铭并序)。九月一日(“七月二十一日”),日本大地震。(“三十日”),大师会同武汉佛教徒,发启日灾祈安会,以表救灾恤邻之意。是日,到日本领事林久治郎等(海四、八“纪事”)。十月(“九月”),汉阳水警厅长何锡繁,请大师莅厅说法;杨开甲、孙自平、唐大圆偕行(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史一如病,海刊自九期起,改由唐大圆编辑(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
    是年秋,广东孙科大卖佛教寺产。十二月八日(“十一月七日”),佛学院国文教师唐畏三,从大师出家,字大敬,去宝华山受戒(自传十一;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时李时谙,已先期(“九月初八日”)秘密去宝华山受戒,伪称从大师出家,自号大愚。是年,大愚与严少孚(大智)、邓天民(大悲)(同皈依大师)同受戒宝华,与大敬合称“四大”(自传十一;大愚“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大愚“致大师书”)。按:自传十一,忘大敬而以合大愿为“四大”,误。大悲依镇江某师出家,法名心普;大智依汉口某师出家,法名永空。自传亦谓二人‘另有剃度师'。大愚亦大师勉予承认者。大师自传记此极乱,以“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为正。是冬,穆藕初来访,咨询佛法(答穆藕初问)。“论宋明儒学”,“曹溪禅之新击节”,应是时作。大师析大程与小程(理
    气一、理气异)二流,以朱、陆别承之。于儒者之得于佛,出于佛,有所说明。曹溪禅之新击节,乃约唯识义通之。‘四教先乱般若,五教尤乱瑜伽',颇引起学者疑难。是年,大师之佛学院,与欧阳竟无之内学院,每为法义之诤。初有史一如与聂耦庚关于因明作法之争;次有唐畏三(慧纶)与吕秋逸关于释尊年代之辨;后有大师与景昌极关于相分有无别种之诤。大师与大圆、一如、维东等,表现中国传统佛学之风格。大师告景昌极云:‘君等乍游佛法之门,能执利器(名相分别)以防御邪外,固所乐闻。若将深入堂奥,则当舍干戈而从容趣入之,未应持械以冲墙倒壁为事也!否则增自之惑,益人之迷,两害无利,何取多言'!大师泛承旧传诸宗,内院特宗深密瑜伽一系。在大师,则辟起信,非清辨,类持械之冲墙倒壁;在内院,则视为显正摧邪,势不得已。彼此所说,应互有是非。其立场不同,是非盖亦难言,问题在千百年来旧传诸宗,是否俱佛
    法之真。是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之“续藏”(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癸亥──甲子),大师三十六岁。
    一月二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师致书张纯一,对其年来佛化基督之唱道,备致赞勉(书)。十三日(“腊月初八日”),武昌正信会成立;会长杨选丞,礼请大师受菩萨戒(海五、一“事纪”)。二十日,广州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联俄容共。二十二日(“十七日”),日本龙谷大学教授秃氏佑祥等来访(海五、一“事纪”)。二十七日(“二十二日”),大勇开坛传授密法(十八道一尊法)于武院;二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三日”)圆满。大师基于八宗平等发展之信念,
    以得见密宗之复兴为志。海刊一卷,载有王弘愿译“曼陀罗通释”;三卷至五卷,载有“大日经住心品疏续弦秘曲”。比闻大勇归国,传密于杭,即以严切手书,责以速来武汉,乘寒假期中传修密法。是次就学者,有李隐尘、赵南山、孙自平、杨选丞、杜汉三、黄子理──六人,女众三人,选拔院内优秀生十八人,共二十七人。其余传一印一明,至三月十七日(“二月十三日”)止,入坛者共二百三十七人。武汉密法,忽焉而盛(自传十六;海五、一“事纪”;海五、三“事纪”)。按:自传所说日期、人数,均误。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太师编“慈宗三要”。大师特弘弥勒净土,至此乃确然有所树立。序曰:‘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徵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谓瑜伽之真实义品,及菩萨戒本,与观弥勒上生兜率经;……如次为慈恩境行果之三要也'。
    ‘夫世亲尝集境行果三为三十颂,回施有情;护法诸师解之,大义微言灿然矣!是曰成唯识论。第明境繁细难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乐以忘疲,不觉老至,造修趋证者卒鲜。今易以解此真实义,持此菩萨戒,祈此内院生,既简且要,洵为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实义诠境之要,菩萨戒范行之要,闻者殆无间然。至观上生为获果之要,必犹难首肯,兹申论之':‘十方诸佛刹,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居睹史,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即皆闻法不退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相凡小者,殊胜迥然矣'!时又作“志行自述”以告众,于学佛之特重菩萨戒行,言之殊切!略曰:‘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余则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云志在整兴僧会者,除散见各条议之外,关于住持僧之项,大备于整理僧伽制度论。而此论于佛教正信会之项,亦略曾兼举及之'。‘云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者,佛法摄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行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又摄之为三学;严核之,则唯在乎戒学而已矣!何者为戒?恶止善作为戒。夫恶无不止,则杂染无不离矣。善无不作,则清净无不成矣。杂染无不离,清净无不成,非如来之无上菩提耶?而戒独能达之,故曰唯在乎戒也。彼定与慧,则戒之辅成者耳'!‘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萨戒为归。以菩萨之戒三聚,……饶益有情之戒聚,实为菩萨戒殊胜殊胜之点。梵网璎珞诸本,戒相之详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旧译之弥勒戒本,亦犹有讹略;惟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之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
    繁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准!而一一事分别应作不应作,又初心菩萨之切于日行者也。窃冀吾侪初行菩萨,皆熟读深思其义,躬践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戒本'。‘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则何乐如之'!时贤首家有不满大师之抑贤首者,大师乃作“略说贤首义”,以明‘所崇重于华严者,虽不若墨守贤首家言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别标华严之殊胜处,实不让持贤首家言者也'。春季开学,大师续讲成唯识论;及关于净土之弥勒上生经,关于戒律之瑜伽菩萨戒(自传十六)。大师为武院员生,讲“学佛者应知应行之要事”,提出职业与志业说;有感而发,实为佛徒之针石:“高者隐山静修,卑者赖佛求活,惟以安受坐享为应分,此我国僧尼百年
    来之弊习,而致佛化不扬,为世诟病之大原因也。予有慨乎是,宣化萌俗;近岁人心丕变,皈向渐多。然细按之,新起之在家佛教徒众,仍不脱僧尼之弊习,且有倾向日甚之势。此由未知学佛之正行──八正道,故不为凡夫之溺尘,即为外道之逃世也。今所应确知以实行者,……应知职业志业之分是也。学佛者,志业也,从吾志之所好,以趋践佛之淑吾身,善吾心,增进吾之德性,达到吾之乐地者也。故应以三皈之信,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为柢,而毫忽不得藉此形仪名称以为谋一家一身之生活计者。而职业,则于或家、或国、或社会、或世界,随其势位之所宜,才力之所能,任一工,操一劳,用与人众交易其利,以资一身一家之生活者也。此因吾身藉家亲国民之互助,方得生养存活,故吾应有以酬其益报其惠焉。否则,吾身于世即有所损,既增他人之累,亦加自己之责;堕落不免,胜进奚冀!故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资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业,以净自心进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学;必如是,人乃真真学佛'!
    三月(“二月”),武汉信众迎高野山学密归来之持松任洪山宝通寺方丈,学密之兴趣倍深(自传十六;海五、四“事纪”)。四月,仇亦山、张慎盦来访,时将去英国。大师与谈政治,称美中国政治:‘为治之根本,皆为随顺人情之所好恶而调剂之,使之无过不及,合乎中道';于西洋政治,立法以强人服从为未善(谈东西学术及政治;书与仇张二君谈话后)。大师应泰东图书局赵南公请(康寄遥转请),为撰“王阳明全集序”──“论王阳明”。于“良知”及阳明“四句教法”,以唯识义而解其深密,颇多新意(自传十六;海五、五“通讯”)。是年春,王又农从大师出家,字以大刚。大勇则以暮春去北京,从白喇嘛进学藏密(自传十一;十六;菩提道次第略论序)。按:自传以大勇初夏去北京,误。旧“四月初二”,大勇已来函报告抵京
    。二十三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抵北京。佛化新青年会道老等,于二十六日,开会欢迎,赏丁香花于法源寺,徐志摩传译,庄蕴宽等作陪(佛化新青年月刊泰戈尔专号;海五、五“事纪”)。席间,泰戈尔赞美佛法。大师乃作“希望老诗人的泰戈尔变为佛化的新青年”,勉以勿如中国“无行文人”、“无聊政客”说过完事!大师时作“佛法之分宗判教”,立“化俗”、“出世”、“正觉”三教,遮破内院“教一乘三”、“法相唯识分宗”。五月十一日,佛诞。武汉佛化新青年会(庐山世界佛化新青年会改名),就中华大学开成立大会。大师及宗藻生、李隐尘、李慧空等均有演说(海五、五“事纪”)。十六日(“十三日”),日本融通念佛宗布教师清原实全,过佛学院访问大师(海五、五“事纪”)。
    二十六日(“二十三日”),大师于武昌佛教会,开讲金刚经,六月十一日(“五月初十”)圆满。薰琴笔记,成“金刚经述记”。陈元白始从大师受皈依(自传十六;海五、五“事纪”;海五、七“事纪”)。按:自传以此为十二年十月间事,误。暑假期前,大师为武院学生“论教育”,满智记。析教育为“动物教育”、“人伦教育”、“天神教育”、“佛化教育”四类。德国乐始尔博士来佛学院,访大师以大乘佛法,陈维东译语(与德国乐始尔博士之谈话)。六月十五日(“五月十四日”),武院暑期毕业,得六十余名。大师初拟彻底改革办法:酌留优材生为研究部;续招新生,以比丘为限,(志在建僧)注重律仪,施以严格生活管理,模仿丛林规制,以树整理僧制之基。惟以李隐尘表示异议,未能通过,乃曲从诸董事意,一仿过去办法(自传十六;十八;海六、一“事纪”)。
    十七、十八日(“五月十六、十七两日”),佛学院礼请持松来院,开坛传密(海五、七“事纪”)。暑期前后,泰戈尔来武昌(“今来鄂渚,榴火正红”──欢迎词)。武汉佛化新青年会,参加武昌之泰戈尔欢迎会。大师与泰戈尔及徐志摩,曾作一席谈(自传十六;访记)。按:自传以此,为十二年夏事,误。是年春夏,大师门下,以狂热为教之革新精神,引起长老不安,成新旧之争。“春月”,湖南旅鄂沙门漱芳、居士唐大定等,有“上湖南省诸山长老暨诸檀护书”,以兴办佛学院为请(海五、四“通讯”)。次有江浙同学,“致江浙各丛林寺院启”,“再致江浙诸山长老书”,以“组织江浙僧界联合会”,“办有系统之佛学院”,“设慈儿院”三事为请。时圆映、禅斋等,均答以赞勉之覆函(海五、七“通讯”)。北京之佛化新青年会,以“道阶、觉先、太虚、现明、明净、圆映、转道、会泉、性愿、持松、空也”等名义
    ,发出快邮代电,谓佛教:‘三十年来,一迫于戊戌维新,再挫于辛亥革命,三排于外教,四斥于新潮。若无方便护持,将归天演淘汰;此固非面壁独修者所关怀,亦非玄谈业缘者所能救也'!于是提出八大使命,充满革命情绪:‘第一件使命,在革除数千年老大帝国时代旧佛教徒的腐败习气,露出新世运非宗教式的佛教精神。……第二件使命,在打破一切鬼教神教,中西新旧偶像式铜像式的陋俗迷,圈牢式的物质迷……'。电出,各方震动,北京僧界致书大师,表示‘有关佛教大局,万难承认'。此外,传单攻讦老僧,亦不一而足,如印老致唐大圆书云:‘妄造谣言,编发传单。……光生而愚拙,概不预社会诸事。而以不附和故,妄受彼等诬谤,加以第一魔王之嘉号。而谛闲为第二,范古农为第三,以马一浮为破坏佛法之罪魁。其传单有三数千言,想亦早已见过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