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越南佛教>>正文内容

越南佛教教育形成与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越南代表:释觉全上座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各位法师:
  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关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僧伽”的教育课题,能够来到中国江苏省再一次跟大家见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所以我们佛教人士聚在一起探讨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篇文章我们主要发表以下四点见解,第一佛教教育的对象;第二佛教教育的目标;第三,越南佛教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第四,越南佛教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僧伽的计划及其发展方向。
  I.佛教教育的对象
  佛教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在教育工作上也只有人类能真正的了解到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真正的意义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人类在反省自己时,常常感到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无极限的,有着许多奇特自然现象,有着许多生物在生活与转变,在找回宇宙的本原与人生的意义的历程里,人类已经走了很远,但他们一直找不到一个圆满的回答。佛教不直接回答,佛教只依据生活本身来分析与解释宇宙和人生,佛教不但不依靠超越的神灵与信仰来分析与解释客体世界与人生,而且还非常科学的带领人类走向一条实现真善美价值的道路,其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解脱与完善人道的人格。值的一提的是,佛教从来没有主张用佛理来代替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天文学等,佛教的教理是一门人生教育课程,它主要包括缘起、无我、四谛、因果等学说,他们都是解释宇宙与人生意义的理论。
  1.佛教对宇宙的看法
  缘起学说主要讲的是,一切事物都是由缘而生,是有各条件集合而成,万事万物是由各缘而成,没有哪一样是自有自生的,所以事事都在不断地转变之中,事事由缘而生让人们了知除了这世界以外还有无尽的世界也是由缘而起,佛教完全否认神灵的创造。
  佛陀肯定的说人类智慧没法了解一切事物的本原,这是一个思维的局限,这对解脱的道路不但毫无益处,而且还是对思维一定程度的限制。佛教智说宇宙与人生是由缘而生具体是指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缘起学说我们在下文里还将提到,这里不作赘述了,我们在此主要强调的是:一切万物是由因缘而生,一切都受到因果支配,现在的果是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是后来的果。在佛教教理眼里人与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人是天然与宇宙的形成与转变的一分子,所以人应该有一项保护天然的工作任务。由此看来,佛教的教育不但是建立在科学的宇宙观基础之上的,而且还是在完全没有依据神秘学说与超越的神灵观的情况下,让人意识到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对人生的看法
  四谛学说肯定的宣布众生是苦(苦谛),苦由贪爱而起(集谛),解脱一切苦是达到涅槃(灭谛)、走到涅槃的道路(道谛)、四真谛不是像一些人所误解的一种悲观学说——为了显明安乐与解脱的价值所以先讲苦后讲解脱与安乐,让人提起脱苦的念头。因果、业报、轮回学说与缘起教理有密切的关系。它又是一门能引导众生对行为与思想(三业)负起责任心的理论。一切众生的有意的行为与起心动念叫做“业力”,它是一种引发众生悲哀喜乐的一种动力。因果、业报、轮回学说能真正分析与解释众生生活上的悲哀喜乐,由此而知一切众生的死去不是成空而是一种转变生活的形式,佛教的道德学是建立在因果、业报、轮回的基本学说上,因此佛教教理主要是鼓励与劝告众生多办善事,对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三业)都要有责任心,因为它是业力,是一种能引导众生将来生活是悲哀还是喜乐的业力。一切不当的行为,不道德的动念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或许可以隐瞒,但是它逃避不了因果业报的定律,或早或晚得遭受果报。
  佛教教育是一门道德教育,人生教育。它肯定的宣布一切众生,完全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形式——悲哀还是喜乐。这就是一门既积极又自觉的道德学,这种道德学可以引导众生意识到周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中也许是本人的亲人。佛陀常说“要看男人是我们的父亲,女人是我们的母亲....”。所以佛的弟子都意识到不能伤害众生,或对周围众生有不当的行为与思想。佛教教育教导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社会和自然都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的暴力可能会越来越少。如果有更高的觉悟,他们一定会仁爱他人,保护自然。因为从佛教眼里来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应该得到人类对他们的尊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教教育精神会带来一个完美与安乐的社会,人人自觉遵守道德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尊敬别人。
  佛教的缘起与无常学说是从实际有为法的变化而说起的,另一方面的真如、如是、如如的学说是从无为而讲,所以一切法在佛教眼里来看待是有两方面的:一是有为、二是无为,众生生活在有为法之中苦恼时反省自己,感到人生一切法是无常,不断地转变,在圣者眼里,从真如境界看,这世界的无常变化不真,但有一些人却从此结论佛教是悲观厌世,实际上佛教不是悲观厌世,因为一切有为法是无常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无为真如的存在,这是事实。人活在世间一定会遭遇到苦恼悲哀,而解脱苦恼悲哀与得到安乐,达到彻底的解脱也是从世间人道这条路起步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佛教教育是一种依据事实建立在积极人生观的基础上的理论学。
  3.对人类的看法
  人身由五蕴而成,即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是意识,所以佛教常说人身是有一串因缘集合而成,他根本没有自体,是无我,虽然身体是一串五蕴集合而成,由五蕴来做主,但是人活在社会、自然中常常固执,是以人身体有一个不灭的我、永久长存的灵魂。虽然人人都由五蕴集合而成,但从无始到现在众生生存的环境与遭遇的因缘都不一样,所以形成各人的业个性与人格都不一样,佛教术语叫做业。尽管每人的业都不一样,但佛教教育是依据不可变化的五蕴,每人都由五蕴集合而成是进行无我教育,给被教育的人分析;为什么人人都不一样,有的幸福有的悲哀?这种现象是由业力而起的,为了解脱困苦,人们应该完善生活方式多办善业,因为种善业有善果。人活在现在的社会,遭遇到现在的环境与因缘就形成将来的人的人格。所以,现在的人被定义为社会的人。我们现在所做所想都影响到环境与周围的人,环境与周围的人也一样会影响到我们个人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周围的人,要教育好一个人我们应该关心到这两方面,一是他们过去的环境与因缘,二是他们现在与社会的关系。
  佛陀常讲,能做人身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事,能听到佛法,也是一件不可多的事,但人人都不可以骄傲的说人有权利对周围与环境进行破坏,杀生虐物,破坏自然,自然是人人生活的环境,,在佛性的原理上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在轮回的原理上我与众生由无始中很可能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正如上面所讲过的,这是佛教的教育道德学,它是一门切合实际、道德完善、平等科学的学说。
  II.佛教教育的目标
  确定了我们佛教教育的位置与本质以后,我们都知道,佛教教育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从最低的人格到完善人的人格,佛教教育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彻底的解脱、涅槃。
  一切人的行为都有一个目的,如果达到个人希望的目的,本人就感觉良好。通过这个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的生活与行动的动机主要是想找到一份幸福。做教育工作也是一样,也是想引导人类找到一条完善人的人格的道路,从此社会慢慢改善成文明与先进的社会,教育就是引导人类走进幸福的道路。
  那幸福是什么?确实很难下定义,因为每个人的观念,要求与行为都不一样,甚至有时他们个人也不知道哪是幸福哪是苦恼。从一般的角度来讲,幸福是被定义为对物质与精神的一种满足,但是怎么样才是对物质的满足,怎么样才是对精神的满足是另一种很难解决的问题,有钱都是幸福吗?名望高是幸福吗?还是子孙满堂是幸福?在实际上对幸福的观念很不一样,这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由个人的环境而形成个人对幸福的观念。佛教观念里,人生是苦恼。能解脱多少苦恼就能达到多少幸福。佛教的教育目的脱离各苦,解脱有很多级别,如解脱饿、冷、贫穷、压迫等,最后的解脱是涅槃。
  在历史我看到不少文明国家慢慢衰弱,因为在他们的发展观念里,文明有不少的错误。战争、贫穷、道德脆弱……就是观念错误的结果,教育就是帮社会解决这些问题,最近有一些人对教育有一些提倡,认为现代的教育是应该培养出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他们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与现代的道德,同时又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现代的环境,顺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出一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两种要求,一方面是要求人要象超人一样,另一方面是要求人像机动汽人一样,这样的观念总感觉有什么不妥当,感觉现代不如以前,除了物质幸福论人们再没有以前的幸福体验。如果这样要求教育的话,那这些观点也只是一种一时满足社会要求的观点而己。
  佛教教育终究的目的是解脱各苦=涅槃。学佛按佛教的事去做最后是像佛成佛,下一级佛教理想的人是各位菩萨与圣僧。诸佛与圣者是佛教最理想的人,佛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人能学能修行,修行心灵到最高的境界,能讲经说法,能教导佛家弟子进入美好生活,高高兴兴安安乐乐在社会生活,这就是佛教理想的僧才,尼才。佛教曾经宣布,世间是苦,所以一切佛教活动特别是教育工作主要的对象是活在社会里的人,完善的个人是教育工作中的发展目标,完善的一个人是指那个人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德育、智育、体育、美学与劳动”这是一个完善的人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越南,刚刚经过的一个多世纪里,各学校都要给学生教授这些的内容。这就是教育的教育目标,但在实际上这样的人还不是一个最完美的人,这只是比较符合现代发展的社会罢了。在教育中最理想目标最高的人是完美的人,但这只是理想而己。
  在佛教的观点上一个完美的人是他曾经受教育过,他又会教育自己建立自己的幸福,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因此,佛教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这两方面均完美的人:一是个人的人,二是社会的人。就是对自我能够解决自己的苦恼,在社会上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在缘生学说中,按无常、苦、空、无我的定理推论,这个人能脱离各苦成就佛位。在佛教经典常用“教化”词来代替“教育”这两字,教化是汉——越词是从梵语的Paripae译出来的,在论集中常讲:“教就是用善法来教导别人,化就是让一切众生能脱离各种恶法。”经里还讲,教化就是“转无上的法轮而教化诸菩萨,教化诸众生使他们脱离恶法成就善法。”“化”这一词还有“变化”的意思,如成语里“专凡化圣”就是一种变化特快的意思,在禅宗里这一词常叫做顿。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教育目标是想让众生转化心灵的意识,是脱离恶法成就善法,所以佛教教育是很生动又是很积极的教育方式。
  III.越南佛教教育形成的过程
  在公元一世纪,越南(当时称交州)的lulau与中国的洛阳Pengcheng 均是国际三大佛教中心之一,越南当时处于中华民族的封建王朝统治管理之下,老百姓一般都不认字,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但当时的和尚却很聪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儒老学术与各门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医术等,他们用这些知识给百姓讲学,可以说越南教育从此起源,到了公元六世纪 suiniduoliuzhi 人中国来到越南,创立了禅派 suiniduoliuzhi(一共传了十九代),后来在无言通、草堂等的努力开创下,各禅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各禅派之中最辉煌的是竹林禅派,由陈仁宗在公元十三世纪创办的竹林禅派。当时,越南的佛教教育己经到了长足发展,到了20世纪初,越南佛教人士大力提倡复兴佛教,所以佛教教育改革在全国各省得到了广泛开展,如河内、雅庄、评定等越南的西南部各省都设有佛学院。另外,各省都有小学、初中菩提学校,他们都由佛教创办。到了1965年佛教创办的万行大学又开设各门专科教育,专门培养僧尼,佛弟子与大学生。到了1981年,佛教各派连结起来成立了越南佛教,自此越南佛教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在全国有28所中等佛学院、四所大专佛学院,三所大学本科佛学院,尤其是初级佛学院还开设有专门弘扬佛法的专业班。
  IV.越南佛教在21世纪培养僧伽的教育方向
  21世纪,知识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然而,战争、暴力依然存在,饥饿、恶劣的环境,败坏的社会道德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解决。为了普济众生,引导他们脱离现代苦海,得到解脱和安乐,佛教教育准备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专业,并加大培养僧伽的力度。在缘起学说原理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都有一个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发展佛教教育,以便对社会对人类做出相应的贡献,在此发展方向上,我们有三个目标。
  1.克服现在的困难
  2.进一步发展顺利的因素
  3.创出新的成绩
  在这三个目标内,又包括以下几点:
  ——改进教育设备。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改革佛教教育课程,使其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佛教的主要精神是向达
  到涅槃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展佛教教育,不止是专为培养僧尼与佛弟子,还在于发展不信
  佛的人参学佛学。
  ——保护发扬民族文化风格。
  ——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谊和来往。
  ——开展一些对社会有用的诸如关于思想、道德、文化等等的活动。
  V.结论
  上面所说的教育方向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只是一门很普通的教育知识,所以对于学佛的人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虽然如此。我们觉得提高这种佛教教育的观点在各时代,尤其在这个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21世纪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更加注重这份教育工作,在这篇关于越南佛教教育发展方向的论文里,我们觉得所列诸点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善的水准,所以希望大家给予多多指导,我们深切希望能够聆听到大家的意见和教导。
  祝各位领导、各代表团、各位法师与在座的全体听众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