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日]有马赖底:禅僧的生涯(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有马赖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睦州问他:“你三年间一次也没向师父参问过吗?”临济回答:“未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那你就问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于是把临济领到黄檗禅师处,临济按照大师兄睦州的指点发问,黄檗不等临济把问题提完就痛打了他一顿。临济沮丧地回来后,睦州一连三次还让他去问同一问题,每次都是挨了打回来。
  临济痛恨自己虽然已经师父门下参学三年,但学觉悟不到师父的深奥宗旨,便下定决心离开黄檗。黄檗指点他到自己熟知的高安大愚禅师那里去。当时大愚与黄檗齐名,宗门鼎盛。黄檗认为大愚是教导临济最适合的人物。果然临济在大愚处彻底大悟。我们一道看一下当时情况吧。
  临济到大愚处后,大愚即问:“从哪里来?”
  “从黄檗门下来。”
  “黄檗有什么话说?”
  “我三次发问佛法的大意,三次挨打。我是哪里不对呢?”
  “那时黄檗恳切婆心,他打你是为你解困惑,你怎么到我这里问对错呢?”
  听了这话,临济大悟。随即说:“原来黄檗的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呀!”
  大愚抓住临济问:“你这尿炕的小和尚,刚才还哭哭啼啼,怎么又说黄檗的佛法没有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了?”
  这时,临济向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撒手把临济放了。
  “你的师父还是黄檗,非我所知。”
  不久,临济辞别大愚返回黄檗门下。
  在上述回答过程中,大愚点明了黄檗的宗旨的奥处,临济随即大悟,以致达到敢于断然地说出:“原来黄檗的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临济前前后后直到入大愚门下为止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领悟黄檗禅法大义,并体会到黄檗对自己的恩情。
  有许多佛门弟子跟不上严师而落伍,也不少人体会不到师父的恩德,反而耿耿于怀,因此而萎靡不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是不足为取的。
  从大愚门下回来后的临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临济了。他体用兼赅、圆融无碍、敏锐卓越的机锋,常常使师父黄檗深为吃惊,远远超过了同辈。黄檗将其师百丈怀海禅师的禅板和向案授予他,作为认可的证明,这一段颠末十分有名。
  话说临济准备下黄檗山,游方博参。黄檗问:“准备往哪儿去?”“不是河南,便是河北。”黄檗闻言伸手就打,临济抓住师父的手,返回了一掌,黄檗哈哈放声大笑,唤侍者把百丈先师的禅板几案拿来,作为认可的证明交付临济。临济见了说:“拿火来,把它烧了吧。”黄檗说:“倒也是……你还是把它拿走吧,日后肯定有用。”
  后为沩山灵佑禅师对此评论说:“见(见解)与师齐,则减师半德。见过师时,方堪传授。”意思是超过了师父,才算是有所成就的人。
  临济辞别师父,游历诸方,后止住前面提到的滹沱河畔,大举宗风。
  当时,此地由称为河北藩镇的豪族统治,这是一般与唐朝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临济的禅,以这些新兴武士为背景而兴隆起来。其道风远播遐迩,仰慕其宗风而入门参禅求道者不绝。
  当时,在这里辅佐临济的有普化和尚,还不后来成为大禅匠的龙牙、洛浦、凤林等。咸通元年,因裘甫之乱,临济移锡河南洛阳,在这里住了不久,又移至大名府(河北省)的兴化寺。这里有他的嗣法弟子兴化存奖。
  咸通八年四月十日(一说为七月十日)临济在兴化寺示寂。其间教化了诸多弟子。汇集了临济日常教化言行的《临济录》是存世的惟一资料,限于篇幅,本书不再赘述。这里,简略地说一下他们最后入寂的情况。临济是和法嗣三圣慧然问答完结而入寂的。《临济录》的“行录”最后记述:“师临迁化时,据座言道,吾灭后,不得灭却正法眼藏。三圣出言,如何敢灭却和尚的正法眼藏?师曰:后有人质问时你回答什么?三圣大喝一声。师曰,谁知我的正法眼藏在此瞎驴(指三圣)处被灭却。言罢端然示寂。”
  临济曾说:“无事是贵人。”什么是无事之人呢?他还说:“入一切境,随处无事。”即在一个地方无事不算无事,随时随地都无事才算无事。禅僧之寂未离正法眼藏,正法眼藏岂有灭却之理?死也罢、生也罢,都应当做经常无事之人。三圣面对师父之寂,高声一“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实际上,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几乎都已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两宗传承下来。
  从石家庄乘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就远远地看到临济塔了。下车时,四周已经是人山人海,全村老百姓几乎都来了。全村人都热情地迎接着来自异国的临济子孙。我们一行二十三人身披袈裟,在宗祖临济禅师塔前,齐声诵经,奉赞临济祖师功德。
  临济塔由青砖建成,因此世称“青塔”。今天,往昔的青姿已经荡然无存。
  临济迁化后,茶毗的舍利一分为二,二部分奉安兴化寺,另一部分于临济院建塔安葬。金代临济院被金兵烧毁,惟有孤塔残留瓦砾之中,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在故址附近改建为九层砖塔,也就是现在我们得以参拜的临济塔。
  元至正三年(1343)、明弘治十八年1505)曾两度修葺。八角九层的砖砌塔身,坐落于双层塔基坛上。下坛直径5.4米,上坛直径2.6米,塔身全高约30米,塔尖由于地震而崩落,塔体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
  看上去,临济塔摇摇欲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崩塌,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当地的临济村村民齐心合力在悉心守护着临济塔。临济院早已消失了,在塔的北侧有一个小小的接待所,四周土墙环绕,墙内平整得干干净净。战后已经很久没有多少参拜者了,但仍然守护得很好,令人感动。访华团全体团员都在考虑已所能,帮助中方把伟大的塔修复起来,人们在期待着这一天。
  二、镰仓·室町时代——禅的传入与禅文化
  无准与圆尔——“首山竹篦”

  佛鉴禅师无准师范(1178-1249)是日本禅宗史上不可忘却的人物。
  为临济法门在日本弘扬和发展而鞠躬尽瘁、贡献卓著的有以无学祖元(1226-1286)、兀庵普宁(1197-1276)为首的,雪岩祖钦、环溪惟一等来日中国禅僧;还有许多远渡参禅、问道、嗣法的日本禅僧,如圣一国师圆尔弁圆(1202-1280)、性才法心、了然法妙等。无学祖元于镰仓创建了圆觉寺,其门下的高峰显日又于关东创建了云岩寺,举扬临济禅法;其门下的梦窗疏石于京都开创了天龙寺,梦窗的高足春屋妙葩开创了相国寺等。无准门下繁花似锦,装点日本禅林五山,隆盛一世。
  当然,引导初期的日本禅宗走向隆盛的佛鉴禅师无准师范在中国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禅林名衲,系中国南宋时代临济禅门的中心人物。
  无准出生于中国内地,熊猫的栖息地,即有名的四川检县。九岁,随隐平山道钦禅师得度,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翌年,在成都从名尧修禅,大为开悟。又转入浙江省阿育王山广利寺人佛照德光禅师参禅的问道,后来又移至杭州的灵隐寺从破庵祖先参研。某日,跟随师父游石笋庵,当时有一个道人向师父破庵讨教“猢狲子”之意。猢狲子就是猿猴,它没有一刻安安静静的时候,经常是动来动去,没有个消停。因此被譬喻为“心”,也就是人的虑知念觉,而称为猢狲子。师范在一旁听了师父和道人的问答,随即得到契悟。
  虽说师范只是听了别人的问答辩道就得了悟,但是这恐怕跟平时参习已经打下了很好的根基有关吧。师范后来嗣法破庵祖先,在浙江省清凉寺开堂弘法,随后又历镇江焦山普济寺、雪窦山资圣寺、育王山广利等,兴禅布道。
  其后,奉理宗皇帝敕命,他移锡宋朝五山之首、径山兴圣万寿寺,普为径山第三十四世住持,主法二十余年,法门鼎盛。绍定六年(1233)应理宗之召入朝奏对,并于慈明殿升座说法,被赐予“佛鉴圆照禅师”之号。当时的径山盛极一世,被誉为南宋末期临济禅门之华。
  淳祐九年(1250)三月十八日示寂,世寿七十二岁。有《佛鉴禅师语录》六卷留世。门下嗣法弟子有雪岩祖钦、高峰原妙、弘法天目山而名闻一世的中峰明本,以及千岩元长、大拙祖能、万峰琦禅师(1592-1673)。另有无学祖元一派,世称佛光派。该派有高峰显日、梦窗疏石、春屋妙葩、铁般德济、玉畹梵芳等,名衲济济;更有如拙、周文、雪般等画僧辈出。
  但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圣一国师圆尔弁圆。
  圆尔字弁圆,骏河(今静冈县)藁科人,生于建仁二年(1202)。五岁时随久能山的尧弁初闻佛法,八岁时学习天台教义。十五岁时列席天台止观讲义,当讲师讲到“故四谛外,别立法性”处,一时困窘,语无伦次,这时十五岁的小圆尔走到前面,道出了完整的解释,语惊四座。
  十八岁时,他在三井的圆城寺(位于滋贺县)剃发得度,专心研习天台教学。后来又赴南都奈良的东大寺登坛受戒。圆尔修得天台教学之后,深感必须深究禅法,便拜访上野(今群马县)长乐寺荣西禅师的高徒荣朝禅师,随荣进朝参究禅法。荣朝曾随由中国归来的入宋僧荣西修密学禅,开创了长乐寺,在关东举扬禅风,闻名一世。圆尔在荣朝门下获益匪浅,最后在日本禅的发源地——中国,成熟为禅门名衲。
  圆尔于嘉祯元年(1235)入宋。他游方博参,先后参拜了痴绝道冲、笑翁妙堪、石田法薰等禅匠。然后为了求师于号称当时中国第一禅匠的无准禅师,登上了位于浙江省余杭县的宋代五山之首——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当年,无准五十七岁,圆尔三十四岁,作为师徒关系,真是恰当不过的年龄了。
  尊师无准对来自遥远的扶桑之国的留学僧圆尔绝不妖宠,而是用辛辣的手段锤圆尔。圆尔登上径山三年后的某日,无准向圆尔提出了“首山竹篦”这则公案。
  这则公案是首山省念禅师(926-993)在某日向修行僧提出的问题,内容是“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去,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做什么”。
  竹篦是禅僧用于举扬佛法时使用的器物,可以看出做是个小尺寸的戒尺,禅僧都可纵横自如地操纵使用。首山以这个竹篦为题质问修行僧,其为何物?
  如果说叫做竹篦,就是拘泥了竹篦这一固定观念,如果说它只是根用竹子做的小棒,暂且称为竹篦,那还不是竹篦。那样说的话,不免又生出疑问。这里叫做竹篦的东西不是实实在在在吗?张口陈述不成,闭口无言也不成,那么到底应当把它叫须知佬呢?就是这样一个难题。
  为了悟得这则公案,圆尔日日夜夜、呕心沥血地深究苦参,怎么悟不出个道理来。这是因为圆尔长于天台教学和密教,对释迦佛祖的言教总非常执著,而被其束缚住了。无准之所以敢于把有着这样出身、经历的圆尔纳入门来严加接引、教导,是因为他对这个异国青年禅僧抱有很大的期望。
  某日,圆尔照例如此这般地向师父陈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无准终于手持竹篦发狠把圆尔痛打一顿,直到打倒在地。圆尔在被打得气息奄奄之时,终于豁然大悟。他摆脱了“有无”二字,彻底契悟而达到圆融自如的佳境。圆尔立即焚香感谢师父大恩。无准对圆尔的彻悟大成高兴异常,随即给圆尔写了认可书,表示祝贺。
  当时,无准的竹篦打伤了圆尔的右眼,以后圆尔虽然右眼失明,但仍然舍身一心修行、传法。有心人都会注意到,圆尔的“顶相”(肖像画)中右眼是闭着的。这段因缘发生于嘉熙元年(1237)十月。
  圆尔得到认可后,继续在无准门下参禅修行了三年。其间,嘉熙二年请画家绘制了师父的顶相,并请师父题写了赞语(参照第55页图片)。
  仁治二年(1241)圆尔辞别无准,重返阔别多年的故乡。圆尔归国时,请来了内外典籍千余卷以及《大宋诸山伽蓝及器具等之图》。七月,时隔六年之后抵达博多。圆尔的归国,使日本禅宗获得了崭新的发展。
  到达博多的翌月,新建于寺落成。当即迎请圆尔晋山主法,随后大宰府的崇福寺、肥前的万寿寺相继建成,都迎请圆尔主法。承天寺、崇福寺的规模很大,后嵯峨天皇把这两座禅寺定为官寺,并于宽元元年(1243)正月月下敕“西都法窟”匾额。由此,使九州一带对禅宗刮目相看,皈依新兴的禅宗者络绎不绝。
  无准为了表示祝贺,赠送了“敕赐万年崇福禅寺”匾额,另外还赠送了承天寺的寺匾,以及诸堂的大幅牌匾、额字。圆尔把这些匾额悬挂在新寺诸堂上,以报师恩。
  这些牌匾、额字,在圆尔移锡京都的东福寺时,一起移到了东福寺。现在东福寺存有额字十四幅(敕赐承天禅寺、大圆觉、普门院、方丈、旃檀林、解空室、东西藏、首座、书记、维那、前后、知客、浴司、三应),牌匾五幅(上堂、小参、秉弘、普说、说戒)。其中,敕赐承天禅寺、大圆觉和五幅牌匾,共七幅是无准的手笔,其余是无准请南宋一流书法家张即之(1186-1236)书写的。除了东福寺保存下来的这十九幅之外,还有几幅流传到了民间,本书照片上的坐字,就是无准书写的“坐禅”条幅的上半部分。(参照本页图片)
  在此之前,嘉祯二年摄政关白藤原氏的长者九条道家效法其曾祖父忠通、祖父兼实,在其家寺法性内的光明峰寺内,建立了供奉释迦佛像的佛殿,并于延应元年(1239)举行了上梁仪式,但还没有选定符合开山住持身份的名僧。
  闻知圆尔由宋朝径山归国,名震博多,宽元元年(1243),道家召圆尔入朝,并受其禅法教诲,同族中很多人也趋往亲近,随之参禅问道。
  其后,道家发愿以兴建中的新寺为基础,另建一大伽蓝,正式迎请圆尔来京都晋山主法。
  道家的愿文称“洪基亚东大,盛业取兴福”,从南都奈良的东大寺和兴福寺中各取一字,将新寺命名为“东福寺”,迎请圆尔及其弟子一同入寺弘扬禅法,这就为禅宗大举进入京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的京都,处于比壑山延历天台宗和以东寺为中心的真方宗的势力范围之内,纯粹的禅宗寺院几乎没有容身落脚之地。因此道家把新的东福寺作为天台、真言、禅宗三宗兼的道场。
  宽元四年(1246),道家先在内建普门院,以此作为圆尔的常住寺,随后将家寺法性寺的诸堂整顿、合并,以极大的热情推进东福寺伽蓝的建设。建长四年(1252)道家未睹东福寺建成,就于光明殁世了。
  但是,道家的遗志由其次子二条良实、三子一条实验两家继承下来,工程进展顺利。建长七年六月,期望中的大佛殿落成了。本尊大佛高15米,左右观音、弥勒等各像均为7.5米,人们敬仰地称为“新大佛”。工程一直持续进行,法堂、祖师堂等诸堂伽蓝全部竣工,已是十八年后的文永十年(1273)了。道家发愿迎请圆尔、创建东福寺,整整经历了三十五年的岁月。
  在东福寺的创建过程中,圆尔携带回国的《大宋诸山伽蓝及器具等之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带回来的还有利用水力制作面粉机器的构造图,这张图使日本举起了面粉制造业。这个不可泯灭的功绩,使圆尔被公认为面条的始祖。
  圆尔以东福寺为据点,为使禅宗打进、根植京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入宋僧荣西,即圆尔的先师荣朝之师归国后建立了建仁寺,举扬临济禅法,但一直未能根深蒂固。在圆尔及其门下众多弟子的竭力举扬下,临济才逐渐走向了隆盛。
  圆尔不仅是禅林的杰出领袖,还受到当时整个佛教界的景仰崇拜。曾被迎请兼任天王寺的要职,文永八年还被敕任为东大寺大劝进。这是因为东大寺的住持圆照,曾从圆尔受禅或的缘故。
  此外,圆尔的名声不传入朝廷宫中。宽元三年为后嵯峨天皇进讲了《宗镜录》,正嘉元年(1257)又被奉请于嵯峨龟山殿为之授戒。并且还曾为后深草、龟山天皇授菩萨戒,深受朝廷皈信。
  圆尔的学德遍及日本列岛。它的禅风脱离天台、真言、禅三教融合之旨,逐渐向以纯粹的宋朝无准的禅风为基础的方向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巩固。
  弘安三年(1280)六月,圆尔知道自己在世不久了,于是为东福寺、承天寺、崇福寺、万寿寺等制定了八条规范;特别对东福寺规定,要由自己门派中代代挑选器量大成者住持,“以圆尔佛鉴禅师之丛林规式一期遵行,永不可有退转”。即告诫门下要继承护持无准禅风,严禁违背其规章戒式。
  十月十七日,拂晓鸡鸣,圆尔登禅床留下遗偈“利生方便,七十九年,欲知端的,佛祖不传”后,端然示寂。后花园天皇赐“圣一国师”谥号,为日本国师号之滥觞。
  圆尔的生涯,正如其遗偈所示,利生,即一生全力投入了济世众生之中。日本禅林之所以能够在依赖中国禅的同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独立自成一宗,除了圆尔禅风的感召影响之外,还应该归功于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这一利生的宗旨吧。
  圆尔归国后曾驻锡过的大宰府崇福寺,后来由咸淳的一年(1267)归国的南浦绍明续住弘禅。南浦是无准之后的径山万寿寺第四十世住持虚堂智愚的法嗣,归国后广布临济禅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临济禅的发展与走向。
  那么,圆尔曾随无准参习七载,而后南浦又在那里勤学苦修八年的宋朝五山之首的径山万寿寺,今日面貌如何呢?对临济宗宗徒来说,仅次于宗祖临济禅师祖塔(参照第50页)的重要祖迹就是径山了。我为了解径山的现状,自昭和五十五年(1980)六月访华以后,一再向中国有关主管方面提出登山的强烈希望,当时由于该地区尚未开放,夙愿一进未能得偿。
  但是,这个愿望终于在昭和五十八年(1983)十一月得到了满足。这是战后日本临济宗禅僧首次登山东省参拜。
  虚堂与南浦——“日多之记”

  中国浙江省省会杭州和江苏省的苏州,都是中国著名的风景胜地,被称为人间天堂。杭州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汉代名钱塘,隋唐时代名杭州,宋代名临安。特别在南宋时作为首都,集中了宋代五山寺院。美丽的西面湖,曾被多少禅僧和诗人所歌颂。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由这里开始,跨越长江、黄河而直通北京,日本画僧雪舟就曾利用这条运河进入北京(参照第123页)。不仅雪舟,许多日本留学生都曾利用过这条运河。
  运河的开通,使城市得到飞跃发展。元代,曾访问杭州的马可·波罗评价说:“这是世界最豪华、最繁华的都市。”
  被称为杭州标志的“西湖”,周长十五公里,面积5.6平方米公里。西湖别名西施湖,这是由于当年被吴王夫差打败的越王色践,为了迷惑夫差面向他赠送的爱妾名叫西施的缘故。湖的北岸有林和靖等住过的小鸟“孤山”,一条长堤由湖的东侧伸向孤山,这是白乐天修筑的“白堤”,还有一条由北岸伸向南岸的是苏东坡修筑的“苏堤”。
  正元元年(1259)秋天,一位青年修行僧从西湖两岸红叶点缀白堤,又漫步踏上了苏堤。他的目标是前往宋五山第四位的南山净慈报恩寺孝禅寺,参见该寺的住持虚堂智愚禅师(1185-1296),打算师事虚堂,发奋参禅的问道。
  这个青年修行僧就是后来的大应国师南浦绍明(1235-1308)。
  南浦绍明禅师生于骏河的安部,俗姓藤原氏。初随建穗的净弁修学佛法,后师事北条量赖之时、镰仓建长寺的兰溪道隆专修禅法,在常乐寺随兰溪勤奋参禅。
  兰溪是中国当时首屈一指的禅匠,应北条时赖之请平日,在日本禅宗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南浦随兰溪参学近十年。在此期间,兰溪肯定留下了巨大的足迹。南浦随兰溪参学近十年。在此期间,兰溪肯定会对他讲述过自己祖国中国的事情。因此,青年南浦去中国留学的梦想日益膨胀。
  南浦是在二十五时入宋的。在中国宋朝禅的中心浙江省寻访、参谒了当时各地的高僧大德,但是仍有一些问题疑惑不解。后来,闻知当时宗风最为严峻的虚堂禅师的大名,于是来到京城杭州,前往南山净慈寺寻访。
  虚堂禅师又称息耕叟,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名匠。十六岁出家,师事金山的云庵普岩禅师,嗣法之后,历参诸方。绍定二年,初住嘉兴的兴圣寺,后来又历住报恩寺、显孝寺、瑞岩寺、延福寺、宝林寺、育王寺等,止住杭州南山净慈寺。而后闻中国禅林,法门兴盛。
  虚堂还是书法名家,名闻日本茶道界。他的许多墨宝由禅僧传入日本,价值连城。这些墨宝大多被用作茶室字画,并且冠以收藏者姓氏、字号等,如“生岛虚堂”、“安国寺虚堂”、“大文字屋虚堂”等闻名于世。特别是大文字屋虚堂这幅墨迹,因稍有破损,故世称“破残虚堂”。现在都被指定为国宝。
  由于宋理宗、庆宗的皈依,虚堂门下大为繁荣,日本的留学僧也都慕名投其门下,参禅问道。
  虚堂禅师于咸淳五年入寂。汇集了他八十五年间诲世法语的《虚堂录》,共十卷,在众多禅门语录中独居首位,至今仍为人们所钻研。其中有许多日本禅僧留学结束归国之际,虚堂所书的送别诗偈,由此也可看到当时虚堂门下的盛况。
  《大应国师语录》记述说:“正元之间,般海至宋,遍参知识,虚堂愚公主净慈,师往礼谒”。
  南浦师事虚堂九年,日夜钻研不息。
  虚堂的家风非常严厉,《虚堂录》中记述:“平生,事无通融,合时之事之寡。事无宽限之处,言才脱口,则无释然之机,是以学者畏之仰之。”
  就是说,他的性格超越一般社会的常识习惯,绝不趋附时代风潮。凡必须责备时,非常严格,不留情面。话语一旦出口,不认贵贱亲疏,均加呵斥。
  南浦投身以门风严厉闻名禅林的虚堂之门,夜以继日,勤修苦参,学业也大有长进,具有相当的自信。咸淳元年(1265)请画师绘制了尊师虚堂的寿像,并请尊师题赞。现在这幅寿像,为大德寺所藏,被指定为重要文物。虚堂亲笔题赞的内容如下: 
  绍既明白,语不失宗。手头簸弄,金圈栗蓬。大唐国里无人会,又却乘流过东海。
  绍明知客相从滋久。忽起还乡之兴,绘老僧陋质请赞,时咸淳改元夏六月,奉敕住持大宋净慈虚堂叟智愚书。
  这段赞的大意是:绍明既通佛法,也通王法,每出一语都不失临济的宗旨。他常摆弄的是像铁手铐、栗刺壳似的东西,既不伤手,又不伤齿,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应用杨岐派的禅法。老僧的画像要和绍明悟得的佛法一起东渡日本。虚堂对绍时的悟道给以高度的评价认可。
  八月,这幅赞写出两个月后,虚堂奉敕移锡宋代五山之首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这是当时禅林最高的地位,南浦当然也随师移往径山。
  就在揿往径山后的某一夜,南浦在坐禅三昧中大悟,跳将起来,作了一偈呈给师父虚堂:
  忽然心境共忘时,
  大地山河秀脱机。
  法王法身现全体,
  时人相对相不知。
  虚堂见此偈大为欢喜,说:“这家伙参禅大彻了。”随即走遍全堂通报众僧,众曾闻之,不禁对南浦刮目相看。
  南浦参禅辨道,大业已成。咸淳三年秋,终于决定辞别尊师下山,返回日本。临别之际,虚堂送给他如下一偈:
  敲磕门庭细揣摩,
  路头尽处再经过。
  明明说与虚堂叟,
  东海儿孙日转多。
  这里虚堂用东海日本国里禅的儿孙日益增多表示,南浦将活跃于日本的禅林。这首偈历来被称为“日多之记”,素为日本临济禅林异常珍重。当年虚堂八十三岁,南浦绍明三十三岁。
  南浦果然不负虚堂的厚望,归国后大举宗风,不久就付法大灯国师;大灯创建了大德寺,日本的茶道就是以大德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世日本临济禅门分流为二十四支,但是现在临济禅仅是虚堂传与南浦之禅,又由大灯、关山传承下来,是存留在日本的惟一法脉。这就意味着,当年由虚堂传承的禅法,实际上决定了日本禅宗的发展走向。
  南浦入宋留学八年,满载而归。他先去镰仓参见兰溪,并留在那里,任知藏辅佐兰溪。文永七年(1270)秋,离镰仓下九州,入筑前的兴德寺,弘禅布道,名声大震。文永九年,移锡圆尔弁圆创建的横岳山崇福寺,复兴佛法,举扬虚堂宗风,驻锡三十三年。其门下名僧辈出,有十八哲七十二员之称。因此,与关东的佛国国师高峰显日并称为天下禅林双璧。
  嘉元二年(1304)应后宇多天皇之敕请赴京都,寓居于洛西安井的韬光庵,为朝廷进讲禅要。翌年,依敕命入万寿寺。年轻的大为国师宗峰妙超就是在此时慕其高名,投入门下的。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暂且不提大灯国师。
  德治二年,应镰仓慕府之请,下镰仓,入正观寺。同年十二月,入建长寺晋山主法。不幸于翌年,即延庆元年(1380)十二月留下遗偈:
  呵风骂雨
  佛祖不知
  一机瞥转
  闪电犹迟
  结跏趺坐入寂,世寿七十四岁。世寿将尽,南浦心中一定浮想起异国他乡度过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初与虚堂相见于秀丽的西子湖畔,后随尊师登余杭径山万寿参禅问道,彻底大悟,秉承临济法脉。
  回想起来,径山万寿寺是南浦绍明难以忘怀的圣地,对我们日本临济徒来说,也是永远不能忘怀的圣地。
  后宇多天皇为称颂其功德,敕“圆通大应国师”谥号。
  那么,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嗣法虚堂的圣地径山,现状如何呢?
  迄今为止,我几度访华时都希望了解径山的现状,并登山朝拜祖庭。得到的答复都是:那里是未开放地区,不能登山,但是由于日本临济宗徒再三向中国有关方面陈情要求,昭和五十八年(1983)十一月,日本临济宗终于在战后首次获得了登山许可。我们终于可以亲眼确认径山祖庭的现状了,真令人喜出望外。
  往昔的径山,可以在《扶桑五山记》中看到:
  大宋国诸寺位寺
  五山
  第一杭州临安府兴盛万寿禅寺径山,或曰径坞,或曰又径
  开山国一禅师
  清凉法海山门  龙井一穴
  天下径山总门  五髻峰
  龙渊径山总门  净发阁
  不动岩     不动轩
  凌肖峰     凌肖阁
  含晖亭     御爱峰
  喝石岩     楞伽室
  流止亭  福地
  灵鸡冢     钵盂峰
  基磐石     万年正统院无准塔
  大致就是这样一处堂堂的诸堂伽蓝。
  昭和五十八年(1983)十一月十二日,由开封(河南省)出发经由上海,到达杭州的时候已经过了傍晚六点了。在去西冷宾微笑着说“有马先生,明天,请胸登径山”。长年累月压在我心中的一块巨石一下子就落了下来。
  十三日,盼望已义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午前七点四十八分乘坐一辆专车出发。天高气爽,万里无云。随行的有摄影师柴田秋介先生,来自北京的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的随行翻译,向导是浙江省佛教协会的负责干部。
  车子一路驶向东北方。出了杭州市郊,秋色愈浓,田野里稻花飘香,正是开镰收割的季节。中国南方的田园风光和日本的农村大致相同,只是看不到脱谷机之类的收割机械,农民们正在挥汗如雨地辛勤劳动。
  汽车以时速七十公里的速度,跑了50分钟左右,在遥远的前方出现了连绵不断的山脉,那是东天目山脉。据说径山是与东方连接的东天目山山脉相连。径山这一山名,就是去天目山之径的山之意。车向东天目山山脉驶去,上了一条乡间土路,飞速的车轮不断卷起蒙蒙的尘土,穿过几座小小的村落。
  在这条路上大约上又走了一小二十五分钟,总算到达了位于径山山麓的径山生产大队所在的村庄。一下车,就受到了径山生产大队队长金山土先生和党支部书记张海金先生、人民公社工作人员金忠海先生等的热情迎接。进入休息处,互相介绍、寒暄之后,主人招待我们品尝了美味的径山茶,随后立即就向山顶进发了。
  金队长走在前头。村庄中间有一条登山小路,通往山顶的小路完全是石板铺成的,当年圣一国师圆尔弁圆、大应国师南浦绍明等先师也是沿着这些石阶来来往往的吧,想到这里,不禁眼眶发热。途中,孟宗竹竹林绵延不断,直达山顶。细心、热情的张书记请正在劳动的村民砍了根竹杖送给我。
  半山腰有几处农民的作坊,正好作休息场所。我们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进。石阶小路回旋曲折,出了树丛,又入竹林。景色变幻,时而若览胜峰顶,时而如入云海雾中。摄影师柴田先生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如果窜出来个老虎,就是一幅好画。”
  快到山顶时,看到了雕刻在天然山石上的“佛圣水”三个大字,其下聚集着一汪泉水,要到山顶了。再走不远,山路突然平坦开来,前面矗立着一块高约五米的巨大石碑。走近一看,上面书着“径山兴圣万寿寺”两行大字,字体粗犷潇洒。这里大概就是“清凉法海”山门的遗迹吧?再往前左转,视野突然开阔起来,竟是一片田地,一顶铁制的大香炉挺立在田地当中。这就是常盘大定先生所著《支那佛教史迹》一书插图照片中介绍过的“大雄宝殿”前的大香炉。眼前恐怕就是天王殿(天下径山总门)的遗址吧?地里瓦片四散,还混杂着大量彩色的钵、碗等陶瓷器皿的碎片。多处地方的土中还显露出房基石礅。
  从这里向右望去,在稍高的一座山丘上有一栋建筑物,这里径山上惟一残存的建筑“钟楼”。钟楼为双层结构,大梵钟至今还悬挂在二层楼上。底层杂乱地安放着三尊铁佛。征得主人同意,我诵了一卷《般若心经》,顶礼三拜。
  在三尊佛像左壁上镶有一块石碑,中间折断,上半部倒置地下。上面刻有始于初祖达摩大师传承的禅宗法脉,以及由圣一国师范禅师、第四十世南浦的师父虚堂禅师的名字也在上面。竟然完整地保留至今,实属难得。
  出了钟楼,走近山丘下的大香炉,看到了大明万历年制的字样,也就是说香炉已经饱受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它的后面大概就是大雄宝殿的遗址吧?再往后一段高坡上两座石塔遥相伫立。
  除此之外,就什么出见不到了。不动轩、喝石岩以及万年正续院的无准塔等,到底在何方?下山的时间到了。大雄宝殿右手一段低度洼处,有几户农家,屋里亮着电灯。
  几位站在径山茶茶园中的农民停下手下的农活,微笑地看着我们。旁边还有一些儿童们喊叫着跑不跑去,真是一片田园风光。
  归国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天龙寺宗务总长田原周仁的来信,信中写着一首诗。这首诗是天龙寺的策彦周良入明之际,于天文十年(1514)前后参访径山归来后所用的。
  径山寺
  远上径山途有无,草深一丈法堂衢。
  一支佛法渐东海,早指扶桑回履凫。
  看来距今四百四十年以前,径山就已经荒芜不堪了。正如金山土队长所讲的那样,径山很久以前就没有人僧人居住了,大概是自然荒废的吧。我也深有同感。
  和径山大约好来年再会,怀着种种思绪恋恋不舍地下山了。归途中,中国有关方面“不久的将来一定修得径山”的诺言,令我感激不已,难民忘怀。衷心地期望祖庭径山早日复兴。与此同时,希望这个宁静和径山就这样悄悄地残留世间的念头,在我的心中确确实实地占有一席之地……
  无学祖无——日本临济禅的奠基者

  昭和五十六年(1981)四月二十三月午前七时,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第一次友好之翼访华团一行六十一人,分乘四台大轿车从杭州出发直奔宁波。与河北的风景相比,浙江是一片碧绿。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水牛耕田的情景,就像往昔本的田园也司空见惯的风光一样,令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怀念。从杭州出发大约四小时就到达了宁波。
  宁波在春秋时代的越国,秦代、晋代和五代梁时期曾称为明州。唐代以后直至清朝,是庆元府的首府,俗称鄞县,与日本关系深远,是古代的港口城市。日本历次的遣唐使用权都由这里登陆,宋元两代,日本的禅僧也都由这里登陆,历访附近的各禅刹。这里还是日本贸易商船必经的港口,在贸易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这里有佛画师结社集团,专门绘制罗汉、涅盘、十牛图以及禅僧的顶偈等寺院必须的佛画,其作品很多被带往日本,由各寺院珍藏。
  在宁波附近,佛教的名山大寺很多,东方有宋代五山第三位的太白山天童景德寺,第五位的阿育王山广利寺;南方有十刹第五位的雪窦山资圣寺;东南有大梅法常开山的护山寺。此外,它的东面东海上的舟山群岛中,有著名的观音道扬普陀山(普陀珞迦山)。
  此次,访华团一行前往上述名刹中的育王寺和天童寺,参加祈祷和平法会。
  育王寺当时正由中国佛教协会进行大修,计划秋季完工。期待这个保留着五山禅刹风貌的大寺早日竣工。
  一行提前离开了修理中的育王寺,又向天童寺进发。
  通往天童寺的道路两侧,松树成行,都是最近栽种的树苗。但一进入田野中的笔直大路后,两帝就是参天巨松了;巨松间有距离相当的两重山门,过了山门是放生池;再往里走,就是堂堂耸立的堂塔伽蓝,其雄伟的规模与古寺名刹之称十分相称。
  当年,曾经在天童寺求学参禅的入宋僧道元禅师,拜见如净禅师后就说:“参见了净禅师,一生参学之大事就在这里终结了。”对道元来说,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返回日本,他选择了与天童寺地形、环境酷似的北陆地区,在那里创建了永平寺。伽蓝配置、游廊等等,完全仿照了天童寺。
  另外,天童寺还曾住过很多禅匠,日本相国寺的开山祖师梦窗疏石的法祖父、佛光派的祖师无学祖元禅师(1226-1286)也闸在这里驻锡弘法。日本镰仓时代,无学祖元禅师就是从这里出发,东渡日本,弘禅布道,奠定了日本临济禅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次我能有缘前来参谒一童寺,可谓感慨万千。就是说,我想通过这次旅程,追寻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生命足迹。那么,先简略地谈一下宋代制度吧。
  所谓五山制度,是宋代学习效仿的五精舍,由政府对禅林给予特殊保护和管理而设置的制度。具有最上寺格的五个寺,被指定为官寺,接受政府的管理,具有种种特权,因而规模庞大。
  唐代还没有设立这个制度,到北宋时,元丰五年(1082)由神宗帝颁诏,将河南省开封的相国寺寺内六十四院,分为六律二禅。即所住律僧占六成,禅僧占二成,开始对禅宗施行官僚统治。
  其后,曾一度废除,由于杨岐派的大慧宋杲一派,深受贵族社会皈信,以该派为中心又得以复活。
  南宋宁宗时代,根据史弥远的奏请,选写出最上格的五个寺,并定为由官府任命住持的官寺。第一位是径山万寿寺,第二位是北山灵隐寺,第三位是太白山天童寺。第四位是南山净慈寺,第五位是阿育王山广利寺。上述各寺全都集中在浙江省,这是由于宋朝受北方金(后为元朝)骚扰的压迫,将首都移到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之故。由于江南的各寺院与政府关系密切而发展兴盛,所以日本留学僧几乎都求学于江南的各寺院。
  宝庆二年(1226)祖元出生于因贸易而繁荣的港口城市宁波庆元府鄞县的许氏之家。十三岁时,先是由早年出家的哥哥规劝,从杭州名刹净慈寺的名僧、北涧居简禅师得度;后又投径山万寿寺的佛鉴禅师无准师范门下钻研佛法,成为无准门下的翘楚而崭露头角,而后嗣法无准。
  无准寂后,祖元历参诸方。先后参访了杭州灵隐寺的石溪心月、虚堂智愚,以及明州育王山广利寺的偃溪广闻等,然后回一桶汲水时,豁然大悟。不久即应罗季庄之请住持东湖的白云庵,时年三十七岁。
  大白云庵住了七年,在为母亲送终后,重返杭州灵隐寺投奔法兄退耕德宁,任灵隐第二座。
  其后,又应请移锡如州真如寺主法七年。由于北方鑫人的压迫逐渐及南方,各地战乱不休,祖元避乱移锡温州的能仁寿。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王朝,定都于大都(北京),南宋王朝分崩离析,危在旦夕。某日,手持大刀的元兵闯入祖元驻锡的雁山能仁寺,这里,祖元泰然自若地唱了一偈:
  乾坤无地卓孤筇,
  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
  电光影里斩春风。
  慑于祖元的道力,那些元朝士兵都灰溜溜地撤走了。此后祖元又返回明州,访天童寺的法兄环溪惟一,并为大众说法,名声日益高涨。
  当时正是镰仓武家政治的全盛时期,自从兰溪道隆宽元四年(1246)来日本以后,许多禅匠东渡扶桑弘禅,镰仓和京都的禅宗大为兴盛。建长元年(1249)执权北条时赖创建了建长寺,迎请兰溪开山住持,宗风鼎盛一时。
  时赖仅活到三十七岁就去世了,他的后嗣时宗也是虔诚的禅宗信徒。兰溪道隆寂后,北条时宗特遣道隆弟子为使,携聘书入宋,邀请宋代高僧渡日继主禅位。应天下禅林举荐,祖元决意东渡弘禅。
  当时南宋已经灭亡,时值元朝的祥兴二年。日本弘安二年(1279)五月,祖元离开了曾经巡锡弘禅面道的浙江、明州的大好山河,由日本入宋僧荣西、道元曾经登陆的宁波港出发,东渡扶桑。
  祖元一行于门月三十日抵达九州的太宰府。八月辗转到达时宗所在的镰仓,时宗厚礼相迎,迎请他出任兰溪寂后的建长寺第五世住持。在此期间,祖元和执权北条时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在日本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面对祖元曾经向之发出“电光影里斩春风”等呵斥的元军来犯,两个携手共同平安地渡过了这场国难。
  且说来日不久,当年的十一月,有一位老僧来到镰仓建长寺拜访祖元。
  老僧名为一翁院豪,说是到过中国,曾随径山万寿寺元准禅师习禅。他说:“我不通汉语,所以参得的公案很难表白,请禅师帮助我检验一下我对教义的认识和理解。”于是祖元当即拈来“香严击竹”公案一试,老僧振振有词,言简意赅,契在禅意。祖元特将此接引问答经纬撰写成偈,于弘安二年十一月一日升堂说偈示众。
  相国寺还保存着祖元当年亲笔书写的偈语,现在已被指定为国宝(参看第77页的照片)。在祖元看来,想不到会和四十年前昔日会下同门的老古佛相会,身导异国他乡而有缘领略先师无准情昔日雄辩、峻严禅风。该偈字里行间流露出祖元喜悦、爽快的心情,被称为祖元墨迹中的杰作。
  同样,一翁也窃喜,同门的祖元远渡扶桑,驻锡主法建长寺,举扬无准宗风。一个月后,他把祖元请到自己的住持的上野世良田的长乐寺,向祖元举荐了一位才华出众的日本禅僧,请求祖元多加接引教诲。这位禅僧,后来成为祖元的法嗣,为关东禅林的扩展奠定了基础,引导以祖元为始祖的佛光派走向兴隆。后来其法嗣梦窗疏石把佛学派发展成为日本禅林最大的门派,他就是高峰显日。
  显日为后嵯峨天皇的皇子,仁治二年(1214)生于城西的离宫。十六岁时从东福寺的圆尔圆得度,尔后,夜以继日地参禅问道,精进不已。闻知其先师圆尔的同门法弟祖元来日,即请一翁介绍引见,转而师事祖元参习。弘安四年九月,在建长寺受无准师范所传法衣而嗣法。
  在此期间,显日和祖元用笔谈的方式参禅辨道的记录被保存下来,成为日本禅宗史上宝贵的资料。该历史资料如实地记录了东渡来日的中国禅匠和日本修行禅僧之间,利用笔谈的形式,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参禅修行的场面。
  显日的高徒、天岸慧广所编的《佛国国师语录》中,在“机缘问答”部分全文列出了这些资料。现在保留下来的真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在编辑语录前后,被世人剪掉了一部分而私藏起来了吧。总之,祖元就是用这种参禅辨道的修行方式获得了难得的弟子。
  弘安四年(1281)夏天,由于执权北条时宗再三拒绝朝贡,恼羞成怒的元朝派遣范文虎率领大规模舰队,大举进攻太宰府。
  慕府将军时宗在镰仓接到紫海上元军舰队袭来的急报后,来到建长寺参见祖元。师徒相见,时宗请教祖元道:
  “生存死亡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祖元问:“将军准备怎样处理这件大事呢?”
  时宗回报尊师平素教谢诲之恩正在此时,他威风凛凛地大“喝”了一声,仿佛要把面前的大队敌军一脚踢开似的。祖元闻后大悦道:“真是狮子儿,能做狮子吼。”对他的悟道备加称赞。后来时宗举兵迎击数倍于己的敌军,凯旋而归。
  也还因为赶上了台风季节,得到了世人所说的“神风”的好运。同时,时宗师事祖元禅师长年累月地参禅问道所锤炼、熏陶起来的刚毅、果敢的武士精神,为时宗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年,弘安五年,为了吊唁击退元冠时阵亡的日中两国死亡者,时宗发愿创建了一所寺院,迎请祖元开山住持,这就是圆觉寺。
  又过了两年,弘安七年四月四日,时宗逝世。而祖元也在其后两年的弘安九年九月三日,结束了他那波澜起伏的光辉生涯,谥号“佛光国师”。
  时宗是一个虔诚的修地者。在他的保护、支持下,禅宗在镰仓和京都日益根深蒂固,对武士阶级的道德、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禅的宗旨也深深地浸润了日本人生活,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而这一切,可以说是无学祖元和北条时宗两个人的功劳。
  日中禅僧的不断往来交流,对日本人的道德、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互相往来,大量的中国典籍、书法、绘画、陶瓷、纺织等文化艺术,土木、建筑、石器、陶瓷、饮食等各行业的人才也随东渡禅僧相断来日,代代相传,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祖元禅师和慕府将军时宗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高峰显日——无学祖元的法嗣

  前面,介绍了日本临济禅奠基者——渡来僧无学祖元的生涯。而无学的法嗣、梦窗这师高峰显日(1241-1316)也是不可忘怀的。
  高峰显日从无学日不久即随之常年参禅问道,并接受了无学之师、无准师范禅师所传法衣,使无学开创的佛光派在东禅林日益扩展。
  仁治二年(1214),高峰显日诞生于城西的记宫,其父为后嵯峨天皇,其母出身于藤原氏,当时其父二十二岁。同年七月尔弁圆由中国留学归国。其后三年东禅寺建成,圆尔弁圆开山住持。当年八十高龄的歌人藤原定家谢世。
  康元元年,十六岁的显日随东福寺的圣一国师圆尔弁圆得度,其动机尚不知晓,传记上说,是由于身为后深草帝的异国兄弟之故。就在显日出家的第二年,正嘉元年,其父招请圆尔到龟山殿从受菩萨戒,也许是其父就此把儿子托付给圆尔的吧。
  圣一国师圆尔是宋五山之首、浙江省径山万寿寺无准师范禅师的法嗣。东渡来日后,曾驻锡太宰府的崇福寺、博多的承天寺兴禅布道。九条道家闻其名招至京都,创建东福寺,迎请其开山住持。
  当时的禅宗尚未脱离平安佛教的影响束缚,强调和主张天台、密教、禅三宗兼修。圣一国师曾被世人称为“教相密乘,当代第一。”因此禅宗以外显宗诸宗的学僧,争相问道者颇多,东福寺内,研习显密教学之风胜于坐禅修行。
  但是显日并不附和这种空气,只管专心坐禅,因此被众僧称为“坐禅小僧”,其中多少有些轻蔑的意思。后来成为显日法嗣的梦窗在《西山夜话》中记述了当时的状况,这是梦窗在镰仓万寿寺时直接从显日那儿听到的。
  我年十六受业于东福,依止一耆旧。(略)彼云,若要悟去,直须自究。我闻斯言,不复读录,便归堂里打坐。僧侣多来劝我云,少年之人先须学问,一旦道心鲜克有终,老后必在所悔。我不敢动,弥好坐禅。
  京都丛林的空气显然不能满足显日的要求,于是萌生了离开京城,到镰仓去的动机。
  对当时情况更有趣的记述,是梦窗的高足——义堂周信(1325-1388)的日记《空华日用工夫集》的一段记述,“佛国国师(显日)在东福寺时,南都(奈良)律宗某长老来,诸圣一国师伴他去南都,接替律宗的法嗣,于是国师偷偷地遁走了”。
  据说显日少年时期,已经是当时出色的秀才,义堂的记述是显日迁化后不久所写的,应该可以信赖。义堂接着又说:“予(义堂)阅此一件,雏凤挣脱律网,终翔九霄这上,诚宜以五彩文章记之,惜乎其得状中脱落此件,故记之。”
  对京都丛林愤愤不满的显日,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文应元年(1260)显日二十岁时,兀庵普宁禅师(?——1276)由宋东渡来日。
  兀庵出自四川省,是径山无准禅师的法嗣,和圣一国师是同门兄弟。当时,住在常州(江苏省)太湖畔的无锡寺,应同门圣一国师、道佑等之召来到日本,在同门法弟住持的东福寺相会了。在那里显日见到兀庵,并为他的道风所倾倒。
  当时,镰仓由于兰溪道隆(1213)来日创建了建长寺,道隆受到了北条一族的庇护和武士阶级虔诚皈依,禅宗大为兴盛。初期的禅宗避开了京都,而以镰仓为中心逐渐发展壮大。
  执权北条时赖招请兀庵赴镰仓,继主兰溪寂后的建长寺法席任第二世主持。
  于是,圣一国师派遣十名侍僧陪伴兀庵同赴镰仓,这十人中就有显日在内,这恐怕与显日自身希望东下有关。此后,显日师事兀庵日夜参研问道。对显日说来,来到镰仓才开始领略地地道道的宋朝禅风,“坐禅小僧”的夙愿终于得遂了。从此以后,直到佛光国师无学祖元来日,显日十几年间一直没有返回京都。
  弘长三年(1263)执权北条时赖仅三十七岁就早逝了,兀庵因此决意离开日本。兀庵曾评价时赖说:“日本的兴禅之人为最明寺殿(时赖),他留心佛法,道念坚固,超出上古圣人一头。”对之寄予绝大信赖的时赖这死,使兀庵觉得已经没有必要继续留在日本。
  兀庵离开镰仓到了京都,赠给弟子东岩慧安法衣,并书写了“正传禅寺”额字。文勇二年(1265)由九州长崎的平户归国,在日弘禅仅六年。
  对于年轻的显日来说,这是一件终生憾事吧。其后,依然留在关东不断参研,直到弘安二年无学祖元东度来日,显日一直只身独参,由此可以想见尊师兀庵突然离去给他带来的打击。实际上,这以后二十二年间的显日传记是完全籽了线的,全然不明。连何时进入那须的雪岩寺也很判定。
  文永九年二月,其父五十三岁驾崩这际,是否参加了葬仪也不清楚。不过他曾与在径山无准门下参习归来的一翁院豪接触,这是接触其师圣一和兀庵传承的无准禅师宗风的惟一机会。
  显日大概平素习惯隐遁蛰居,喜好在山林中结庵,寂静地生活。这一点也影响了显晶的法嗣梦窗疏石,梦窗也喜好在林泉间隐居。
  建治三年(1277)他在那在山中结庵隐居,这个庵就是后来的云岩寺的前身。这时的显日心情还是郁郁不振,但是不久转机就到来了。
  宽元四年(1246)兰溪道隆东渡来日,在关东为禅的流布尽心竭力,作为建长寺的开山,大振道风。道隆在弘安元年七月,六十六岁时迁化,建长寺无人继主法席。在北条时赖以后成为执权的北条时宗,是毫不亚于时赖的禅的皈依者。时宗为了寻求道隆之后继主建长寺的高僧,弘安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特遣无及德诠藏主、杰翁宗英典座二师为特使,携亲笔书入宋,恳请中国禅林举荐高僧来日景主法。
  当时,南宋禅林推举了止住天童寺的无学祖元。接受了举荐的祖元在第二年,弘安二年六月到达日本。(参照114页)
  无学祖元在日本牢固树立了日本临济禅风,并使其深深浸润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作也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显日闻知先师兀庵的法弟来日的喜讯,一定为这一佳缘良机感到非常高兴吧。
  某日,从法兄老前辈、一翁院豪和尚那里得到一纸书信,信中说无准师范门下的俊足、无学祖元东渡来日,并劝显日一定要向祖元问法。早就盼望高明禅匠为师的显日,急忙穿上草鞋出发,奔赴无学驻锡的龙源寺桂庵。在地里执师徒之礼后,随祖元参学两年。弘安四年九月,祖元在建长寺把先师无准所传法衣和印可面授显日传法。这些经过在“无学祖元”一章中已经详述过,可以参照。 
  在此期间,祖元和显日用笔谈方式参禅辨道,其笔谈记录成为日本禅宗史上宝贵的资料。资料共传世三件,起中两件已经在前面介绍过了。下面介绍另一件笔谈记录。
  祖元  我要你在此伴我三两月,老怀方快活
  显日  敬随和尚贵命。虽然争如杖策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
  祖元  非此之谓也。我年老心孤要真正和知心暖(后续:“我怀抱要暖也”)。
  中国渡来的禅匠和日本僧侣之间的交流,当然要出现语言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就是采用“笔谈”的形式。这些贵重的资料如实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在显日的高弟、天岸慧广(1273-1335)编撰的《佛国国师语录》中,以“机缘问答”为题载有全文。在相当长的篇幅里,师徒之间通过笔谈互相问答的经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后来慧广入元时,把这些长卷的记录带来中国,特请灵石如芝、清拙正澄、古林清茂三僧题了序跋。清拙和古林二师后来一起东渡日本,在日本禅林留下了巨大的足迹。
  显日嗣法无学后,回到那须山潜心修养。当地人知道他是天皇的皇子,并且是修行有成的高僧,不然漠然置之,要把创建于大治年间(1130),但已经荒废了的云岩寺复兴起来。法印高梨胜愿捐赠了土地,豪族们竞相协力,很快就修整了诸伽蓝,迎请显日入寺,云岩寺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弘安六年诸堂竣工,迎请佛光国师无学祖元为“劝请开山”(名誉开山),显日自己退居第二世。此后近二十年,他未出往大寺名刹,一心一意在山中修养禅定。
  二十余年之后的正安二年(1300),接受慕府的恳请入镰仓五山这一的净妙寺住持。以后又实现了所谓“五处七会”。世称西部的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和东部的佛国国师高峰显日为禅门又璧。显日的法嗣梦窗忠实地继承了先师遗业举扬临济禅风。
  所谓五处七会,指的是除了驻锡主法净妙、万寿、净智、建长、云岩五处之外,再进万寿和净智两寺住持,加起来就是一会了。其间,显日巩固了在关东禅林的地位,培育了许多高足。嘉元元年,驻锡万寿寺时,授予梦窗疏石印可,叮嘱梦窗“西来密意,汝今得之,善自护持”。同时把先师佛光授予的、无准禅师所传法衣,作为传法的印正转授梦窗。后来梦窗相继驻锡京都南禅寺、天龙寺,以及镰仓的建长、元觉等诸寺,使佛光寺派发展成为日本禅林名副其实的最大门派。
  正和五年(1316)十月二十日,显日留下遗偈:
  坐脱立亡,平身骨堆,虚空翻筋斗,刹海动风雷。喝,一喝。
  在生来最喜爱的那须山中结束了七十六岁的生涯。圆寂后四十六年的贞治二年(1363),梦窗十三回忌日时,由共高足春屋妙葩上奏,被追赐“应供广济”国师谥号。所撰著述,除《佛国国师语录》二卷外,还留有歌集《佛国国师家集》一卷,共汇集了二十九首和歌。
  当年和歌的家传师门二条、京极、冷泉三家争斗不休,为此,冷泉家传人冷泉为相避乱而下镰仓。显日曾在镰仓师事冷泉为相,修习和歌。本来,出身于宫廷的显日精通和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这里顺便介绍一首称之为国师遗咏的和歌。先看一下敕撰集《风雅集》杂部所载的冷泉为相所作这歌。
  正和五年九月,佛国国师自镰仓赴下野那须时,曾与吾相约,冬去春来,届时共赏山花,当年十月国师入寂,兹敬奉佛应国师一首:
  权中纳言为相
  花开花落那须山,
  春来春去年复年。
  落叶尽随残风去,
  无常世间梦里还。
  由此歌可知国师与为相的交往关系。
  《国师家集》注释中写道:国师行将入灭之际,望见明月升空而赋:
  苍茫夜空圆月明,
  巍巍山颠葬老僧。
  蹉跎岁月转瞬去,
  回首往昔亦从落。
  梦窗疏石——七朝敬仰的帝师

  康永四年(1345)八月二十九日,在新开创的天龙寺庄严举行了后醍醐天皇第七回忌日的超度法会和天龙寺落庆供养的开堂法会。营造天龙寺的愿主,北朝的光严上皇因延历寺天台宗僧众反对中止了行幸,改为迎请光明天皇的敕使,法会隆重,功德圆满。
  担任导师的,当然是足利尊氏、直义兄弟特请的、晋山住持该寺的梦窗国师。
  梦窗疏石(1275-1351)素亨盛名,是在中世创立了一大流派的大禅匠。其生前由三个天皇,寂后由四个天皇,合计赐予七国师号,因此,世称梦窗国师为七朝帝师,集尊崇于一身。
  在谈到国师的同时,还应当知道,他的行绩相当广泛,而且相当深入,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地位最重要的人物。受篇幅、字数所限,这里想集中介绍一个国师丰功伟业之一,营造天龙寺。
  观应二年(1351)曹洞宗僧东陵永屿由明朝东渡来日,后来应梦窗招请任天龙寺第三世住持。永屿为梦窗的高弟春屋妙葩编写的《梦窗国师语录》撰写了序言。他在序中赞曰:“天下之至大者道也,至公者理也,人能公正宏大,合乎道理者,莫不尊且敬焉。予自南国东来扶桑,惟见梦窗国师一人而已。师之道,如春行大地,师之德,如皎日当空,师之戒,凛若冰霜云云。”
  春屋妙葩则说:“面目严凛,若司法官之严,亲近后方可乃如春风温和柔顺之人,如慈雨之注,感动人人。”即使不读这些文字,仅从在南北朝时代的禅林树立起一大势力来看,也可体领略梦窗的伟大的品德。
  国师生于建治元年(1275)十一月一日,伊势国的豪族之家。父亲是宇多天皇九代孙、佐佐木器厂朝纲,母亲是平政村之女。家乡位于现在的三重县津市片田井户町。国师诞生地现在建有瑞林寺,以保护圣地。
  梦窗四岁时,佐佐木一族移住甲斐国(现属山梨县)。六岁随真言过空阿上人修习佛门诸法,除佛学以外,上人还教导他涉猎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十八岁时终于决心出家,由叔父明真讲师介绍,在南都奈良东大寺戒坛院慈观律师处受具足戒,法名智曤。虽然智曤此时教理教学的造诣很深,但他却毫不以此为足。
  恰巧当时担当教学的学僧染疾,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中死去。目睹人间生老病死诸相,他想,要想根本解决生死的现实问题,必须学习教外别传的禅宗。于是发祈祷百日,在满愿那一天,他梦见了中国的名为疏山和石头的两座大寺,从此就改名为疏石,又因是灵梦所致,就以梦窗为号。
  疏山在中国江西省抚州府,山中有一府疏山寺,又因是唐代的隐士、何仙舟的隐栖读书之外,世称书山。中和年间(881)洞山良价的法嗣疏山匡人建寺于此,改称疏山,在中国也是远近闻名的古刹。
  而石头则是六祖慧能的法嗣青原行思的高足、石头希迁所住的名刹,在江苏省江宁府。石头的门下,分出了五家中的洞山、曹山的曹洞宗,云门文偃的云彩门宗,法眼文益的法眼宗,在中国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在改名“疏石”的第二年,永仁二年(1294),疏石投京都建仁寺无隐圆范门下,皈依禅宗。此后一年左右,潜心禅堂,孜孜修行。后忽而生念,下关东,从镰仓建长寺的苇航道然,东胜寺的无及德阴、圆觉寺的桃溪德悟等诸师参禅问道,共间用心读了许多语录。
  永仁五年,二十三岁时,归止京都建仁寺无隐处。此后,正安元年,中国禅林名衲一山一宁禅师东渡来日。
  一山是顽极行弥的法嗣,德高望重,闻名遐迩。大德三年(正宗元年、1299)元世祖赐予“妙慈弘济大师”号。并受元世祖之命,同年八月,和西涧子昙、石梁仁恭等作为元朝外交使节,持国书东渡来日,到达太宰府。执权北条贞时怀疑其为元朝间谍,幽禁于伊豆的修善寺。但是不久冰得知一山是禅林首屈一指的高僧大德,遂招至镰仓,迎请住持建长、圆觉、净智等寺,梦窗即师事一山。
  梦窗随一山参禅问道,兼修诸般学问,耳闻目染,受益颇深。一山汲取唐代名笔颜真卿的书风,尤擅草书,在日本书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梦窗也有许多草书杰作传世。
  随一山参学期间,梦窗醒悟到:自己所学的只是语言、文字;佛典经文不过是指月之指,祖师的语言也不过是敲门砖,自己还没有丢掉砖头。想到这里,他把集存的笔记等等都拿出来烧掉,然后追问其师:“请师父慈悲垂示,该当如何?”可是师父却说:“我宗无言语,亦无予人之一法。”被顶撞回来。
  此后,梦窗慕佛国国师高峰显日的道风,赴镰仓万寿寺向显日参问。高峰显日是后嵯峨天皇的皇子,是东渡来日的佛光国师无学祖师的法嗣,高雅清逸,慕其德而参禅问道者颇多。
  梦窗入室后,显日即问:
  “说说圆觉和尚(一山)示予你何等佛法大意。”
  “和尚说,吾宗无言无语,亦无予人之一法。”
  闻此,显日大喝一声:“那你当时为何不说和尚漏逗(年老昏聩)不少呀!”
  听了显日一喝,梦窗当下就突然精神振作。梦窗辞别显日,转赴奥州白鸟,闲居内草山中,养精蓄锐。第二年,嘉元三年二月,出内草山,又转往常陆的国臼庭闲居。是年五月的一天,半夜会功完毕上床就寝时,从倾斜的床上栽了下来。就在那一瞬间,迄今为止的一切疑惑,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体验到了痛快彻悟的境界。于是作偈曰:
  多年掘地觅青天,
  添得重重碍膺物。
  一夜暗中扬碌砖,
  等闲击碎虚空骨。
  意思是“长久以来,向天求,向地觅地努力方向全错了。反而得到了一大堆废物,昨夜黑暗中遇上大风,都被吹跑了,骨髓也四飞八散”。烦恼妄想被彻底打破了。后来,德治二年,显日再往万寿寺的时候,梦窗也随师前往,而后嗣其法,获佛光国师所传法衣,这时梦窗三十三岁。
  在显日身旁辅仁不久,延庆元年(1308)重返甲斐,结龙山庵闲居。在这一时期,梦窗的名声逐渐提高,慕名而来随之修行者不断。但是梦窗生来习惯隐遁蛰居,不喜好杂聚群居,愿意独自静静地长养圣胎,与深山幽谷的大自然为友,静静地安度一生。
  但这是越来越做不到的了。结龙山庵闲居的翌年,又在美浓国长濑山结被后世称为虎溪山永保寺的草庵。正和五年又移锡建成于揖斐的钓月庵,第二年又回到京都北山庵居。就这样,为了避开慕其名声而来的参访者,不断迁移居所。
  后来,在土佐的五台山下创建吸江庵隐居,因无法拒绝北条高石的母亲、觉海夫人的盛情邀请,入主镰仓的胜荣寺。不久,又在三浦的横洲创建泊船庵隐居。元亨三年(1323)入上总的退耕庵隐居。
  正中二年(1325)梦窗五十一岁时,根据醍醐天皇再三的敕命住持南禅寺。这时,其高风亮节已闻名全国,远近道俗慕名去集而来,现实生活和梦窗的理想生活相距太远了。但是梦窗疏石一派日益发展成长起来。
  梦窗曾作偈云:
  二十余年独掩关,
  使符哪得到青山。
  莫将锁末人间事,
  换我一生林下闲。
  偈的大意是:“二十余年里,独自掩闭家门,有何秘得,都入于青山,不要用人间琐事来束缚我,我一生都想过闲静的生活。”
  应后醍醐天皇再三邀请住持面禅寺的时候,有一次元翁和尚问梦窗:“你修行过来的二十余年,转来转去变了十余个地方,这是遵循释迦佛祖‘比丘(僧)止住,莫逾三个月,若有人谤言此比丘动止不定,必当堕入泥梨(地狱)’的教诲而这样做的吗?”
  梦窗答道:
  “我倒不是为了尊守佛制而这样做的,实际上我是以大圆觉寺伽蓝为寄身,东去也罢西去也罢,都未曾一刻离开其中。即使多年止住一处的时候,也不是部在一床上打坐,有时去东司(便所),有时在庭前徘徊,还有时去山顶眺望,这怎么能说是动止不定呢。并且,因为动止未曾开原处,所以谈不上别处还有我身。如果把有限之情转化,而去无边之境去游玩,又有何可怪呢。”
  当然不是梦窗不肯止住大寺名刹,而是世人不肯放过他。嘉历元年他去伊势善应寺开山住持,第二年,应执权北条高时之请在镰仓的净智寺暂度一夏,八月又去瑞泉寺开山主法。元德元年,依长老们的恳请入圆觉寺,未用一年时间就复兴了荒废已极的圆觉寺。翌年入甲斐,创建了牧之庄的惠林寺。
  元弘三年,依后醍醐天皇的敕命,在嵯峨的大堰川畔、龟山法皇的离宫处,为吊唁第二皇子世良亲皇的菩提而创建了灵龟山临川寺,并开山住持。是年,天皇执弟子之礼,拜梦窗为师,梦窗之号遂为国师号。当年十月再住南禅寺。
  延元元年(1336)“建武中兴”受挫,天皇迁至吉野。梦窗立即辞去南禅寺法座返回临川寺,一心祈祷圣运再兴。延元四年,将西山的西方寺复兴,改称西芳寺,并建无缝寺(供养塔),还建塔了水墨画式的庭园。这个庭园在日本庭园史上引人注目,成为后世枯山水庭园之滥觞。
  是年秋天,天皇左手持《法会经》,右手握剑,留下“纵然身埋南山(吉野)之苔,魂魄永望北阙之空”的遗言,在失意中薨去。
  足利尊氏、直义兄弟,恐惧天皇的怨灵作祟赕了镇魂,将嵯峨的龟山殿改建为寺,称灵龟山历应寺,恳请梦窗开山住持,国师借口:“已有禅寺临川寺寄身,婉言拒绝了。
  梦窗辞退了开山,再加上天台宗的比睿山僧众反对,历应寺的建造很不顺利。但是历应四年夏,由于梦窗许诺了住持历应寺,工程逐渐由难转顺。七月二十二日,光严上皇奖历应寺改为灵龟山天龙资圣禅寺。另外为了筹措营造天龙寺的资金,决定派遣贸易船前往中国。翌年,即康永元年秋,两艘般出帆,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天龙寺船”。
  天龙寺般舶来大量财宝、墨迹、绘画等,现在都被指定为国宝或重要文物,受到珍藏。从中国最大的青瓷产地——龙泉窑舶来的青瓷被称为“天龙寺青瓷”,素为藏家珍重。这些宝贵的舶来品成为孕育日后五山文化的“土壤”,这是毋庸赘言的了。
  因此,康永四的,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那样,天龙寺顺利落成,法会功德圆满。
  担任导师的梦窗国师,在落庆法会的法语中,概述了营造天龙寺的意义。
  国师先后向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焚香,恭为后醍醐天皇奉庄严觉果,然后断然地说:“元弘以来,天下大乱,不仅战场兵士多数命殒,被害者旁及鸟兽草木,神社佛阁权力高楼以至贫民贱家,为兵火所焚,或遭贼徒破坏,惨状无数。此诚悉为积劫业债之所然,而业债这因由,仅系一念无明之所感。”又说:“兹有尊氏、直义兄弟,自怀惭愧,欲谢罪僭尤,故思营造天龙寺云云。”
  就这样清楚地点出来:尊氏、直义兄弟,对自己元弘以来的“一念无明”造成的业债感到惭愧,想对其过失表示忏悔。对当世的统治者——尊氏兄弟,作出如此鲜明的评价,表现了梦窗的高尚品格。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元弘之乱”。
  元亨元年十一月,后宇多上皇的院政废止后,后醍醐天皇为首的皇家重掌朝政。居于镰仓的北条高时乘朝政暗愚产生失策之际,发动宫廷政变。事以,后醍醐天皇的近侍,日野资朝被流放佐度。随着皇太子邦良亲王的死去,以及太子之事,朝廷对慕府日益不满,便乘安东氏叛乱之机,策划讨慕这计,但由于吉田定房告密,天皇在元弘元年八月,奉三种神器逃入竺置山中。北条氏又立光严天皇,并攻陷竺置山,将后醍醐天皇流放到隐岐岛。这就是世称的元弘这乱。从此,南北两朝鼎立对峙,战乱连绵不断。
  梦窗对反复出现的对立,总是不断力图向和解方向引导。大概正因为如此,又承担起曾一度辞退了的天龙寺开山之职。在大法语中还提到:“奉圣旨(天皇的御意)于扶桑国(日本)中每州建一寺一塔,广为元弘以来的战争死伤者、一切魂仪资荐觉路。”这个在全国六十六国中建立安国寺和利生塔的设想,实际是后醍醐天皇左迁吉野以来,梦窗的夙愿。
  平素喜好隐遁蛰居的梦窗国师,转而接近权门。其目的一定是为了早日消除、终止南北两朝的对立和元弘以来的连绵战乱。梦窗生前终于未能实现夙愿。梦窗的高弟春屋妙葩和足利尊氏的孙子义满携手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使元弘以来南北对峙六十年的局面以和解告终。梦窗的和平夙愿总算实现了。
  寂室元光——“空花结空子”

  这忆经中十几年前的旧事了,当时我作为先师大象窟的伴僧,出席了一个茶会。茶席上的一幅书法挂轴吸引了我。看着这幅书法,就像感到电击了一样。当时我不过是挂单禅寺的一介云水小僧,对茶道一窃不通。但是当时经常接触字画,耳濡目染,不久即领悟了茶室字画的真髓。当年那幅书法佳作使我难以忘怀。
  那幅字是寂室元光(1290-1367)写的“无常迅速”。从那时起,我对寂室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担任了寺院住持,依师命修习茶道“表千家”之后,不仅这种感觉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无常迅速”所具有的意义,越来越深入我的思想,因此,我觉得非常幸运。我与茶道的因缘,就是这样始于与寂室的邂逅的。
  寂室,正应三年(1290)五月十五日生于美作(冈山)高田的望族藤原之家,幼名高丽房。
  十三岁时出家,入东福寺无为和尚之门。十五岁受戒,十六岁时下镰仓入禅兴寺,从约翁德俭参学。约翁幼时是镰仓路旁的弃子,中国来日的禅僧、建长寺开山兰溪道隆见其骨貌奇特,收养入寺,殷殷施教。后渡中国,历参育王山的寂窗有照、天童山的石帆惟衍等诸多名僧后归国,返道隆处嗣法,是禅林屈指可数的名僧。
  德治元年(1306)约翁诏移锡京都建仁寺,寂室也随往侍奉,不断参研。一日,因向其师讨教“末期”之意,挨了约一拳,当即大悟,受师印可。
  其间,他往来于镰仓、京都之间,历参东明惠日、一山一宁等中国名衲,逐渐萌生了渡元求法习禅之志。平素从师父约翁那里肯定也不断听到有关中国禅及风土人情的介绍。客观环境的巨大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渡海西行的志向。
  元应二年(1320)正月,终于与可翁宗然、钝翁俊待一同入茂、清拙正澄、灵石如芝、绝学世诚、无见先睹、断崖了义等。不过他的主要目的乃是参见天目山的中峰明本。
  归国后,寂室整理记录了当时随中峰参禅的感激情怀。那是初参中峰三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大元延祐庚申(七年)冬,与然可翁、俊钝庵同登天目山,拜谒幻住(中峰)。时雪满千岩,一庵阒尔,吾等三辈,排列侍立,似于少室峰前亲参鼻祖(达摩大师)。……呜呼,屈指既无三十有七矣,惟如一日。”
  中峰明本生于钱塘,幼参西天目山狮子岩的高峰原妙,后嗣其法,云游艺机诸方,或于般中;或起居于庵室,自称为“幻住”。延祐五年,即寂室拜师参禅的两年前,仁宗及英宗皇帝曾先后请其住持名山大寺,均被勘回绝,矢志不渝。因此世人称中峰为“江南古佛”。
  但是,仁宗曾赐中峰“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号,文宗也追赐“智觉禅师”谥号,五年后又加赐“普觉国师”谥号,足可见中峰禅师的高风亮节。当年日本有许多禅僧渡海西行求学问禅,大都涉足杭州、明州等南方的名山大寺,但是天目山中峰禅师门下是必参之处。
  顺便说一下,我国茶道所用的茶碗,大多为福建省建窑,或河北省定窑、河南省南窑烧制的茶碗。这类茶碗都是由镰至室町时代,渡海西行留学的禅僧携带回来的。所以称为“天目茶碗”。很多佳品流传至今,为茶为珍重。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稀世至宝。
  当然,这类茶碗不都是从中峰所驻锡的天目山带回来的,大部分是留学禅僧在中国各地禅院生活时使用,归国时携带回来的。但之所以被统称为“天目山”,当然是因为很多留学僧仰慕中峰的高风亮节,纷纷拜师入门,参禅问道的缘故。当时世称“文章第一宋景濂,佛法中兴本中峰”。无隐元晦、古先印元也曾参拜中峰并嗣其法。
  中峰的书法是柳叶体,亦被称为“竹笺书”,独特的书体宛如嫩笔,在书法史上独放异彩。日本的留学僧都把中峰明本看做是禅僧的理想楷模而憧憬、追求。因此中峰的嗣法者纷纷在日本各地创立天目山。业海本净建甲州的天目山栖云寺,成为武田氏的菩提寺。远溪祖佑在但马建天目山高源寺,复庵宗已在常陆建成天目山法云寺,无隐元晦在南禅寺建幻住庵。
  且说寂室,投中峰门下参禅问道,颇有所得,终生无限仰慕中峰门风。辞别中峰后,游历各地各山大寺,遍访禅林高僧大德,其中有许多位是后来东渡来日,迁化异国他乡的名衲。但是寂室始终私淑中峰禅风。中峰于至治三年(1323)八月一日迁化。其后四年间,寂室历访各地后,嘉历元年,与无隐元晦同船归国。在中国实际参禅生活了七年。
  归国后,其道业大进。建武元年(1334)应备后吉津的平居士之请开山住持永德寺,但由于其厌烦世俗的喧嚣,辗转云游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以及近江、美浓等处,韬晦隐遁二十五年,这是在切身体验中峰所行的“幻住”之佳境吧。
  止驻出石金藏寺时曾留有一偈。
  风搅飞泉送冷声,
  前峰月上竹窗明。
  老来殊觉山中好,
  死在岩根骨也清。
  我想这是寂室心灵深处传出的名句。
  但是,寂室的道声日益高涨。
  康安元年(1316)应近江国守、佐佐木氏赖之请开山住持永源寺。
  佐佐木氏赖是南北朝时代的武将,在多次会战中武功卓著,并与天龙寺的梦窗派交往过从甚密,曾捐巨资,援助天龙寺开版印经事业。延文三年出版了《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贞治三年出版了《五灯会元》十卷,康历无报出版了《大般若经》六百卷等,是虔诚的禅宗皈依者。
  由于氏赖的热心招请,寂室移锡湖东高野之地,领略了当地风光后,决定止住永居。这肯定是因为他脑海中镌刻着在临安县中蜂止住的白雪皑皑的天目山的缘故吧。因此,在瑞石山建立了永源寺。寂室一生未曾涉足驻锡五山、十刹等名山大寺,而是时刻怀念曾经游历参学过的天目山的山山水水,所以在深山幽谷创建了永源道场。
  仰慕他的高德而入门皈依者曾多达两千余人。虽屡次有五山等巨刹盛请,均未接受。还有信徒捐助田地,而寂室担心接受庄园,迎合俗门,必将导致宗门衰颓,所以严词回绝。但对登门来访的亲友、故知、弟子等,多以诗文、书函等亲切相待。由此可知寂室的慈祥、尊严相具的禅风。永源寺开创七年后的贞治六年(1367),已知迁化在即的寂室遗诫示众。
  余溘然之后,宜须林下晦迹,火种刀耕,图终一生,是乃吾佛最后慈训。切莫留遗骸以使人见之,掩土叠石,是诵首楞严咒一遍而已。然后把熊原还于太守,以茅庵付与高野父老等。父老若有因辞意,汝等作安禅辨道之所在亦可。余无复可言。
  最后留下遗偈。
  永源寺后有青山,前有清流,是一处天然开悟的境地。释迦佛祖入灭时草木枯萎,若白鹤之林;而达摩大师仅熊耳山的棺中留下草履一只,回归天竺。这不都是空花结空子么?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在追求幻影而异想天开呢?让我们舍弃虚无飘渺的幻想,立足于屋后青山,栏高流水,立足于广袤的大自然吧!
  我体会到,寂室书法的高妙即在于此。那白雪皑皑的天目山,五彩缤纷的永源红叶;寂室超越世俗,而于大自然中实践禅宗法门。由此而陶冶形成高风亮节,跃进然于其书法杰作的字里行间。
  寂室曾以天目山中峰和尚作为宗教者的理想形象而孜孜追求。今天,我们应当努力追求正在被逐渐忘却,而为寂室所具有的宗教者的理想姿态。
  绝海中津——五山文学的巨匠

  昭和三十九年(1964),鹿苑寺慈海长老在本山相国寺开堂晋山之际,我奉先师枥堂老师之命,全权操办庆祝茶会。当时,我特意挑选了绝海中津(1336-1405)所书“悟无好恶”的条幅,挂于茶室。
  实际上,我早就知道这幅字,并一直想要亲眼看一看,但还一次没有见过。因此,遇到这绝好机会,当即选择了这幅字。
  果然,这幅字成了当日来客的话题,茶会大获成功。这幅杰作,使第个过目者不能不为之动心,交口称赞。
  “悟无好恶”一语,出自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之后第三代祖师、僧璨鉴智禅师所撰《信心铭》。
  人人都有心,迷惘之心、觉悟之心,皆为同样之心。《信心铭》则具体、高度地咏赞了人心应持的本来状态。从“至道无交互而起,感情对立相悖。但是,如果自己的本心自觉得悟,就无所谓好与恶了”。我们平素时常被好恶的对立感情左右而陷入迷惘,“悟无好恶”引导人们超越这种相对的世界,进入寂静、理想的世界,实在是一幅杰作。
  绝海和义堂同被称为五山文学的双璧,他没有像师兄义堂那样留下了《空华日用工夫集》那种日记,但是义堂的《空华日工集》在记述自身传记的同时,也对师弟绝海作了详尽的记录。
  下面根据绝海寂后的十八年左右祈所撰的《翊圣国师年谱》及《空华日工集》等追寻一下他的一生。
  绝海于建成武三年(1336)十一月十三日生于土佐国津野,和师兄义堂是同乡,这也是份奇缘。
  贞和四年(1348)十三岁时,带发入天龙寺僧籍,从当时已经隐栖西芳寺(苔寺)的梦窗国师参禅问道。某一明月当空的夜晚,因高声读书被师父梦窗听邮,喊来试了一试。绝海合上书本暗诵起来,书声琅琅动听。”并劝道:“回天龙寺专心学习吧,不要在这里当小佣人,荒废自己。”
  但是这个少年果断地说:“见性成化怎么能从书本上、学问上悟得呢?我就希望在师父的身旁担任杂役。”听了这话,师父非常感动。月光映照青苔,少年绝海高昂的童声逐渐消失在清澈夜空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眼前,。绝海和梦窗国师的相会就这样开始了。当然,师兄义堂也同门共参。
  观应元年,十五岁时剃发后,依旧在西芳寺服侍梦窗。某日,梦窗讲解《圆觉经》,弟子们争论纷纷,僵持不下,绝海重述了国师讲义的要旨,一字不差,了如指掌。梦窗闻之异常喜悦地说:“日后他将是临济宗汴的栋梁。”
  文和二年(1353)十八岁时,入东建仁寺,师事龙山德见,日夜参禅问道不息。师兄义堂周信已先于他来此。
  龙山二十二岁时渡往中国,在华滞留四十四年,是奉官命再兴废寺的名匠。绝海在龙山门下修生十二年,道业日精。
  贞治三年(1364)二十九岁时,下镰仓南阳寺参访师兄义堂,随后入建成长寺青山法兄处辅助教化。
  不久,绝海发愿欲往自己魂牵梦绕、其师也曾留学四十四年的中国留学参禅。绝海的师兄义堂也曾发愿西行,但终于实现,绝海的愿望中也包含着师兄的嘱托吧。
  应安元年(1368)三十三岁时,绝海与后来成为春屋妙葩法嗣的汝霖良佐同般渡往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的洪武元年。二月,绝海在浙江省宁波港上陆,北上南宋故都、五山名刹等名山大寺众多的杭州,入五山第二位的北山景德灵隐寺,先从清远渭公,又从用贞良公参学。同时历参江南一带名刹,上中天竺寺,参见了季谭宗泐。
  季谭号全室,是明代禅文学的巨匠,义堂《空华日工集》中收录着季谭宗泐洪武九年二月五日寄来的诗。绝海由于参见了季谭,才得以成为后世诗文泰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