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灵岩山寺的风貌
苏州灵岩山寺的风貌
苏龙
位于苏州古城西的灵岩山寺,它跟中国许多千年古刹一样,都有着漫长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吴越时代。据史书《吴越春秋》的记载:灵岩山寺原是吴国宫庭内的御花园,昔日越国美人西施来到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为了讨好这位绝代佳丽的欢心,决定在风景怡人的灵岩山为她修建了一座辉煌壮丽的宫殿,取名为“馆娃宫”。时至今日,灵岩山的优美胜景,仍离不开这段历史事件而为说。它的风貌,标志着文化遗产精神的生动写照,同时也孕育着千年古刹的独特气象。
灵岩山寺建筑规模宏伟,风格古朴典雅,布局整饬,大殿等主要建筑具在一条中轴线上,客堂等附属建筑则置横轴线上,整体以回廊贯通,组成一个群体。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交相映辉,虚实相间,错落有方,显示了江南丛林古刹的独有特色。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为塔院,有多宝佛塔、智积殿、钟楼等;西为花园,有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梳妆台等吴宫遗迹。寺内的东院别具特色,有座名为“多宝佛塔”依崖而立,绿阴扶持,宛如一堆碧玉。这座塔楼曾在南宋绍兴年间重建,风格迥异,八角七层的塔身木檐,尤见古朴壮丽,底层绕有外廊,气派雄伟。历经人间沧桑秋月春风的千年古塔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更显得凝重壮观,晚风过处,塔铃叮当作响,似在告慰历代高僧的在天亡灵,又似在向海内外赤子致谢。凌空高耸的多宝佛塔,通体重彩辉辉,高大宏伟,与邻近的钟楼相呼应,成为吴中名胜灵岩山的明显标志。灵岩山是以奇石得名而来,素有十八奇石之说,这就是:灵芝石、石马、石鼓、石龟、石射棚、披云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头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献花岩、袈裟石、犹儿石、出洞龙和升罗石。此等自然建构塑造了一幅绚丽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灵岩山的历史文化遗迹,颇见丰富,现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景观,有的鲜为人知。寺内许多碑刻遗产,规模堪可媲美其他大江南北古刹,其中被誉为镇寺之宝的,莫过于唐寅撰书的《落花诗》,潇绚丽的风韵,令人怡悦不已!
近代净土宗龙象印光大师与灵岩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半山腰的“印公塔院”,是灵岩山的著名景点。堂前挂着印光大师的三幅佛语,堪称当今修学的无上法宝,其中有云:“‘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弘扬净土法门的道场,灵岩山寺无疑是担当很重要的角色,目前该寺的住持是明学法师,对净土法门和灵岩道风,都很悉心推展,他还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和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泽袜教界,四众皈依,堪称佛门大德。
松风梵呗,是苏州灵岩山寺的壮丽写照,历代佛门文人都在这里留下可贵的足迹。灵岩山寺是净土修学的古刹,它揭现的可贵意义,固然离不开其道风。印光大师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虽是印光大师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 然至今来看,仍具有特殊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十方丛林的清净稳定与海众的安和。所以,在1981年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明学法师仍将印祖这五条规约放在首位,并坚持实行。这可谓是净土灵岩山寺的风貌矣!
灵岩山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站在山脚望灵岩,怪石嶙峋满山黛。登上山腰看灵岩,松柏蔽日山路回。攀上山顶放眼望,水天一色湖光澹。灵岩山的一石一水几乎都与西施有关,事隔二千五百多年,许多遗迹至今尚在,并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后人行游灵岩,凭吊遗迹,都不免感慨系之。历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苏舜钦、高启、文征明、沈德潜、尤侗等,都曾登临灵岩,写下了怀古的诗篇。清代康熙玄烨、乾隆弘历二帝曾九次临幸灵岩,并在山顶筑起行宫,吟诗联句,敕赐经像,御书匾额。山寺头山门西墙上砌有刻着乾隆登灵岩诗的御碑。1962年,邓拓南游姑苏登灵岩访古寺,意兴勃发,欣然为《梅花图》题诗。1981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到灵岩山寺视察,题写《灵岩山寺》正门门额。
1982年,灵岩山寺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撰写于2003年8月 7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