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殊菩萨为何有黑人
唐代文殊菩萨为何有黑人
作者:王文元
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和佛陀、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在佛教艺术中文殊菩萨的变化与骑狮相关联。在许多佛教寺院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与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对称出现在释迦如来佛的左右两侧,这组图像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华严三圣”,也有人称之为“释迦三尊像”。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文殊菩萨最早并不是骑狮的。那么骑狮的文殊图象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它起源于何时?在唐代的文殊菩萨的骑狮图中牵狮人为何是黑人?
近日,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迄今为止最丰富、最全面的文殊菩萨研究专著《文殊菩萨图象学研究》。这本书是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孙晓岗先生长期致力于图象比较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孙晓岗先生曾在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佛教美术和石窟的考古研究工作。他揭开了骑狮文殊菩萨图像中的诸多谜团。
1、骑狮文殊菩萨的图像有黑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古国,是世界上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宗教之一。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时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接触与融合,最终被中国社会接纳,从此,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逐渐向本土化转变,骑狮文殊菩萨图像的出现其实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在另一个方面,随着佛教中国本土化情况的加深,文殊骑狮菩萨图也进一步发生着变化。《文殊菩萨图象学研究》从现存的佛教壁画雕塑雕刻入手,全面梳理了文殊菩萨图像的流变过程。
2007年9月25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书的责任编辑、甘肃美术出版社的杨继军先生,据他介绍:《文殊菩萨图象学研究》一书从常人没有关注过的角度,对流传全世界各地的文殊菩萨图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我国目前关于文殊菩萨最全面、最系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此也给我们揭开了关于文殊菩萨的许多独特现象。
采访中杨继军先生说,很多人都知道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的,但是人们并不知道早期的文殊菩萨牵狮人竟然是一个黑人(唐人所说的昆仑奴)。
2、骑狮文殊菩萨———中国人的创造
据记载,关于骑狮文殊菩萨的图象现存最早的要算东魏时的骑狮文殊画像。东晋佛驮跋佗罗翻译的六十卷《华严经》卷四中第一次有了文殊狮子座的记述。
而在这之前的文殊菩萨是不骑狮子的。北齐时狮子被指定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为何骑狮子呢?原来我国早期佛教造像碑、雕刻和石窟寺壁画中,佛座的下方或两侧有许多双狮形象,其中的敦煌275窟的主尊两侧最具有代表性。研究发现,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文殊菩萨的狮子也在逐渐变大,最终变成了胁侍菩萨台座。而菩萨的形象则是从佛教中的佛传图“夜半逾城”演变而来。同时,文殊菩萨处于众菩萨之首,狮子是万兽之王,文殊菩萨骑狮子也同身份相一致。
孙晓岗先生通过对大量早期文殊菩萨图像的比较,弄清楚了这一流变过程。孙晓岗先生认为:骑狮文殊菩萨像出现在北朝后期,也就是说在北齐时狮子被指定为文殊菩萨的坐骑。由此可见,骑狮文殊菩萨的造像是在中国创造发展出来的佛教艺术题材。
3、黑人来自中南半岛
文殊又己称为文殊师利或曼殊宝利的略称,亦称妙吉祥、妙德等,佛教大乘菩萨。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专司“理德”的德右胁侍普贤并称,被中国佛教尊为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山西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
“敦煌莫高窟148窟建造于778年之前,该窟的骑狮文殊菩萨像中狮子驭者为上身半裸,皮肤黑色、卷发,为西域风格的昆仑奴的形象。”这是早期骑狮子的文殊菩萨的代表作品。
据了解,昆仑是古国名专指。中国唐代前后,在今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当时上述地域内较大的国家有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昆仑国,在爪哇岛的河陵国,此外在大小昆仑国(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昆仑奴是古代指来自中南半岛及南洋诸岛的奴仆。唐人有诗云:“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可见昆仑奴是黑人无疑。在隋唐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外交流非常频繁,大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各个地方。他们依靠着自己见多识广、善于畜牧的优势,为丝绸之路上的客商提供服务。早在汉代就有胡人牵驼图出现,到了隋唐时,墓葬出土的陶俑中,少数民族形象的牵马、牵骆驼、牵牛图已经普遍出现。昆仑奴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狮子原产于非洲,自然也和黑人关系密切,因而对文殊菩萨前的昆仑奴更多的人认为,其可能是来自非洲的黑人。这说明当时从国外引进黑人奴隶作为奴仆已经非常普遍。
到五代时期昆仑奴的形象又变成了于阗图王。这表明当时曹元忠的归义军政权,对于阗采取了礼让的态度,这也就是敦煌佛教艺术中出现于阗王的原因。
4、山岳佛教的形成
就诸菩萨中信仰和圣地的形成来说,文殊菩萨是最早的一个。这主要是文殊菩萨的多种性格,以及五台山的自然环境、灵异和五台山佛教所起的作用。
唐末到宋代,五台山佛教非常盛行,文殊信仰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主流,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佛教由都市转向山岳。同时,在唐武宗会昌废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佛教开始由都市逐渐转向山岳,也是中国山岳佛教形成的标志。后来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南移,反被后成立的补陀罗山(普陀山)观音圣地所取代。这就是文殊信仰为什么被观音信仰所取代。
山岳佛教对中国的佛教发展有何影响?孙晓岗博士在其专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中作出了全面解答。他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从时间上对文殊菩萨图像的演变进行分析,勾勒出各地域间佛教艺术的传播路线。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文殊信仰盛行之时自然也成为人们崇拜的圣地。这就是为何在莫高窟61窟有五台山的形象。61窟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其夫人翟氏所开,因其主要供奉文殊菩萨而称为文殊堂。该窟正壁绘出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图。民间艺人用画塑结合的方式,把佛教圣地五台山,从华北再现到西陲的另一个佛教圣地———敦煌莫高窟,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曹氏小政权的“祈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地处西陲的善男信女就近“巡礼”。由此,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山岳佛教的巨大影响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