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亚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
  王亚荣
  大荐福寺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三月,位于长安城内开化坊的南半部。初名“大献福寺”,后武则天改名。中宗景龙中(707—709),在南对面安仁坊的西北隅,为该寺修了一座佛塔,即小雁塔。大荐福寺是唐长安一座很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但仔细检索有关典籍,发现这座名寺的建造和兴盛的主要原因与“周、唐革命”有关,即与武则天的改唐为周和唐中宗的复周为唐有直接的关系。
  一、武周的建立与大荐福寺建造
  大荐福寺诞生于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背景中。
  关于大荐福寺的建造原因,史籍一般都记为:“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敕为高宗立为献福寺。”即唐高宗去世后,睿宗李旦为其父祈求冥福所建。为先皇造佛寺追福,各朝各代都不乏其例。远的不说,近的就有隋炀帝为其父在长安和平坊、永阳坊两坊之西建大禅定寺,唐初改名总持寺。唐太宗为给太后追福,在真安坊建弘福寺、在武功建慈德寺;为给高祖追福,在终南山建龙田寺,并将城内通义坊高祖旧宅通义宫改建为兴圣寺。唐高宗李治为给亡母追福,还在春宫时就在晋昌坊建了大慈恩寺。问题是,大荐福寺虽然名义上是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即位之初敕令建造,但考察这时的历史,李旦当时被迫居于别殿,处于丝毫无权的境地。太后武则天独揽大权,临朝称制,帝位形同虚设。事实上,建造大荐福寺的主意以及敕令的颁发都是武则天所为。其目的,却是为了打击和削弱李家王朝。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对朝廷权力的争夺。这些争夺,主要集中在武则天母子之间。则天有四子:长子弘,因触怒则天,母子失和,四年后,李弘郁郁而终。则天第二子李贤为太子,但在权力之争中又与母亲失和,则天废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高宗去世,李显即位,又被废为庐陵王,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在废李显、立李旦的同时,则天一不做二不休,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赴巴州(今四川巴中),将流放在那里的第二子李贤逼死。另一方面,又以睿宗的名义,下令为去世百日的高宗建造大献福寺追福,选中的寺址就是开化坊南半部的一片宅园。为什么会选中这里?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里正是刚被废的李显的王府。显然,武则天不希望这个既是她的儿子,又是她的政治对头再回长安。
  这些都是高宗死后三个多月内发生的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则天为自己登帝位扫平了内宫的障碍。尤其是大献福寺的建造,是颇有心机的一步棋。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舆论上可收崇扬孝道的赞誉,客观上却是将政治对头连根铲除的手法。
  除了打击李唐王室的势力外,建造大荐福寺还有另一层动机,就是争取佛教势力的支持。
  首先,武则天与佛教势力都有改变地位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的利益关系。经过北周武帝的禁佛后,代周自立的隋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兴佛教;人唐,李唐王朝采取了抑制政策。武德八年(肋),高祖李渊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太宗李世民继承了这个政策,令“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高宗李治也是这样,强调老君道教,“朕自本系”。因此,日益强大的佛教势力一直不满,争取平等的活动没有停止过。
  其次,尽管朝廷抑制,实际上佛教势力的影响还在扩大,有时连太宗和高宗也不得不让步。例如,为穆太后造弘福寺后,太宗亲自主持寺院开光典礼,自点佛睛,对众僧道:“朕比以老子居左,师等不有怨乎?……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释、李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即为胜耶?朕以宗承柱下,且将老子居先植福,归心投诚。自别比来,檀舍佥向释门,凡所修葺,具为佛寺。诸法师等,知朕意焉。”又如,高宗时,为了提高皇权地位,龙朔三年(662)下了《制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今欲令道士、女冠、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详议奏闻。”老子道教是李唐王室的“本系”,所以“道士、女冠”的致拜不存在大问题,敕令主要是针对佛教的。敕令尽管词义委婉,“或恐爽其恒情”,但颁发以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佛教僧俗弟子四处呼吁,群起谏诤,诣阙请愿。朝廷一时难以决断,便下令在中台都堂大集文武群臣九品以上者千余人,专门讨论。出乎意外的是,拥护出家人致拜君亲政策的官员有354位,而反对的竟有539人之多。这样,高宗只好下了《停沙门拜君诏),承认皇权失败。从这两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长安佛教势力的影响确实是比较大的。这些事情的经过,也都是武则天所亲历。
  武则天能与佛教势力取得共识的最后一点是,多年以来,彼此之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则天幼年父亲去世,母亲杨氏领着则天姐妹三个生活,备受艰难。杨氏信佛,不能不对则天有所影响。太宗去世后,依例,则天与所有未生育过的女官人寺为尼。这段生活也给她的思想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客观上,在儒释道三教中,儒教不可能拥戴则天“篡逆”,道教又是李唐的“本系”,也只有佛教势力有争取的可能性。则天发迹以后常说:“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朕爰自幼龄,归心彼岸”。这些话,一半是拉拢,一半也是实情。
  高宗显庆元年(656)五月,玄奘患病,遣御医诊治。玄奘在病中特意嘱御医转奏两件事。一件就是有关佛教地位的事;另一件就是希望停止用俗法勘问出家人。因为,佛教内部有自己的戒律之法。玄奘是太宗、高宗父子最为敬重的人,但高宗答应了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断然拒绝,坚持老先、次孔、末释的政策。就在这同时,则天怀孕,去问玄奘。玄奘云当生男,母子平安。十一月,则天果然产一子,又特别请玄奘为小皇子剃发受戒,并起了个法名,叫“佛光王”,丝毫不理会什么老子道教的“本系”。高宗与则天对佛教态度的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出于共同的利益,佛教势力对武则天夺权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敕令全国:“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同时,改大献福寺为“大荐福寺”,亲自以飞白书书写寺额。
  二、唐中宗复唐与大荐福寺的重修
  唐中宗李显,就是那位刚生下不久便请玄奘剃发受戒的“佛光王”。
  文明元年(684)三月,在李显的王府建大荐福寺,李显被幽禁他处。五月,李显被押赴流放地。圣历元年(698)三月,被武则天释放回洛阳。李显整整被囚禁了14年。这14年,备历艰危,度日如年,每闻敕使至,常以为是“赐死”而惶恐欲自杀。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许是因为玄奘剃发受戒并为之祝福的因缘,李显顺时而趋,以念经拜佛寄托精神。他常念的是玄奘所翻译的《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这部经的内容是调整现世的利益,以秘密陀罗尼的途径与西方净土世界沟通。
  李显虽才能平庸,“心无远图”,但一回到政治中心,李氏集团便又重新聚集在一起。武周神龙元年(7跖)正月,李显第二次登上帝位,诏命全国,复周为唐,一切制度依高宗时代。武周王朝结束。
  虽然改朝换代,但佛教的影响反而更大。为纪念复唐成功,李显命天下各州各置佛寺一所,俱以“中兴”为名,为国祈福。为感谢佛祖的佑护,特别请义净三藏在内宫重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为表示虔诚,李显亲自人译场,担任义净的助手,“亲预法筵,手自笔受”。义净洛阳大福先寺毕功,李显仿太宗、高宗、则天故事,作《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在诛灭二张中,华严僧人法藏,“预识机兆,诚恳自衷,每有陈奏。奸回既殄,功效居多”,特下敕褒美。当然,李显也没有忘记他长安的“潜龙旧宅”大荐福寺,复位之初便敕令工部尚书张锡和名僧道岸重新大修。
  张锡,曾秘密参与起复李唐宗室,为中宗李显所重,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另一位负责大修荐福寺的道岸,是律宗高僧,承南山律衣钵,为道宣的再传弟子,常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龙兴寺传法,时号“大和尚”,见蔚于一方。李显闻其名,遣使征召人京,尊为菩萨戒师,亲率六宫供养。重新大修荐福寺,张锡与道岸同典斯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倍”,工程迅速完成,帝甚嘉之。
  大荐福寺修葺一新后,中宗李显率百官多次巡幸。旧地重游,恍如隔世,李显慨然赋诗,百僚奉和。
  寺院的三纲大德,由在诛灭二张中功劳卓著的法藏和督修寺宇的道岸等担任。同时,寺内别置翻经院,将在洛阳以义净三藏为主的国立译场迁入寺内。从此,大荐福寺成为长安众刹中影响最大的佛寺之一,中外高僧云集,称为义学重镇。特别是它的译场,中宗以后仍存留了相当长的时间。所译出的经本不但数量多,而且经律论三藏都有,质量也比较高。
  三、大荐福寺译场述略
  谈到大荐福寺,不能不述及它的译场。尽管寺院的建造和兴盛与周唐的政治变迁有关,但它的历史地位并非是因皇家寺院而著名,而是以它出色的译经事业、以“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纪念和颂扬的不是武则天和中宗李显,而是那些孜孜砣砣、焚膏油以继晷的翻译家和僧俗两界的学者。
  下面将大荐福寺的翻译活动作一概括性介绍。
  1、义净译场
  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历史上义净与玄奘齐名,都是德才兼备的大师级文化伟人。义净的经历和玄奘很相似,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去印度求法,学业大成。归国后在长安与洛阳译经传法,深受国人敬重,都被当朝封以“三藏”之号。这两人都有许多高质量的著作和译作传世,评价极高。不同的是两人专业,玄奘传法相唯识,义净传有部律。玄奘去印度走西方陆路;义净则南下经海途。此外,玄奘比义净年长35岁,活跃在唐太宗、高宗时代;义净稍后,活跃在则天、中宗和睿宗时代。两颗巨星此伏彼起,交相辉映。
  义净译场是大荐福寺历史上最重要的译场。其组织之严密和规格之高,在隋唐译经史上也不多见。
  义净译场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如下:
  译主:义净。
  证梵义:吐火罗僧人达磨末磨、中印度僧人拔
  弩。
  证梵文:罽宾僧达磨难陀。
  证梵本:东印度居士伊舍罗。
  读梵文:唐僧慧积,中印度居士李释伽、度颇多。
  证义:唐僧文纲、慧沼、利贞、思恒、爱同,新罗僧
  胜庄。
  笔受:唐僧玄伞、智积。
  证译:东印度居士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太子阿
  顺。
  次文润色: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
  立、中书侍郎赵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义、苏颋等,共20余人。
  监译: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右仆射苏国公许
  环。
  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李邕。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在隋唐两代的译经史上,这个译场有7个国家、地区的僧人与学者组成,国际性是最强的。它的特别意义还在于,译场的译主是中国人,而不是通常的由外国高僧担任。这也是义净能与玄奘并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自大荐福寺义净译场并奏行流通的经典,共有31部、106卷。义净在佛学上的本业是律学,所以他的译场代表作品也以律学经典为主,即7部根本说—切有部的律学典籍,共69卷。
  2、法藏的翻译事迹
  中国佛教史上同叫“法藏”的名僧最少有五位,其中大荐福寺就有两位。这里说的法藏,指的是担任过大荐福寺寺主的华严法藏。
  法藏(643—712),又称康藏、贤首国师、国一法师。本康居人,祖父长期侨居长安,因以康为姓。父名谥,赠左卫中郎将。法藏青年时在太白山和终南山研究佛学,但尚未出家。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去世,则天舍长安旧宅建太原寺,在道成、薄尘等名德联名推荐下,法藏得以剃度。此后,以华严之学为本业,恢弘师说,有很多著作问世,被后代尊为佛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
  法藏多次被敕封为“翻经大德”,人译场工作。在法藏的时代,先后有五位大译师活跃于两京,即中印度的地婆诃罗、实叉难陀,南印度菩提流志,吐火罗弥陀山和中国的义净。法藏在这五位译师的译场里都担任过重要的工作。按规定,各译场译出的经典以译主的名义奏行,流通的经本上一般也只署译主的名号。所以,法藏尽管作了很多工作,公认有很高的翻译水准,“本资西流,雅善梵言;生寓东华,精详汉字”,但他没开过译场,没担任过译主,因而大多汉译经本上没有他的名字。法藏在汉译(华严经)上有突出的贡献。汉译(华严经)有三种:晋译60卷本、唐译80卷本和40卷本。前两种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和唐实叉难陀译本,都是由法藏用梵本和译本对校补足后,才成为流通本流传至今。
  3、华严三藏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652—710),于阗(今新疆和田)人,唐代著名译师。曾两次来中原译经传法,最后于大荐福寺去世。朝廷敕令在长安开远门外的古燃灯台进行火葬,葬事官供。敕使哥舒道元奉送实叉难陀骨灰回于阗。长安人在燃灯台处建七级宝塔一座,以缅怀实叉难陀功绩,名“华严三藏塔”。
  唐中宗景龙四年(708),朝廷二次派使臣远赴西域,召请实叉难陀。实叉难陀与使臣至长安时,中宗率百官亲迎于开远门外,京城各寺备诸幢幡迎接,请实叉难陀与使臣乘青象人城,直趋大荐福寺安置。可惜的是,实叉难陀不久患了急病,十一月十二日遽然离世,译场还未来得及开展多少工作o
  4、金刚智的密法译传
  金刚智(669—741),按照圆照的《金刚智塔铭》记载,本是中天竺国刹利王伊那株摩的第三子。开元七年(719),南天竺国王遣使臣米准那将军人唐通好,与金刚智经海路到了广州。次年,金刚智被迎至洛阳,受到玄宗热情款待。从此,金刚智来往于两京地区,译传密法。
  金刚智入唐后,在京城与另一位三年前来的善无畏相见。这两位都是印度的密教高僧,是首先在中土译传印度正纯密法的译师,与他们的弟子不空一起,被尊为“开元三大士”。金刚智传金刚界密法,边翻译,边建曼荼罗道场灌顶授法。另外还有一位人室弟子,就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一行也是译场的助手,还写了许多著作阐扬密法。这些大师都在大荐福寺设过译场,也设过曼荼罗灌顶道场,译出(观自在如意轮秘密瑜珈法要》、《金刚顶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等。
  大荐福寺作为一所唐代的皇室佛寺,如果没有文化遗产,那它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宗教活动场所,难以留名千古。它的建造距今已有13印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被人们怀念,就在于它的佛经翻译,它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当然,如前所述,由于它特殊的建造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大荐福寺的佛经翻译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