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随笔禅话——晚年“十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秦孟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随笔禅话

  秦孟潇

  晚年“十诀”

  有一位居士向我提供“欢度晚年十诀”,非常有意义。这十项要诀,知易行难,如果真正做得到,乐趣无穷。如下:一、“求保健康”,西谚说,健全的身体,寓于健康的身体。晚年生活,健康第一;如果身体不好,即使拥有亿万家财,也不能享受人生乐趣。我们要保持身体包括心理精神及情绪各方面的健康,注意饮食起居的卫生,每天有适当运动必能永保健康。二、“知足常乐”,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臻完善,所以绝大多数退休人士的生活,都不免遭受经济方面的压力,我们除了在可能范围内设法找寻出路,增加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须培养知足常乐,有些人因强求而惹来无限痛苦,佛家说,“人生有求不得之苦!”若能勤以得之,俭以守之,则无虑缺乏,而能知足常乐。三、“助人快乐”,对人生抱有消极态度的人,精神颓废,不思振作,度日如年,自顾不暇,遑论助人!反之,用积极态度去面对现实的人,精力充沛,不怕挫折,不惟本人能从工作中得到成功,亦有余力于助人,自能获得快乐。这就是佛家“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

  “善”与“忍”

  四、“自得其乐”--悲观的人,认为人生是灰色的,前途茫茫!但乐观的人,目光远大,胸怀豁达。须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凡事须作最佳准备,最坏的打算,不强求,不奢望,即使失败,亦不会过分失望和灰心,能心安理得,不妒忌他人,而自得安乐,亦称“自在”。五、“为善最乐”--行善的目的,是做人的本分。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安定,有赖于无数人的勇于为善,而且以善胜恶,消灭许多罪行于无形。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而好善,福虽未知,祸其远矣。”我国道德文化,光耀数千年,提倡行善。佛家以善为“成佛”、“作祖”的准则,不为善作恶,称其为“地狱”种子。六、“百忍成金”--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少家庭惨变、个人杀身大祸,都是由于暴躁愤怒,不能自制所引起,后悔莫及。佛经说:“一念嗔恨起,八万障门开!”就是什么坏事、恶事都做得出来。如何能忍?这是最考功夫的!若不能忍耐下去,痛苦不堪!佛说:“忍辱波罗密多!”最为完善。

  过眼云烟

  七、“谦卑受益”--有人说,“骄傲使人失败,谦虚使人进步”。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狂妄自大,这种人对自己、家庭、社会都是有损无益的。只有谦卑柔和的人,反得到别人的尊重。八、“凡事小心”--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粗心卤莽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处事待人易得罪对方,尤其老年人更要特别小心,可以避免许多意外事情发生。如在饮食起居上要小心,不然容易得病,过马路不小心,易于撞车,不胜枚举。九、“服务社区”--要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青壮年时代多为自己和家庭忙碌,很难献身于社会做义工,年老了,反而有空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做些“余热”的工作,在宗教环境里,更能发挥积极作用,使晚年生活多姿多采。十、“吃斋念佛”--这对信佛的老年人来说是很好的。老年人牙齿和胃的功能都很差,吃青菜、豆腐易于消化,少疾病。所谓“念佛法门”也者,集中思念,一心不乱,精神趋于和谐,否则妄想纷飞,因为年老的人易于回忆过去生活,留恋昔日的荣华富贵,但一切如过眼云烟,不是越想越痛苦吗!

  为何“吃素”

  佛家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悟,是由疑而来的。有人问道:“信佛教的人,一定要吃素吗?吃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西藏喇嘛、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的和尚,都容许吃荤?为什么中国的和尚、尼姑,甚至在家的居士都主张吃素呢?这到底根据什么经典呢?”这个疑问不少人都有,但甚少人提问。

  关于吃素的问题,确实有一段特殊因缘,早在佛陀时代,无论是佛陀或是他的弟子们,都是过著「乞食”的生活。他们是居无定所,到处云游弘法,宣扬教理。佛陀在饮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乞食时不论贫富,以平等心来接受。在佛典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位卫舍国的将军名叫西合,他原信耆那教,有一天,他想邀会佛陀请求开示,在当时,耆那教的信徒十分不满,故意宰牺,来招待佛陀,并就此大肆宣称:“佛陀讲慈悲,也吃肉啦!”进行恶意的诽谤。佛陀并不知道对方设陷,在此情况下,佛陀就制定了“三净肉”戒律: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应当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我所杀,我有没有看到杀生,有没有听到杀生,是不是疑为我所杀。如果不是,可以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三净肉。直到今天,南传上座部国家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的僧人仍然奉行这一条戒律。而佛陀制定这一条戒律,是出于对一切众生慈悲的本怀,不伤害一切众生的性命。佛陀对饮食的态度,与他对修行的态度是一样的,实行中道,避免极端。

  “仁慈”与“孝道”

  世俗人对“信佛”茹素真实情况并不了解,认为信了佛,就一定要食素,否则“罪过”!“对不起菩萨”。这是误解了“信佛”与“食素”之间的关系。应知道,昔年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时,初传来的经典大都是小乘经典,由于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为主,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传一样,也是非素食者。为什么后来推行素食呢?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定的影响。如《孟子》有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逝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佛教与儒家相互配合得很好,非常适应。有一篇记载文章写道:“在古代高僧四百九十七名当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比丘尼传》中,有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三十,占总数的百分之卅二。”

  因果轮回

  如此说来,佛教提倡“食素”是不是受儒家文化、习俗影响呢?可以说,有一些而已,最根本的道理仍归之于佛教的经典。在小乘经典中并不明显,到了后来大乘经典传来越来越多。诸如《涅槃经》、《楞伽经》、《梵网经》……等。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楞伽经》云:“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大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这些经文说得明明白白,是从因果轮回而阐述不食肉的旨意所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虔诚的佛弟子,他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于天监十年,即公元五一一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中国僧尼不仅把它保存了下来,而且大力倡导和发扬光大。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倡导素食主义活动,这对人们健康是有益的,而且有利于保护动物及环保和生态平衡!

  仔细想一想

  现代人的生活是如此忙碌,为了物质上的满足,有人愿意放弃一切,有人一天从早忙到晚,忙东忙西,却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忙!翌日醒来,又是如此的重复。朋友!假如您的生活是如此的话,请您静下来想一想,想一想您是不是迷失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整天为了追求名利、物质与欲望,而迷失了自己,想一想,从小到老,您留下些什么?留下了一些德行、善行,还是空白一片。有人标榜物质,认为一切都是物质至上,认为能吃最好的,能穿最好的,能住最好的,就是无上的欢乐,就是最高的享受。假如您认为人生如此的话,就请您再仔细的想一想,昨天吃的,是什么味道?还记得吗!今日穿的、住的、玩的,又如何?您的生活就是如此吗?难道您只是一部吃喝玩乐的机器吗?一个人沉迷在物质享受中,并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肉体官能上的享受,只是短暂的一刻!

  “锚”往下沉

  一个人,尤其年轻人,切不可盲目地服从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因为它会像“锚”一样带你往下沉--更深更远的欲望,你永远不会满足,内心永远不会快乐,物质用过,终将毁灭!留下的只是心灵上的空虚,人生一趟,自己不能主宰,却被欲望给主宰了,成为欲望的机器,自己不能作自己的主人,岂不悲哉!不少人贪图个人享受,住漂亮的别墅洋房,驾驶最时髦的平治跑车……但个人的经济来源有限,入不敷出,为了炫耀自己的身分,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走私贩毒,到头来,不是坐牢,就是杀头!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贪”字作怪,如果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哪里会有如此悲惨下场呢?一个青年人,切不可被物欲所左右,所谓“格物致知”,要追求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境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生,备为广大人群服务的精神,是人们尊重的人!而不是你拥有物质上的富有,才有崇高的地位。不少年轻人认识不到这层道理,就像“锚”一样不断往下沉呀!

  为善最乐

  若是您肯相信的话,请您做一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帮助一些贫苦的人,救济一些需要救济的人,如此而行,您将会发现您所受的最大的回报,就是您内心的愉快!您的内心会因此而感到满足,会因此而感到充实,做一些善行义举,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事迹,充实您的人生。朋友!不要让生命留下空白,枉走过此生!可以说,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岂只青年人,而是不分年龄遍及整个地球每一角落里,几乎人人都想发财!所谓“世风日下,人心非古”!这是非常危险的世纪末的心态,有心人大声疾呼,挽救狂澜,使人们恢复“良知”、“良能”,步向道德范畴,扭正乾坤,发扬“人间正气”其实香港不少人“为善最乐”,并不完全是盲目追求物欲的人,不仅信仰佛教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亦复不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