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死亡》读书札记
死亡为生命腾出空间,生命驱赶我们倒死亡之谷。死亡是生存的大背景,只有了解死亡,才会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俯视生命。
生物的本质存在于种属之中,生存意志扎根于种属。生存意志显现于个体中就是饥饿和对死亡的恐惧,显现于种属中则是生殖能力。生物的生殖能力越强,其自我治愈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因为个体的生殖能力,使种属得以历经长久的时间而保持不变。但是个体却必定要死亡。死亡是生存意志的反抗对象之一。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应该是安详且平和的。
死亡只是生物个体的消失,生物的本质属性则是永恒的。瀑布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的,水滴快速运转消散,却丝毫影响不了瀑布,瀑布依然执着地挂在那里。同样,生物个体生命的消逝,也影响不了种属的传承,其生物的本质和理念千百年来始终如一。
我们可以骄傲地活在世界上,因为不知道死了多少个人才轮到你这个人进入生活,不知道要战胜多少个精子,你这个精子才得以形成卵细胞。生命的背景就是死亡,我们面朝死亡背靠死亡,生命只是死亡之墙中的一条夹缝。康德认为时间并不适用于自在之物,因为时间预先就定形在我们的理解方式里。“死亡则是时间上的现象在时间上的终结,但一旦我们把时间拿走,那就再也没有什么终结,这个词也就失去其所有含意。”波洛提奴斯说,时间是永恒的反映。叔本华说“时间只是永恒的一幅图像”, “我们在时间上的暂时的存在就只是我们自在本质的图像而已。”所以死亡只是我们真实本质的一个影子一幅图像的消失而已,这幅客观世界中的图像终究会归于死亡归于无,而我们的本质却存在于永恒的时间里。
叔本华说:“在意识里,‘我’是直接的,只有通过‘我’的作用才有了这个世界,这一世界也对‘我’而言是存在的。”“我”是个强烈的个体存在,世界是我的感官和意识辐射的产物。个体的“心”有多远,属于“我”的世界就有多远,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是“我”的心的反映,世界因“我”的存在而得以延续。一旦个体的“我”消亡了,这个世界于你还有什么意义?“我”是整个世界得以存在的唯一条件。对任何个体而言,这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世界。有了“我”,才有这个世界的存在。“我”存在多久,世界就存在多久。我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也同样存在于我的里面。
叔本华又说:“我将不再存在的时间客观上会到来,但主观上则永远不会到来。”个体之外的人可以意识到个体的不存在,个体不存在的时间会出现在个体之外的人的意识里;但个体本身却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存在,个体不存在的时间不会出现在个体的意识里的。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死亡是客观的,但在主观上我们永远都不会死亡。要记住,这个主观是个体的主观。假设我们意识到自己死亡,就证明了我们有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死亡。(你要说了,我们可以预测自己的死亡,是的。但我们预测到的我们的死亡,和我们真实的死亡是绝对不同的。所以在实际上和理论上,我们都不可能真实地意识到自己地死亡。)当我们真正死亡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死了,以为我们已经死了,死人还会有意识吗?
叔本华认为:“死亡是生存意欲在大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拨乱反正;死亡也可被理解为对我们存在的一种惩罚。死亡就是一种痛苦的松结——它松开了我们在享受感官肉欲的性行为时系上的结子。死亡是针对我们本质所犯下的一个根本错误而实施的暴烈的从外而至的破坏:幻象消失了。”
死亡说:你是一个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的行为的产物,所以,为把它抹去,你就必须死亡。因为你的存在是一个错误,死亡是对你的一种惩罚。还可以解释为生存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痛苦,死亡是肉体和意识的消失,你自然就意识不到活着的痛苦了,死亡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是对痛苦的解脱。我们从“无”中来,在有中生存,将来又奔向“无”。存在只是我们本质的一个幻象一个偶然的出位而已。因而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表象世界的一个现象消失了。我们不必恐惧,这个个体的真正本质将继续在别的个体身上存活。死亡也是一个大好机会,让我们不再是“我”。在生存的时候,人的意志和欲望是没有自由的,人受各种各样的条件的限制,而死亡解除了这些限制,让我们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的肉体虽然结束了,但我的种属本质继续在表象世界的其他个体身上存在着。死亡使我们挣脱了片面性,使我们回到原初的自由选择的状态,奔向原本的无,死亡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所以我们留给世界的最后表情大多是安详与平和。
读《叔本华美学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