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友最高的地方,历来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它是探险家们的乐园,也为全世界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所向往。
拉萨城从吐蕃王朝开始,就是西藏地区的首府了,这里丰富的佛教令人目不暇接,使我如同置身于西方佛国世界的乐园。前几年,经科学家们的探测,表明拉萨还是全世界空气最洁净的城市。的确,在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上,我们已很难再找到这样世外桃园般的净土了。令人可喜的是,拉萨也有汉族地区盛行的石窟艺术,它们宛如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这个散发着酥油芳香的净土之上。
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西南0.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药王山,山的东麓距地面20余米处有一所石窟,洞口向东,这就是查拉路甫石窟。它的平面是不规则的长方形,深5.5米、宽4.45—5.45米、高2.6米,洞内的中部有一中心柱,平面也是不规则的长方形。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比较狭窄的券顶通道,可以供信徒环绕礼拜。窟内的造像共有71尊,除了两尊泥塑外,都是石雕像。在中心柱的正面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两面各有一佛二菩萨像,后面是一佛二弟子像。另外,在洞窟的左右后壁还分层雕刻了很多像,它们的布局虽然有些乱,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查拉路甫石窟的造像有着浓郁的藏族风格:佛像的头顶都有高髻,并且在上面还镶着一个宝珠状的东西,佛像都是肩宽腰细,身穿袒裸右户的大衣,属于典型的藏族喇嘛教佛像作风;菩萨像有的头戴宝冠,有的却戴尖顶的高冠,但它们的身体都是修长优美的,络细的腰肢衬出了丰满的臀部,给人一种饱满健康的感觉。有的胯部还向一侧扭动,形成了“S”形身姿。这种风格与10世纪的印度密教菩萨是十分相似的。
有许多西藏历史上的名人,也被雕旋在了洞窟的侧壁面上,挤进了佛与菩萨的行列。他们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等。尺尊公主是尼泊尔人,她是先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妃的。尺尊、文成两位公主为吐蕃带来了神圣的佛像和佛经,还在拉萨主持建造了著名的大昭寺和小昭寺。禄东赞是松赞干布的大臣,相传是他创制了藏文,以后人们才有可能把印度的佛经介绍到西藏来。佛教最初进入西藏时代的这五位显赫人物,已经不仅是历史名人了,他们已经被藏族人民看作是观世音菩萨和度母化身,世代加以供奉了。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也有这几位非凡人物的塑像,这种人神合一的作法,是喇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那么,查拉路甫石窟究竟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呢?1388年写成的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中曾讲到,松赞干布在查拉路甫建造了一座神殿,还请来自尼泊尔的艺术家在里面塑了许多佛和菩萨像。1564年成书的藏文史书《贤者喜宴》又是这样记载的:松赞干布的另一位王妃—茹雍妃曾在查拉路甫雕刻了佛教的大梵天和其他一些佛像,还在崖壁上开凿了一座转经堂,用了13年时间才圆满完成。看来,药王山早在吐蕃时代就已经是佛教的圣地了,但是我们不能断定上面提到的神殿和转经堂指的就是查拉路甫石窟,况且区区一所小型的中心柱窟,也根本不值得花费13年的时间。如果从造像风格上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同飞来峰的梵式风格是很接近的,而且佛的肉髻上镶宝珠的作法,又是元代以后喇嘛教佛像所常见的。所以,这所小窟的时代,就只能定在元朝及其以后了,吐蕃时代的五位名人,应该是这个时候的人们把他们神化成了佛与菩萨的化身,才雕刻在这里供养的。
在拉萨北郊7公里的德母党山南麓的巨石上,还有一处曲布桑摩崖造像。曲布桑是这里的地名,曾经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行宫和沐浴的地方。造像共10组,25尊,都是喇嘛教所崇拜的佛母、四臂观音、金刚手菩萨、药师佛等。其中,在一尊四臂观音像的上部,雕刻了一位特殊的尊神:他头戴黄色的尖顶帽,身披袈裟,盘腿端坐;他神情自若,双手在胸前施转法轮印,表示他正在向弟子们宣讲佛教的大法。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1357——1419年)出生在青海西宁旁边一个叫宗喀的地方,“宗喀巴”的原义就是指宗喀地方的人,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叫善慧称吉祥。宗喀巴从小就把自己交给了佛教事业,16岁时前往西藏,广拜名师,普遍地学习佛教的理论,很快就成了一位博学多闻、有独特见解的大喇嘛。宗喀巴广泛地吸取了各派佛教教义,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追随他的弟子也越来越多了,最后终于在西藏成立了喇嘛教中最大和最有实权的一个教派——格鲁派,并且在各种喇嘛教派别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宗喀巴对喇嘛教的重大贡献,还是他的宗教改革。当时他面临的情况是,喇嘛们的戒律普遍松弛,生活极其放荡腐败。对此,宗喀巴坚决主张必须实行严格的戒律,来约束僧侣们不许娶妻,禁止饮酒,杜绝杀生现象,此外,还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寺院组织体系和制度。这样,喇嘛教总算又再度振兴了。为了使这套制度形成一个世代奉行的传统,宗喀巴学着古代的两位奉行戒律的大喇嘛经常头戴黄帽的样子,也戴起了同样的尖顶黄帽。以后,宗喀巴的弟子们也效仿他戴黄帽,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也因此被称为“黄教”了。
由于宗喀巴禁止喇嘛娶妻,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用了灵魂转世的说法。于是,宗喀巴的接班人后来就被称作达赖和班禅两系活佛,不断地转世相承,直至今日。这样一来,在西藏喇嘛们的眼里,宗喀巴早已被升华为活佛之祖了。他的造像也不仅仅在曲布桑才有,在其他地区的石窟与摩崖造像中,在寺庙里的塑像与壁画中也都大量出现,数不胜数,是最典型的人神合一崇拜的例子。
青藏高原上的石窟和摩崖造像,当然远不止这两处,据报导,在拉萨药王山崖壁表面,还保存着不下5000余尊的摩崖石刻像;在西藏穷结藏王墓群北面约0.4公里处,有一座青娃达孜山,它的东南端崖面有一所小型洞窟,洞里洞外的石壁面上浮雕了大量的佛教造像;位于喜玛拉雅山北麓的岗巴县境内,还有一处昌龙石窟开凿在楚尔天尼玛山口之下的山腰间,有一字排开的五所洞窟。它们都是我们研究喇嘛教艺术的宝贵资料。可以想象,肯定还有很多的佛教石刻作品,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