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袈裟”和“念珠”
略谈“袈裟”和“念珠”
<<沙弥>>
袈 裟
一进寺院参拜,就看到和尚们,左肩斜披着一方似衣非衣的布,人们都知道这叫“袈裟”。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指“不正色”(杂色),根据佛规矩,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染衣和剃发一样,是为了表示从此舍弃美好装饰,过简朴的生活。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袈裟”色,即铜青,泥褐,木蓝色,才算“三如法色”。这样“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著的袈裟,原规定只有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三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即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件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时过境迁,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制都有所改变了。东南亚一带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祖衣”是赤色及用金缕织成的金缕衣;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当初佛教传入我国时,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寒冷,所以,我国僧人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是由当时俗人的常服略加改变而成的。当前我国汉族僧人平时穿的常服,仍然是古代汉装。还有一种现代僧人所穿的对襟无领,或长或短,或衬或外的常服,则是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专为学僧所设计的,又称“太虚服”,由于式样不拘泥古,大方随便,制作省料省工,成为一般僧人所喜爱的常服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在家佛教徒拜佛时可以穿着的由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
念 珠
“念珠”在现今社会颇为常见之物,或为念佛记数之用,或纯粹只为装饰……等等,不论目的为何,外形的圆润,色泽的晶莹,精致的质地……都是引人嘱目的特点。
念珠是佛教徒最欢喜使用的修持法器之一,藉着它,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得以收来;在一颗颗灵珠的扪摹中,仿佛此心已得到了最大的安全感。《木子经》记载,玻琉璃国王忧愁境内疾病流行及人民困苦,以致食寝难安,请示释尊“日夜易得修行”之方便法,佛示其贯穿木子做成念珠,闭目静神朝佛念之,此即念珠的缘由。
念珠,梵语“钵塞莫”。因为一般用于持念佛号,咒语时以资记数,故也称“数珠”,又叫佛珠、诵珠、咒珠、珠数等等。在印度西北出土的“龙王归佛”雕像中,就有把念珠挂在脖子上的婆罗门像,这座二世纪的作品显示念珠在当时已被广泛使用了。我国《续高僧传》里《道绰传》中有“一人手各持珠,口同称佛号”,这是我国持有念珠的最早记载。《唐书》:“李辅国信佛甚诚,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暇,手持念珠。”可见早在唐代之前,念珠就已风行全国。
念珠的质材,如前所述最早使用的是“木子”。木子又称无患子,属于无患子科的落叶乔木,高约七至八公尺,果为圆形,内有一子色黑而坚,可做念珠。除了“木子珠”,根据《陀罗尼经》、《诸佛境界摄真实经》……等所载,尚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华子、水晶、香木、珊瑚、砗渠、螺旋、摩尼、金、银、铜、铁……等不同质材。如今,仿造品充斥市面,以化学品或香料制成的念珠比比皆是。
念珠的数目,亦各有说法。据《木子经》云:有一百零八颗;《陀罗尼经》有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廿一颗;《金刚顶瑜伽念诵》则说上品一千零八十颗,最胜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廿七颗……等,各有不同。然而一般多以一百零八颗为基数。其减半则为五十四,依次减半为廿七、十四;一百零八以十倍之,则为一千零八十。
清末以来,对于那些珠数,也已演绎出种种诠释,虽然没有典据可查,但仍然被传述着。如一百零八颗,意味着证成一百零八种三味,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之义。一千零八十颗则表示十法界每一界各有一百零八三味,断除一百零八烦恼,抑或表示一百零八本尊。五十四颗,意味着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等因地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四十二颗,意味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廿七颗,意味着十八学人及九无学。廿一颗,意味着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之廿一位。十四颗代表观音菩萨之十四无畏。
念珠的用途及其功德,依《木子经》:“若欲减除烦恼障报障等,当线贯木楼子一百零八颗,常自随带。若行若坐若卧,恒使一心,捏珠称念,佛法僧名。……若能满于廿万遍,身心不乱,无绪谄曲,命终当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行安乐。若复能满一百万遍,当得断除百八结业,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数珠功德经》云:“若有人手持数珠,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
持用念珠时,依经典不应越过母珠,代表“子不越母”,“观音不越弥陀”之意。持用念珠的方法各宗各派虽有不同;但大抵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中间一颗)旁的第一珠念起,姆指下掐,一句一珠,掐到母珠时再行回转,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不要越过母珠。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