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北山佛湾石刻转轮经藏窟之管见
大足北山佛湾石刻转轮经藏窟之管见
胡良学
[成都]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
112-116页
--------------------------------------------------------------------------------
【作者简介】胡良学,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人员,重庆 大足 632360。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多年实地勘查和对比分析,第一次对大足北山佛湾第136号石窟的形制、造像、铭文进行全面实录,并对该窟的命名、部分刻像身份、凿刻人、艺术价值等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石窟/转轮经藏窟/宋代造像
【参考文献】
[1]杨家骆.大足龙岗区石刻记略〔J〕.文物周刊,1947,(20).
[2]吴显齐.介绍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评价〔J〕.新中华,1945,复刊3卷7期.
[3]李已生.大足石刻〔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刘长久,李永翘,胡文和.大足石刻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59-167.
[4]张圣奘.大足安岳的石窟艺术〔J〕.西南文艺,1952,(19).
--------------------------------------------------------------------------------
大足石刻转轮经藏窟,位于大足县城北的北山佛湾中段第136号,刻于南宋,被誉为大足石刻的“王牌”之作。自民国以来研究者甚众,但无一全面著录该窟刻石的著述面世。本文就笔者对该窟的多年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
一、转轮经藏与傅大士
转轮经藏,亦称“转轮藏”或“轮藏”,本义是一个能够转动的木制圆形书架,作为收藏经文之用。其具体作法,于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放一切经,设机轮,可使旋转,一旋之,则与诵经同其功,故为之轮藏。据传为梁朝傅大士专为文盲信众发明的。(注:傅大士本名叫傅翕(?-569年),浙江义乌人。日间佣作,夜间修禅。梁武帝请他到建康,世称为傅大士,著有《心王铭》(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一说为后世的伪作)。)
大足北山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就是在借鉴传统“转轮经藏”的基础上,根据该窟刻石造像的实际需要,加以创造性发挥所刻成的艺术杰作。
二、该窟的形制、造像和铭文
该窟平顶,坐东向西,高405、内宽496、外宽410、深679厘米。窟中立转轮经藏作中心柱支撑窟顶,正、左、右三壁造像。正壁下刻一长方形案台,长496、宽176、高60厘米。兹分别记述如下。
(一)转轮经藏
转轮经藏通高405厘米。其下部须弥山基座呈不规则四方形,高120、周长985厘米。一蟠龙绕须弥山间,跨步登山,头向南位于须弥山西,张口怒目,口吐祥云,云上托一宝珠直径12厘米。八边形莲台置须弥山上,每边高76、宽103厘米。莲下饰祥云,中部刻两层共144片莲瓣,上部每边刻一层栏杆。东、南面栏杆残毁不存。东南面栏杆大部分残,残存四尊童子匍匐于栏杆上。其余五面皆刻天国童子,肩宽9、胸厚3厘米。每边栏杆上的童子,皆从左至右记述。
1.西南面七童子:①、②、③、④、⑦头残,⑤、⑥头梳抓角。①身向西南,仆身栏杆上,双手于栏杆前下持花果,左腿盘曲,右腿曲翘拱立,残高12厘米。②身向西南,仆栏杆上,双手置栏杆外,残高13厘米。③脚朝西北仆栏杆上,左手抓②像右肩,右手扶栏杆,残高17厘米。④身向西南仆栏杆上,脚踏莲花,左手置③像臀部上,右手拉③像右脚,残高15厘米。⑤西南身向东,袒右肩,双手攀栏杆后壁,左脚踏莲花,右脚踢④像右胳膊,身高19厘米。⑥面身向西南,左手持衣下摆,右手攀⑦像左肩,弓步立栏杆上,身高19厘米。⑦身向西南坐栏杆上,残高16厘米。
2.西面七童子头残不存,身手风化严重。①身向北,跪蹲于栏杆左端。②身向西,坐栏杆内。③身向西,双手于栏杆内持物,游戏坐栏杆内。④双手于栏杆外捧物。⑤身向北,左手置栏杆上,右手于栏杆外持彩带,游戏坐栏杆内。③五体投栏杆上。⑦左脚立莲台上,右腿向上踢栏杆。
3.西北面七童子。①头残,身向西北,左手于身左托物,右手残,坐栏杆内的莲台上。②西南身微右倾,左手置腹前,右手撑头右部,斜卧栏杆上,左脚踏栏杆,右腿置栏杆上。③面身向西北,双手于身两侧撑栏杆,蹲坐栏杆外。④左手按左腿,右手撑头右侧,斜躺栏杆上。⑤头残,左手置左腿上,脚向西南侧卧栏杆上。⑥头东脚西身向北,侧卧栏杆上。⑦头残,身倒立背向北,左手按栏杆,右手撑莲台。
4.北面六童子。①头残,身向北,蹲坐栏杆内,左手置栏杆上,右手于胸前持圆鼓。②面西北,身向北,盘坐于栏杆内,双手置栏杆上,身高18厘米。③头仰面北脚向东,双手撑栏杆,左腿跪栏杆上,右腿跨栏杆外,身长19厘米。④头西脚东,西身向北侧卧栏杆上,双手撑栏杜,身长19厘米。⑤头靠右肩,面身向北游戏坐栏杆上,双手于胸前笼袖中。⑤头、肩、背残,双手于胸前笼袖中,蹲栏杆右侧。
5.东北面七童子:①、②、⑤头残,⑦大部分残毁。①面身向东,袒左肩,蹲坐栏杆内,双手置栏杆外,左手扼右腕。②袒胸腹,跪栏杆内,左手置栏杆上,右手向右扶栏杆外。③面身向东北,左手于胸前扼右腕,交脚坐栏杆上。④身向西北,斜躺栏杆上,左腿曲翘拱立,脚踏栏杆,右腿垂栏杆外,左手置左膝上,右手撑头右侧。⑤身向东,左手置胸前栏杆上,右手扶栏杆外,左腿弯曲脚踏莲花,右腿跨栏杆外。
八条龙柱置莲台上,柱间镂空,每柱龙身缠绕,龙身四周饰祥云,每柱下正面立一像,或男或女。男像头戴束发冠,贴身作相交叠领衣,女像头束发髻,贴身作圆领服,外作广袖长服,身高36、肩宽11、胸厚3厘米。柱顶为覆莲高20、柱高117、直径35厘米。
东面左柱,龙头上尾下,张口向南,左前爪举托一宝珠,其余三爪踏祥云。柱下女像面身向东,双手于胸前笼袖中。右柱龙头下尾上,头上仰向西南,前爪踏祥云,后爪向上托祥云。柱下男像面身向东南,双手于胸前合十。
南面左柱,龙尾上头下向东,前爪踏祥云,后爪托祥云。柱下男像,面身向东南,左手于胸前持拂尘,右手置胸前。右柱龙头下尾上,张口怒目,口衔宝珠,爪踏祥云。柱下男像,面身向南,双手于胸前托宝珠。
西南左柱,龙头下尾上,头上仰向北,爪踏祥云。柱下男像,身饰飘带。右柱龙头下尾上,头上仰向东南,爪踏祥云。柱下女像,双手于腹前捧宝珠。
北面左柱,龙头下尾上,龙身绕柱,爪踏祥云,柱下女像,面身向西北,身饰飘带,左手于腹前持带,右手于胸前持如意贴右肩。右柱龙头下尾上,头仰向西,爪踏祥云。柱下女像面向西北身向北,双手于右肩前托一圆鼓。
八条龙柱上,置一八边形柱台,与窟顶连接一体,每边高92、宽113厘米。东南面残,其余每面刻楼阁式亭塔。东面刻一飞檐翘角亭,高52、宽44厘米。亭中刻一半圆形龛高17厘米。南面刻两座双重塔高54、宽34厘米,每层正南一弧龛。上层飞檐两翘角上各挂一铃铎。西南面刻四座塔并列。中间两塔通高43、宽20厘米,共两层,每层正面刻一弧形龛。左右两塔高50、宽22厘米。西南并列两座三层塔,通高48、宽41厘米。西北面中刻一飞檐翘角亭高43、宽32厘米。翘角上挂铃铎。亭上左右各刻一塔高17厘米。塔身正面刻一龛高6厘米。北面中刻一飞檐翘角亭高56、宽57厘米。其左右各刻一双层塔通高41、宽22厘米。每层塔身正面刻一方龛。东北面中刻一飞檐翘角亭,高50、宽50厘米。亭左右各刻一座三层塔高44、宽20厘米。每层塔身正面刻一小龛。
(二)窟内正、左、右壁造像
窟内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从内至外:左壁刻文殊、宝印观音、宝珠手观音、护法神龛;右壁刻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护法神龛。佛像头布螺髻,袒胸,胸下贴身着僧祗支,外着广袖佛袍。菩萨头戴花冠,耳垂珠铛,胸饰璎珞,身着袈裟,手腕戴镯。佛、菩萨头光、身光俱有。佛弟子光头,后有头光,身着袈裟,面身向西而立。护法神头戴束发冠,上身赤裸,肌肉发达,面目凶恶,赤足而立。
1.正壁造像
正壁造像,释迦佛居中,双手于胸前结印,结跏趺坐束腰莲台上,身高145、肩宽67、胸厚23厘米。其头顶出两道光毫贴头光各绕一圈再上飘至顶壁,于顶壁又各绕两圈分别置窟左壁宝印观音和右壁日月观音头上顶壁。佛身光左右各刻一菩提树,树高158厘米。佛左迦叶,双手于胸前结印,身高154、肩宽41、胸厚13厘米。迦叶头上方碑高28、宽16厘米。碑面竖刻“南山乡居住奉善陈吉/同诚郭氏孙男文明王氏/共发丹诚捐舍净财銮/彩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右阿难,头残,双手于胸前合十,身高156、肩宽43、胸厚11厘米。其头光上方碑高26、宽16厘米。碑面竖刻“(泐)奉佛施/(泐)周备卜/(泐)表庆以/(泐)六日记/”。迦叶左观音龛高240、宽117、深39厘米。观音左手于腹前持净瓶,右手于胸前持柳叶,赤足而立,身高189、肩宽42、胸厚15厘米,其花冠正面立化佛。龛顶上方碑高37、宽36厘米。碑面竖刻“左朝散大夫权发遣昌州军事/张蒂民谨发诚心就院镌造/观音菩萨一尊永为瞻奉/今者彩刻同就修设/圆通妙斋施献寿幡以伸庆/赞祈乞国祚兴隆阖门清吉/壬戌绍兴十二年仲冬二十九日题/”。阿难右刻大势至龛高240、宽117、深35厘米。内立大势至,头面风化严重,双手于身前持一束莲花置左肩上,身高194、肩宽47、胸厚12厘米。龛顶上方碑高35、宽40厘米。碑面竖刻“□□□□郭外居住□□□□/□□□□□氏孙男□□□□□/□□□镌刻装彩/大势至菩萨迦叶阿难共三尊□/□经藏洞永为历世/瞻仰祈保寿年遐远福□□昌□/续裔□□转增荣贵愿□□□□/法轮常转祈/舜日惟明今者镌妆工毕时以癸亥/绍兴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斋僧庆/赞谨题颖川镌匠胥安/”。大势至龛右立四供养人,上下各二并立,面身向西,左女右男。女像头束发髻,着窄袖长服,双手于胸前笼袖中。男像头戴冠,着圆领窄袖长服,双手于胸前合十。上层女像身高71、男像身高70厘米。下层女像身高65、男像身高63厘米。
2.窟左壁造像
左壁四龛坐南向北。
①文殊龛高265、宽231、深65厘米。内刻文殊结跏趺坐于青狮背驮的莲台上,左手于左膝上持经卷,右手于胸前结印,身高98、肩宽40、胸厚16厘米。狮身右立狮奴,顶盔着甲,长须拂肩,双手于胸前持缰绳往后拽狮,身高106厘米。正壁与左壁转角处刻一童子,面身向西南,胸饰璎珞,着短袖天衣,身饰飘带,双手于胸前合十,身高70厘米。龛上碑高30、宽49厘米。碑面竖刻“弟子赵彭年同妻杨氏/发至诚心敬镌造/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王菩萨/二龛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疆皇/封永固夷夏□安人民快/乐次乞母亲康宁眷属/吉庆普愿法界有情同/沾利益绍兴十三年岁/在癸亥六月丙戌朔十六/日辛丑斋僧庆赞左从/事郎昌州录事参事/兼司户司法赵彭年谨题/”。
②宝印观音龛高268、宽170、深77厘米。内刻观音发丝垂肩,结跏趺坐金刚台上,右手于胸前持宝印,左手于左膝上持印上彩带,身高137、肩宽61、胸厚19厘米。其座左右各立一侍者,头戴冠,着翻边圆领广袖长服,左男右女。男像双手于胸前捧朝笏,身高124、肩宽33、胸厚12厘米。女像双手于胸前捧物,身高123、肩宽31、胸厚11厘米。
③宝珠观音龛高243、宽112、深28厘米。内刻观音赤足立莲台上,双手于腹前托一宝珠,珠放一道光毫贴左肩上飘,身高195、肩宽43、胸厚14厘米。其冠正面立一化佛,双手置胸前,身高6厘米。龛上一碑,碑文不存。
④护法神龛内立一护法神,胸饰璎珞,下着战裙,左手于腹前执鞭,右臂残,踝上戴钏,赤足,身高178厘米。
3.窟右壁造像
窟右壁四龛坐北向南。
①普贤龛高252、宽222、深69厘米。内刻普贤左手抚左脚,右手于胸前持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背驮的莲台上,身高103、肩宽40、胸厚13厘米。白象左后立象奴,头戴盔,着翻边圆领服,双手于胸前执缰绳往后拽白象,身高108厘米。右壁与正壁转角处立一童子,着短袖天衣,胸饰璎珞,双手于胸前合十,身高91厘米。
②日月观音龛高290、宽184、深80厘米。内刻一观音一头六臂,结跏趺坐须弥山上的莲台上,身前左手于腹前托钵,右手于右肩前持柳叶;身左右各二臂,上下排列,上边双手托日月,下边左手持龙头斧,右手持宝剑,身高146、肩宽58、胸厚21厘米。龛上方一碑,碑文不存。须弥山前刻一飞天,胸饰璎珞,着短袖天衣,身饰飘带,双手拱于胸前,跪于须弥山上。须弥山左立一男像,右立一女像。男像头戴披风,寿眉垂吊,贴身着相交叠领农,外着开领广袖服,左手于腹前持拂尘,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身高140厘米。女像头束发巾,内着紧身衣,外着开领广袖服,双手于腹前笼袖中,身高137厘米。
③数珠手观音龛高288、宽113、深74厘米。内刻观音,额前如意痣出两道光毫上飘至龛顶,左手扼右腕,右手于腹前持数珠,赤足立莲台上,身高197、肩宽39、胸厚13厘米。其冠正面立化佛,身高6厘米。观音头上碑高29、宽27厘米。碑刻:“在城奉佛弟子王升同政/何氏伏为在堂父王山母亲/周氏谨舍净财镌装/大圣数珠手观音菩萨一尊/永为瞻仰伏愿二亲寿算增/延合属百顺来宜五福咸备/二六时中公私清吉以丙寅绍/兴十六年季冬十二日表赞庆讫/”。
④护法神龛内刻一护法神,张口怒目,着战裙,飘带绕身上飘,左手于身左持飘带,右手于右肩前持锏,身高179厘米。
三、几点看法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所得,对该窟刻石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该窟的命名。该窟的命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杨家骆称“星辰车窟”[1],吴显齐称“心神车窟”[2];尔后,张圣奘、孙善宽等沿袭吴的称谓。李巳生、刘长久等人称“转轮经藏窟”[3]。笔者调查时发现,窟正壁大势至龛上方碑刻有“镌刻妆彩大势至菩萨迦叶阿难共三尊□□经藏洞”铭文。据此,笔者认为该处“□□”中应该是“转轮”二字。所以,该窟命名为“转轮经藏窟”较妥。
二是该窟刻石的时代。该窟的时代,有人认为是宋刻,有人认为是唐宋合刻。认为是唐宋合刻者,仅张圣奘一人,张说:“心神车窟,为唐宋两代合并起来的作品。窟外两大门神手执兵器,精力饱满,异常威武,这是唐雕。……窟内尚有三世佛,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等巨大石刻,都是别具匠心,为宋雕。”[4]张说门神为唐雕,但张不了解,在大足石刻中,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护法神像,无一不是“精力饱满,异常威武”的形象。张说窟内造像是宋雕,窟外是唐雕,这违背了凿窟造像先内后外的一般规律。窟内有“绍兴十二年(1142年)”、“绍兴十三年(1143年)”、“绍兴十六年(1146年)”三则造像纪年的明确题记。据此,笔者认为该窟造像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历时4年方成。
三是胥安其人。镌匠胥安,经传不载,史志未见,从题记中仅知其为宋时颍川(今河南许昌)的镌匠。南宋时的颖川,靠近北宋京城开封。他为何入大足?或许南宋时南北交战,胥家南迁?或许因当时的大足相对安定,故胥安入大足定居?目前难下定论。
四是关于转轮经藏八条龙柱下所刻的八个人物,即四男四女究竟是谁,在历代研究著述中,皆未涉及。按转轮经藏的通行样式,一般有三种装饰。《释门正统塔庙志》有解释:“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戴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花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兹三者考录无文,不能自决。”有时还在大士像左右刻两童子,俗称笑佛,左为普建,右为普成。相传是大士之子。但是,该处8个男女显然不是傅大士父子形象。那么,是不是八大神将呢?意见不一。一种说法如《象器笺》四曰:“今轮藏八面排列八天像,所谓密迹金刚分二躯,梵天、帝释、四天王也。”但从造像的形象看,无论男女皆典雅秀丽,与大足石刻中宋代的密迹金刚、四大天王造像相去甚远。另一种说法是“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但此处造像与大足宋代所刻的天龙八部亦相去甚远。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假说,这八个男女相貌很特殊,男相与男相相似,女相与文相相似,其实是代表众生,寓意众生都是一样的。
五是关于正壁与左、右壁两个转角处各刻的一个童子的身份,在以前的著述中均未言及。笔者认为他是根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而刻的善财童子。依据是《入法界品》在叙述善财童子历一百一十城,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故事中,指导他和终参的菩萨分别是文殊、普贤。这里,在文殊、普贤旁边刻上善财童子,是恰当的。
六是该窟造像的动机。从窟内现存铭文看,该窟造像乃佛教信徒所为。其中有官吏,也有当地的平民百姓。其出资刻石的动机也因其地位不同而异。有祈乞国祚兴隆,阖门清吉;有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疆,皇封永固,夷夏□安,人民快乐;有乞母亲康宁,眷属吉庆;有祈保寿年遐远等。但都是祈福、祈求吉祥、祈求佛和菩萨保佑的。这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南宋人们的思想状况,也反映了那个战乱的时代。
七是该窟的成就与价值。该窟平顶,跨度较大,石质松软,容易垮塌,胥安凿中心柱成的转轮经藏支撑窟顶,以减轻窟顶的压力。转轮经藏的八条龙柱和蟠龙绕须弥山间,以龙的动势和轮藏上的造像寓意法轮常转。龙柱镂空雕造,使光线能透过龙柱照入窟内,提高窟内可见度。佛、菩萨、比丘、侍者等像,因其身份不同而性格亦殊。释迦佛居窟正壁中,表情大彻大悟,与其在佛教中的至尊地位相符;文殊司智,其造像双目凝神远眺,头微上仰,似饱学自负的学者;普贤司理德,其造像上身微前倾,身材修长,面目清秀,表情亲切慈祥;宝印观音,表情严肃,刚直不阿;日月观音,面如满月,秀眉垂目,棱鼻小口,雍容华贵,似人间贵妇;宝珠观音,神态高贵矜持;数珠手观音,神情高雅,似腼腆少女;迦叶老成持重,似德高望重的长者;阿难聪颖,精力充沛,似博闻强记的才子;狮奴、象奴,体魄强健,纠纠威威。观音的侍者,在文雅、恭顺虔诚的个性中又各具特色。宝印观音的男侍者,相貌堂堂,似深谋远虑的文臣,女侍者似人间佳丽;日月观音的男侍者,寿眉垂吊,似人间寿星,女侍者似家庭殷实的主妇。其次,窟口左右壁的两尊护法神,形象怪异,肌肉发达,精神饱满,力量无穷。这些造像,个性分明,特征突出,毫不雷同,与镌匠胥安高深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密不可分。其一,他对体、面、线的处理,将整个雕像概括成近似几何形体的大面大体,肌肉骨骼、衣纹、法器都统一压缩其中。但复杂的衣纹和璎珞,虽繁琐而不失整体感。菩萨的花冠,密集的珠串花饰,因统一压缩在与头形一致的大面转折里,不显得烦琐和累赘;胸部璎珞亦然,反为雕像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细密的装饰形成的阴影夹衬简洁的脸庞,黑白相间,显得白净漂亮。面部舍弃细小的生理结构起伏,强调形体的整体完美,经得住各种光线的考验。若按人真实的解剖结构起伏变化刻出来,反而失去完美的整体效果,在侧光和脚光的照射下,必然显得支离破碎。在整体的体面上运用线条来表现衣纹,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日月观音的女侍者虔诚端庄的神态,在全身几块大面的形体上用流畅简练的线条表现无余。其裸露的胸肌如两面刀削成,富有质感。日月观音的肌肉如有弹性和体温,其嘴唇圆润小巧。宝印观音嘴唇轮廓分明。该窟造像的衣纹线条走向,以起伏和褶叠加以表现,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感。其二,该窟在具体雕刻中,于统一中求变化,既有精巧的细部刻画,又有完美的整体效果。其布局对称排列,给人统一均衡的感觉。但每尊雕像又有变化,既运用了层次清楚的深浅浮雕,又采用了镂空和圆雕等多种手法,施工刀法劲健利落,玲珑剔透,一丝不苟。真可谓精妙富丽,巧夺天工。第三,窟内造像从一尊到另一尊,头部、躯干的扭转、俯仰、四肢或伸或屈、姿态变换呼应连贯、以及体量的大小、轻重,在整体和谐中富于旋律的美感。从造像形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起伏转折微妙,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浑圆细腻中有方,棱角分明中有圆,有的更妙在不方不圆间,形成强弱节奏交替出现。匠师以高超的技巧,夸张,对立对比,统一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该窟造像的全部风采。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