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固执
.文:云水僧
讲习会中认识一位法师,他从事临终关怀工作已久,曾经处理过各式各样临终状况,可谓是一位经验老到的专家。闲聊中,
我问他在他所经历过的各类临终状况中,何者是他最觉得挫折的,他的回答竟是:“不信佛的临终者,偏偏遇到虔诚又固执的助念者。遇到这种状况,我常不知如何是好。
”他举一最近发生的例子,一位癌末的老太太,虽医生已判断她随时会舍报,但仍然有强烈求生意志,当众人围绕她念佛时,以为大家在诅咒她早点死亡,因此极力排斥。但是,她的家人是虔诚佛教徒,不顾她的抵抗,坚持要求助念团体继续为她助念,以致她愤恨到咬牙切齿,竟然真的将一颗牙齿给咬断了。我问他:“处在其中你如何面对
?”他回答:“我实在不忍心,只好出面制止,但是换来的是家人与助念团体的白眼。”他表示这类情形并非偶发
,几次想在一些讲习场合针对这些强人所难的固执作为提出批判,却又担心打击助念者的发心,以及是否诋毁到佛法。我鼓励他,理性、善意、理据具足的建议,不仅不会毁谤到佛法,反而是责无旁贷的护法作为,亦是有助于助念工作的更加清净圆满。
佛法强调悲智双运,缺少智慧引导的慈悲行,经常流于感情用事,只是满足个人宗教情感的冲动,实际上很难对自己及他人产生实质助益。部份西方宗教人士紧迫盯人的传教方式,常遭致民众嫌恶,这是我们常常引以为戒的
,奈何缺乏理智的佛教徒,也常掉入这一盲点而不自知。慈悲的背后所隐藏的傲慢与不尊重,往往是自身宗教推动上的杀手。佛弟子实应体认,若因不当举措,令对方怨怒三宝,结毁谤三宝重罪,以致死堕恶道,这不仅违背当初慈悲助念的本意,自己亦结伤害众生的罪业。
关于探病,《法苑珠林》卷九十五举出几点重要原则
:《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
探病的目的正是为了令病者安住善念,使其不退转,进而令病者能赖此善念感生欢喜。临终助念亦不离此原则
,岂可主客互换,将助念者的意志强加于临终者身上。
姑再从佛法契理契机的特质来谈。若一味佛法能度尽所有众生,释尊也不会说五乘佛法。众生得度因缘,各个不同,福德因缘未具足者,未必能直接受用佛法甚深功德
,正如《大宝积经》所说:“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甚深法虽殊胜,却不可向不应机的众生说,否则不仅易生谤法、慢法之罪,亦妨碍该众生未来受此法益的机会。净土法门虽殊胜,亦非每个人都受用;药虽好,若不应病缘,与毒何异?经典中亦记载数起众生刚强难调的例子,即便佛示现神通,该等众生依然回避,不受佛教化。遇此情形,佛菩萨并不会因此放弃该众生,只会应缘选择可行方法,为众生争取最大量的利益。例如《法华经》〈普门品〉亦揭示观世音菩萨以罗刹身度众生的善巧。
对佛法的尊重与实践,贵在如实彰显佛法度化众生的功德。因此所谓“应机施设”正是佛法慈悲本质的显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谈到恒顺众生便说到:“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到:“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观此,凡发心行菩萨道的佛弟子,于自许慈悲利益众生之余,能不检视自己的用心,是否因固执于我执我见,反令众生蒙受痛苦?戒之
!慎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