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释义二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义译智慧。古人翻译佛经,为了尊重般若的深广与高贵,只是翻字不翻音。如果把“般若”'翻成“智慧”,这意义不错,但智慧有世间的智慧和出世间的智慧。世间人也有智慧,自古以来,历史也有伟大人物说出很多道理,或日常生活种种所需,例如造房子有造房子之知识,造汽车也有造汽车之知识,造轮船、飞机也必须有知识,也可以说是智慧,这些智慧也是对人类有利益的,但是,这种智慧只是基于个人妄想识心分别的知见,带有个人主观的见解,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体,所以仍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苦恼问题,虽然是解决人类一部分问题,使人类生活安乐些,但仍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这种智慧的利用是很有限的,而且世间有聪明智慧的人越聪明越不能学佛法,因为他太聪明反被聪明误,都称他有智慧,但不是般若的智慧。为恐会与世间所谓“智慧”相区别,此处要保存著梵音。

其次,出世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虽然能破我执,证真空理,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是真实有智慧。可惜只能理解事物的总相,偏于空理的体验与证得,也不是本经所显的般若。因为二乘圣者没有大悲心,而菩萨是“但愿众生皆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大悲心特别勇猛。这些阿罗汉有无大悲心呢?我们从经典上看,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毕陵伽婆陀、迦留陀夷、乌陀夷,他们在世时也是弘扬佛法度众生,为何不称为大士呢?因为他们在世时是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但是,时间到了、寿命到了,他就入涅槃,入涅槃以后,他就全面休息,不再与一切众生有来往,你有所求于他是无效的,他不再度众生,他的度众生工作就停止,只是他在世时是有弘扬佛法工作,一旦入涅槃后就不再度众生。但是菩萨不是如此,在凡夫时就有大悲心,能随顺因缘做很多弘扬佛法的工作,进入圣位、得无生法忍以后,就能更积极、广大、深入地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是凡夫所不能比,若到了第八地法身菩萨,就如观世音菩萨的境界,能在同一时间内,在十方世界,同时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他能分身无数在无数量世界,同时广度众生,他不入涅槃、不休息。阿罗汉有这样的境界吗?阿罗汉是没有,因为阿罗汉没有菩萨的境界,所以说阿罗汉是小乘。

这样说,阿罗汉也能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他的智慧能消灭凡夫的生死境界,能得到涅槃的安乐,是有智慧,但是,没有大悲心,他的智慧就不是本经所说的智慧。金刚经所说之智慧是与大悲心合在一起的,不但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与大悲心合在一起的智慧。所以本经所说的般若内容概括如理的根本智和如量的后得智。根本智,是佛亲证“诸法实相理”所得的真实智慧。后得智是佛为度众生,而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性、相、体、用、善、恶、因、果等差别现象,作纯客观的分析;既如量知一切现象界的差别相,又能如理知现象界的本体,属于权巧方便的智慧。

由于般若的内容包含佛的权实二智,所以,不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深重,智慧轻簿,不可以轻簿的智慧,称量深度般若。”讲到般若的智慧,必须加上一个“妙”字,为“妙智妙慧”,即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未入圣位时,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应该是怎样的次第呢?那么,我们凡夫应如何由浅而深,得到那样的境界呢?所以,概括地讲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次第般若。

文字般若,平常说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是文字。按佛法说,不只于此,佛在世时并未拿笔写文章,只是以身、口、意三轮语言宣说真理的言教与身教;还包括佛灭度后,诸大弟子所结集的三藏十二部教典。

本来诸法实相理,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根本就不可以宣说。诸佛菩萨,为了悯怜众生迷真逐妄,枉入轮回,因而出现于世,曲就众生的根性,运用种种语言文字,方便演说诸法。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所以,佛虽然演说诸法,而不见有法可说;此即是“说而无说”。佛虽然不见有法可说,可是为了教度众生,不妨实行方便,观机设教,对病施药,演说诸法,此即是“无说而说”。

《大般若经》言:“般若波罗密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 佛若不用文字表达,我们又怎能明白呢?我们若不明白,又如何学习佛法,由凡而圣呢?中间没有那条路,就过不去了,所以,“若无文字,凡圣永隔”,凡夫与圣人就永久不能连系,所以必须有文字。如“以指指月,因指见月”,天边的月亮在哪里呢?用手一指,就使人看见月亮,月亮并非手指,但因手指一指,就看到天边的月亮。佛菩萨演说的语言文字,本身虽然不是般若,却能够传递真理的消息,令人除疑解惑,增长智慧,明白真理,进而据理起行;虽然据理起行,又能够不执著名相,不迷于语言文字。禅宗说“不立文字”,是指最后境界说的。如果最初就把文字弃舍了,就不符合佛法本意的。

我们现在学习的《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金刚经》上有文字。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金刚经,其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在经典上的梵文也可称为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须由金刚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才称为文字般若。因世间法的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的学问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那都是文字,不能称为文字般若,因为他读了很多文字的书,学问增加,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越不能学佛,反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称为文字,不能称为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称为文字般若。因为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你才可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文字般若能显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但还有注意,金刚经上的文字,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这个文字才称为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刚经就著了文字相。文字般若是从名相上立名。

观照般若,从菩萨上求佛道以自利的功德来说,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为观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观照是内心由文字般若所起正当观想,此正当的观想所启发出来的始觉智。菩萨本此始觉智,观照本觉理,入毕竟空,得根本智。观察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必须用智慧来观照,所以能观照的智慧称为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称为实相般若。从菩萨下化众生以利他的功用来说,观照般若是观机设教,用特殊的一种方法,广作佛事的方便智慧。譬如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华严经》说:“以方便智慧力故,出生一切菩萨诸地波罗密。”可知观照般若不仅是菩萨离情去执,断惑证真的实智;也是与无我大悲心相应的权智,属于方便的平等大慧。菩萨本此平等大慧,兴慈运悲,入俗利生,平等拔除众生的苦,给予众生之乐,而成就诸波罗密,此即是“空而不空”,也即是真空不碍妙有;但菩萨内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外不见有所度的众生,内外空寂,就是“不空而空”,也即是妙有不碍真空。菩萨知道真空不碍妙有,所以能无住生心,修一切善;知道妙有不碍真空,所以能生心无住,破执除惑。此双照空有,离相修善,断惑证真的智慧,就是观照般若,是从功用而立名。

实相般若,即诸法实相,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对无情而言,是宇宙的原理;对有情而言,是众生的佛性。《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下可坏。”因为此诸法实相的宇宙原理,众生的佛性,原本不生不灭,不变不坏,永恒如此,常住不灭;所以说不可破,不可坏。但此不变不坏的佛性,却有随缘的作用。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佛性不变随缘,所以随迷悟的因缘,而生起四圣六凡诸法现象,可以说是“空而不空”。然佛性虽随缘,其体不变,十法界圣凡染净诸法,无不相妄性真,所以是“不空而空”。

众生愚痴无智,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原理,每执相违性,从而被宇宙万有的现象所迷惑,由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心起贪瞋痴,身作杀盗淫,造诸恶业,因业感果,遂招致无量烦恼,轮回六道生死。诸佛菩萨觉智圆明,深知诸法“缘起性空”,我空,法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相空,性空;乃至空复空,连空空之相也不可得。如是从毕竟空中,以绝对待的智慧,彻照纯客观的诸法原理,而证入诸法实相的本体。所以一个人听闻佛法后,依佛法去思,然后去修,终于有一天证到无生法忍,见到诸法实相,像我讲空也好,讲有也好,都是落于文字语言相的,如果大家不断修行,有朝一日见到诸法毕竟空,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不止是诸法真相,宇宙原理,也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此智慧是理智合一,能所一如,无以名之,强立为实相般若,是从理体而立名。

以上三种般若,再与“金刚”合起来讲。金刚其体最坚,比喻实相般若,真理之体是最坚固的。我们凡夫无始劫就在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畜生,一时地狱饿鬼,我们在六道里一直轮回到现在,可是本觉的理体“实相般若”却没有变动。它要是变动了呢?变动了我们也不用去学佛法,因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实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转坏了,流转坏了又怎能成佛呢?我们已失去了成佛的本钱。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佛呢?那我们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也就是实相般若,虽然流转生死,但并没有坏。

金刚其用最利,比喻观照般若,你不去研究佛经,不会起观照,若你研教闻法起了观照,也就是始觉智被启发出来。为可始觉智一启发出来,还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如果你一旦豁然大彻大悟,才明白原来我自己有个实相般若。何以过去没有发现呢?因过去被无明烦恼所障蔽住。始觉智一旦被启发起来,它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根本就是个没有体性的东西,被始觉智一照便被照空,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千年没开过的房子,虽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灯来,黑暗便消失了。因为黑暗是没有本体的,所以始觉智一起,便能把无明烦恼照空

金刚其相最明,其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虽然我们念金刚经只白纸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个字皆是光明相,因为它能显发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实相般若是理体,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啊!所以说每一个字皆是光明之相,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从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后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以照实相。将来始觉智启发出来后,观照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的明相,我们就不能见到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在哪里,所以文字般若如一般交通工具;观照般若,如拥有高级技术的驾驶员;实相般若,是学佛者共同之目的地。又实相般若,是本觉理;观照般若,是始觉智。由于众生的不觉,诸佛菩萨,以方便智,演说文字般若,令众生启发始觉智,乘般若船,渡生死海,登涅槃岸,亲证实相般若,觉悟成佛。所以文字般若,不但是迷途指碑,黑夜明灯,苦海导航;亦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学佛人由于文字般若的指示,始可以启发始觉智,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发挥潜伏心中的本觉功能,成就观照般若,亲证实相般若,得佛果无上菩提。

在《金刚经》中,处处显露三般若:“般若波罗蜜多”,是文字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多” ,是观照般若,“是名般若波罗蜜多”,是宝相般若;“如来说微尘”,是文字般若,“即非微尘”',是观照般若,“是名微尘”,是实相般若。从般若体用上讲,般若自体本身就具有金刚的妙用,因为有了般若自体的存在,才能断除一切所要断除的妄想妄见,反过来一切妄想妄见,不能将般若自体灭除。其中能断的是金刚般若,所断的是妄执妄见。我们的心有生有灭,有垢有净,善恶不定,有增有减。这是因为本来的般若心没有显现,但因凡夫妄想妄见,悉未断除,覆蔽般若真心。只有当我们现前的妄想、妄见断除后,才能返归般若自体。般若自体通过金刚的用才能显现。当般若的金刚作用解除我们的妄想妄见时,般若自体就会现前。正如杯子是般若的自体,杯子的用可以盛水,解除渴的烦恼,如要解渴。就得通过杯子所盛水的用,才能解渴。从般若体上所起的金刚用上而讲体用合说,名为金刚般若。那幺怎样才能体现金刚般若体用呢?从凡夫的根机上讲,有念佛、念法、念僧。也就是平常提倡的容易做到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经过阿弥陀佛的教化,得不退转,能到达究竟之地。金刚般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若遇事心不执着,意不颠倒,日用上下工夫,苟能透过这一关,当下就是究竟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