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释义十九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起后,即是佛对善男子善女人说,你们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你们的真心不能安住,我教你们一个方法,怎么样安住?就应该如此安住这个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我教给你们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应该如此降伏一切妄念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

佛说了两个“如是”,怎样才称为“如是”?有五种解释:

一种“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世出世间无一法不是真如;无一法不是实相。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佛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并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实相理体是如如不动的。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实相般若的理体也没有减少一点,所以“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与佛一如无二如,都是一个真如实相。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推广开来,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声、香、味、触,无不是实相般若的理体。实相般若理体,遍一切法,所以金刚经下文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如此去领悟实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当然就没有真心与妄心的分别!

第二种解释:“如是”,你们发了菩提心,如何使真心得以安住,妄心得以降伏呢?我给你们讲个方法。你从前面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饭之日常威仪,我的真心可走动了吗?你看现在世尊有没有打妄想?没有。佛的真心没有走动,佛的真心安住,佛没有打妄想,佛的妄心降伏了。试问真心是怎样的安住?妄心是怎样的降伏呢?当知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饭不著吃饭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著相,这样真心就不会走动。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

第三种解释:你们发了菩提心,决定在心灵上证得无上无等正觉,在发心的当下就已经这样降伏其心的妄想和烦恼,这才是真正开始修行。也就是说,当你一旦有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时,你的心当下就已经安居于此,你心中的妄想和烦恼也就已经被降伏了,所以我们应该像当初发心时那样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中国禅宗有一偈语: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处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莫浪求”就是莫乱求。佛本来就是一个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个心要靠自己修行,自我安心。佛既然是一个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他就在每个人的心头,而向心外到处求神拜佛,也不可能真正得道成佛。

第四种解释:佛连说“如是”,听法者便会虚心以待,一瞬间心就安住,妄心就降伏了,此时的状态就是“如是”。

第五种解释“如是”二字是起开启后文的作用,就是后文如来所言的住心、降心的方法。须菩提是上根,已经开悟了,讲到这里中根人也开悟了,若不再讲以下全部金刚经,下根人还是得不到利益。所以还要说,来启开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

“唯然”,“唯”是谛信无疑,应诺之词,相当于“是的”的意思,“唯”字下安“然”字,更表出须菩提承佛印赞并允开示住心降伏之法,庆幸快意之至,所以“唯然”顺印度说话的口气,不要分开来讲。须菩提既然已经领诺了如是住降之义,一卷无言般若,早已说竟。所以未等到佛说完,就欢喜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很欢喜,很愿意,很希望听您的教诲。”这“愿、乐、欲”三个字是加重口气,表现听法的态度。须菩提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听呢?

第一“悟”有浅深,浅的理悟了,须菩提已经领悟了,但是深的理没有悟得透彻,所以还需要听闻。

第二须菩提悟了,但是法会的大众还没有悟,仍是凡夫,如果这些人能以佛法反省自己,一动起,就随时调伏,洗灭自己私心。如菩萨为一切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但是这个菩萨心里一有想法,认为这件事是为我如何如何,就应该立即觉悟,这个不清净心是不符合无上菩提心,应立刻洗灭这种想法,如果自己的私心,就不是发无上菩提心,不是菩萨。如果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其无上菩萨心存在一天,就是菩萨;无上菩提心被烦恼所遮盖,失掉菩提心时,就不是菩萨。所以这里须菩提代表大众来请法而说“愿乐欲闻”。

第三闻有三种:一是闻言,耳根发识,但闻于言;二是闻义,意识依言,审察其义;三是闻意,凝神静虑,寻义取意。说法者依据意而现其义,依义而发其言;听者因言而寻其义,由义而会佛意,所以行者应以此用功,时时照,时时闻,则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能具足闻慧。如果闻而慧,犹如有灯无目,不得见实相。如果有慧而无闻,犹如人处暗室,也不得见实相。只有闻慧具足,方才引生思慧和修慧。所以这里“愿乐欲闻”是希望佛大开方便,以言而言无言之道,使众生依语言的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能够契入实相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