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 杨学勇 《寻根》 2005年第03期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
20世纪初王道土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尘封的历史。由于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落后的状态,王道士没有认识到敦煌文献的重要价值,中国学术界也没能及时获得有关藏经洞的消息,致使大量文献流离失散,随后外国探险家如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俄国奥登堡等人闻风而至,把敦煌文献的精华部分劫往国外,从而使大部分敦煌文献至今仍留国外,造成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文献原件在国外的状况。此外石窟壁画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就敦煌来说,我们强调的主要是它跟丝绸之路的关系。敦煌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朝通西域的道路出河西走廊后沿沙漠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经楼兰(今若羌东北)、于阗(今和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一带,西达阿拉伯半岛上的条支和地中海一带的大秦(今意大利罗马),北道经车师前(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越葱岭到大宛、康居直到安息、大秦。南北道起点均在敦煌,敦煌乃其咽喉之地。在这条遥远的通道上中国的产品不断送往西方,而其中以丝绸最为著名,古希腊人就把中国称为“塞里斯”意为“丝国”,所以后来欧洲历史学家就把这条联系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褚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促进了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特别是张骞“凿空”后中原许多珍品流向西域同时西域产品也不断输入中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而敦煌就是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政治宗教形式的莫测,丝绸之路也有其兴衰的历史,应该说隋唐盛世是丝路的繁荣期,两宋南北朝时期丝路日趋衰落逐渐为海上丝路所代替,到明朝时敦煌则成了边外之地,彻底失去了其在丝路上的重要地位,再也无法发挥它原有的作用了。
敦煌之所以备受关注应主要归功于莫高窟,具体的说是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主要指莫高窟艺术)。
敦煌遗书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藏经洞不啻是给我们打开了一座古代图书馆,它包括大约5万件不同材质的档案材料写本书籍和经卷,其文字包括汉文、吐蕃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和于阗文等,这些材料在那儿被保存了近9个世纪。敦煌文献涉及到从公元5世纪初到11世纪初的一些内容,尤以吐蕃统治敦煌到归义军时期的文书最丰富。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官府文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各朝的制度如官制、兵制、财政赋税制度等,可以同正史中有关各项制度的记载作一比较,以探究各项制度的原貌以及发展脉络,并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此外通过对官府原件或原件抄本的研究则可以窥见各级官府文书的起草和传递情况,了解对不同类型的官府文书的传递要求,并且了解不同文书的不同写作格式。敦煌文书对研究河西特别是敦煌的地方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正史中对河西地区特别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及归义军时期的记载极少,使我们无从得知这一时期的历史,敦煌文书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文书档案材料,使我们得以补历史之空白,了解西北政局及各朝对西域的统治情况,是研究西域史不可多得的资料。一般正史对下层百姓的记载很少,而敦煌文书则保存了大量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契约、书仪、账簿、社帖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下层民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大量的民俗资料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大众文化生活状态,是了解西北地区民俗民风所必不可少的。敦煌作为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极其密切,留下了很多与各民族及中外交往的材料,其中的古藏文文书为研究吐蕃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素材,此外还反映了各时期各民族政权的战与和。敦煌文书的记载使我们了解了为什么称粟特人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高僧传的记载则主要为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史料。敦煌文献以宗教文献为主,其中又以佛教文献最多,但也有道教、景教、摩尼教等的经典,其中的佛教经典为研究中国佛教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颇有价值。总之,敦煌遗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各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包括藏学家、伊朗学家、宗教历史学家、中亚和东亚历史学家的广泛注意(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的开凿目前并存三说,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的说法,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立于莫高窟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个叫乐傅的沙门,来到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不久法良禅师又营造一窟,从此开始了近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创造。
敦煌诸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从广义上来讲,敦煌石窟应包括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息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的五个庙石窟等。狭义的敦煌石窟即指莫高窟。因为莫高窟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至元代历时千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为佛教修行、观象、礼拜的圣地,所以本文指的是狭义的敦煌石窟即莫高窟。
莫高窟群建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对三危山,洞窟密布岩体,大小不一,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在古代南区主要是传播佛教义理和理释的处所,而北区二百余个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现存有壁画雕塑作品的492窟中,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北区仅有少数洞窟存有壁画。莫高窟中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最大彩塑高33米 (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窟窟相连,是一种有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是佛教文化精华的体现所在。
佛教石窟建筑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宗教需要开凿在山崖间的石窟寺庙,它
既是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处所,也是佛教徒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存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有30多个,洞窟的形制有三种:一,禅窟。二,中心塔柱窟。三,覆斗顶窟即殿堂窟。洞窟的主体是佛的雕塑像,一般两侧陪衬有弟子、菩萨塑像,共同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隋朝是石窟形制从塔庙向殿堂转变的时期,唐代则以殿堂窟为主,不过前期出现过一种大像窟,高在30米以上(96窟北大像),正壁为一身石胎泥塑大型倚坐像,后期则出现一种壁面不开佛龛的殿堂窟,且又有一种大卧佛窟塑佛涅檠像。归义军曹氏统治敦煌时期(914~1036年)洞窟形制主要有二种:一是佛坛上有塑像的覆斗顶窟;二是没有佛坛的覆斗顶窟,仅在墙的四角凿有绘有四大天王的小龛。西夏和元朝在窟制上没有什么创新,主要是改建前代石窟。总之,由于时代不同石窟的形制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莫高窟的佛教塑像总共有2415尊,敦煌彩塑的主要题材是佛、菩萨、释迦弟子、天王、力士和高僧等。北朝时期的塑像,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两侧有夹侍菩萨像,又有释迦、多宝并坐像、菩萨像和禅僧像等。北周时期出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铺的组合像。它们一般具有印度、中亚的简朴风格。北魏时期塑像脸形消瘦,褒衣博带,大冠高履,追求一种“秀骨清像”的风采。隋代中心塔柱窟的柱子正面一般不再开龛塑像而是在前面设置三尊巨型塑像,一佛二菩萨立像成为洞窟主体。隋代彩塑继承了北周时开始出现的群像形式,在一龛内以佛像为主尊,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形成三至七身为一铺的群塑组合。唐代塑像则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再加二力土的七身一铺或九身一铺的群像为主要形式。唐代塑像强调写实,追求刻画人物的性格,那些腴肌秀骨,丰满而不显得臃肿的女性化菩萨塑像尤其悦目。曹氏时期的塑像和唐朝基本相同,区别就在于产生了第61窟以文殊菩萨为主的塑像形式。西夏和元朝在塑像上没有什么创新可言(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壁画是宣扬佛教思想的艺术,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佛经,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等的单身画像;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佛传故事画(敦煌壁画的佛传图以第290和第61窟保存的比较完整);有表现佛陀成佛前的若干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阿弥陀变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铺)等,以及山水画、供养人画(以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绘对象)等。此外还有很多石窟装饰图案也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洞窟建筑、塑像和壁画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图案主要用于装饰窟顶的人字披、平棋或藻井、龛楣、佛背光以及各处边缘部分,所用的花纹形式多样,有团花、联珠、莲花、石榴、宝相花、回纹几何纹、飞天等等。敦煌壁画的绘制原意无非在于:一、用形象的图画向佛教徒与世俗民众宣传阐述佛教义理,使抽象的教义变的具体化便于民众信奉;二、以强烈的装饰效果来感染信徒,使民众在天堂与地狱的强烈对比中皈依佛教。不过如今敦煌壁画却主要体现的是它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面对壁画你不仅会受到美的感染,更会叹服于艺术的力量,它反映了中古时代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情况,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表叙。
总之,敦煌石窟艺术是由建筑、塑像和壁画三部分组成的,按照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它们可以分为北朝、隋、唐、五代宋初、西夏、元等几个发展阶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社会生活、民俗民情、建筑服饰等方面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窟群,可以说把敦煌石窟誉为西北明珠是毫不为过的。
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和莫高窟艺术。敦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敦煌这一伟大的文化宝藏正在不断得到挖掘!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