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孙晓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研究

  □ 孙晓丽 《装饰》 2005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龛楣装饰图案是敦煌莫高窟历代装饰图案的一个重要内容,隋代是其华丽的完结篇,龛楣装饰图案在隋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文从早、中、晚三期分析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组织结构和纹饰的传承与变迁,总结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的总体特征,并从诸多纹饰的演变来分析隋代装饰图案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

  关键词:敦煌隋代龛楣承上启下

  龛楣装饰图案是敦煌莫高窟历代装饰图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敦煌莫高窟有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两种窟形,中心柱窟的中心方柱上和覆斗顶窟的墙壁上多开有佛龛,这些佛龛的龛口包括楣、梁、柱三部分,龛楣指佛龛的外檐部分,它以泥雕浮塑出来,高于墙壁平面,是龛口的主要装饰部位,其精美的装饰图案象征佛光,用以显示佛法的伟大。龛楣装饰主要分布在北朝和隋代各窟中,唐代以后的各窟很少再有楣饰。因此,敦煌莫高窟龛楣装饰图案的发展实际只经历了北朝和隋代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敦煌莫高窟北朝龛楣装饰图案多分布在中心柱窟的中心柱中上部和覆斗顶窟三壁的下部。图案结构多为“火焰纹边饰——忍冬飞天纹装饰主体——圆点纹、鱼鳞纹龛梁”三层。以忍冬、飞天、火焰、禽鸟、鱼鳞、圆点等为主要纹饰。色彩上多在浅底色上以石青、石绿、土红、土黄、深浅褐、白等色描绘形象,西魏以前色调较浓重,西魏以后色调较清爽。绘制上多为绘塑结合法。北朝龛楣装饰图案纹样造型简练单纯,色彩浑朴热烈,与窟内壁画、彩塑保持了统一的风格,但它与藻井、平等装饰图案一样,又是石窟装饰中组织紧密、刻画细致的一部分,与大型壁画相对较疏的构图和更率性的描绘形成对比,使整窟装饰具有疏密有致的感觉。

  敦煌莫高窟隋代的龛楣装饰图案继承了北朝龛楣装饰图案的优秀特征,又不断创新、丰富,经过早、中、晚三期的发展而形成了结构严谨、纹样纤细清秀、色彩清新明快、绘制工整精细的时代风格。

  一、隋代早期(约公元581—589年前后)的龛楣装饰图案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隋代早期7个窟中,覆斗顶窟的第250、266、304、309窟正壁各开一龛,第305窟三壁各开一龛;中心柱窟的第302、303窟的中心柱上均四面开龛,这些佛龛都有龛楣装饰图案。

  隋代早期的龛楣装饰图案大多沿用了北朝样式,但也有许多图案的结构由北朝时的三层简化为“龛楣装饰主体——龛梁”上下两层,外层的边饰消失了,这种样式早在北魏第248窟已有出现。装饰题材仍以忍冬、飞天、火焰纹为主,北朝时出现较少的盘茎莲花纹此时大量应用。忍冬纹仍是主体部位的纹饰之一,火焰纹开始改变北朝时主要作边饰的陪衬地位而壮大为一种主题纹样,装饰于许多龛楣的主体部位。色彩上以石青、石绿、深浅褐、土红等为主,色调偏冷,与石窟其它装饰图案和壁画较素淡的色调相融合。图案主体部分以平涂勾线为主要描绘手法,形象刻画不是很细致,显示出隋代艺术在经历战乱后初步发展的状况,但一些新的图案特征已开始出现。

  第404窟西壁“火焰纹”龛楣装图案

  第304窟西壁的“火焰纹”龛楣装饰图案,结构为上下两层,上部为大面积的火焰纹,下部为凸出的龛梁,龛梁上饰隋代典型的纤秀小散花,梁两端塑以龙头。色彩以石青、深绿、深褐、白为主,色调清冷,以平涂法敷色,描绘简略。

  二、隋代中期(约公元589—613年前后)的龛楣装饰图案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隋代中期34个窟中,覆斗顶窟多分为前后两室,其中第436、433、425、423、404等窟后室各开一龛,第402窟后室的三壁各开一龛;中心柱窟的第427、429两窟的中心方柱三面开龛;第293、295等人字坡顶小窟,正壁都开一圆券龛。中期龛楣装饰图案的数量随佛龛的数量而大增。

  中期是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的代表期,此时的龛楣装饰图案风格走向细密华美,图案结构主要有三种:

  1. 北朝流传下来的“边饰——装饰主体——龛梁”三层结构。窄细的边饰仍以火焰纹为装饰,龛楣主体部位占最大面积,多饰盘茎莲花纹,龛梁内仍饰以北朝典型的圆点纹和鱼鳞纹。这种结构的意义主要在于继承,中央的龛楣主体部位以盘茎莲花纹取代北朝的忍冬、飞天纹,这是求新的初步探索。

  2. 隋代早期已有许多“龛楣装饰主体——龛梁”两层结构的。先例主体部位多饰火焰纹,龛梁有的如北朝以泥塑出,梁端塑龙头,有的不塑龛梁,而在原来龛梁的部位画形边饰带,以平面装饰来取代凸出的龛梁,装饰效果差别不大,却省时省力,这是隋代的新创意。形边饰带内先以平行的小斜线分成若干个菱形小单元,每个单元又以对角线分成四份,相间填入石青、石绿等色,中心点缀深色圆形四瓣小花,也有其它一些变化形式,这是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的典型边饰,这种边饰带下有时还有条形联珠纹装饰。

  第404窟西壁的“火焰纹”龛楣装饰图案即是此种结构,火焰形象较写实,以风动之势向楣顶聚拢。

  3. 隋代典型的“大型火焰纹——盘茎莲花纹——边饰”三层结构。它是由北朝和隋代早期的三层结构发展而来的,外层火焰纹面积很大,中层面积缩小,两层面积基本相等;楣底或为凸出的龛梁装饰,或为形平面边饰带。屈伸自如的火焰纹被组织成形适合纹样;盘茎莲花纹的莲花以忍冬形荷叶衬托,生动活泼,花叶形象较写实,比例合适、疏密得当。这时点缀的伎乐飞天增多,莲花上的火焰宝珠多作贴金处理,以表现火焰的闪烁和宝珠光华夺目的质感。边饰带若为龛梁形式,内多饰圆点纹或鱼鳞纹,若为形平面长条结构,多为菱形连缀形式,内以白线勾勒忍冬叶或小散花。有的边饰带下方也如第2种饰以条形联珠纹,实际上是上下两层结构。

  这种龛楣装饰图案是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中最华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第402窟西壁的“火焰莲花”龛楣装饰图案即为一例。其上层的火焰纹翻卷上升,很有气势;中层中央莲座上坐一佛陀,两边为盘茎莲花,莲花有正反仰俯的变化,忍冬形荷叶较细长;底层形平面边饰带内饰鱼鳞纹,边饰带两端先以两个大圆点结束,再在圆点下绘外翘的忍冬。色彩上以石绿、石青为主,以平涂法绘出,火焰纹的石青部分施以少许明暗晕染。这例龛楣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隋代龛楣装饰图案格调清新雅致的特色。

  三、隋代晚期(隋末613年前后至唐初武德年间)的龛楣装饰图案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隋代晚期39个窟中,覆斗顶窟也如中期分为前后两室,其中第398、391、255、278、314、58等窟只在后室正壁开一龛,第56、401、383等窟后室的三壁各开一龛,许多龛为双层口龛,有两层龛楣装饰图案;第317、318等人字坡顶的小窟也如中期在正壁开一圆券龛。晚期龛楣装饰图案的数量比中期减少。

  敦煌莫高窟隋代晚期的龛楣装饰图案发展不大,图案结构、装饰题材、绘制手法都承自中期,此时龛楣装饰图案的创作已接近尾声。

  第398窟西壁的“火焰莲花”龛楣装饰图案,结构仍为中期的三层,火焰纹、莲花纹的形象和组织都如中期,色彩仍以青绿为主,也以平涂勾线法描绘,但细致程度远不如中期,画风略显草率。

  四、 小结

  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上承北朝风格而发展,形成纤秀清丽、细密工整、流畅自如的特色。与北朝相似,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主要分布于中心柱龛的中心柱的中上部和覆斗顶窟的三壁下部。隋代龛楣装饰图案既保留了北朝“边饰——装饰主体——龛梁”的三层结构,又大量运用“龛楣装饰主体——龛梁”的两层结构和“大型火焰纹——盘茎莲花纹——边饰”的三层结构,后两种为隋代的典型结构。其中的两层结构早在北魏第248窟已经出现,此后几代很少见到,到隋代重新出现并成为一种主要结构,可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隔代相传的关系。隋代继承这种结构后,将装饰的主题纹样从火焰纹扩展到忍冬纹和莲花纹,这是隋代的发展。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的三层结构也是变化北朝三层结构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而得来的。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的结构实际上是北朝已有结构的层次增减、比例调整或打散重组。北朝的忍冬、飞天、火焰、莲花等纹饰仍大量存在,且形象和组织更加多样化。隋代的忍冬比北朝时纤秀,叶片变小,组织紧密;飞天更加简练,有的甚至不画五官和肢体结构,只以小色块点画出基本形体,着重刻画动态和飞扬的衣带,以突出其超逸的风采;象征佛法和佛光的火焰纹是敦煌莫高窟北朝和隋代的主要纹饰之一,对于表现佛国净土有重要意义,它在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中更受重视,不再如北朝时主要作边饰,而是更多的以写实而动感的形象成为装饰的主题纹样之一;莲花纹在北朝龛楣装饰图案中已有出现,到隋代成为一种主要纹饰,多以盘茎形式组织,衬以忍冬形荷叶,形象较写实,莲花与忍冬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不同种类的纹样相互借用融合以求得吉祥寓意和华丽效果的特征;波斯传来的联珠纹也在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中被大量运用,作为龛楣装饰的联珠纹多为条形联珠,用作边饰。

  敦煌莫高窟隋代各窟的壁画不限于北朝的土红基调,更多的是清新淡雅的色调,装饰图案也以石绿、石青、深褐等较冷色彩为主色,土红比重减少。龛楣装饰图案中的大型火焰纹多以石绿、石青、深褐、土红几色间隔描绘,盘茎莲花则多以石绿作底,以石青、深褐、浅土黄、白等色绘花叶,这些色彩既统一于石绿主调,又包含了冷暖、明暗的变化。

  隋代龛楣装饰图案在形象描绘上以平涂勾线为主要手法,大型火焰纹的石青色和较大的花瓣施以晕染。与藻井装饰图案一样,隋代龛楣装饰图案中各形象的轮廓线和结构线也以遒劲的白色线条勾勒,这种流畅的线条是隋代装饰图案在描绘上的一个典型特征。

  从敦煌莫高窟龛楣装饰图案发展的历史来看,隋代是一个华丽的完结期,但隋代的龛楣装饰图案却不只具有上承北朝的意义,它众多的精美纹样、高超的绘制手法及清雅的格调为后代其它类型的装饰图案所沿用,从而也具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启下作用。

  参考文献:

  ①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②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到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③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孙晓丽北京艺术设计学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