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访台三章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叶小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访台三章
  叶小文
  【编者按】10月4日至7日,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率团赴台, 遍访佛教宗派组织, 先后拜会了星云、了中、净良、悟明、圣严、证严、帷觉、净心等台佛教界代表人物, 同叙血脉亲情, 共商交流大计。叶小文在数个场合向台佛教界和信众发表公开讲话, 透过佛教与台湾人民面对面地坦诚沟通, 反响热烈。现将几篇讲话一并刊发如下, 以飨读者。
  月光里的佛光
  我们从海峡的那一边, 专程赶来参加这次盛会。佛光人常说“ 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信心、给人希望” , 此行定能够使我们分享欢喜、得到方便、获取信心、迎接希望。
  四年前我曾护送佛指舍利来台, 此次有缘再来, 不禁欢喜赞叹。
  一赞台湾信众之虔诚。回想当年“ 星云牵头,联合迎请” , 佛指舍利得以赴台供奉。多少个善男信女热泪盈眶, 四百万台湾同胞争相瞻礼, 着实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佛祖的祟敬, 对佛法的虔诚, 对文化的根、民族的魂的无限依恋。
  二赞中国佛教之伟力。从今年四月在大陆举办的“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 到此刻的聚会, 无不令人感叹, “ 大中国有佛”
  今年喜逢星云大师八十大寿。大师少年立志—此生一切“ 为了佛教” 。及至八十高龄, 不惧跌跤断骨, 仍然“ 云水行脚于全世界, 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 , 老骥伏杨, 志在千里, 而大师所念兹在兹的, 还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往来所孜孜以求的, 还有两岸佛教的合作交流。
  今天, 台北小巨蛋体育馆万人集聚。佛教讲“ 众生皆可成佛” , 在座的各位, 你们就是佛, 就是菩萨啊。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直接面对这么多高人、这么多大德、这么多菩萨、这么多善知识演讲, 我要欢喜赞叹, 也有悲欣交集。白驹易逝, 中秋又来。
  尽管年年“ 举头望明月” , 却是岁岁“ 月圆人未圆”
  啊。但和这么多佛光人在一起, 我却分明感受到信心和希望。“ 平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分明看到的是, 月光里的佛光, 交相辉映佛光里的月光, 亲情相融。月光里的佛光, 映照着骨肉亲人阖家团圆的欢喜佛光里的月光, 期待着两岸同胞共生吉祥的融和。
  今天大家千里迢迢, 从世界各地赶来相聚明天又要迢迢千里, 到世界各地奔波操劳。无论时光流转、世事变迁, 无论云水布教、慈悲行愿, 无论出家在家、海角天边,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掸娟。
  (本文为作者10月4日在台北小巨蛋体育馆15000人参加的“ 国际佛光会”第十一届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法鼓印象

  这次借参加佛光山“国际佛光会” 的活动, 来看望老朋友, 自是满心欢喜, 其中令我盼望的就是与圣严长老的再次相见。几年来, 我与圣严长老有数面之缘。印象最深的有四  (摘自《中国宗教》2006第6期)次。
  第一次是2000年, 在纽约的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上, 虽是不期而遇, 却感神交已久。
  第二次是2002年春, 我护送佛指舍利来台湾供奉。法鼓山击鼓鸣钟, 列长队欢迎, 从山脚直至山上。现在想来, 也是令人感动不已。
  第三次是2002年冬, 长老率团护送山东四门塔失散多年之“ 佛首” 回山东, 此次大陆之旅被称为“ 流转一聚首” 。我们在北京相聚, 时在严冬, 聚也浓浓, 散也依依。
  第四次是2005年4月, 在海南三亚召开的“ 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 上, 长老畅谈两岸法脉、血缘、亲情, 我们屏息聆听, 记忆犹新。
  但我也错失了两次当面向圣严长老请益的机缘。
  一次是2005年10月, 法鼓山落成开山大典,我因公务繁忙, 没有来得及参加, 仅送来贺信, 错过了一次盛典, 错过了一次相聚。我一直引以为憾。
  一次是今年4月,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举办, 大师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我们虽然通过果品法师的代读聆听了大师开示, 但这次盛会因没有圣严长老的出现, 也成为一大憾事。
  此次相见, 可以说是再续前缘。长老的嘉言巍行、学问文章, 耳听目见, 所在多有。大师起大悲心, 演微妙法, 几十年来, 讲经、说法、修道、践行, 言传身教, 著作等身。长老亲自到大陆几个著名大学讲学, 几次带领数百弟子到大陆寻根问祖,热心推动两岸佛教学术交流、教育合作, 贡献杰出, 成效显著。《五百菩萨走江湖》一书, 给两岸交流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中国有许多佛教名山, 如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时至今日, 随着时势的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传统文化、传统佛教的地壳上又有许多名山大月不断生成、隆起。从海拔高度看, 法鼓山并不高, 但从佛教、从文化来看, 法鼓山已经是一座巍然耸立的佛教的名山、文化的名山。其名在“ 法鼓” , 法鼓山, 击大法鼓之谓也。其质在“ 文化” 和“ 教育” 。其妙在“ 心灵环保” ,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从法鼓山到圣严长老, 山是名山, 僧是高僧。
  高僧住名山, 名山出高僧。我们欣喜地看到, 法鼓山新方丈果东法师已经升座, 圣严长老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法鼓山与内地佛教的交流会绵延不断、再续新篇。我们衷心祝愿圣严长老健康长寿祝愿法鼓山法务兴隆, 法脉长存
  (本文为作者10月5日在台湾法鼓山欢迎会上的致辞)


  中台月夜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此时, 是农历八月十五—真正的月圆之夜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此地, 是日月潭边建筑现代、宏伟庄严、别具一格、宝藏无数, 充满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著名的中台禅条满怀着对惟觉长老、对各位朋友的思念, 我们从海峡的那一边辗转飞来, 赶到花好月圆时, 赶来供佛吉祥地, 和大家共度中秋、共赏明月。
  中秋有缘来中台, 中台明月分外明。月亮, 在中国是一个文化、情感的符号, 人们经常用她的皎洁来比喻人的品质, 用她的圆满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用她的运行来象征世事的变化。回想四年前, 也是一个月明之夜, 我和大陆百余位法师一起护送佛指舍利, 来到中台禅寺。当晚, 盛大的欢迎晚宴之后教中宗同, 月照天心, 月光如水。惟觉长老陪我静坐, 把茶闲话, 直至夜深。那次的台湾之行, 一路日程安排得很满, 活动紧紧张张。但就在中台禅寺, 惟觉长老却使我由动人静, 由静入禅。长老的话不多, 他是在让我用心去悟、去觉。那一晚过得很简单, 但却很美, 像回到家中, 像见到亲人, 像八月十五的夜晚。凌晨, 长老又起了个大早, 亲自为我们送行, 一直目送车队远去, 聚也匆匆, 情也浓浓, 散也依依。是的, 每次与惟觉长老见面, 都有如沐春风的温暖感觉。他的身上带着禅意, 他的话语满是禅味, 他把我们领到一个禅者的境界。见到他急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王维的诗句“ 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 在我家里, 挂着一幅长老亲笔的《中台四茂行》“ 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 , 文如其人, 字如其人, 朴实无华, 却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义, 温柔敦厚, 慈爱和敬。但在大是大非面前, 长老也会发海潮音, 作狮子吼, 义薄云天, 振聋发馈, 显现我禅门风骨、展示我中华气象。
  中秋有缘来中台, 中台明月大又圆。今天是真正的八月十五的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两岸同胞之间的骨肉情、思念情, 在这一夜最为浓烈、急切、醇厚。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今夜最是难眠啊。佛法要为世人“ 拔苦与乐” 。我们中华民族现在最大的苦、最深的痛, 就是佛教所称“ 八苦” 之一的“ 爱别离” 苦。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乃是国之大荡, 乡之深愁。大家都熟悉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小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了,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到后来, 乡愁是一方小小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皓月当空之时, 遥望海峡那头, 这是怎样的“ 月圆人未圆” 的乡愁、怎样的“ 爱别离苦” 的煎熬悲能拔苦, 慈能与乐, 慈悲为怀的惟觉长老来为我们“ 拔苦与乐” 了。好几年前, 长老就大声疾呼“ 三通未通, 宗教先通宗教未通, 佛教先通佛教未通, 中台先通” (众热烈鼓掌)。久不通, 则生长痛心长痛, 乃因不通。嫦娥尚且能奔月, 一湾浅浅的海峡, 岂能如此难通人间乡愁天亦愁,海峡不通天亦通。据气象学家测算, 今晚十点的月亮, 是九年来最靠近地球的(距地球仅357,404公里)。今晚看到的月亮, 是九年来最大的。顺天心, 合民意, 在两岸宗教交流中, 近年来佛教交流是最多的。从迎请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到海峡两岸佛乐连袂展演, 从两岸四地佛教圆桌会议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从动员台湾的弟子回乡投资到亲率大批弟子回乡探亲, 从为家乡援建小学、公路,到亲苍家乡修建庙宇, 中台禅寺总是走在前面, 惟觉长老总是走在前面。路子在一步一步走通, 局面在一点一点打开。今夜, 虽然只是一时、虽然只来一回, 我们不是也可以变海峡为通途, 来到大家中间, 共度这温馨、美妙的中台月夜吗几回回梦里回中台, 中台明月分外圆。君问归期未有期, 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夜无人人睡, 今夜禅语绵绵。尊敬的惟觉长老,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尽管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无论出家在家, 走遍天涯海角, 让我们记住这灿烂的月光晚会, 记住这深情的中台月夜,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本文为作者10月6日在台湾中台禅寺5000人中秋晚宴上的致辞)
  (摘自《中国宗教》2006第1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