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玛噶当巴时期擦擦发现记
甲玛噶当巴时期擦擦发现记
作者: 文·图 / 索穷
噶当派四佛
甲玛乡位于拉萨以西70公里的墨竹工卡县境内。在吐蕃王朝时期,这里是王室大臣们的政治活动中心。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正南面就是当年雅砻部落所在的泽当一带,只是中间有冈底斯山的余脉为天然屏障。公元6世纪时,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越过雅鲁藏布江北面的一道山口,来到墨竹工卡,一举兼并了拉萨以北的苏毗部落,在墨竹暂作小居,传说松赞干布就出生在墨竹工卡的甲玛明久王宫里。
甲玛王宫遗址在墨竹工卡县的西南,与山南地区的桑耶寺毗邻。1640年,蒙古族贵族首领固始汗入藏,甲玛的万户长与之兵戎相见,诸多古建筑遭到焚毁和破坏。6世纪的王宫已然不复存在,但现在的城堡(1960年还在)也相当古老,有人认为有近千年的历史,应当是苏毗部落防御南来之敌而建的工事。其城墙上有无数的射箭孔,城门外有一片片的陷马坑和护城河遗迹,使人联想起那硝烟弥漫的古代战场。赤康村可以说是西藏目前仅存不多的古代“万户府”遗址。现今的甲玛赤康因人文汇集、风光秀丽,成为拉萨一处有名的旅游胜地。
霍康·强巴旦达(右一)向饶杰林僧堂管理员(左一)交待保护事宜。
村小学教师巴珠先生收藏的部分擦擦。
老家是甲玛乡赤康村的霍康.强巴旦达被朋友们称做“甲玛之子”,他从小受其家父、现代著名藏族学者霍康.索朗边巴的影响,对家乡的文化事业颇多关注。早在1991年,由霍康先生捐资、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对十年遭到破坏的三座佛塔进行了维修。维修期间,他们在三座佛塔的基座及周边的废墟里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古代擦擦,将其全部收入塔内,加以保护,做了一件造福后代的好事。
2007年7月的一天,他又告诉我们,最近,在赤康村原拉康钦莫(大殿)遗址上发现了一批可能是噶当巴时期的佛教擦擦,既不是“文革”后已经被保护的那批擦擦,也不是原来的塔中之物,可以说是全新的收获,很有些研究价值,不妨咱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我们当然是一百个愿意。
擦擦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供品。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
我在西藏各地旅行时,看到过农民们处置出土擦擦的有趣现象,有的把整块擦擦扔进河里,以示清洁、无污;有的把擦擦捣碎后将其粉末喂给生病的牛羊,以为灵验。
根据学者的研究,擦擦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
根据“擦擦”一词的第一种来源说,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脱模泥像”等。
“擦擦”从公元10世纪后开始从印度传入西藏,据说佛教前宏期西藏就有过擦擦,但证据还不够确凿。擦擦的盛行时期是阿底峡入藏传教时期,至今阿里古格地区还保留有大量那一时期的佛塔,所有塔内都藏有数以万计的不同造型的擦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期的擦擦也属于那一时期,包括拉萨北郊的帕邦卡,阿底峡也曾在此传教修塔。擦擦的普及大约在公元13—15世纪以后,其作用不只是塔藏,寺院佛龛供奉,佩带护身,上供还愿,甚至防病避邪等都用擦擦。也是在这一时期,擦擦才真正融入了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以后它所表现的内容也就不计其数,可以说凡是有形象的佛尊、菩萨、护法神、高僧大德等都可能有相应的擦擦,说它是一个微缩的神佛世界一点都不夸张。
话又回到文章的开头。最近几年来,西藏各地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2007年元月,甲玛乡赤康村农民从建筑废墟中取土挖石用于新房改造时,一个7岁的男童从原拉康钦莫遗址偶然发现了几枚擦擦,并将其交给了当地的小学老师巴珠先生,巴珠先生在第一时间给在拉萨的强巴旦达通了电话。此后,强巴旦达先生曾三次到甲玛,对这些擦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保护工作并将其发现报告给了当地的县乡政府。在县乡有关部门暂时无力照顾的情况下,为使这批珍贵的擦擦不至水浸雨淋,强巴旦达和饶杰林拉康的僧人用10多个塑料编织袋回收了部分已裸露在地面的擦擦,并对地下深处不适合挖掘的擦擦重新进行了填埋。
发现这些擦擦的地方位于现饶结林佛殿右侧约十米的巨大废墟上。从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看应该是原甲玛拉康钦莫被焚后的遗址。
从12世纪以来,墨竹工卡境内的甲玛成为继热振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噶当派圣地,在宗喀巴时期仅仁钦岗寺就有驻僧800多人。1090年,噶当巴嘉宇瓦的徒弟格尔公巴.熏奴扎巴出生在甲玛嫩达地方。1119年,噶当巴格西格尔公巴创建了甲玛仁钦岗,大约同时,在甲玛城墙内建造了上、下拉康和噶当派宝瓶。
1138年,另一位著名的噶当派大师桑杰温.熏奴炯乃诞生在甲玛嫩达。他是格尔公巴的侄孙,也是他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传说桑杰温从小表现出超常的天分,能在石头上留下脚印,童年时期就出家为僧。1162年,桑杰温主持建造了80根柱子的拉康钦莫及其附属建筑,在噶当派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那么,今天我们在甲玛为何见不到大名鼎鼎的拉康钦莫?
和西藏很多地方一样,甲玛赤康的历史也不平静。在准噶尔与拉藏汗之间发生的战争中,由于站在拉藏汗这边,帮助拉藏汗打击准噶尔,甲玛拉康钦莫遭到一次较大的破坏。在后来的岁月里几次由于天花流行,这里死了很多人,经济、文化建设走到毁灭的边缘。
但这还不是拉康钦莫绝迹的原因。拉康钦莫最终被毁很可能是缘于一场大火。在16世纪的著名学者巴卧?祖拉陈瓦的《噶当教法源流》中记载,“仲滚.桑杰温是喇嘛嘉宇瓦的转世……在我(指作者)33岁时,拉康钦莫毁于一场大火”。巴卧?祖拉陈瓦为1504年生人,这样说来,甲玛拉康钦莫应该是1536年左右(即藏历第九饶迥火猴年)毁于大火的。
在没有其它手段的情况下,证明这是拉康钦莫遗址、证明拉康钦莫毁于大火,可以说就在甲玛出土的这批擦擦上。
首先,这批数量以万计的擦擦全部从建筑废墟深处一米左右的地下出土,在地下的切面里发现明显的火烧层,里面有很多显然是作为藏文古籍护书用的木板炭灰、穿绑经书用的铁环等夹杂其中,有些铁环都已经烧得变形。说明这片遗址确实毁于一场特大的火灾。其次,这片遗址被毁后,一直没有挖掘。后人还在其上盖房居住,从不知底下有擦擦。从这次出土的擦擦看,佛塔最多,其它多为释尊佛、观音菩萨、度母和畏怖金刚造型,而这几个恰恰就是所谓的噶当“四佛”,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
早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约公元11、12世纪),甲玛周围一带就是藏传佛教噶当派活动盛行的地区,一直到13世纪,这里的噶当派势力仍很强盛,历史上甲玛沟从噶当派开始至格鲁派时期,宗教场所众多,当时的文献中记载的“四洞八寺”今天仍能觅得踪迹。
与早期或同时期的阿里古格等地出土的擦擦相比,阿里等地的多为按压式的“泥擦”,而甲玛出土的全部为烧制后的“陶擦”,这一地点出土的灯盏、酒碗、壶盖等陶器珍玩同样年代久远。这是由于两地所处的地域和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且不说墨竹工卡附近自古以来是西藏制陶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今天的墨竹工卡塔巴等地仍有制作“陶擦”的作坊。根据西藏文联张宗显先生的调查,塔巴的陶擦以方形、长方形、桃形的居多,一般均有莲座。制作时先把无杂质的黄土碾成粉末,拌入少量细且短的植物纤维和青稞麦粒,用清水调稀和匀,成为具有韧性的泥坯,然后用木制或石制或铁制的印模印成型,置于通风处干燥,半干后用刻刀稍加修理,完全干后施以色彩,有的烧制成陶。塔巴村人烧陶没有专门的陶窑,需要烧陶时就堆一个土堆,立3块石头或陶垫,先把小件的陶坯扣放在上面,再把大件陶坯套放其上,留出一定的空隙,最后再在它们上面扣一个大陶瓮,也要用3块石头垫起来,以便使火焰进出并保温。一般一次摆上二三十件陶坯,上面用草皮和牛粪捂严,然后用麦草点火引燃。通常从中午12点开始烧,一直烧到天黑停火,第二天早晨出窑。
根据擦擦收藏家李逸之先生的研究:“这个时期(指12世纪后)藏西地区与其他藏区几乎同时出现了部分擦擦被烧结成陶的现象。因陶质远较泥质坚硬易存,所以擦擦由泥质到陶质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这个时期仅为转变的开始。并且往往因烧制时未能达到一定温度,致使擦擦质地仅停留在泥陶之间,完全被烧透的陶质擦擦只有少数,呈现出漂亮的砖黄色或黑色”。而这次在甲玛出土的擦擦,其颜色天然、造型美观、形体多样,如果说有什么“瑕疵”,就是其部分作品烧制工艺过于成熟、完美、精致,从综合因素考虑,暴露出其年代可能没有那么早,或者说其出产时间有早有晚,如几块写有笈多字的小型黑色擦擦,其风格应该是12世纪以前的作品,但无论如何同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年62岁的霍康?强巴旦达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说对这些古代擦擦进行研究和保护,目的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甲玛地方丰富的文化积淀,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争取为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含金量”产生有益的影响。依我看来,他的目的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实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