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
诸位得到了人身,愿意学习佛法,甚至出家修行,是具备了相当好的暇满!怎样让我们的暇满人身发挥作用呢?那就要深入地学修佛法。如《出曜经》说:“人身难得,佛世难遇,生值中国亦复难遭,诸根完具亦复难得;于贤圣法中求作沙门,亦不可得;闻真法言,复不可得。有智之人,能解此者,当念精进,求于道果。”
佛法是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及祖师大德们,舍头目脑髓,真真实实修行修出来的。然后通过历代的传承祖师,一代一代传下来,延续至今,我们才能够听闻佛法、安住道场、亲近三宝。这说明我们是很有善根和福报的,应该要倍加珍惜,把握难得的因缘。
我们遇到佛法,就要真正把它当成宝,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比如,家里有黄金、钻石、古画,最珍贵、最值钱的东西,一出门,心里时时刻刻就会惦念,担心这些宝物会被人偷走。我们所修学的佛法,比起世间上面的任何物品都要珍贵,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要珍贵。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法,有可能会在世间做不少坏事、错事,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不好与无益的。反过来说,自己学了佛法以后,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帮助社会,通过自己的身心实践佛法,自利利他,积聚资粮。这样,自己的道业也就一天一天在增长,资粮也就一天一天在积聚,最终能够圆满功德,使自他究竟离苦得乐。
但是,无论是初学佛法的,还是学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往往可能感觉自己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甚至学得越久的人好像对佛法的了解越不够,觉得自己对佛法的了解还是在非常表面、非常浅显的层次。这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也常常会发生的问题。
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学,才真正能够领会佛法真谛,让佛法在内在生命中发生作用?从而改变自己的生命方向,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发挥暇满人身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呢?其原因就是:我们迷惑、无明、颠倒。迷惑,是不明白,不知道路往哪里走,不知道将要去做什么,当下要去做什么,甚至今生今世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都还不清楚。迷惑的原因是对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虚幻的、假的这个身体误认为就是自己。而后,时时刻刻以五蕴和合身所产生出来的种种情绪、感受与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认知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来看待发生在周围的人和事,甚至以自己的感受、情绪、认知来认识佛法,久而久之,佛法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佛法要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无明需要一分一分来破除,渐渐地我们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明晰,对所学的佛法、所要走的路、自己的下手处,越来越有体会,越来越笃定。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养家糊口的问题。当然,在解决自己的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也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人的情绪方面的。佛法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命的终极苦乐和人的心灵深处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透过自己对佛法正知见的培养、对生命真实离苦得乐的追求和内在烦恼的净化,使我们的所作所为有明确的方向,拥有真实的佛法力量。靠着自己的发心、以及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感应,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没有学佛法以前,我们的认识和追求都是世间上面的一些知见和习惯,很多是颠倒的、错误的,虽然求快乐,往往得到的是痛苦。学佛法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的知见来改变我们对世间的种种观念和认识,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改善,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
生命价值的提升是一个渐次改善的过程。一般来说,菩萨初发心以后,要用很长的时间来积聚资粮。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在培养和积聚资粮。但有人不喜欢积聚资粮,没意乐、没心情,这说明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业障尘垢在起作用,内在的问题在发生,需要对治,需要忏悔,把内在业障消除以后,我们积资粮才有可能。不然,我们一边资粮在增长,一边业障也在增长。有时业障多过自己的资粮的时候,用功就用不上去了,修行修不上去了,闻法闻不进去了。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如理如法听闻,要如理如法修行,要具足正知正见。
例如许多居士说自己在家的时候不愿意干活,不愿意做事情,不愿意做家务,但是来到寺庙就很愿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家的时候,觉得干活很脏、很累,对自己的身体会有影响。来到寺庙后,认为越脏、越累的活,越是自己积累成佛资粮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内心有这样的认识,自然而然就非常喜欢做,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有信心和动力。这就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知见。因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知见,所以做之前比较清楚,做的时候比较有动力。我们学佛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知见,破除内在的无明、迷惑,然后让所走的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宽广。
佛法正知见是对宇宙人生深广、正确的认识,有三宝、业果、缘起等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见都能在不同层面推动我们断恶修善,将这些知见用来不断拓展生命的域限,不断升华生命的境界。
社会上有许多人,习惯了盲目的追逐,过惯了忙乱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生活才能活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尤其是有的年轻人,虽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烦恼很重,内心很迷茫。他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在盲、忙、茫当中度过,缺少明确的人生宗旨和坚定的生命方向。若再遇上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创伤、家庭的变故、事业的不顺、环境的不适、社会的逼迫,这苦难的现实、无奈的人生,就会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人生是苦的,是不清净、不圆满的,但苦难的人生是可以改善的。要改善有缺陷的人生,净化有杂染的世间,需要有佛法正知见的指引。
作为佛陀的弟子,就要信佛、学佛、修行成佛。成佛是四众弟子的人生宗旨,我们应该努力在内心明确这个宗旨。
对佛弟子而言,再没有比佛陀更圆满的生命楷模,再没有比成佛更究竟的人生宗旨。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圆满的报身寂然常在,无量的悲智功德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的指骨、牙齿等真身舍利却留在了人间,永远摄受着我们;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清净的法身周遍沙界,圣者的教授、教诫仍然辗转流传,引导着我们离苦得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圆满菩提、成就佛道,这是我们一生的宗旨,也是无限生命的宗旨。
释迦牟尼佛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面对眼前的佛像,只要恭敬顶礼,就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清静、身体健康、家庭平安、工作顺利等等。无论世间上什么人,来到佛陀面前,都能够产生力量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有力量悔过、认错。我们可能在许多场合,在许多人面前不愿意认错,但是愿意在佛陀面前认错,愿意忏悔往昔的罪业,这些都是佛陀的功德。因为佛陀具有这样大的功德,所以面对佛陀的时候,愿意忏悔我们的业障。
佛陀一生讲了很多佛法,这些佛法变成了佛经流传至今。我们只要根据佛经里面的内容,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授和教诫学习、修行,内心就会越来越清静、越来越善良。我们读诵佛经,会有很多对生命的真实感受,这是世间其它著作难以比拟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加持、给我们的信心、给我们的力量、给我们的帮助。不然,佛经是文字,世间的书籍也是文字,字虽然都是一样,但是组合起来的意思却不同,境界也不一样。我们很虔诚地念经,很虔诚地学习佛法的教理,许许多多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有可能,许许多多人间的奇迹都可能发生,许许多多生命当中的闪光点都能够显露出来,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恩德。
同样,我们想过的事情、做过的事情、发生过的事情,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无量无边的功德,悉知悉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关注着所有的众生。佛陀了解我们、看得到我们,但我们业障很重,看不到佛陀,所以需要忏悔。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答曰:‘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如偈说:好福报未近,衰罪未除却,现在不能见,大德有力人。大德诸圣人,心亦无分别,慈悲一切人,一时令欲度。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为现度缘,即时得解脱。譬如大龙王,随愿雨众雨,罪福随本行,各各如所受。’”如果我们具足福德和信心,一心一意皈投依靠祈求三宝,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和庇护,有求必应。这种感应故事不仅在佛教经典里有很多记载,在历史书籍中也俯拾皆是。如《魏书》:“(北魏)高祖延兴二年,……诏曰:夫信诚则应远,行笃则感深。历观先世灵瑞,乃有禽兽易色、草木移性。济州东平郡灵像发辉,变成金铜之色,殊常之事,绝于往古,熙隆妙法,理在当今。有司与沙门统昙曜令州送像达都(朝廷官与‘沙门统’昙曜法师使令济州僧俗送灵像到达皇都),使道俗咸睹实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闻知。”又如《明通纪》:“(明成祖)永乐十七年秋,御制佛曲成,并刊佛经以传。九月十二日钦颁佛经,至大报恩寺。当日夜,本寺塔见舍利光如宝珠。十三日现五色毫光,卿云捧日,千佛、观音菩萨、罗汉妙相毕集。续颁佛经佛曲,至淮安给散,又现五色圆光,彩云满天,云中现菩萨罗汉、天花宝塔、龙凤狮象,又有红鸟白鹤,盘旋飞绕。续又命尚书吕震、都御史王彰,赍捧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往陕西、河南颁给,神明协应,屡现卿云、圆光宝塔之祥。文武群臣上表称贺,上甚喜悦。中官因是益重佛礼僧、建立梵刹以祈福者,遍两京城内外云。”《梁书·滕昙恭传》说:“昙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值一桑门(沙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荐其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及父母卒,昙恭水浆不入口者旬日,感恸呕血,绝而复苏,隆冬不着玺絮,蔬食终身,每至忌日,思慕不自堪,昼夜哀恸。其门外有冬生树二株,时忽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及夹侍之仪容光显著,自门而入,昙恭家人大小,咸共礼拜,久之乃灭。远近道俗咸传之。”可能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有这方面不可思议的感应。
我们要从种种角度和途径来了解、感知、思考、体悟佛陀的功德和恩德,发起真实的敬仰心、希求心,认识到只要我们生生世世照着佛法一步一步实践,必定能够成佛,这样就会在内心真实地建立起成佛的宗旨。
以成佛作为生命的宗旨,有着无比的作用和价值,使得我们不会浅尝辄止、故步自封,更不会一味追求下劣的东西。这个宗旨是非常高远的,怎么才能到达呢?古来祖师大德们示现出一言开悟、一念顿超,一般人往往不容易做到,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祖师大德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福德、智慧资粮,如《大智度论》说: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毗跋致地。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 【论】释曰:……前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时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无量福德,利根心坚,从佛闻法故。……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后菩萨大厌世间,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法轮度无量众生。”
我们应该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积累什么样的福德、智慧资粮呢?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怎么积累呢?其实,福德、智慧圆满即是佛,成佛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福德、智慧而辗转增上的过程,如《大智度论》说:“从福德、智慧故有佛。”又说:“有人言福德成就故得佛道,有人言但得清净实智慧得佛道,如是等说皆是非因缘、少因缘,须菩提所不赞叹。今佛舍非因缘,亦舍不具足因缘,说是具足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三世菩萨学是乘,具足得成佛道。……五波罗蜜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我们可以将成佛的过程分解为系统的、有次第的阶段目标,然后一步步努力实践,积累相应的福德、智慧。例如初地的菩萨尚且需要了解成佛过程中各阶段目标的细致情况,然后稳步实践,如《华严经》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除了认识长远过程的次第目标,如果还能细致地明确近期目标,即后世今生的人生目标,乃至一年、一月、一周、一天的目标,那做起来就会更加容易,更加切实、有力。相反地,如果不知道后世今生的人生目标,每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所做的事与宗旨不相干,或者只是低水平重复,看不到自己进步的痕迹,久而久之,可能退失信心、放弃宗旨。打个比喻,世间人上学,想要成为博士,必须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各年级有系统、有次第的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都比较明确而且能够认真完成,这样自然而然一步步达成最终目标,否则是很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刚学佛的人说:“成佛很简单,只要咬咬牙,在菩提树下坐七天七夜,然后抬头看星星,就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证悟成佛了!”我想,大家会把这种想法看作笑话的。
我们怎样将宗旨分解成系统的、有次第的目标呢?可以从自身教证功德、弘法利生事业、今生后世学修条件等方面来设立系统而有次第的目标,这需要对佛法整体有全面的认识并结合现在社会与自身的因缘条件。对佛法整体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对社会与自身因缘条件的确切认识也更需要一个过程。随各人的因缘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法门,各人设立的今生后世的目标也会有差别,但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设立一个比较共通的近期目标:寻找和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这个和合的团体包括僧俗二众。不管哪个法门的修学者,不管初学的人或久学的人,这个目标有着正面的作用,甚至是必要的条件。
首先对个人自身学修来说,初学的人需要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带动,从而学习佛法正知见和认识自己的习气;久学的人也需要良好师友环境的保护和影响,因为一般人都会“心随境转”,容易受环境中恶法的影响,只有大力菩萨才不受恶环境的影响而能够转化恶环境。如《大智度论》说:“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说:“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其实净土也是一个圆满、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这个团体是佛菩萨已经建设好的,我们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加入进去就可以了。
因为一般人容易“心随境转”,有基于此,为避免负面影响,发挥正面作用,要寻找和建设良好的师法友环境,使自己的心常常随着善境转。比如一个人念经,跟参加寺院法会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同时念经的作用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法会之中,能感受到身边的同行善友,内心是那么清净、那么善良、那么和谐。虽然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学佛的程度和层次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内心是能够相通的,大家都能够很好地发心,参与法会当中的每个环节:做早晚功课也好、念经也好、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护持也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满心的欢喜快乐。这说明什么呢?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自己身心上的落实,不论出家僧众还是在家居士,在法会中都容易感受到三宝对自己的加持。这点很重要、很重要!
就像一棵树,要有肥沃的土壤、富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沛的水分、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枝干,才能够开花、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佛是果、菩萨是花,那么声闻、缘觉就是枝叶,出家僧众是树干,在家居士是树根,其他一切众生,犹如大地、阳光、空气和水分。佛果的成就,离不开一切众生,离不开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
求生净土的修行者在没有往生之前,如果有良好的师法友环境的保护和影响,更易于断恶修善、积集资粮、往生净土、莲品增上。如果乘愿再来娑婆世界继续学修佛法、积集资粮,就更需要良好的师法友环境,不仅今生需要,来生也需要,因此不但要为今生积极地建设良好的师法友团体,还要为来生打基础、作铺垫。
对弘法利生来说,也需要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佛在世时,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就是一个很圆满的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其中,弟子们的习性、特长千差万别,如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大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等等,但他们都能和合相处,共同配合佛陀弘法利生。有的人仅仅靠佛度化不了,因为与佛没有足够的因缘,还要靠有较深善缘的佛弟子来度化。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讲述佛请罗睺罗度化一位老妇人的故事:
舍卫城中须达长者,有一老母名毗低罗,谨勤家业,长者敕使守执库钥,出内取与一切委之。须达长者请佛及僧,供给所须,时病比丘多所求索,老母悭贪,瞋嫌佛法及与众僧,而作是言:我家长者愚痴迷惑,受沙门术。是诸乞士多求无厌,何道之有?作是语已复发恶愿:何时当得不闻佛名、不闻僧名、不见剃发染衣之人!如是恶声一人闻已,复闻二人,展转遍满舍卫城中。末利夫人闻此语已而作是言:云何须达如好莲华,人所乐见,云何复有毒蛇护之?作是语已,敕须达言:遣汝妇来,吾欲与语。阿那邠坻(须达长者之妇)驰诣王宫,到作礼毕,却住一面。末利夫人命令就座,坐已语言:汝家老婢恶口诽谤,何不驱摈?阿那邠坻跪白:夫人!佛日出世,多所润益,鸯掘摩罗大恶之人,尼提贱人,气嘘栴陀罗,佛能调伏,何况老婢而不能调?末利夫人闻是语已,心大欢喜:我欲请佛,汝遣婢来。明日食时,请佛及僧于宫供养。长者遣婢持满瓶金摩尼珠盖,劝助王家供养众僧,告言:可信!汝持此物贡上王家。婢闻是语,欢喜踊跃,持宝瓶走。末利夫人见彼婢来:此邪见人佛当教化,我见此人受化之时必获法利。尔时世尊从正门入,难陀在左,阿难在右,罗睺佛后。老母见佛,心惊毛竖:可恶此人,随我后至!即时欲退从狗窦出,狗窦即闭,四方小巷一时闭塞,惟正路开。老母覆面以扇自障,不喜见佛。佛在其前,令扇如镜,无所障碍。回头东视,东方有佛;南视,南方有佛;西视,西方有佛;北视,北方有佛;举头仰看,上方有佛;低头伏地,地化为佛;以手覆面时,手十指皆化为佛。老母闭目,心眼即开,见虚空中一切化佛满十方界。此相现时,舍卫城中有二十五旃陀罗女、五十婆罗门女及诸杂类,并末利夫人宫中合五百女,心生诽谤,不信佛法,见佛如来足步虚空,为于老母现无数身,心大欢喜,裂邪见网,头脑顶礼世尊足下。尔时世尊,以梵音声安慰诸女,告言:诸女!汝今可称释迦牟尼。称我名故,观我身相,可得解脱!作是语已,诸女同声称‘南无佛’。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诸女心。女见佛行威仪详序,足下雨华犹如华盖,化佛如林不可称计。诸女见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老母见佛,邪见不信,犹能除却八十万亿劫生死之罪,况复善意恭敬礼拜!尔时老母,以得见佛,巷陌还开,疾走归家,白大家言:我于今日遇大恶对,沙门瞿昙在王宫门多众之前,作诸妖幻,身如金山,众华映饰,目逾青莲,有万亿光,不可具见。沙门善幻,世间无比,大家年少,可不喜见!作是语已入木笼中,以百张皮覆木笼上,白氎缠头,却卧闇处。尔时世尊还祇陀林,末利夫人白言:世尊!愿化邪女,莫还精舍!佛告末利:此女罪重,于佛无缘,于罗睺罗有大因缘。佛今日行,为其除罪。作是语已,即还精舍,告罗睺罗:汝诣须达大长者家,度恶老母。作是语时,千二百五十沙门皆作是言:我等今日愿欲随从。尔时,罗睺承佛威神,入如意定,礼拜既毕,绕佛七匝,即自化身作转轮圣王,阿难侍左,难陀侍右,千二百五十比丘化为千子。阿难为典藏臣,难陀为主兵臣,七宝四兵皆悉具足。时金轮宝在虚空中乘莲华台,径往须达大长者家。夜叉唱言:圣王出世,摈诸恶人,宣扬善法。老母闻已,心大欢喜:圣王出者,有如意珠,无所求索,此当可言。尔时,圣王椎钟鸣鼓,乘大宝舆,至须达家。老母见已,甚大欢喜:圣王出世,多所润益,识别善恶,必当不为沙门所惑。从木笼出,敬礼圣王。圣王即遣主宝藏臣往至女所告言:姊妹!汝宿有福,应王者相。圣王今者欲以姊妹为玉女宝。老母白言:我身卑贱,犹如粪秽,圣王顾问,喜庆无量,何所堪任应玉女宝?若见念者,敕我大家放我令脱,所赐已多。尔时圣王告须达言:卿家老女众相巍巍,吾今欲以充玉女宝。须达白言:惟命是从,愿上大王。老婢闻放,喜悦非常。圣王即便以如意珠照耀女面,令女自见如玉女宝,倍大欢喜而作是言:诸沙门等高谈大语,自言有道,无一效验。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弊如玉女宝!作是语已,五体投地礼于圣王。时典藏臣宣王优令,扬十善法,女闻十善,心大欢喜,即作是念: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为王作礼,悔过自责,心即调伏。时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举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即作此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作是语已,求受五戒。时罗睺罗为说三归受五戒法,母闻此法,未举头顷成须陀洹。地神欢喜从地踊出,告须达言:善哉长者!裂邪见网,如来出世正为此耳!时罗睺罗将此老母诣祇陀林,到已,见佛身相紫金,欢喜合掌为佛作礼,忏悔前罪,求佛出家。佛告罗睺:汝将此母诣憍昙弥。未至中间,罗睺为说苦、空、非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已,头发自落,成比丘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升虚空作十八变。波斯匿王、末利夫人见此变化,心大欢喜:善哉!佛日出现世间,破无明闇,能令邪见得应真道!作是语已,为佛作礼,白言:世尊!如此老母宿有何罪,生卑贱处,为人婢使?复何福庆值遇世尊,如好白氎易受染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佛告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为王分别解说。过去久远无数劫时,有佛世尊名一宝盖灯王如来,十号具足。彼佛灭后,于像法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其王有子名曰快见,求欲出家,父即听许。王子诣山,到僧坊中求欲出家,时有比丘聪明多智,深解实相,受为弟子;复有比丘名德华光,善说法要,诱进初学。王子比丘虽复出家,犹怀憍慢,和上为说甚深妙法般若波罗蜜大空之义,王子闻已谬解邪说,比丘灭后,即作此言:我大和上空无智慧,但能赞叹虚无空事,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梨智慧辩才,愿于生生为善知识!王子比丘作是语已,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教诸徒众皆行邪见。……命终之后,如射箭顷堕阿鼻狱,八十亿劫恒受苦恼,罪毕乃出,为贫贱人,五百身中聋痴无目,千二百身恒为人婢。佛说是时,末利夫人有五百婢,忏悔自责,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解深空法。佛告大王:尔时和上者,今我身是;阿阇梨者,今罗睺罗是;王子比丘,此老母是;徒众弟子,今日邪见女等,发菩提心者是。
有的众生瞋慢等烦恼强盛,佛以某种特定的面貌和方式结缘,还需要佛弟子以其它的面貌和方式来启发和度化,如《阿育王传》讲述优波鞠多尊者度化魔王波旬的因缘:
优波鞠多亦如诸佛次第说法欲、说四谛。魔即雨真珠、珍宝坏乱众心,使无一得道。……初雨真珠,第二雨金宝,第三日魔王化作天女,作天伎乐,惑乱人心,未得道者心皆惑著于天乐,乃至无有一人得道。如是魔大欢喜而作是言:我能破坏优波鞠多说法!尊者优波鞠多在树下坐,入定观察是谁所作,魔便以曼陀罗花作花鬘,著优波鞠多项上,尊者即观是谁所作,方乃知是魔之所作。尊者优波鞠多作是念:魔数数坏乱我说法,佛何以不降伏?彼观佛本意欲使优波鞠多而调伏之,以是故佛不降伏。尊者观魔可调伏时至未,即知今正是时。尊者优波鞠多以三种死尸:一者死蛇,二者死狗,三者死人,以此三种化作花鬘即往魔所。魔见欢喜而作是言:优波鞠多于我亦不得自在!魔即伸头受其花鬘,优波鞠多以三尸结于魔项。魔见三尸著项而作是言:岂应捉是死尸著我项许耶?尊者言:如比丘不应著花鬘而汝著之,亦如汝不应以死尸结项而我结之,今可随汝力所作。汝今何为而与佛子共斗,如大海波浪触颇梨山!魔即自欲挽此尸却,如似蚊子欲移须弥不能令动,魔欲解项死尸亦复如是。魔大瞋恚,踊身虚空而作是言:我虽自不能得解脱,我诸天足能解之!优波鞠多语魔言:汝向梵天释提桓因、毗沙门天,向魔醯首罗天、婆楼那天,乃至入于大火,不能令烧,入于大水,不能烂,彼诸天等欲解汝缚永不能得。于时魔王不用尊者之言,寻至彼诸天所,欲求解缚,然诸天等皆云:我不能!乃至到梵天所,合掌言:为我解却!梵天答言:十力世尊弟子所作,我力微弱,终不能解。假使毗岚猛风不能吹却,宁以藕根悬须弥山?欲解此缚,无有是处!魔语梵王言:汝不能解,我当归谁?梵王语言:汝疾归依优波鞠多,乃可得脱。如因地而倒,还扶地得起。若不归依,则坏汝天上之乐,坏汝名辱尊贵一切诸乐。魔见如来弟子势力大,梵天王犹言语恭敬:佛之势力何可度量?若欲加恼于我,何事不能?大悲怜愍故,不加恼于我。今日始知如来具足大悲、成就大慈、得真解脱。我为无明所盲,处处触恼,然佛慈悲平等,未曾恶语加我!受梵王语已,即时破除憍慢之心,往优波鞠多所,五体投地,长跪合掌,白尊者言:大家!汝可不知我欲菩提树下乃至涅槃,于如来所多作恼乱?尊者问言:汝作何事?答言:昔佛于婆罗门聚落乞食,我掩蔽众心,便不得食。佛以不得食故即说此偈:快乐无著积,身体安轻便,若能于饮食,心不生贪著,其心常欢喜,犹如光音天。复于耆阇崛山化作大牛,破五百比丘钵,唯有佛钵飞在虚空。我更于异时化作龙形,缠缚佛身七日七夜。佛临涅槃时,我化作五百乘车,扰浊河水,令佛不得饮。略而言之,乃至数百触恼。如来慈愍,乃至未以一恶言而见轻毁。汝阿罗汉无悲忍心,于天、人、阿修罗前毁辱于我!优波鞠多答言:波旬,汝无知见,捉我声闻比度如来!不可以芥子同彼须弥、萤火之光等于日月、一滴之水同于大海,如来大悲声闻所无。佛大慈悲故不治汝,声闻之人不同于佛,故我治汝。魔言:以何因缘,我从忍辱仙人已来乃至成佛所作恼乱,恒见慈愍而不加害?答言:有不善因缘,于佛造恶心,此罪虽积,佛不毁汝,所以尔者,意欲令我调伏于汝,使汝于佛得信敬心,由是心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佛以是事故,初不曾以一言毁汝,是故于汝恒生悲心。佛以善巧方便,欲使汝生于信心,由是少信因缘能得涅槃。略而言之,汝若于佛生少信心,以此信心洗除昔来数于佛所恼触之罪,悉皆得灭。魔闻是语,身心踊跃,如迦昙花树从根次茎乃至条枝,魔王欢喜,举身毛竖:佛为大慈!从树王下乃至涅槃,慈忍于我,如父母念子,原除我过。魔王于佛法生欢喜心,即起合掌,白尊者言:汝能使我生欢喜心,是汝大恩!今日当为我解是三尸。答言:先当与汝作要,然后乃当为汝解之。从今日后至于法尽,更不听汝恼乱比丘。魔言:当受尊教!
由此可见,清净和合的团体才会有深广的业缘和力量来广度众生。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众生共业的力量非常强盛,更需要以清净共业来改善和净化强大的杂染共业,否则就像防风治沙,两三棵树挡不住狂风猛沙,即使很多树,如果间距太大也难以奏效。因此不仅要建设清净、和合、增上的僧团,还要建设清净、和合、增上的居士队伍,形成僧俗互动、紧密配合的良好局面。
就弘法利生来说,求生净土的修行者不急于今生弘法利生,也需要培养较广大的师法友业缘,这样不但今生能一定程度上较容易地弘法利生,积累往生资粮,而且以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时,在人间容易有广大的师法友业缘,因为今生种了相应的业因。建设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如果扩展开来,便是建设人间净土,能够更好地弘法利生。因此不论修学哪个法门,不论初学者还是久修者,对自利利他来说,都需要确立这个目标。
怎样做到师、法、友的清净、和合、增上呢?需要我们紧紧禀持成佛的宗旨,依止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共同学习佛法、护持僧团、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经示现了涅槃。佛法,不仅记载在经典上,更重要的是纳受在佛弟子的心中,通过身心的实践、言语的表达而流露出来。这就需要向师长请益,同时也要向同行善友学习。佛教的团体就像一所大学,寺院住持像大学的校长,出家法师就像老师,在家居士就像学生,大家相互和合,共同增上。老师不断向校长学习,同时引导、带动学生,教学相长;在家居士不仅要向法师学习,还要向其他居士学习,把所学到的佛法传授给寺院以外更多的人。僧俗配合,在佛法的引导上更加系统、完整,以便让更多的人一起来修学佛法,利益他们,利益他们的家人,利益他们的亲戚朋友,造福社会,和谐社会。这是佛法真正价值之所在,也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放在浩瀚的大海里才不会干枯。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跟团体的生命、跟佛教的生命、跟所有众生的生命连成一体,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体现无穷无尽的人生价值。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容易生活在固执自我的小圈圈里,做起事情常常感到细微琐碎,个人生活往往觉得乏味无趣,孤单的生命显得既脆弱又苍白,寂寞的人生每每茫然无从。
顺应宗旨的发心即是发大悲心、菩提心。《华严经》里面讲到了发心的重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但是,怎样才算发大悲心、发菩提心?比如一个人患了大病,却不愿意吃药,只是看着医生开的药单,盼望着病能赶快好。这样的话,就是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物,也起不了作用。无论把药单看了多少遍,内心里面有多么焦急,也于事无补。只有真正将药吃下去,病情才会好转。同样的道理,真实发大悲心、发菩提心,不是口头上的空话,也不是内心里的想象,而是真正融入其中,愿意承担,能够付出,不仅要有愿心,还要具有行心。
大悲心、菩提心是深广、高远的,不容易一下子发起来,我们可以将它们分解为有系统、有次第的发心,也即是顺应目标发心,对眼前每一天的人、事、物因缘发心。
比如在寺院法会中,就可好好地检验发心、策励发心。大家一起诵经、听课、研讨、做事,彼此沟通,相互磨合,可用心反省烦恼、对治习气,破除小我而融入团体。不仅如此,还要承担三宝的事业,与师友达成默契,将自己的发心投入到团体的运作当中。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每个人都这样发心、努力、付出,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依靠团体的力量,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将三宝的温暖和光明传递给更多生活在痛苦、迷茫中的人们。与此同时,在团体的带动下,不分亲疏、不论贵贱、平等助人的过程当中,狭隘的心胸就容易敞开,大悲心、菩提心便容易长养。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果缺乏一定的正因善缘,往往会发生要想表达的话说不出口的情况。发心要在正因和善缘上着力,否则时间长了会走不下去。即要常常检查自己在发什么心?种什么因?如果违缘日见增多,正因就可能会很难发生势用,所以还要想方设法创造随顺正因的增上缘。
对正因的盲目与无知,对善缘的忽视与难遇,都是修行走不上路的相状。事不会做,教理不通,行持不来,得不到法乐,是很多出家人常遇到的问题。有着良好的外缘,而自己又不好好地种正因,时过境迁,想好好用功的时候,又没有较好的外缘条件,这样怎么能行呢?
出家人在修学道路上要想长期走下去,走得稳、走得好,应该要从多方面注意正因善缘的调整与把握。积极而有耐心地种正因、聚善缘,发长远心,发不退心,稳定情绪,调伏六根,讲威仪、有规矩,然后慢慢学会做事。没有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在学佛过程中势必困难重重。从做人的基础渐次做起,就会有殊胜的果报。
正因重在内心的清净。心垢要及时清扫干净,时间长了愈积愈厚,很难处理。忏悔是最好的扫帚,可以扫除烦恼的污垢。戒律净化内心,是内在的庄严,而不是装门面用的。以戒律己,逐渐解决存在的问题与烦恼。另外,善观缘起、机教相扣,替人着想,对什么缘讲什么话,常作自他相换想,外缘就会慢慢好起来。戒律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外缘,促使自己与僧团融为一体,正所谓“摄受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僧调伏”,也即是令僧清净、和合。因此作为出家人,应该发心学戒、持戒。
在具体建设师法友团体上,如何发心和行持促进团体的和合、增上呢?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团体中重要的一份子,发心突破个人观念,融入团体、关照团体。
我们常讲,某人手脚很利索,眼睛很好使,但手、脚和眼睛如果离开身体就起不了作用。在丛林当中,打钟、打板、煮饭、扫地等,样样事情都有人做,衣、食、住、行都不犯愁,大家彼此分工,相互协作,病了有人照顾,累了可以休息,如果单独一个人住就不同了。可见,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体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才更有意义;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承担团体的事业,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的力量只有融入团体当中,才不容易衰竭。同时,如果团体中某个人的某一部分工作没有做好,也会影响到整个团体的运作。
所以,无论是佛学院里的法师、学僧,还是寺院里的执事、清众,每个人都是团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相互帮助、彼此策励、共同上进,整个团体就会不断进步。要发心去了解和接纳团体的宗旨、理念和目标,以法为中心,与师友同心同愿。打开心扉与同修们交流,剔除内心的污垢,纳受清净的正法。同时,好的经验也应当与别人分享,否则内心封闭,被烦恼束缚住,不愿与人分享心得,怎么可能做到与同修一起和合增上呢?与师友相处,要发心学习替人着想。替人着想在于将自己之心与他人之心相通相应。学佛先从做人开始,凡夫最大毛病在于我执,人我分别,主客对立,如果替人着想,则执着就会减轻。你、我、他,乃假名安立,但凡夫众生执变化为不变、无常为常,一直执着就会有障碍。想到的总是自己,反让自己执着更牢固。学了佛法以后,必须拿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否则用法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则会很苦。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所以必须发心度众生。如果这个过程中起慢心,首先要观察自己有什么值得自大的地方,慢慢再来体会我慢的特点与心相。“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弃除慢心,需要经常冷静思惟自己的缺点及问题。时刻善观缘起,把握缘起,依靠师友修学。在日常生活中,多的是可学的人、可学的事,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参、同修、同行,是指有共同目标的人,愿意为续佛慧命努力的都是同行。《摄大乘论释》说:“若人持戒、破戒,不观其过,但取其德。若未得彼德,则依彼修学;若已得彼德,则共彼数习令坚固;若自有德,令彼修学,同我所得。此彼互相事故,言为善友无二。”
第二,发心视团体事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神圣事业,满心欢喜地为弘法利生而承担。
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好不容易做好一件事情,却遭到别人的误解,自己就会觉得很麻烦,感到很痛苦,甚至产生畏缩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就是时时刻刻缘着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没办法扩大心量、拓宽格局,牢牢坚守着自我的执着。可是,刀要在石头上磨才能越来越锋利,棉花里是磨不出刀刃来的;人也是一样,要在艰难的境界里才容易成长。因此,最好的对治办法就是勇于承担团体的事业,透过境界的磨砺,将自我消融于团体当中,把负担转化为学佛的资粮。
第三,发长远心、坚持不懈地培养善巧方便的做事能力。
除了不断提升内在素质,还要培养因应外在事务的能力。有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可以有许多种。要善巧处理问题,就必须针对问题的核心,从许多办法中找出最好的办法。这就需要运用所学的佛法来抉择取舍,从中培养善巧做事的能力。问题的呈现是苦果,苦因则是惑、业。世间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所用的办法自然不能真正根除苦果。而佛所讲的每一种法门,都是从苦因上下手,彻底解决我们的问题。比如,今天生病了,病是一种结果,只有找到先前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够遏制病情的发展,甚至拔除病根。同样,今天出现了问题,我们要运用业果的理则来分析形成问题的种种因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此,学修和做事就容易结合在一起,辗转相因、彼此增上。
总之,我们得到人身,又能信佛学佛,是很难得的,要常常想怎样才能不浪费暇满人身。关键要树立正见,明确宗旨、目标,同时发心发愿,趣入正行。不是形式上做得好看,必须要有一个宗旨: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所以我们必须尽未来际地精进用功。有时丛林里放香,学院里放假,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大众调整身心,反省三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用功修行,不是去放逸、享乐。作为出家人一定要发心作人天师表,点点滴滴涵养圣胎,对自己要有崇高的期许。刚刚进入佛门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威仪,解行相应,努力改进自己的习气毛病,勇敢荷担如来家业!一定要对佛陀有无比的恭敬心、无限的虔诚心。我们要一心一意信仰佛陀、跟随佛陀、效学佛陀,根据佛陀告诉我们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进行取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据佛陀的理念努力实践,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在一起,跟佛陀的心相通,这样,佛法才能够在身心上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够称得上是承担如来家业。特别要落实到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体的建设中,落实到眼前人、事、法的境界中发心和行持,种正因、结善缘。只要我们明记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时时精进,就能在无限生命里不断增上,稳速成就福慧资粮和圆满利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