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佛教特色出家女众梵行清信女(菜姑)
“梵行清信女”这是福建佛教特色现象,主要出现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公元一九四八年冬,闽南籍著名高僧性愿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o民国一代高僧弘一大师莅闽,曾到过泉州几座女众道场讲经,了解到这班带发修行女众长住寺院,精进修持,弘一大师对此至为赞叹,特为她们命名为“梵行清信女”。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誉,佛教自西晋传入泉州,兴盛于唐朝至五代末宋初开始建女众道场,驻比丘尼。据史料记载:宋初泉州已有“未剃僧尼”,到清中叶演变为带发出家的梵行清信女,她们装束特殊,皆统一梳“菜姑发髻”大襟上衣,阔裤“打裤脚”,穿罗汉鞋。泉州民风纯朴,人心向善,历代高僧辈出,法雨遍洒南天,士女翕然归化。梵行清信女一脉相承,成为经久不衰的社会现象,据统计,近现代泉州有80%的佛寺是由她们住持管理的。
据《崇武人类学调查》对部分寺院统计,梵行清信女六岁以下入寺者占比例10%,十六岁以下入寺占80%,十六岁以上入寺占80%,十六岁以上入寺仅占20%;其来源多数为寺中阿姑的戚系亲属或自幼收养的,可知她们出家是纯真质朴的,慈悲为怀的精神都体现在日常实际行动中。梵行清信女入寺成年后为了体现“入佛门自愿,出佛门自由”的原则,他们是否真正出家是可重新选择的,但中途离寺是极个别的,如不还俗,寺中有“梳头”的习俗,称“做大人”,“梳头”仪式隆重,操办喜事似的布置新房,父母参与主持,亲友菜友信众都会前来贺喜并馈赠礼物,寺院庵堂则谨备素筵,宣证其决心终身奉佛。经过“梳头”的梵行清信女就可以开始物色收徒,以期续佛慧命。
佛教寺院组织严密,戒律严谨,住持是一寺之主,闽南女众庵堂住众大都是住持的徒子孙,都称住持为阿姑;如果是未婚清姑,第三代徒孙都称呼阿姑为“姑娘”,如有婚史(属半路出家)菜姑,则称呼“姑婆”;第四代徒孙则统称阿姑为“姑太”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徒子孙们都要身穿海青,受过三皈五戒和菩萨戒的都要披衣搭具,向阿姑顶礼,以示长幼有序。年青的梵行清信女因种种原因,有的会结为姐妹伴,此称“同参”,她们有事互相帮助,有病互相照顾,外出相结伴,父母丧事共同襄理,并列孝男念佛诵经送终等等。
梵行清信女是闽南佛教的一大特色代表,她们以自己的姿态体现了女性在宗教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女性的伟大魅力,我们应努力使其发扬光大,令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绽佛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