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在
与佛同在
文/果常
每当见到师父上人出现时,总是神采飞扬,许多居士都很好奇,不知师父是怎么保养的,何以每天都能如此精神奕奕而永不疲累呢?
其实师父不是不会累,师父除了懂得平和心灵的恒持与保润外,主要还是心心念念
为度众圣业而勇猛精进的意志力所撑持。面对居士,师父向来都是以身作则,也要求站在接引居士第一线的知客师和各精舍常住师都必须禀持热忱的服务精神,在居士最需要的时候和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最适切的佛法资粮。当然要提供这样高水平的服务之前,给人第一印象的威仪是需先培养的,所以师父制订了沙门威仪十则,作为教导僧众们应对进退的准则。
师父度众总是随时把握因缘,来到慈光山的信徒若想皈依,只要在僧团作息的时间内,不论人数的多寡,是随时都可以“马上办”的,因为僧团是一个外弘度众的道场,僧众们就必须学习菩萨行处的精神,“哪儿需要,就到那儿去”,从新学开始,就要学著放弃捡择自己喜不喜欢的事情,去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这样的训练真是不容易,要能恒持著初发心,一路行去永不疲厌,没有相当的道粮,谈何容易?弟子们常想知道师父修行的秘诀,师父也常提醒我们,好好想想“修持歌”,时时“与佛同在”,修行法门就是:‘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显密双修,行解相应。’师父向来如此简单明了地修,如此简单俐落地教弟子。
“与佛同在”,是慈光山僧团四众弟子的专用语,更是师父上人的智慧法语。记得有回到天主教德兰园参访,临别时修女们祝福我们“与主同在”,我们也欢喜地送给修女们一句“Buddha be with you!”(与佛同在),修女们先是好惊奇地重覆了一次“Buddha be with you?”,随即就露出了开怀的笑容再重覆了一句“Buddha be with you!”,好似这句与佛同在,让我们同时共沐在主的恩赐与佛的慈光中。因为佛慈广大,所以“与佛同在”是无分国界,无分宗教派别的,不过,师父教导我们与佛同在,不是只用之于口头的问候招呼语,是要我们时时刻刻与佛的光明同在,与佛的觉性同在。佛乃大觉者也,时时刻刻忆念佛的功德-法身、般若与解脱,自然就能提起我们自性的光明觉照,可以直下承当,也可入佛净土。
在释尊将入灭时,阿难请示佛四事中,问弟子日后应依何而住?佛答言:
‘一切比丘依何住者,当依四念处住。何谓四念?
所谓比丘观内身循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忧。
如是观外身、内外身、受、心、法亦如是。
是谓比丘所依住处。’
故经说言:
‘若住四念,名自境界,不为魔缚。
若住五欲,名他境界,为魔所缚。’
释尊教导弟子修行的基本原则-四念处,和师父所教导的“与佛同在”有什么不同?其实师父的教导是不离四念处的(但也不完全是四念处),因为“与佛同在”是念念不离觉。以四念处而言,念,本指忆念,亦可解释为对当下的注意。南传禅法四念处中身念处的修行方式,是要求一切行为中不舍禅修业处,所以身念处是必须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在二六时中透过身的觉知,洞见事物(法)的真实本质,觉音尊者将之称为“四明觉”(目的明觉、合宜明觉、行处明觉、无痴明觉)。至于受念处与心念处、法念处,同样亦须于日常生活中持续地保持明觉。四念处的修习,藉由粗的动作觉知到心念状态的觉察都要能掌握,之后进而对于由感官缘尘境而生起的烦恼,都要能完整地觉知它的生灭过程,直至确切地知道这些烦恼将再也不会生起,才算是圆满了圣智的初阶成就。对照四念处的修习方法,想想师父上人的教导,如果真能如实地修去,证果的确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至于“与佛同在”和禅法又有什么关系?禅法的理路,都不离缘起法性的觉察,缘起生灭的当下也就是不生不灭。所谓“见法即是见佛”,此法即是指诸法的“缘起实相”,所以“与佛同在”当然也是不离对缘起的觉察。缘起,既是诸法的实相,与佛同在也就是动中修的功夫了。动中修,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从身、口、意的活动内容截流反观心性的面貌。当根尘对境,截流反观的觉性培养出来后,在静中的用功就更能掌握,所以习禅者止观的修持本是动静相互增益的,动静之间的运用相辅相成。就如《小止观》中有谓:
“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
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
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
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是故师父所说光明觉照、与佛同在的功夫,不但是要修,重要在二六时中的恒持。
其实“与佛同在”于二六时中的恒持,可运用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乃至和六度万行的修持相结合,当然修行的道次第以及行者自我检择的方法都是不可或缺,这些在中国天台智者大师的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师父上人所给予我们的,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见与根砥,懂得了如何掌握原则方针,再从行门及解门上深入探讨与体验,就靠自己加功用行了,毕竟是“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哪!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