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道场建立的思想来源及现代意义
雪峰道场建立的思想来源及现代意义
纪念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一千一百周年暨禅宗思想学术研讨会开幕上的讲话
学 诚
中国禅宗的建立和取得的成就,在唐宋时期可谓波澜壮阔,前所未有,成为中国佛教最鲜明的特色之一。特别是唐代之后经历过多次社会动荡,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之外的其他宗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衰弱,唯有禅宗一脉绵延不绝,被认为是“后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代表整个的佛法”,对中国佛教影响如此之大,其中原因不得不受到重视与研究。
一般的看法认为,自初祖达摩大师到六祖慧能大师开始成立的中国禅宗,提出“本性是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后来逐渐成为禅宗“思想上说了‘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1]的核心思想,使得“佛法与中国人的心理不发生丝毫的障隔,深深地契合和相应,流演于后世,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心理思想上的隔膜。故由六祖,才把佛教的真髓深深地打入中国人的心坎中。不仅于佛教的功绩是如此,即隋、唐以来的中国文化,亦莫不受他那种彻悟思想的影响。”而与此同时,“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使得“现实上建立了僧堂中心的禅院,离开了律制的寺院而独立,制定了禅院独自的清规”[2],在寺院经济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变革,更能与中土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使得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完成了彻底中国化的脚步,有了自己独立的组织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场所,从而奠定了中国佛教千余年来发展的基础。这个过程中,雪峰义存禅师所处的唐末、五代二百五十年间,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发达时代”,雪峰义存禅师也被认为是唐末最伟大的禅师之一,在当时有“北有赵州,南有雪峰”的响亮赞誉,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禅门五宗中有两宗——云门宗、法眼宗即出自他的法系,其雪峰道场的建立,对当时的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雪峰义存禅师(822—908),俗姓曾,唐代南安县人。出生于长庆二年(822),后梁开平二年(908)五月二日圆寂。师法号义存,“雪峰”是他弘扬禅法驻锡的山名。十二岁,依止当时著名持律大德莆田玉涧寺住持庆玄律师。十七岁,依庆玄律师落发,法号义存。二十四岁时,正值唐武宗会昌灭法(845),义存便束发改换儒服隐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参谒宏照禅师(《祖堂集》谓圆照大师),随侍左右。二十八岁始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前后数年学律参禅,依止明师潜移默化,为他日后的参悟和建立雪峰道场、大开弘化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十二岁,开始游方求道,“三到投子,九上洞山”(三次到舒州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九次到瑞州参访洞山良价禅师),遍参当时禅宗诸德,兢兢业业,被后世誉为可媲美善财童子的一段佳话。义存初在洞山参访良价禅师后,良价禅师指示他往参德山宣鉴禅师,以解决他的疑问。于是义存往参德山,前后五年,有所领悟。而后与岩头同辞德山,至澧州(治所澧阳,今湖南澧县)鳌山镇时始大彻大悟,终于取得殊胜的成就。虽然在德山座下时间并不长,但德山禅师的风格深深影响了他,成为他日后教导学人的重要指导。义存禅师参学求道过程中,先依律师精研戒律,后至心参禅,最后得悟于德山,使戒与禅在生活中得到融合统一,成为他后来教授徒众和建立道场、弘扬大法的重要思想来源。
唐咸通十一年(870),义存禅师当年芙蓉山宏照大师门下学法的同门师兄行实介绍他到福州之西二百里处象骨峰居住。当时象骨峰东的众信士仰慕义存之德学,将自己的田园供养义存。义存将其取名“雪峰”,建立道场,自此道隆雪峰,名扬远近,“天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成为当时南方禅宗重要的发源地。由于四方禅人学子越来越多,渐渐无处容止,唐乾符二年(875),观察使韦岫舍钱三百万缗为建造寺宇,同年僧智朗到长安城奏报建寺之事,时值应天节,唐僖宗乃赐名“应天雪峰寺”。后来有内官奏言义存道德高洁,唐僖宗于是对义存“赐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使得义存大师声名日隆。但大师泰然处之,“授之如不授,衣之如不衣。”(《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时为闽王(闽国是五代时期相继出现的十个地方割据政权之一)的王审知也常于义存法席听法。《雪峰年谱》载,唐乾宁二年(895),义存领僧众千人为他说法。王审知受到感化,舍钱三十万为雪峰寺创横屋二十间,后又舍钱三十万开创法堂、回廊、方丈等屋宇。唐光化元年(898),王审知又舍钱四十万建大殿堂宇百千余间,从而使得雪峰山上寺宇遍布,一时法门大盛,众僧云集,天下禅者纷至沓来。《祖堂集》谓义存身边弟子常达一千七百人,“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宋高僧传?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法门之盛,叹为观止。据载,“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羆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可见义存道行之高,影响之深,百姓皆受其教化而纷纷归信佛教,福建禅宗从此大振,义存禅师之名享誉江南,雪峰山也成为江南一大丛林,佛教的圣地之一。
后梁开平二年(908)五月二日夜,义存禅师右胁而卧,安然示寂,世寿八十七岁,僧腊五十九夏。义存禅师从象骨峰开山(870)到雪峰入灭(908),阐扬宗风三十九年,随机说法从不懈怠,度化僧俗弟子不可计数,《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十九载有得法弟子共五十六人,其弟子玄沙师备等五人曾受闽王赐紫衣袈裟,后世最有名的文偃是云门宗创始人,其三传弟子文益是法眼宗创始人,其再传弟子泉州招庆寺僧静、筠编的《祖堂集》,为禅宗最早的灯录。义存禅师弟子遍及八闽和江南各地,成为当时同辈禅师中弟子最多、影响最大的禅师,在禅门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雪峰法系。得法弟子五十六人也在各地建立法幢,将禅宗法脉流传各地。
雪峰义存禅师因早年亲近庆玄律师精研戒律的因缘,持戒颇为精严。其师德山宣鉴禅师也精研毗尼,重视戒行。德山宣鉴禅师的师祖天皇道悟禅师同样重视戒律,“行在璎珞(指《菩萨璎珞本业经》),志在于《华严》”(《宋高僧传》),曾向径山国一、钟陵马祖、南岳石头等大德参学过。而义存禅师本人在早年参访诸方大德的过程中,曾先后在洞山良价和德山宣鉴处做过饭头[3],有着丰富的丛林生活体验。这样,义存禅师就很好地将戒律与当时建立起来的丛林清规进行了结合与完善,成为建立雪峰道场重要的思想依据,其本人曾著有《雪峰清规》传世,将马祖与百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的家风延续下来,并得以在唐末 “会昌法难”佛教受到极大迫害之际,使禅宗的法脉得以享誉江南,使雪峰寺成为当时全国各地参禅求道者所向往的圣地。后来义存圆寂后,当时的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吴越建国者钱镠之孙)对雪峰寺告示“先师住持规制奉宣下降帖,命准元条件施行”(见《雪峰志》,页186–87),要求雪峰寺实施雪峰义存所立之清规。而根据《雪峰寺志?纪艺文》所记,钱弘俶所要求雪峰寺实施之清规为义存禅师于901年所立之《雪峰清规》和去世前所作之《雪峰遗戒》,从而使得雪峰芳规得以延续,保证了雪峰寺日后的道风严整与发扬光大[4]。
从雪峰义存禅师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会昌法难”和接下来的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更迭,是面临极大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佛教生存和发展都面临极大考验。但义存禅师却能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开创雪峰道场,下启云门、法眼两大宗派,门下法匠林立,名称远扬,除了当时地方政权的支持之外,与他戒规严谨,并具接引徒众的善巧方便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得众多优秀禅师汇聚门下,成就了雪峰一系的兴盛和繁荣。
近代,雪峰寺在佛化法师的重振下,名扬海内外,成为南方名刹。佛化法师,法名如幻,俗名林甫,清末民初南安县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佛化住持杨梅山雪峰寺,于是效仿百丈家风,倡导农禅,清规肃穆,宗风大振,一时求法问道者相望于途,雪峰寺全盛时期常住众竟过千人,不能不说与佛化法师严肃僧纪、注重清规有很大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怎样让佛教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不得不面对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出家人,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内有信仰与戒律轨范,外有智慧和慈悲可凭,依栖丛林道场、弘扬如来圣教的优秀僧才,雪峰义存禅师及其创立的雪峰寺,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注 释:
[1][2] 曾普信,《中国禅宗小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禅宗思想与历史(禅学专集之六)》235页。
[3]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93页。
[4] 中华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绎勋所著《吴越诸王(893–978)与佛教》,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 (p123-147),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