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服趣谈
僧服趣谈
果律
今年在大屿山宝莲寺“受戒”的人不少,有些新戒弟子对所谓“三衣”认识不足,乘此机会跟大家谈谈,是有所帮助的。
提起佛世僧伽衣服,它有二个来源:一是从垃圾堆、坟墓等处拾来的“粪扫衣”;一是在家居士供养的“居士施衣”。佛陀成道初期,要求弟子们穿粪扫衣。后来,有些家庭资财比较富有的信徒,看到佛陀及弟子们寻找粪扫衣,实在过意不去,便把贵价的衣服扔到垃圾堆里,并派人看守,等待比丘们来拾取。不久,有一位叫耆婆童子的居士替国王治病,得到了一件贵价衣,便要供养佛陀,请求佛陀慈悲授受,又提出愿听比丘接受檀越供养的衣服,佛陀默然同意。当信徒们得知佛陀允许弟子们接受檀越供养的衣服时,那些家庭富裕的信徒们就大批地做衣服供养僧人。
僧人的衣服渐渐地多起来了。在一次游行中,佛陀见诸比丘持有很多衣服,有的头戴,有的肩担,有的带著腰中,于是产生了为比丘编制三衣的念头。根据《四分律》的记载,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世尊露地而坐,开始时穿一衣,至中夜觉身寒即穿第二衣,至后夜仍觉身寒又穿第三衣。这时,世尊感到三衣已足以御寒,于是就召集比丘们宣布;从今以后,让各位比丘保留三衣,不得超过。《大智度论》曰:“佛圣弟子位于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无耻,白衣多贪重著也”。又《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云:“为五意故:障寒热,除无惭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故,方制三衣。”从中可以看出,三衣的制定不仅是出于实际的需要,更有著非凡的意义。
三衣就是三种衣。第一种称“集碎衣”,梵语叫僧伽物木,是入王宫或聚落时穿的。它分为三档: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廿一条、廿三条、廿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第二种称“中价衣”,梵语叫郁多罗僧,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穿的。其形相为七条廿一隔,二长一短。第三种称“下衣”,梵语叫安陀会,是走路或者干集活的时候穿的。其形相为五条十隔,一长一短。
袈裟是染色的意思。那么,三衣一般要染成什么颜色才算合法呢?据《四分律戒本》中说,三衣的合法颜色为青、黑、木兰三种。所谓青色,并非真青色,而是古铜色;黑色也不是纯黑,而是由集泥等染过的泥色,我国丛林习用的墨色以及深浅不等的灰色;木兰色,这是带有黑色成份的赤色。本兰是一种树名,皮赤黑色,可以染衣,我国的四川省有此树。应该说,这三种颜色都不是正色。之所以要染成这样的不正色,根据戒律的精神去看;其目的主要有二个:一是为了区别于在家人及外道的衣服;二是为了远离贪著。
僧人接受居士供养的衣服,必须要通过受持后才能合法使用。所谓受持,主要有二种方法,一是手受,即要某人亲手给予,而不是自取;一是口受,如手受安陀会一件,当具仪对一比丘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其余衣物的受持仪式,也大略与此相同。《僧伽律》说:“三衣者贤圣沙门标帜。”《华严经》说:“著三衣者,舍离三毒。”这就是说,披著袈裟的比丘就要勤修戒、定、慧三字,息灭贪、嗔、痴三毒,转凡成圣。否则,披袈裟就没有必要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