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修持、密义及击掌除魔障法简介
总论:全文主要分成三个简介主题
一、修持——修持分前行,正行, 结行相续三部份来简介, 前行为发心;正行为专注智慧,将简介数种实修法; 结行为回向。
凡大乘修行法必具备以上三种金刚地基, 如不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则再长的修法,亦不足称为修大乘法,如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再短的乃至吃饭供养,可称为为尊贵的大乘法。行者不具此诸行,所修福德易失如狂风中烛火易熄灭,如法的具备此三金刚地基,此所修功德如金刚地基永不能摧毁,如八功德海一样,黑业果的烛火亦难以烧尽。因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菩提发心,而如下士道为来世,中士道为自脱离轮回,皆非大乘发心,但如不以此下中士道发心为基础,则上士道之菩提心,亦难正确广量的生起。
二、密义——心经外义为演化甚深见——般若空性, 密义含广大行——菩提道次第。义如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为甚深见,‘而生其心’为广大行。另如《现观庄严论》即是阐释大般若经密义——广大行菩提道次第; 故宗喀巴大师说诸佛圣言量皆为教授。此密义之科判, 谨依藏传佛教盛传之宗喀巴大师对心经的五道次第科判为主,将于心咒讲解部份合论,以显心经为般若经之大明咒(总持)与 其心咒义。
三。击掌除魔障法——当年玄奘大师往印求学取经, 途中遭遇甚多魔障,即依持颂心经来除魔障。现于西藏及日本尚保留与修持此心经除魔障法,一般在法会或修行前先念诵心经一次, 再观修此法, 击掌三次以退妨碍法会与修行之魔障。
此因编幅有限, 故以简介为主; 所依心经版本, 藏传佛教方面以止贡噶举派所译版本为主,(因最近流通之贡噶上师演讲心经录的版本中,汉译文, 心咒与心轮的咒字皆有少许错误处故), 另于中国流传最广之玄奘大师译本, 因缺序分及流通分, 故又参考,施护, 般若共利言等二版本。但发现玄奘大师所译之‘色不异空……空即是色’四句, 与诸版本之‘色即是空……空不异色’正好相反, 另有少处差异处, 故尽量依诸版本共通处为主。
本文重点是以修持法为主的简介, 不同于逐字释经之文, 故此不附心经译原文, 请自行参考各自版本译文。
正论:
一、修持
(一)前行
1。发心
无论任何修法, 重点在于发心, 因修行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心; 如发轮回心, 即使修行三大阿僧劫,亦只是成就漂荡于轮回之因。故修法最首要为审察自心, 为何修持此法呢? 那我们应发何种心呢?凡夫发心修持目的皆为轮回, 而修行者是为成佛, 佛陀即为觉悟者,其具三种特质, 即自觉、觉他、觉圆满, 而其基础即为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故修持心经或任何起心动念,皆应观照修证的是执著轮回因,还是修证性空出轮回因呢?
以上三法应皆具备,否则修任何教法皆犯因果不相应。故修法前行依出离心、菩提心为主, 而正行以般若正见为主。
发心修法——请依诸法师之教导来正确发心。或依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中之教授; 此仅诚心建议,应在稍得正确发心感受后,再往下修持心经。
如在尚无少分前心发心感受时,应将大部份时间花在思维修持发心前行上,依发心感受增长后, 才将正行时间逐渐延长。如在不确定目标前, 再如何精进修持, 只恐离目标愈远矣!
修行态度——应离三过、六垢, 观四相,此于‘贡噶上师心经讲演录’中的听经态度己详述, 故不重复。
2。受用境圆满之修法——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论报身圆满五受用之修法:
法——‘如是我闻’, 所听为大乘法, 是综合佛说所八万四千法门之心中心,秘密金刚句。
时——‘一时’或‘尔时’,依表义世俗谛解释, 其应处于生灭之间, 藏传佛教称为‘中阴’,而依胜义谛来论,无生亦无灭, 故亦无任何时间居于生灭之间, 故我们应脱离世俗相对时间观念的挂碍,应胜解世尊说法无时空限制,只要具清净正见,世尊‘尔时’或‘一时’当下即在此说法开示。
主——‘佛’;可观于平额前上方虚空幻现释尊,或是般若佛母。
地——‘在王舍城灵鹫山’,观现处于净土坛城中。因众生无限,故世尊亦化身无限以行各种事业;觉悟者无时空限制, 同时亦可化身无限,故可观世尊于前方法座上开示。
眷——‘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出家人自观为年少童颜像, 在家居士自观为转轮圣王, 曾受灌顶者可自观为本尊。
由以上可积聚修此法之殊胜因缘。
3。般若利生:
【尔时,薄伽梵入‘观法深明’三昧】—— ‘观法’为‘观’察诸‘法’真实本相, 在中观, ‘深’表胜义谛甚深见——空性,‘明’表广大行世俗谛——方便, 在大圆满见‘深’为心之本性空,即为‘体’;‘明’为心具感受之特点, 即为‘相’;心与明为一体两面,任运无碍, 悲心遍满,具判断功能, 即为‘用’。为世尊之体相用。外相上, 释尊住甚‘深’见三昧中, 密相中自然任运佛之威力, 致成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子演化‘心经’,以利益众生,此为性空中‘明’之无碍悲心化现。
‘深’为般若, ‘明’为菩提心次第, 密相中, 佛身因慈悲与往昔愿力, 成就而放无量大光‘明’,光明本质为深甚空性,此具内外功用, 内以光‘明’遍十方世界利益及加持有情与听法者证空性,以去除听法时无明障碍。外可调伏欲界, 色界天人之傲慢, 彼因往昔善业而能身放光明,致生傲慢,故佛以其身放无量光明,相对之下,彼光明如萤光对日光,故可转生尊敬之心,专一听受佛法。
利生修法——我们应住于观法无自性之甚‘深’法身境中, 而‘明’现报身五受身境,观自身放光十方,行上供养诸佛,下施六度众生之事业。
综合以上诸法,自转轮圣王或本尊以修持,内则可除自身常执之凡夫见,以培智慧资粮;外则植福德资粮。
(二)正行——胜解修持经文
修持正行拟以见修果三部份来极精简的总论与分论讨论,‘见’将以中观及大圆满见来简介,‘修行’预简介不同修持法,‘果’则总结修行此法其果之殊胜。
总论: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俱空, 度一切苦厄’。
根——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观’本性空, 心之本性(空)‘自在’清净, 无著无染。此为‘无所住’菩萨, 证悟自在的‘萨埵’发‘菩提’心为利益‘有情’(萨埵)。此为‘生其心’
★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体)——空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修持运‘行’甚‘深’见——‘般若波罗蜜多’于每一相续当下之‘时’。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相)——明
果——照见五蕴俱空,度一切苦厄。
自觉——照见五蕴俱空,自证圆觉
觉他——度一切苦厄。‘悲’心度自他有情离‘一切苦厄’
★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大圆满见之体,相,用为空,明,大悲遍满,譬如暗室无光,慧灯一启,去无明黑暗,光自性‘空’,手抓摸不住故;其具‘明’之特性,光亮除暗故;‘无碍遍满’,光明功用能充斥室内故。
分论:
1。见——
一。人我空——五蕴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自性空。’中观见,大圆满见:
(1) 色即是空——胜义谛,由观察修可‘明心’——‘明’白境为‘心’之反射, 并无自性; 那心是为否实有呢? 再进一步观察修,可‘见’心亦无自‘性’, 此为‘见性’——见心之本性。 其如‘应无所住’。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空。
(2) 空即是色——世俗谛,观察如何由因缘法形成幻有世俗万法,如‘生其心’。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明。其能感受万物,对万物之感受实为心明之反射。
(3) 色不异空——二谛双运,当经过分析辨证理解胜义谛与世俗谛后, 则应不落二边,进一步思解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在圣者心中, 其为无二, 而在凡夫心中, 执为二边。
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
(4) 空不异色——二谛差异,胜义谛如何建立世俗谛,也就是如何在甚深见性空中, 生出广大方便行, 也就是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综合运用。 凡夫因不‘明’执诸法‘空’为外在实有,故由此分别而生烦恼障, 致感受业障而因循轮回。
(二)法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中观见:
(1)根——不生不灭为甚深见胜义谛。根本上来说,无始以来,佛与众生心之本性本不生不灭
(2)道——不垢不净为广大行世俗谛。于修持道上,表相世俗谛认为具不垢者为觉悟者,不净者为众生,但于内相胜义谛,不存二元分别念而修。 垢法或净法皆可为道,主要于是否具不执垢净之清净观。
(3)果——不增不减为圆满佛果。胜义世俗谛双运不二。于果位上来说,证果时无增一分,众生时无灭一分, 因真理特性不变。
大圆满见:
(1)‘不生不灭’为心之本性——(性)空,万法当下即具生灭,因缘和合故,众生因无始无明,而执心为实有。
(2)‘不垢不净’为心之特点——明,其能感受万物,众生不明对诸法之感受皆为心之明的反射,执心外另有相对之实在诸法,故生心及心外诸法二元分别,而生所知障。
(3)‘不增不减’为心之功用——遍满,其为心之空明作用而衍生之判断。而众生执二元分别感受而判断诸法,譬如此好,我喜欢(贪),彼不好,我讨厌(嗔),由此而生烦恼障。故觉悟者为大悲遍满,众生为烦恼遍满。如能胜解诸法世俗谛(世俗看法)与胜义谛无二,而无挂碍其诸得失, 即自性空之‘无所得’。
2。修行:
修行重点在于不落入二边之二元分别。此仅精简的区分为因乘与果乘,因乘即南传佛教之声缘二乘,与北传佛教中之显乘(又称‘般若乘’),果乘即为金刚乘。依中观应成派观点,因乘或果乘主要差别,于性空见一样,皆悟无自性空,即使声闻缘觉乘亦知人法空见,只是发心与修持方便法不同,当然证悟果位与速缓亦不同。此将省略般若乘修法简介,因宗派众多,请自行参法师的开示教导。在声闻缘觉乘仅代表性修法简介为主,于金刚乘则以生起次第中,下三部本尊瑜伽修法为代表简介, 至于如何配合生起次第之无上瑜伽部,圆满次第,二三四六中阴四派不同之修法,大圆满,大手印等修法简介则省略。另亦有专有心经之般若佛母法,请自行参考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 此略。
‘舍利子,是故于性空之中,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耳意……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同理亦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凡夫于六根与外六尘接触时,‘无明’而‘行’识, 由十二因缘和合‘集’成而生‘苦’受,生老病死接踵而至,依‘道’修‘智’而‘得’‘灭’;此皆因无明,而二元分别执因缘和合感受为实有;如依般若,彼皆自性无。
1。声闻缘觉乘修法简介——保持清明的专注于根与尘接触(金刚乘术语为双运)之每一刹那, 此为止住修,悟其为因缘和合自性空,并无实在不变之自性,此为观察修。如眼甫见某物,便觉知是眼看到某物,如此而己,法尔如是,耳鼻舌耳意,五蕴皆如是修,可由此悟空,修持纯熟时,可自然转识成智,当下悟蕴、根、尘。界。十二因缘皆无自性。
在修持证悟以上境界时,般若乘行者认为闻缘二乘虽己尽烦恼障(漏尽通),但尚执所知障,故应依同理,进一步修证‘同理亦无苦集灭道’;而登地菩萨更应‘无智无得,亦无不得。’除二元分别所知障,无沉寂于涅槃,行‘应无所住中而生其心’菩提道。
2。金刚乘下三部瑜伽生起次第修法:
一。座上修法——‘舍利子,是故于性空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依前所述之见而修持:
(1) 色即是空——观空咒。胜解(观察修)周遭环境及自体五大,受想行识皆无自性空。此为生起次第正行中最重要之关节,如不胜解于此性空中生起如幻行,则后继所观修,皆犯执著挂碍之病。许多在修习本尊仪轨时,不重视或是不知此,殊为可惜。此处与睡眠, 死亡,法身果相应相关。
(2) 空即是色——一有起心动念, 即观因菩提心与往昔愿力关系,由诸法自性空中,逐步或瞬间幻生本尊。此与梦,实相中阴,报身相应相关。
(3) 色不异空——入性空定。观万法融入自幻现本尊,自逐步融入性空净光中。此亦与法身果有关。
(4) 空不异色——因菩提心与愿力之心行而出定,自身瞬幻现为本尊,周遭环境皆幻现为净土坛城, 其本质为般若性空。此与醒来,投生,化身相应相关。下座后观照诸法应具清净观。
观本尊坛城主要去除自执人法皆为实有之习性。同时应知本尊坛城其诸表相(如装饰,身色, 手印)之胜义,因其为诸佛福德愿力等因缘和合而幻现,由此可提醒自身是否与其福德,愿力‘相应’,如可与自性空中行如幻事业,执心减少,菩提心增加,方可称为‘感应’。如执六根热流,幻景为感应者, 恐徒增轮回因吧 !
二。座下行法:
‘无眼耳鼻舌耳意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心要:色(印)空不二,声空不二,意空不二。凡所见者,皆观为净土,有情皆为弥陀或本尊,其本质皆为般若显现,诸法如性空所盖之印,如镜中影,水中月,空中虹。观所闻之音声皆为
‘噶德 ……婆哈’心咒,或阿弥陀佛,或本尊咒音,其本性空,如空谷回音。明觉起心动念皆于胜义谛般若性空中,诸相,声皆为心反射之世俗谛,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空,明,遍明。凡六根所触之六尘,皆为般若圆满幻现。
三。密义与心咒简介:
咒有总持,护心,总持为‘总’摄经意‘持’为心要,‘护心’离世俗凡相及凡心。如般若经即是总摄其心要成心经,以利记忆持颂,故心经亦可称大明咒, 最早期鸠罗摩什译心经名为大明咒,颇合其意。同理将心经密义心要摄成总持(心咒),其为嗡,加爹……娑哈;如更精简则总摄成‘阿’,因阿本表不生不灭意,由其可幻现诸法,故称其种子字,为般若佛母心轮间之种子字。故应由其提醒胜义谛般若与世俗谛方便次第,并非不解其意,而是因其总摄意义无限,故无法译得合适字句,又恐不解者因字生义,故以译音为主。所以咒字应解释,至少应知其表义,但绝不应误执其意唯有如此。在西藏认为,一个好上师,可对其弟子至少花六年以上时间解释六字大明咒:嗡玛尼贝美吽。因此认为不应解释咒义之观点,似有再考量之必要。现仅以心经密义,与综摄心要所成之心咒,来简介心咒表相意义。
密义——配合五道
1。资粮加行道——‘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者,应观五蕴自性空。空即是空,空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自性空’。
2。见道——‘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修道——‘舍利子,故于性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4。无学道——‘舍利子,因此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 ……三藐三菩提’。
一。菩萨十地——‘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密多; ’。
二。法身:(1)自性法身——‘心无挂碍故,无恐怖。 ’
(2)智慧法身——‘远离颠倒。’
三。色身——‘ 究竟涅槃。’
心咒:‘嗡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婆哈’
简释——嗡由 A。U。M。三个字根组成, 各表由身,语,意,如何由凡夫转成圆满佛陀之身、语、意, 即化、报、法三果位身,须依以下心经密义——菩提心次第之心要总持,第一噶德配资粮道,第二噶德配加行道,巴喇噶德配见道,巴喇桑噶德配修道,菩提婆哈配无学道。
3。果:
(1) 度一切苦厄,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2) 心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3) 菩萨依此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亦依此证无上正等正觉。
(4) 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三)结行回向——依惯用回向文,以三轮体空之无所得心来回向众生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三。击掌除魔障法:
一般在法会或修法前先念诵心经一次,再观修此法,观双心各有千辐法轮。击掌三次;击掌时,要胜思此掌声来自何处,来自单掌呢?但仅动单掌不闻其声;来自双掌呢?仅举双掌亦不闻其声;需要再加击之动作,方可闻声,由此可知声乃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不变及独立之自性,故悟自性空,声为因缘和合生,故悟为幻有,由胜解性空幻有而推演诸法亦皆性空幻有。故每次击掌时,都要以观修此法更深入心经性空境界,而灭内无明魔及外天魔执著,自然内外魔消退,由因此而得以除魔障。
仪轨简介如下——持颂心经后
1。前行归依发心——
南莫!敬礼上师佛法僧,敬礼般若大佛母。愿诸胜义句成就。
如昔天神主因渣,思般若义持心经,
驱退诸魔不祥物,愿我亦同依此法,
思般若义持心经,驱退诸魔不祥物。
2。正行——
愿其回退 (击掌)
愿其无有 (击掌)
愿其息灭 (击掌)
3。结行回向祈愿——
万法因缘和合生,其为无生灭始终,
无来去分合之义;诸因缘完全自在;
教授自在我敬礼,圆满佛陀之圣文。
愿一切吉祥。愿六道有情依般若心经速成佛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