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悼念冯公夏老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润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悼念冯公夏老师

  李润生

  在温哥华,冯公夏老师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我尊称冯老师为师,亦不是曾受业于他的门下,也并非曾在他所管辖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而正由于冯老师的学养与处事做人的态度,堪作世人的表率楷范,堪作众人的老师,也堪作我的老师。--韩退之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佛说“诸行无常”,十二缘起说“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所以大觉慈尊也不能不在阿利罗跋提河之滨,婆罗优树之间,不肯顺应诸弟子住世之请,而终要示现般涅槃之相。如今年近百龄高寿的冯公夏老师,也不肯顺应我辈志怯无闻者的心愿,而终要示现舍报往生之相。今日温市咸美顿的灵堂之上,吊唁者四方云集,对这位佛教师长,表达出最深切的哀悼,致以最崇高的礼敬,儒者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今天在冯老师的灵柩之前,获得了圆满无缺的体现。

  我从冯公夏老师任编辑委员的佛家经编导读丛书之简介中,得悉老师是中国广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九零三年,少从何恭弟老师修习国学,从欧大典老师精研易学,所以对中国文学极为心醉,对《周易》更有彻悟体证,在香港时,常与《周易义疏》的作者韦达哲士往还,研究易卜的精深义理(案:韦达哲士与我的老师罗时宪教授共创香港佛教法相学会,又撰《英译成唯识论》,此书是现今世上《成唯识论》英译的唯一全译本,北美大学开唯识哲学课者,多以韦氏此书书为教本,其重要可知。)

  一九三七年冯公夏老师皈依密宗上师荣增堪布,从此修习佛家密法,由此得见老师的佛学进路,非独以佛家经论学术理论以为依据,并以修行实践的躬身体验以为实证,务使解行相资,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如是体用兼赅,事理统一,深得学佛与佛理研究旨趣,一九五六年往尼泊尔参加佛教大会,顺道游览印度佛陀遗留圣迹,又访问瑜迦大师施化难陀,返港后,组织瑜伽学会,传授瑜伽术,饶益后学。时瑜伽修习,蔚然成风,罗秋、张和诸瑜伽师得其风气,纷纷设馆授徒,及一九七一年,我亦受其影响,也曾在西青会修习瑜伽,可惜那时老师已移居温市,结果缘悭一面,未能执弟子礼,唯叹福德资粮浅薄而已。一九七三年老师拜访印度军徒利瑜伽大师比奇理士那,亲聆世上第一大师有关拙火修炼的难得经验,叹为观止。

  又从《冯公夏老师讣告》中,得知老师在一九六零年代来加拿大定居,并于一九六八年与温哥华热心佛教大德合作,创立世界佛教会于温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佛教弘法道场,成为当地佛教的精神标志;迄殿堂扩建落成,业师罗时宪教授特撰楹联相赠,今高挂着的楹联是这样写着的:“无相乃大庄严,看七宝楼台,万亿金身,宁非幻化;有情来熏净种,历三祇智习,十王大业,定得转依。”同心之言,自是万里之外亦所相应。从此老师讲经演教不绝,于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根器虽说万殊,其解悟或受益殆无二致。如是于兹三十二年,或身教,或言教,始终如一,未尝中断;此开佛学研习的风气,全仗老师的开启,始有今天灿然可观的成就。

  加拿大的可爱处固有多端,而对多元文化的鼓励与弘扬最得学人的赞誉;冯公夏老师的可敬处,其学问修养与道德文章自不待言,最堪称道者厥为其对多元文化推动的识见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老师所策划与执掌的世界佛教会的学术活动中,固然以星期经会,阐释三乘教理教诫为核心内容,但于周日晚上,亦兼设多元化的文化讲座,或亲自授课,或邀请各专家学者,分析介绍儒、释、道的思想精粹,其他如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以及诗、词、歌、赋,甚至周易的筮法及以后的占卜文化,也曾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有志研究的学人,给以无私的传授,其胸襟怀抱有如是者。不解的人尝有微词,以为混淆家法,宣说异学,佛弟子所不当为,殊不知大菩萨的修法,不以佛法为限,故龙树菩萨造《菩提资粮论》,第七十九颂有云:“诸论及工巧,明术种种业,利益世间故,出生建立之。”故大乘菩萨求法,当于一切五明处求,非局限于佛家经教而已。《论语》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老师发扬东方文化于异域的良苦用心,殆天地可表,故孔子也有“知我者其唯天乎”的概叹!

  又冯公夏老师虽是经论满腹,但却深切体会到文化乃天地间的公物,非属一己之私,故能扶掖后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能礼待天下学人,是故五湖四海各大洲的大德法师与专家学者,凡对佛弟子有所晋益者过境,老师多能恭请来温哥华世界佛教会开示演讲,使学佛者都能共沾法益,开拓思想境界,而老师此种礼贤下士的襟怀,正如万里长空,无不容慑,近代世间,诚不多见。

  我第一次能够亲灸冯公夏老师,只不过是十年前的事。那时冯老师适经香港,应业师罗时宪教授的邀请,在香港佛教法相学会举行学术讲座。那次演讲,冯老师运用了现代西方的灵魂学与电子科技的知识,以会通与诠释佛家心识活动的理论,使与会者能清楚看到传统佛学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实况。按此时的冯老师已是伦敦灵魂学会的成员,可见老师学贯中西,与时偕行,充分显发出大乘菩萨的精进精神。

  一九九三年冬,罗时宪教授的最后著作《八千颂般若经论对读》刚脱稿便辞世往生。一九九四年我与内子来温哥华定居,承罗师母的嘱咐,把业师的最后遗作一套,呈赠冯公夏老师。这时初登世界佛教会的殿堂,眼见灯火与信众之盛,同时用斋者几近千人。深叹老师事业之大、影响之深、信誉之隆,此间可谓一时无两。一九九五年我应福慧寺宝峄法师与林瑞沛居士的邀请,讲《净土理论的建立》。开讲之日,冯老师不惜纡尊降贵,竟作座上听众,并勖勉有加,同时对宝峄法师与林居士的主办功德,赞叹再三。《秦誓》有言:“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今冯老师大菩萨的慈悲表现,恰恰以其身教把“摄化”与“饶益”有情的意义,作出了最有效的现代诠释。

  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在冯公夏老师热诚邀请之下,我每年都到世界佛教会作一次连贯性的佛学讲座;每一讲座,因其性质不同,有短有长,有数会的,也有十数会的,老师每会例必亲临,鼓励赞勉,给我强力的精神支持。迄今已有五个寒暑,老师的奖掖未尝间断。去年老师病后,体力日非;我造府谒候,老师亲握我手,希冀有空多来世界佛教会讲演大乘教义。于是在老师咐嘱护念之下,我相继主持了《禅诗赏析》、《心经译解》及《唯识种子学说》三个讲座,然后返港渡岁。当我今年三月返加,老师早已卧病多时,可是不舍众生的悲心始终如一,我为老师那种饶益有情的伟大精神所感召,遂于上月开讲安慧菩萨的《大乘广五蕴论》。这时老师已不能亲临讲堂,再给我指正,再给我策励,而终于舍报往生。生命无常,自此天人永诀,感今怀旧,不禁涕泪纵横。

  诸佛菩萨摩诃萨的色身不能久住世间,但他们的圆善教法却长留世间,光照万有,公夏老师的四大,虽亦复归尘土,可是老师平生学力,融贯中西,通摄梵华,堪称典范;何况老师治学,务求实证,摒除臆测,故能突破科学玄学的隔阂,缩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终能体会到天人合一、色空不异,此等为学的态度,更是后学的楷模。老师平易近人,如炎夏的清风,如寒冬的暖照,此种“宗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风范,亦当可以恒常映照于天地,流注于人间。■

  本文转载自《莲觉》第十六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