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记“2007年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范增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记“2007年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

  刊载于《普门学报》第39期西元2007年5月 范增平

  一、前言

  30多年前,参加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读到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法语,因而促使我走入茶文化的研究领域。匆匆30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经历了人世间多少波折、烦恼和无助,仅靠著拥有的些许佛法让我坚忍过来。如果,没有这次的“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佛光山举行,我不知道何时才会再一次来到佛光山?

  为了参加2007年4月20~23日的禅茶交流大会,我事先做了功课,也询问了人,怎么样到佛光山?带著地图,于20日上午10点钟就从桃园出发,由国道1号走到台南麻豆转8号,再转3号,又转10号,东西来回转换之后,下了10号国道,感觉不太对劲!询问人家,一问再问,确定是走错了方向。已经30多年了,何止是沧海桑田!已经认不出方向来了!去佛光山要再回头;于是,又再上10号国道,一段的旅途劳顿,终于在下午三点多看到了佛光山大门,进了大门,被警卫拦了下来,告诉他,是来参加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顺利通过了!到了麻竹园,一下车,迎面而来的是觉门法师,他说:“你是范先生?”我说:“是,你怎么知道?”30多年了,从前的景物,似曾相识;然而,人事已非,现在的师傅几乎都不认识了。

  很快地!办好报到手续,我被安排到518房间,行李摆好,独自随意地走走,诺大的丛林,真的是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由于,佛光山这里的环境氛围,让我不由自主地心里充满欢喜,脸庞挂著微笑,掩不住心中的喜悦,使我见了人就诉说当年的往事人物。

  21日一大早就起床了;虽然,昨晚到12点多,还有人员陆续地报到进来客房,加上一点兴奋,一些感触,几乎整夜没睡;但是,我还是五点多就到了大雄宝殿,亲临早课,又到“不二门”看著朝山队伍上了大殿,然后,自己沿著宝桥走去,遇见一位师傅,她领我走向大悲殿,大悲殿依旧,只是前面加一道墙,旁边增加了一些建筑,看得出来是已经有年代了!回顾30多年前的种种,依然历历在目,难免触景生情,无数的感动涌上心头。

  7点钟回到麻竹园五观堂用早餐,八点钟,所有报到参加“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成员,随著依日法师,登堂入室参观了“宗史馆”、“禅堂”、“佛光缘美术馆”等,看到很多星云大师来台初期弘法的历史照片和道具,还有当初宜兰雷音寺办幼稚园时的娃娃车实物,星云大师照片、星云大师在佛学院的毕业证书等,这些都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十点钟,巡山活动结束,回到如来殿大会堂举行开幕典礼,星云大师因在海外弘法,特别以影像录制致词在开幕典礼中播放,振奋与会代表的精神;年轻的佛光山寺住持心培和尚亲临致词,典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结束。阳光普照,全体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二、“禅茶艺文发表会”

  (一)第一场

  21日下午进行“禅茶艺文发表会”,分两个场次进行,前场由中国大陆的代表余悦主持,后场的发表会由范增平主持,共计有8位学者发表论文:

  第一位发言的是,韩国的崔锡焕先生《禅与茶穿越境界的结合》,他从中国的“和而不同”点出“禅与茶”的关系,所谓:“在争执当中求和平的道理”,一口茶即包含其中道理,茶的精神包含了儒家讲究的“正”、道家的“清”、佛家的“和”、禅家的“雅”,“正、清、和、雅”如何超越?“禅茶一味”、“茶禅一味”,日本也提出同样的道理;但是,日本提出的不如韩国所提的高,韩国草衣禅师都有这种主张,各国对茶禅的表现方式和精神不完全相同,茶意和禅味是一体的两面,禅意与茶意之间如何沟通?禅意和茶意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合而为一,喝一口茶吐出来的香气与参禅的效果是一样的。禅茶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是普遍的,通俗的禅茶表现于一般家庭茶的活动;高雅的禅茶表现在茶学的研究上。

  第二位发言的是,台湾的范增平教授《禅味道行三段十八步茶艺理论》,这个理论是范先生研究茶文化近30年来,试图作一个总结的尝试,“三段十八步茶艺理论”是20年前,范先生将茶艺整理归纳的中华茶艺操作基本范式。论文主要内容,先从佛教禅宗传入中土,藉著本土的儒、道学说信仰得以传承发展说起。

  佛禅因与茶结合而形成“禅茶”;由于,儒、道、佛三家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充实了茶文化的内容。茶文化的形式表现,凝聚在茶艺的外在上,茶文化内涵的禅、道、儒,则透过茶艺作为载体呈现出来,茶可载道、茶可入禅;于是,茶禅一味、茶道一如,茶文化融和了释、儒、道思想精髓,使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本文以宏观方式来阐述茶文化与禅、儒、道的关系及其发展;并将充满禅、儒、道思想学说的中华茶艺归纳成“三段十八步”具体的演绎出来,理论可以实践,实践有理论基础。

  茶文化是人类最生活化的成就,范围广泛,包含的主要因素有茶学、茶道、茶德、茶艺、茶礼、茶技、茶俗等。而禅、儒、道等宗教哲学融和了这些要素形成“茶文化学”,现在逐渐形成为一门显学。

  禅茶、道茶,是茶文化学研究上的重点。所谓的茶中“禅”,茶中“道”,不单是禅宗所说的“禅”,也不单是老子所说的“道”,而是通宗通教的“禅”,“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于是,“禅茶一味”,“道茶一如”,同样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的最高原则,茶文化根据道茶精神来从事活动,茶文化根据禅茶方法来从事活动,茶文化事业才可能永远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茶,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物质属性,二是精神属性。物质属性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关;精神属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与人文学科相关,这两个属性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在茶文化结构中,品茶悟禅即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表述,如果要详细地说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很难以言语文字完满地表述出来。所以,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法语,被认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公案。

  至于,文化的内部结构,有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次,2、制度文化层次,3、行为文化层次,4、心态文化层次。茶艺是茶文化结构中的行为文化层次和心态文化层次两个部分;因此,“休去参禅且问茶”,如何在茶中悟禅?应该将茶道精神、禅茶方法,始终关注在茶艺实践的过程中。

  佛禅与道儒结合传入中土之后;茶因药理特性与佛禅结合;道儒因宗教关系与茶结缘。从佛教、儒学、道家与茶的相激相荡,最终形成“禅茶一味”,“道茶一如”,茶道、茶德、茶艺,彼此相辅相成,茶文化弥漫在东方民族文化的生活中,发展成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于,茶道中的“道”,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准则,一种道德的根本所在。这个“道”与道家的“道”;儒家所讲的“道”,是有些许不同。这里所说的“道”是佛教中的道,是印度梵文“菩提”的意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被翻译成中国固有的“道”,后来也意译成觉悟的“觉”,在佛教中是悟了的意思。三种宗教学说,都把“道”这个字用来表现它们各自宗教中最深邃的思想和观念。茶道的“道”是指一种行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向前去的路与回来的路。透过修行茶道逐步迈进悟了的世界,得到纯净的心,以纯净的心去实践更高层次的茶道,扩展至茶以外的一般生活领域,真正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文化是东方的自然主义所衍生出来的伟大而精粹的文化,不仅是传统型文化,而且也是未来型文化。茶道就是人的修养,是人文素养。茶道的“道”是真理的意思,是生命,是能走得通的路;也是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是一种修心、修行的方法。天天用茶道修心,实践生活。因而体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道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密显都是禅,茶道亦是禅,何以三段十八步茶艺理论奥义即在其中。

  第三位是,大陆的陈文华先生《禅茶表演的问题》,他说:品茶悟道的时候才需要茶禅,因为静下来才能进入禅的道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了关键的人物,唐朝的皎然禅师最早提出“茶道”。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第四位是,韩国东国大学高荣燮教授《镜峰的禅茶观》,他说:20世纪是法师、禅师、茶人走在一起的时候,禅峰与茶峰达到最高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先到达“无我”的境界,所谓“无我”,可以说是“傻傻的”,傻傻的才不会执著。到底喝几杯茶?极乐世界是没有道路的;一碗茶到底怎么走呢?这些都是考虑的问题。

  (二)第二场

  第一场的论文发表,在21日下午3点结束,开始进入茶叙时间。3点半后,开始第二场次的论文发表会。我是临时接到通知要担任主持,还好我有多次主持国际会议的经验,可以说还能驾轻就熟,第二场计4位发表:

  第一位是,大陆的余悦先生《禅茶文化美学》,他说:“禅茶”,可以有三个方面来看,1、“禅与茶”;2、“禅、茶”;3、“禅茶”,看重音放在哪一个字上?在文化概念上界定“禅茶”的精神是“正、清、和、雅”,因为“雅”而与美学发生关系;美通过一定的物态反映出来,也通过一定的心态反映出来。美学的反映了无痕迹,天然一体。禅茶美学有中国传统美学,又有自己的个性,表现中国茶艺美学的品格。

  第二位发表人是,台湾的陈宝女士《五福茶法》,她今天未到现场,论文由别人代为宣读,该文摘要:“五福茶法”在于轻松、自在之行茶同时,引出禅意。而五种扣杯动作喻示“五福”,即诸事吉祥、观音庇佑、飞天报喜、如意年年和自在一生之“福”,以达到“茶中有禅,禅中有福”之诣趣。自古以来,茶与禅即结下不解之缘,我国唐代高僧如皎然、百丈、赵州等禅师,均极力倡导茶禅,并提出茶禅合宜的理念。而往后的禅师以茶“净心”、因茶“禅定”,更说明了茶与禅的密切关系。一位泡茶者行茶时,若能与禅结合,闲情气定的展开泡茶、奉茶、喝茶,必能产生“茶意即禅意”,视觉之“美”,味觉之“香”、触觉之“喜”……乃由然而生,而达到“泡茶人欢喜”、“喝茶人感恩”的茶禅诣趣。“五福茶法”就是要表现这种理念与感觉的一种茶法。理论与实务结合,是很有创意。

  第三位是,韩国汉阳大学的朴正真教授《禅茶一味,人类救援之话头》,他说:茶是形而下的,禅是形而上的,一个是自然境界,一个是超自然境界,两个不同境界的东西合而为一。水代表一;火代表二;木代表三,茶等于木,这三个意境合而为一,即是“天、地、人”合而为一,把不可能结合的合而为一。茶可以让心静下来,而且,可以合而为一;反之,要让我们合而为一的惟一方法是喝茶。禅讲“禅定”,讲“止观”,“定、慧”就是“定静安虑得”的道理。“禅茶一味”的“一”,即是“主一之谓敬”,“一心之谓敬”。在目前“物质万能”的情形下,如何将人拯救出来,禅茶才是真切的。至于,“禅茶”还是“茶禅”,禅是看不到的,要进去较困难,“茶禅”是透过物质看得到的东西来到达精神的境界。

  第四位是,台湾的妙中法师《佛光茶之人间佛教意涵》,“茶禅一味”反映了佛教东传后佛教思想和修持上的演变。深具中国特色的茶与禅,经由僧侣间的弘法交流、参学往来,岁月挪移间,不仅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也在邻邦外地造成流行,两者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茶道从禅法上和雅体现,禅意在茶道中自然流露。

  承继临济宗法脉的佛光山,秉持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积极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和理念,虽然专弘“禅法”,却更用心的提倡佛光禅,期以将禅修从禅堂权变妙用在生活中;广设客堂,藉由“佛光茶”传递一份道情法爱,拉近寺院与个人的距离……让施者受者互结善缘。僧信二众透过各项进修活动和各种设施、服务,依法而行,达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目标,

  佛光茶与佛光禅同为星云大师“信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无需言说的有力凭证,即在此时,如同大师在2000年8月所写的“喝茶”一文所言:人生如茶味,茶有浓浓的、淡淡的、清香的、苦涩的;就好像人生,有的人要过浓浓的五欲生活,有的人要体验淡淡的修道乐趣,有的人要品味人生的得失,有的人过著忧悲苦恼的人生。如果你会得喝茶,你应该懂得如何安排自己所喜欢的人生。

  (三)总结

  第二场次的论文发表就在妙中法师发表淡淡的修道乐趣,自己所喜欢的人生之后结束。5点10分,请到慧开法师对这次论文发表作总结评论,慧开法师是研究生命学的博士,现任台湾南华大学的教授,兼生死学系、所主任、南华大学教务长等职,由慧开博士做总评,发挥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整个发表会在下午5点45分画下圆满的句号。

  这次禅茶论文发表,有两位中国大陆的学者因大会前一天傍晚才收到“入台证”,人不住在省城,来不急办手续,以至无法赶到会场,一位是浙江省湖州的寇丹先生,一位是光泉法师,使得本次论文发表人仅8位,这是很可惜的事。今天(21日)下午,在论文发表会的同时,1点半在云居楼二楼举行“无我茶会”;3点半至5点半在后山百花园举行“同敬茶会”。

  晚上是国际书画交流,台湾的潘燕九先生、李钦聃先生、李春贤先生,韩国的梵舟法师等现场挥毫作画,许多与会人员纷纷向大师们求字要画,一场艺术与生活很自然的连结在一起。晚上9点半结束了第一天的活动。

  三、茶艺交流

  4月22日,早上5点半至7点是早课、朝山、禅修,我参加了早课和朝山,7点在云居楼大斋堂过堂用早餐,这些场景更激起了30多年前,我在大专佛学夏令营的点点滴滴,记得我好像是第三期的学员,佛学夏令营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早上4点半就起床准备早课、斋堂过堂,晚上禅修;后来我还回来担任夏令营的辅导员,具体确切的时间有一点模糊,好久没有回忆这段出俗的往事了!令人无限嘘唏!

  (一)佛教艺术表演、茶艺交流

  22日的活动,上午前半段是佛教艺术表演,由佛光山的敦煌舞蹈揭开序幕,普门中学音乐演奏、舞蹈;韩国昌原小菩萨国乐团的演出,场场节目,赢得观众热烈掌声。10点以后是茶艺表演。

  第一场是大陆江西代表团表演“文士茶”。

  第二场是韩国宝泉茶会的表演。

  第三场是台湾东方茶艺术文化学会的表演,结束上午的活动。

  下午是重头戏,几场规模正式的茶艺表演登场。

  第一场由日本表千家表演茶道。

  第二场韩国熟盂会表演。

  第三场中国江西队表演“禅茶”。

  第四场茶艺促进会表演。

  第五场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演绎三段十八步茶艺。

  第六场无余茶会表演。

  各队的表演各有特色,丰富了此次交流大会的内容,也得到互相观摩的机会,茶艺表演于5点半结束。各国代表发表评论,首先由大陆代表陈文华点评,他认为这次佛光山举办“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各国代表团的演出都很卖力,也很有可观,主持人的主持达到专业水准,尤其负责韩语翻译的王老师,站了一天,尽职精神令人敬佩。

  台湾代表范增平点评:今天看了韩国、日本、大陆、台湾等各国代表共九队的茶艺表演,是我在台湾看到的比较有内容和品味的茶艺表演,无论是视觉、味觉、嗅觉、听觉、感觉,都有注意到,全面表现出茶艺美学的特质;尤其是韩国队的演出,结合声、光、味觉、感觉,整个场面已经提升到可供观赏的大型舞台艺术演出。日本表千家茶道,一直是传统茶道精神的发挥。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的“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演绎”,以多媒体的方式,甚至超媒体的方式,是在台湾第一次演出,对茶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应该有许多的启发。韩国代表崔锡焕也作了点评。闭幕典礼紧接著举行。

  (二)闭幕典礼

  首先由范增平先生代表台湾致谢词:首先感谢佛光山承办“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让我们有机会与各国的茶人相聚一堂,共同讨论、切磋禅茶文化,同时也感谢佛光山负责筹办这次活动,对于各执事的辛劳申致谢意;当然也感谢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办这次交流大会,也感谢崔锡焕先生的邀请,这次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佛光山举行,是台湾第一次举行茶文化的大型活动,让我内心充满欢喜,也深受感动,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期待茶文化从此更加提升发展,让我们把这次在佛光山所感受到的欢喜带回到自己的家庭,让家庭充满温馨,延伸到整个社会。对于大陆有两位代表因手续来不及办好,未能及时抵台,我仅代表台湾茶文化界的一份子,深表歉意,但愿下次再相聚。谢谢!

  陈文华先生代表大陆致谢词,日本表千家代表、韩国代表分别致谢词后。主办单位致赠各个代表团纪念品,6点20分左右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主席心培和尚应邀莅临致词后,闭幕典礼结束,也结束了两天的“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活动。晚上8点各国代表在祇园厅召开检讨会。

  此次筹备活动期间,负责国际连络的依恩法师,可以说最辛苦了!如果不是有信仰的支撑,如何能承担重任!也因此才能顺利的如期举办此次大会。

  (三)总结

  想做一件事和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想做一件事很容易,真正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综观这次“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顺利圆满的结束,我有深刻的感想:这次是台湾第一次举办茶文化的大型活动,“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能有这样的规模和内容,政府做不到的,民间做了;在如此多波折和困难条件下,如果不是佛光山承办这次国际活动,不会是这么有效率和圆满的。我满心欢喜,看到佛光山负责这项工作的法师和执事,对工作的效率、认真和细心,我亦深受感动!总结活动的成果,有几点:

  1、丰富和提升台湾茶文化的内容与品位。

  2、拉近众生与宗教的距离。我想此次出席这次交流大会的代表或观众,不一定都是佛教徒,因来参与这项活动,让他接触了佛光山,认识了佛教道场的庄严与规模,也多少认识了开山祖师星云大师的创意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3、将日、韩、中国大陆、台湾的人民,因禅茶文化的交流而聚集一堂,不论是老、中、青,不因语言的不通,而都能很融洽的渡过两三天的生活,尤其是台湾与韩国的小朋友,看得出来他们的喜悦,一直在一起拍照不停,还互相学习对方的问候语,向对方问候,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国际文化交流机会。

  4、因承办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他们的做事方法、生活习惯的不同调,可以说,真正体悟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

  5、将属于物质的茶和属于精神的禅,一起拿来讨论并表现出来,也就是超越了形而下与形而上,这的确是不容易得到的经验。

  6、因为这次活动让台湾茶界认识到什么是“禅茶”?也让台湾茶界警觉,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了!

  正如一位茶界的前辈所说的:台湾20多年都没有进步,虽然我们开创了“茶

  艺”;但是,别人现在已经走在我们前面。

  茶弟子杨美杏,她的感悟更多:未入佛门,不识佛门庄严。第二届世界禅茶

  文化交流大会在佛光山举行,有幸与会,藉此机缘参访佛光山的过程中,透过法师简介,初步了解佛光山的开山历史,对于星云大师的大愿力、大慈悲心,内心泛起无限感动。再加上现任宗委会主席心培和尚及诸位法师们,举手投足,气定神闲的风范,不闻茶香,已然惊见禅味。

  身处佛光山,随时可以见到劝世之名言佳句,印象最为深刻地是星云大师的

  十六字诀:“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倘若人人皆能依此十六字诀待人处世,红尘世间又何来诸多纷纷扰扰。

  四、感 言

  此次禅茶文化交流有著不同领域的学者发表“禅茶文化”之精辟论文,同时观赏各国茶艺文化的不同风情。在此将个人听到的,看见的,有感而发的体悟,予以分享。中国佛教将“禅文化”,“茶文化”,融合成为“禅茶文化”。茶,消渴得以养身,行茶功法得以养心,进而契入“物我两忘”禅之境;然而,法门有千千万万种,为何独推“茶为悟禅之机”呢?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相印相契。谈论“禅茶”时,首先要做观念的厘清,“禅茶”是一体的,并非“禅与茶”;“禅茶”,乃是藉由有形有相的茶,契入无形无相的禅意,故而茶是手段,是方法。亦即以禅为体,以茶为用,体用合一,以达天人合一。

  神秀大师的四句偈:“身似菩堤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为茶之用。惠能大师的四句偈:“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为禅之明心见性。

  “禅”本不可言,不可见,唯有以心“悟”之;然而,如此虚无飘渺的禅意,几人能拥有迦叶尊者的智慧,识得透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之真实意。故而佛教大师们,提出以具体且普遍性的茶饮,引领大众进入佛门,引领大众由外相观照内心,引领大众得以领会“定、静、安、虑、得”。故而“禅茶”彰显的是个人平日之修为,并非天天泡茶,或者喝茶时谈玄论道,即能拥有禅心,进入禅定。换言之,平日不修身养性,不心存善念,不改脾气去毛病,任由内在七情六欲横流,任由六根六尘六识作主,饮泡尽天下好茶,亦是茶归茶,禅归禅。

  行茶法是收束身心最简易的清静法门,将行茶时的清净心,存于行住坐卧之间,须臾不离。行之日久,功夫日深,没有茶亦有禅。佛家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禅茶一味”亦是相同,见茶是茶。茶是单纯地物质性。见茶不是茶。藉由行茶功法修习禅心。见茶又是茶。茶即禅,禅即茶,无茶亦无禅。

  在这次大会活动过程中,虽然也有让人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是,有不满意才会有反省机会,才知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唐?黄檗希运《宛陵录》: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所经历的辛苦和劳累,换来的是“转识成智”的最好材料;因此,我参加这次禅茶交流活动,不管如何?都是满心的欢喜和感动,我也希望所有参加这次禅茶交流大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这种欢喜和感动,并带回到自己的家庭,延伸到每一个国家的社会,将禅茶文化的喜悦扩散到世界各地,和谐这个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