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访释心定法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访释心定法师

  心定法师,跟古晋的佛友是十五年一会,当时他接受古晋佛教居士林之邀请到古晋宏法,并为居士林主持一项法会,之后法师奔走国际间从事他的宏法利生的工作。所以说他和居士林有段殊胜因缘!更可惜的是笔者只能跟他交谈十五分钟,比原来约定的时间少了三十分钟,所以我跟心定法师是一会十五分钟,只能谈了几个问题。

  无论如何,心定法师是来自台湾的佛光山这个国际性的大道场,并且他曾是佛光山的宗长之一。佛光山,是把佛法带上国际舞台的火车头,是第一间在世界各地拥有分会的大乘佛教道场。心定法师于1967年依止星云大师,即佛光山的创始人,一年后出家,中国文化大学印度研究所毕业,秉承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国际化之理念,曾到世界各地弘法,1997年起出任佛光山第六位宗长, 2005年退位后现任国际佛光山中华总会会长。近几年来心定法师演说佛法的核心是般若性空和业力因果观等佛法。般若性空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业力因果是个较能理解和通俗的课题,因此心定法师在十月二十六日晚上在一个政党的团结厅讲了一场“如何改变命运”,吸引了千多位人士出席聆听,可见这种通俗的课题还是吸引人的。

  当天晚上,心定和尚唱了一首偈后就开示这个课题。他说到中国的了凡四训的例子时,笔者就因事离开了会场,很遗憾无法洗耳恭听他的教诲。第二天采访他时,我说,法师,根据原始的佛法,因果是不灭的,致使到千万亿劫,因果还须报的。法师慈悲的开导说,对,如果你造了个业,你还须报。但是你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会使它萎缩起来。比如说你种的稻田里有杂草,杂草太多的话,你的稻子就会长得不好,稻子若长得好,这些杂草自然就被压下来。所以我们应有足够的时间去多做些善事,恶业就没有能力出现,为什么不出现呢,因为他有大的善业来转化,从重转轻。业不会消失是没有错,好,举一个例子来说,若你以前患过什么病,在细胞里面有那个痕迹,医生在检查时候,通过精密的仪器他知道你患过什么病,同样的,我们所造的业不能改,但是他能够萎缩,你善的、好的做得很多很强,他自然迫的使恶业无法发展,没有机会现前,否则你投生到更高的天道,它就没有机会出现,因为它没有出现的因缘。所以这是为什么要积极行善,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的会造善业造恶业,那么在造恶业里头我们就要醒悟忏悔赶快行善。有人说,我这一生都没有做坏事,为什么我这样多灾难啊?那我们要明白,好在我们还在有做善事,否则我的灾难就更加重了。所以我们说业是不会消失是没有错的,但可以大业化小业,留下小小的痕迹。

  因果之说,本即是佛法的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我的变现。因为一切世间法都是因果相续的,找不到一个独立的我,没有一个我来控制世间的因果现象,所以称为无我。但即然是无我,是谁来承受因果?唯识学家不能解释无我,所以他们建立起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即所谓的“藏识”来储藏我们善恶的因果,这些因果在今生、来生、或多劫以后成熟时(即遇到足够条件时)就会现报。但在中观学里,我们说人执着有个因果的现象是错说的,因为所谓的因果只不过是一些集合的现象(因缘)转变到另外一些现象而已,所以也不用从中寻找一个“我”。而且我们只能从果中追述它的因,而不能说什么因为造成什么果的。但因果的概念是一个对世间法健康和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一生中所遭受到的际遇(即我们所谓的命运)有更清楚的了解和释怀(就是接受),同时它使我们更积极和对人生的未来有更多的希望。对命运的转变,佛法的因果概念提出了希望的种子,佛法里有诸多的方便使我们改变我们的命运,如净土宗的念佛,拜佛和忏悔法门,南传诸宗以禅定为主培育自己的定力和观力来面对世间的诸法,密宗则以修金刚萨埵法以净化消力和发菩提心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以本尊的修法来替代众生的恶业。有一个说法是业力如石头,丢进水里,它立刻就沉下去,但若你个大愿,这个愿力的力量就象一艘船载着这个石头,使它不会沉下去。同时载你到彼岸。

  其实我请教心定法师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有关改变命运的课题,而是一个较尖锐的课题,即现在的出家的佛教徒越来越少(尤其是男性),而在家的佛教徒却逐渐的兴起,而这股居士的力量对推动佛教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这其中难免会引起两者间的关系紧张,我请教法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和处理这种现象?

  心定法师说原则上,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应护持三宝,即是释迦牟尼那时代成立的佛、法、僧,而三宝是所有的佛教徒(出家人或在家人)的信仰中心。他说在家居士在当时是国王、大臣、宰相等,释迦牟尼佛当时交代护法是你们的责任,护持出家人是你们的责任,虽然你们是国王、臣相,但是看到出家人还是要恭敬合掌问讯。所以在家居士的团体也是很好,但原则是还是要恭敬三宝、尊敬三宝,心定法师说这不是站在他出家人的立场说话,而是佛陀有说过若在家人不恭敬三宝的话,佛教就会衰弱。他也说在家居士说我们很强盛啊,这不错,大家都是一样啊,因为佛教本来是人间的佛教,玄奘大师到印度求学的时候,出家人很少,他的佛法是很多在家人在教他,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的信仰中心薄弱的话,我们就失去我们的信仰,所以在家居士应该以护持三宝为主。

  出家众,尤其是男性的比丘在我们这世间是越来越少,(除了在台湾的女性比丘尼外)造成我们三宝之一的僧宝越来越薄弱。尤其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发达,资讯工业的起飞,精神,尤其宗教的心灵培育越来越减少,古老的宗教文明,尤其是佛教文明的发展越来越世俗化,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越来越通俗化,这是要把佛教人间化的一个矛盾。原始佛法是要人们修行解脱,后来的佛教认为自我解脱并不足惜,而应该学习普渡众生的菩萨道,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基础,可是代表原始佛教的上座比丘们却不全认,因大乘部的佛法,尤其是大乘式的菩萨道。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的大菩萨们,除了地藏王菩萨外,都是现在在家居士像,而在所有的佛经里,所有的菩萨们都排在比丘之后。可是争议性的是三宝之一的僧宝可分做凡夫僧和胜义僧,凡夫僧即是还没证果位的凡夫出家众,而胜义僧则包括了证了果位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在佛教密宗里有很多成就者是在家人,如古代的迦举派弥勒日巴,现代直恭迦举的竹旺上师都是在家人,他们都是行菩萨道者,我们是否也承认他们是胜义僧之一?也是三宝之一?也应受大众的供养礼拜?还是这只是密宗的特定现象?所以三宝是佛教的信仰中心,是没有质疑的,也不须要质疑的,在家居士在致力修行的当儿,推动佛法的弘扬,也应该是护法的一个责任,只是在家居士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其护法的任务已经更加多样化和繁重了,他们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须获得所有佛教界的认同和支持。佛光山是现今的佛教道场中一个成功的个案,心定法师即然是佛光山的第六任宗长,自然明白其中的因素,他说这是因为星云大师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在心定法师出家的四十年以来接触过不少的佛教长老,他认为星云大师的组织能力很强,比如说下个月要办一个大专夏令营,他会说同学们谁来当教务组,谁当生活组、财务组、住宿组,然后下去执行,再找几个来当助手,各自规划后,下次再来开会报告工作进度。所以星云大师的成功,除了口才、佛学、世间学之外,组织能力是最重要,所以心定法师说一个团体如果不坚强,力量就薄弱。那佛光山在四十年之间能如此扩大是因为星云大师的智慧和组织能力。今天佛光山有出家和在家众的各个制度,注重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同时设有文化院、教育院、慈善院、、督监院、长老院,各个是以中委会为主导,然后各院依中委会的决策再去各院之下规划、计划。笔者再问佛光山既然已经建立起一个制度,那是否意味着有一天佛光山创办人离开人世间时,这个制度仍然可以运作?心定法师认同这个观点,并说这个是以制度来领导,以制度来保护它的成员。比如说你要去那里留学,它有一个留学的制度,或你要去寺院学习等,一概由公家供给你费用,如果你一定要非去留学不可,那你可能要筹备自己的一些费用,但是又不可以随便跟在家人化缘。。所以在制度之下,大家觉得你是读书的材料,你的申请就会批准,如果不是材料的话,大家就认为你不应该浪费时间,倒不如好好的在你的专长的本位去发挥,如慈善院等等。所以佛光山是以制度来领导,以制度来保护大家,以制度来使这个团体继续发展下去,即所谓的法制。这个制度即有传统的精神也有适应现代社会的须要,比如说现代称为中委会,在古代叫百丈清规,是一千多年前,或二千多年前的戒律,都是一种最早形成的企业管理,是佛教最早形成的。如方丈,是带领大家修行弘法的,当家是筹款化缘的,找柴米油盐给大家吃的,知客师父是当外交的,跟香客打交道,所以佛门的企业管理老早就有了。我们已有如此传统的制度,再调适现代社会的须要,如你在佛光山出家,你家里的双亲及祖父母过世,佛光山包办他们的佛事及供奉骨灰在佛光山的万寿堂或属下寺庙的骨灰塔,就享有这种福利,或是家里有双亲要供养而没有能力的,可以安排位在佛光山的养老院,这就是类似的例子,以制度来保护你。 因为时间的关系,笔者提出了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出家了,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利益?他说,他出家的心愿,第一是因为怕末法时代三宝不俱足,他就发愿生生世世做个出家人,以便三宝俱足,不管自己能力强不强,聪不聪明。 第二个是出家人修行比较简单,不像在家人那么复杂。第三是出家人可以更好的关怀众生,尤其在遇到灾难时,出家人可以更贴切的帮助他们。

  再来呢,做为出家人,他可以更有利的超渡冥道众生,所谓冥阳两利。 跟心定法师交谈是愉快和轻松的,同时他的思路也很清晰明快,可惜没有时间深谈,否则,尚可向他讨教禅修的问题,另外,心定法师也不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这是一个大丈夫的胸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