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拉萨的六条转经道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虎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拉萨的六条转经道

  作者: 张虎生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藏传佛教信众心目中的圣地。在这里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宗教习俗。其中转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藏语的方言中,“转经”也称为“朝佛”,有朝向“佛”这个最高中心、向神圣不断接近靠拢的意味。

  各地信众来到拉萨,大都通过绕转圣地、寺庙、佛像神像画像等神圣象征物,以表达尊崇之意,并积累今生来世的功德。

  在拉萨,有六条著名的转经道,即囊廓、八廓、林廓、孜廓、堆廓和麦廓。它们均呈圆形环状,是藏传佛教信众在日积月累的、循环反复的、圆圈式的环绕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信仰空间。尽管这些“廓”(藏文意为“圈”)大小各异、半径不同,包含的具体路线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在信众心目中的宗教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带给他们今生与来世福祉的神圣空间。

  内转、中转、外转的囊廓、八廓和林廓

  囊廓、八廓和林廓都是拉萨著名的转经路线,是以大昭寺主殿中的主供佛为中心向外的三个同心圆,分别有着内转经、中转经、外转经的意味。这三个自成一体的神圣空间及其神圣性,是在历史推演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1、囊廓

  “囊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本意为“内圈”,引申为“内转”或“内转经”。

  囊廓位于大昭寺寺内,是围绕主供佛所在的殿堂专门为信众设置的一条环形转经道。大昭寺内的狮头大门前是僧众集会念经的长廓,长廓的东南北三侧设有数以百计的转经筒。善男信女们沿长廓一边走,一边用右手转动这些固定在特制木架上的转经筒,转满一、三等奇数圈就叫“内转经”或“转内经”。

  大昭寺一共分四层,其中一至三层都有回廊,环绕着神变威灵大殿,形成三个立体的“圆圈”。进大昭寺后,信徒们转经、供佛,均按进门左手顺时针方向,从一层到三层螺旋式循序前进,形成大昭寺内的“圆圈运动”。人们每次来大昭寺内转经,一般都要转完寺内20多个大小不等的殿堂。每个小的殿堂,多将主佛塑在殿堂中央,四周有诸多佛像陪衬,围绕主佛形成小的转经道。信徒们每到殿堂供佛时,行完添酥油、献哈达、参拜和布施的仪式后,再绕主佛转一圈,然后又回到环形长廊继续转经。这样,在环行长廊的大“圆圈”旁又形成若干小“圆圈”。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大昭寺主殿内,围绕主供佛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转动而形成了一个小圆圈。有的老阿妈告诉笔者说,她们常去转经的人也把这个小圆圈叫做“囊廓”,由此向外推导,围绕寺内主殿的那条环形转经道就是“八廓”,那么围绕整个大昭寺一周的步行商业街就变成是“林廓”了。为此,笔者在以后的访谈中还专门请教过其他访谈对象,也都得到了证实,在当地的百姓中确有这样一种说法。

  这个“小圆圈”确实很小,以前笔者也曾挤在各地来拉萨朝佛的农牧民中,紧贴着佛陀的座台和身体,挪着细小的碎步绕转过。除了面对门的正前方稍宽敞一点外,佛陀的左右和背后每一次几乎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人们在佛陀的周围顶礼,用前额碰触所能碰触到的一切地方,或把自己随身带的佛珠在佛陀的座台或鞋、衣上放一下,揉一下,然后马上接触到自己的头顶或前额,以便更多地、更直接地接受佛陀的加持和护佑。

  2、八廓

  八廓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是拉萨最有名、最特别,也是拉萨历史上最早、最繁华的一条围绕大昭寺的环形街道。它曾是历史上拉萨城的中心,是拉萨历史的缩影,也是现今拉萨古城的代表和象征。

  “八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本意为“中圈”,也有寺庙周围的意思。八廓街即“中转街”,既是内、中、外圈结构布局中的“中”,又是因周长距离不同形成的内、中、外圈里的“中”。“八廓”又引申意指“中转经道(圈)”或“转中经”。

  八廓街被藏族群众誉为“圣路”,即“升天之路”,是西藏最著名的转经道,在藏族群众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按藏传佛教信徒的说法,它是承内启外的“中圈”,在这条路上转经,可以表达对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的尊崇之情。八廓街是为了修建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其历史和大昭寺、拉萨城一样古老。

  八廓街是一条步行街,从坐东面西的大昭寺正门前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八廓西街、八廓北街、八廓东街、八廓南街。八廓的南面和新修的大昭寺广场相连通,全长约1.5公里,宽约9公尺多,呈圆形,仿如一座巨大的时钟,古老的大昭寺就是钟轴。一般人大约花费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转完。这条街不算长也谈不上宽阔,却是拉萨每天客流量最大的地方。

  转经队伍里除少数游方僧外,大都是普通善男信女,其中又以拉萨居民、八廓街商人和来自各地藏区的农牧民为多。从时段来看,清晨以老年人居多,白天则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善男信女到了晚上,就是商人们转经的最佳时机白天来到八廓街,可以看到街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沿街按顺时针方向朝前走着转着,看似走向一个认定的目标,可走着走着又回了原处,不断重复开始和开始重复。

  3、林廓

  林廓又称作“其廓”,都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为“外”,“其廓”本意为“外圈”。这里的“外”是内、中、外圈结构布局中的“外”。“林廓”又引申意指“外转经道(圈)”或“转外经”。

  林廓基本上位于拉萨旧城区的外围,大致是东西向一个不规则的大椭圆圈,也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在2005年版的拉萨市旅游地图上,可以看到沿途标有林廓北路、林廓东路北段、林廓东路中段、东孜苏路、林廓南路、林廓西路等路,是根据林廓路段所在方位命名的街道。另外,在林廓南路和林廓西路中间,还依次有江苏路、金珠中路、德吉路南段、德吉路中段和北京中路。

  林廓是拉萨最长的转经道,大约有8公里长,转一圈一般要3至4个小时。有人说起点是在小昭寺路和林廓北路的丁字路口,也有的说“邮电大楼是‘林廓’较为固定的起点之一”。在这个巨大的圈内,林廓不仅和囊廓、八廓构成了三个半径不等且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而且还包容了孜廓、堆廓和麦廓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以及每一个“廓”形转经道内的所有圣物。它也包括了各寺庵里的广大僧尼及高僧大德这些在藏传佛教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的特殊人物。也正是因为林廓内“三宝”众多,圣迹云集,才吸引了广大的僧俗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循环往复绕转。

  关于林廓的行走路线有两处在历史上和特殊的转经时段里是有变化的,原因较为复杂。

  第一处主要在林廓南路。记得笔者在80年代去转林廓时是不走林廓南路的,是从林廓东路中段一直向前到现在的江苏路(当时叫金珠东路)再向西去。但近几年,随人流去转林廓时,当转到林廓东路中段和东孜苏路的丁字路口时,就沿右手拐进了东孜苏路。在大清真寺的门口,路又分两叉,右边的一条是沿东孜苏路进抵八廓街,左边的一条则是进入林廓南路;过阿尼仓姑、小清真寺到日松贡布寺门口则左转还是进入江苏路。

  第二处主要在金珠中路至德吉路南段之间,这段林廓有两条路线。

  一条是传统的路线,即在金珠中路上的中和国际城向前不远处便右转向北钻进一条狭长几近笔直的过道,随后迈上一级级台阶,翻过药王上的一个小山埂;下山经过正在刻造垒筑的甘珠尔大经石塔和著名的千佛崖后,再进入又一条狭长过道,出来即是转林廓的德吉路南段了。这一条路主要是在平日(非“萨噶达瓦节”转经高峰的日子)里和白天转经人行走的路线。

  另一条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条新路线。即沿金珠中路一直向前,西行到和德吉路南段相交的丁字路口向北右转进入德吉路南段,再一直沿路向北到达德吉路中段。这一条路主要是在特殊的转经时段里转经人行走的路线。特殊的时段有两个,一个是每年的“萨噶达瓦节”期间转经高峰的日子,一般在藏历四月十五日前后的几天,超大流量的转经人群全部走这一条路。

  顶转、上转、下转的孜廓、堆廓和麦廓

  孜廓和堆廓、麦廓是本文重点谈及的拉萨六条转经道中,除囊廓、八廓和林廓外的另外三条转经道。这三个“廓”的绕转路线,在有些路段上又或多或少地重合叠加在一起的,孜廓是一个较为相对独立的概念和单元,而堆廓和麦廓在地理空间上把孜廓完全包括在各自的范围之内的。与囊廓、八廓、林廓的内、中、外三个同心圆的结构不同,堆廓和孜廓或麦廓和孜廓都不能构成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

  1、孜廓

  “孜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藏语意为“顶圈”,可引申直译为“顶转”。拉萨的老百姓常爱说“孜布达拉”,意思就是指“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顶转”也就是“围绕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转圈”的意思。

  孜廓是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这和布达拉宫在藏传佛教社会中的殊圣地位是分不开的。同时,孜廓位于现在拉萨城市的市中区,和堆廓麦廓的不同路段适度地交织在一起,并于江孜塔附近方便与林廓交接绕转。孜廓比八廓的圆圈要大一些,自然路也要长一些,走着转一圈也要1个多小时,大约有2公里左右长的路程。

  孜廓自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是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的,在向心点上有别于其他的转经道。和囊廓、八廓、林廓一样,孜廓在拉萨的藏族人中,几乎妇孺皆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沿袭着历史留下来的传统习惯,来孜廓转经,表达他们内心对佛的一种敬仰崇拜之情,同时也为自己及家人的今生来世纳福积德。

  2、堆廓

  “堆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本意为“上圈”,可引申直译为“转上圈”。

  堆廓的具体转经路线是这样的:从林廓北路上的小昭寺路口开始,沿着林廓北路由西向东,过邮电大楼的五叉路口,进入林廓路北段和林廓路中段;再入林廓南路,过阿尼仓姑,来到江苏路,再向西到江苏路和康昂东路南段的丁字路口,右转进入康昂东路南段至布达拉宫广场;再沿北京中路向西归入林廓转经路线的林廓西路和林廓北路,然后就一直沿着林廓北路向东回到小昭寺路口的起点。

  这一条转经道的绝大部分路段是和林廓东半圈的转经路线重叠的,只有在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中路一段,是和孜廓的转经路线重合在一起。绕转者一般以居住在拉萨城东和东北的藏族居民为主,特别是以一些老年体弱的转经者为主。他们选择离家近的、出入方便的堆廓,平日那里可以不像八廓、孜廓那样拥挤,绕转一圈的路线又没有林廓那么长,从而实践自己的转经生活。这条路线主要是由个人所拥有时间的多少和自身的身体状况及习惯所决定的。

  3,麦廓

  “麦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本意为“下圈”,可引申直译为“转下圈”。

  麦廓的具体路线如下:从孜廓路上红山东侧的一个叫“米琼然”小尼姑庙开始,由北向南走,经康昂东路北段和康昂东路南段到江苏路;然后沿江苏路向西,经过林廓的金珠中路路段后,向北穿过“林廓一号胡同”、药王山千佛崖和“林廓二号胡同”,来到德吉路南段;北行进入德吉路中段,再转过功德林、磨盘山进入北京中路、林廓西路;再沿着现在绕转林廓的路线,到龙王潭附近的“江孜塔”,由此绕塔进入孜廓的山阴路段;再沿孜廓路线前行,就又回到了开始绕转麦廓的“米琼然”小尼姑庙。

  堆廓和麦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堆”和“麦”分别是“上”和“下”的意思,堆廓和麦廓也就是“上圈”和“下圈”的意思,是以拉萨河作为参照和标识的拉萨河水由东向西从拉萨城旁流过,自然东边是上游,西边是下游,也正是依据这一流势,来确定叫作堆廓和麦廓的位于拉萨河上游的圈就叫作堆廓,位于拉萨河下游的圈就叫作麦廓。

  就今天看来,堆廓和麦廓实际是林廓在地理空间上的变体,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绕转林廓嫌其圈太大、路太长太费时和费力,渐渐被创设建构出来的堆廓和麦廓也具有林廓囊括“三宝”道场和拥有圣迹多的特点。从圈的大小和路线的长短,以及转一圈所花费的时间和体力等方面都处于与八廓、孜廓和林廓之间。(信息来源:《中国西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