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释恒强:《阿含道次第》讲纲(上)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恒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恒强:《阿含道次第》讲纲(上)

  (自3月9日在戒幢佛学研究所预科班开讲,预计共40课时)

  一、总说

  (一)具善人至明、解脱

  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中·五二·食经》/(《中·五三·食经》,<<阿含部T1>>p.489.3)

  (二)七清净

  (满慈子:)如是。贤者。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中·九·七车经》,<<阿含部T1>>p.431.2)

  (三)八正道次第/十无学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云何十法向涅槃。谓十直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长·一二·三聚经》,<<阿含部T1>>p.60.1)

  (四)三十七菩提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现于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行。便出现于世。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增·四八》,<<阿含部T2>>p.561.2)

  五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为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何等为念根。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

  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六四七》,<<阿含部T2>>p.182.2 ~ p.182.3)

  五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六七五》,<<阿含部T2>>p.185.3)

  (五)阿含道次第

  具善人→四预流支→有学八正道→五分法身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见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具善人

亲近善士

听闻正法

(戒清净)

(心清净)

解脱

解脱知见

法次

法向

  二、具善人

  (一)善人

  1、善人名称

  善男人(子)、善女人(子),族姓子,良家子

  2、善男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不善男子.善男子。谛听。善思。今当为汝说。云何为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一○五四》,<<阿含部T2>>p.275.1)

  (二)善人品性

  1、惭愧

  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长·游行经·第二初》,<<阿含部T1>>p.11.3)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341.1

  世间若无有  惭愧二法者 违越清净道  向生老病死

  世间若成就  惭愧二法者 增长清净道  永闭生死门 (《杂·一二四三》,<<阿含部T2>>p.340.3 ~ p.341.1)

  2、质直

  世尊语曰。无恚。我今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如来以此自称无畏。诸比丘我弟子来。无谀谄。不欺诳。质直无虚。我训随教已。必得究竟智。《中·一○四·优昙婆逻经》,(<<阿含部T1>>p.595.2)

  复有五法。谓灭尽枝。一者比丘信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俱具。二者比丘无病。身常安稳。三者质直无有谀谄。能如是者。如来则示涅槃径路。四者自专其心。使不错乱。昔所讽诵。忆持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长·九·众集经》,<<阿含部T1>>p.51.2)

  (三)善业

  善业因.善心因.善见因。身坏命终。必生善趣天上。婆罗门。云何为善业。谓离杀生.不乐杀生。乃至不绮语。是名善业。云何善心。谓不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为见善。谓正见不颠倒。乃至见不受后有。是名见善。(《杂·一○四七》,<<阿含部T2>>p.274.1)

  三、四预流支

  (一)四预流支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杂·八四三》,<<阿含部T2>>p.215.2)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杂·三四六》,<<阿含部T2>>p.96.1)

  (二)亲近善知识

  1、善知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  亲法非为食769.1 将导于善路  此亲最尊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卷四十·一○》,<<阿含部T2>>p.768.3 ~ p.769.1)

  圣/圣众

  云何为圣。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为圣。(《中·一八二·马邑经》,<<阿含部T1>>p.725.3)

  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增·卷十二·四》,<<阿含部T2>>p.603.1)

  法师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二六》,<<阿含部T2>>p.5.3)

  2、亲近善知识

  不亲近的过患/亲近的功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恶知识.恶伴党。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杂·七一七》,<<阿含部T2>>p.193.1 ~ p.193.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见此人者。多得果报。若复闻者。若随忆念者.随出家者。多得功德。况复亲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亲近奉事如是人者。时时得闻深妙之法。得闻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习定觉分。修习已。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杂·七二四》,<<阿含部T2>>p.195.1)

  如何亲近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长·一六·善生经》,<<阿含部T1>>p.71.3)

  (三)听闻正法

  1、闻法功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为五。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狐疑。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随时听法。(《增·卷二十八·一》,<<阿含部T2>>p.702)

  2、如何闻法

  谓问经人复有二种。有一心听经。有不一心听经。若一心听经者胜。不一心听经者为不如也。谓一心听经人复有二种。有闻持法。有闻不持法。若闻持法者胜。闻不持法者为不如也。谓闻持法人复有二种。有闻法观义。有闻法不观义。若闻法观义者胜。闻法不观义者为不如也。(《中·一·善法经》,<<阿含部T1>>p.421.3)

  闻法八心

  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480.1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中·三八·郁伽长者经》,<<阿含部T1>>p.479.3 ~ p.480.1)

  不求人短

  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杂·三四六》,<<阿含部T2>>p.96.2)

  闻法五法

  佛便告比丘。若人意在五法中。设使闻佛法教。不应除尘垢。亦不得道眼。

  何等为五。一者若恼说经者。二者若求便。三者若求穷。四者闻亦邪念意著他因缘。五者亦无有自高意。令所闻分别好丑。若人意随是五法。设使闻佛说法。不应自解尘垢。亦不应生法眼

  佛复告比丘。有五法。若人意在五法。即闻佛所教行法。为应自解尘垢。亦应得道眼。何等为五。……一为不恼说经者。二为不求经中长短。三为不求穷。四者为亦不邪念。五为亦自有黠意能分别白黑。佛说如是(《佛说七处三观经卷上·十七》,<<阿含部T2>>p.878.2 ~ p.878.3)

  3、多闻

  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杂·二五》,<<阿含部T2>>p.5.3)

  闻具足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闻具足者。闻则能持。闻则积集。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闻具足。(《杂·九二七》,<<阿含部T2>>p.236.2)

  (四)如理思惟

  复有五法。谓五喜解脱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于是。比丘闻如来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实知见。是为初解脱入。(《长·九·众集经》,<<阿含部T1>>p.51.3)

  (五)法次法向/顺法次法

  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杂·二七》,<<阿含部T2>>p.5.3)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杂·三六四》,<<阿含部T2>>p.100.3)

  (六)四不坏净成就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

  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杂·一○四四》,<<阿含部T2>>p.273.2 ~ p.273.3)

  四、正见、正志

  (一)正见

  1、邪见为八难之一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心识邪见。无人.无施.亦无受者。亦无善恶之报。无今世.后世。亦无父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得阿罗汉者。自身作证而自游乐。是谓第七之难也。(《增·卷三十六·一》,<<阿含部T2>>p.747)

  2、正见为首

  彼中正见最在其前。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

  云何邪见。谓此见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邪见。

  云何正见。谓此见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正见。是为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

  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见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二)正志

  1、正志

  若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若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736.1念。是谓邪志。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是为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志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2、不正思惟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 (《杂·三四六》,<<阿含部T2>>p.95.3 ~ p.96.1)

  3、专精思惟得解脱

  尔时。罗[目*侯]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杂·二○○》,<<阿含部T2>>p.51.3)

  五、戒清净

  (一)戒清净

  持戒功德/犯戒过患

  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中·四二·何义经》,<<阿含部T1>>p.485.2)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二·游行经第二初》,<<阿含部T1>>p.12.2)

  (二)别解脱律仪(波罗提木叉律仪)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 p.210.2)

  谓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德。(《杂·九二五》,<<阿含部T2>>p.235.3)

  1、正语

  若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若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云何邪语。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邪语。云何正语。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正语。是为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语成就正语。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语。成就正语。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语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2、正业

  若见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若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云何邪业。杀生.不与取.邪淫。是谓邪业。云何正业。离杀.不与取.邪淫。是谓正业。是为见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业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三)活命遍净戒/正命

  正命

  若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736.2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是为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命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2 ~ p.736.2)

  净命自活

  尊者舍利弗言。姊妹。诸所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明于横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下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仰观星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仰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方口食也。若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132.1四维口食也。姊妹。我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说不为四种食也。时。净口外道出家尼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欢喜随喜而去。时。净口外道出家尼于王舍城里巷四衢处赞叹言。沙门释子净命自活。极净命自活。诸有欲为施者。应施沙门释种子。若欲为福者。应于沙门释子所作福。时。有诸外道出家闻净口外道出家尼赞叹沙门释子声。以嫉妒心。害彼净口外道出家尼。命终之后生兜率天。以于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杂·五○○》,<<阿含部T2>>p.131.3 ~ p.132.1)

  (四)资具依止戒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中?一〇?漏尽经》,<<阿含部T1>>p.432.2 ~ p.432.3)

  四圣贤族(四依法)

  复有四法。谓四贤圣族。于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恶不忧。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于此法中精勤不懈。成办其事。无阙无减。亦能教人成办此事。是为第一知足住贤圣族。从本至今。未常恼乱。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及世间人。无能毁骂。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知足。亦复如是。(《长·九·众集经》,<<阿含部T1>>p.51.1)

  (五)根律仪

  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著。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不能除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杂·一一七○》,<<阿含部T2>>p.313.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76.2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杂·二七九》,<<阿含部T2>>p.76.2)

  无上修根、贤圣修根、学人(指向初果者)修根(觉见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

  郁多罗言。说已。瞿昙。

  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78.2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多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闻声。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

  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78.3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莲荷。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舌端唾沫。尽唾令灭。如是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铁丸烧令极热。小渧水洒。寻即消灭。如是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79.1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断多罗树头。如是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云何为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杂·二八二》,<<阿含部T2>> p.78.1 ~ p.79.1)

  (六)四威仪

  复有四法。谓四威仪。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长?九?众集经》,<<阿含部T1>>p.51.1)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