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杨文会论佛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司马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杨文会论佛

  司马琪

  19世纪中叶,是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否泰交替、人杰辈出的时代。1840年,自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门禁被英帝国诸列强冲破以来,外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计民生都遭遇很大冲击,人们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压缩。在面对如此内忧外患、险象环生的时势,能人志士奋起抵御,为国为民担当匹夫之责。章太炎、宋平子力倡经世致用之道;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张变法维新救国;洪秀全、孙中山等发起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运动。而杨文会、释太虚、欧阳渐(竟无)等,却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为己任,专研佛学、躬身实践,相继成为中国近代佛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杨文会。

  一、乱世矢志佛缘《起信》

  杨文会(1837—1911),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字仁山。其祖上乃安徽池州的书香世家。从小受环境薰习,会诗能文,但雅不喜举子业。十六岁时,因太平军兴起,举家迁居杭城。一日,在西子湖畔的书摊上,偶得《大乘起信论》一册,归而研读,如获至宝。从此立志向佛,远离仕途。

  二、出禅入净披览宗乘

  一部《大乘起信论》共有五章节,自“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一直到“劝修利益分”,杨文会反复研读,依此修习,撰《〈起信论〉证果》曰:“夫初住位既见法身,而法身遍一切处,即名毗卢遮那,不可以自他情量限之。虽云少分见,但以入理深浅言之,非谓另有分法身在所见之外也。法身者,自受用身也。报身名他受用身,亦称法界性,遍一切处,随机显现。初住菩萨现佛身时,即以毗卢遮那为自法身,以卢舍那为自报身,以色究竟天佛为自胜应身,以一位遍摄一切位故,至十地位尽,现胜应身时,亦复如是。”其佛学见解,想见一斑。

  后来,他于安庆得《金刚经》,回到家里不分昼夜地阅读,因感悟《经》中要旨,觉得个人家事都不如学佛来得重要。遂遍访书肆、寺院,到处寻觅佛经。由《楞严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成唯识论述记》到禅宗典籍、律宗经典、以至于净土经籍,无不遍览详研,因而著有《十宗略说》、《读〈法华经·妙音品〉》、《〈圆觉经·清净慧章〉别记》、《评〈佛祖统记〉》等,其中以净土方面的撰述为多。如《评〈阿弥陀经衷论〉》、《〈西归直指〉跋》……,一如他自己在《代陈栖莲答黄掇焦书》中说:“崇禅宗而轻净土,大凡学佛者往往有此见解。文会长者发心之初,亦复如是。直至用心既久,阅历较深,始知旧日之非,幡然改悔。盖净土法门,非大乘根器,不能领会,故《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五十三参之极致也。至于《观经》,在净土经典中,尤为超妙。”又见其于《佛学研究会小引》中言:“禅门扫除文字,单提‘念佛的是谁’一句话头,以为成佛作祖之基,试问三藏圣教有是法乎?此时设立研究会,正为对治此病。顿、渐、权、实、偏、圆、显、密种种法门,应机与药,浅深获益。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欲一生成办,径证不退,要以净土为归,此系最捷之经也!”由此可见其“教在贤首,行在弥陀”之心路历程。

  三、刻经弘法孜孜不倦

  由于佛经寺院多毁于兵燹,欲求法修行非常不易,因而触发了杨文会要振兴佛法,利益众生,唯刊刻经籍、流通法宝的心愿。于是,他在1866年(同治五年)择地南京,相约十多位志同道合者,募集经费,创立“金陵刻经处”,刻印了第一部佛经——《净土四经》。四经即:《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普贤行愿品》。此后,杨文会为寻觅善本,选刻经典,更是不辞辛劳,孜孜不倦。他不但将自己薪俸所得用于刻经事业,而且通过日本佛学家南条文雄自日本找回近三百多种佛藏佚籍。为了收藏那些经版,他几移居所。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杨文会在南京购地二十一亩盖了一座新宅。新宅的落成,使他的刻经事业得到更大的拓展。他手订《大藏辑要》,选列经律论三藏四百六十部,共三千二百二十卷。除撰《叙例》、《大藏总经目录辨》、《一藏数目辨》外,还提出《藏经字体不可泥古说》等。虽然《大藏辑要》在他生前未能完成,但就其四十多年来刻印流通经书一百余万册,便足以说明杨文会对中国佛学刻经事业的贡献。

  四、办学兴教不遗余力

  杨文会为培养佛学研究人才又创办了“祗洹精舍”。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冬季,首批学员十余名,在“祗洹精舍”正式开学。他在当时的《开学记》中说:“建立祗洹精舍于大江之南建业城中,兴遗教也。夫如来之教;博大精微,人莫能测,外凡浅智,何足以兴之?……然理虽如是,事须兼尽,以英文而贯通华梵,华梵既通,则古今一致,凡圣交参,皆不离乎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于是乎振铃开学。……”杨文会这所新式教育制度下的僧学堂,亲订课程。他强调指出:“聪慧之流,开堂说法,升堂讲经,登坛传戒,始得称为大和尚。仅学得初等、中等者,只能当两序职事。若全不能学,仍令还俗,不得入僧班也。”之所以如此严肃学风,实是出于匡正学佛诸病。他于《刍言》中说道:“近时宗门学者,目不识丁,辄自比于六祖。试问千余年来,如六祖者,能有几人?拟令此后非学成初等、中等者,不得入禅堂坐香,以杜滥附禅宗,妄谈般若之弊。”由于杨文会躬身实践,知行合一,执教严谨,思想开明,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竟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缁素学人,如:释太虚、释德高、欧阳渐(竟无)、桂伯华、梅光羲、李证刚、蒯若木、谭嗣同、黎端甫等等,他们中有精通法相唯识的、有撰长宗门的、有专研净土的,也有深谙贤首、慈恩、密宗的……。据欧阳竟无所撰《杨仁山居士传》中载:从仁老学佛者,“惟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亦云夥矣!”这些学者,以他们的佛学修养对中国学术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五、结论

  杨文会的一生是致力于刻经印经事业的一生,是深入经藏精研佛学的一生。虽然他一生中疏于著书立说,但就其所遗零星文稿、片言只语里可探得其对佛理之悟明、事理之融贯。详察《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可见其剔除情解、不粘皮带骨,奋迅直捷,以祛人惑思。

  如问:“生死根本者,业识也。但真如性体,究竟无联,此个业识,于何地容受?于何处发生?于何时成就?请抉其根源,俾后学知脱生死窠臼。”

  答:“真如在缠,名为如来藏,不变随缘,而有无明业识。随缘不变,虽有无明业识,而体性清净。经中每称无始无明,若无明有始,则涅槃有终,与一切经论皆不合。《小经》云:‘无无明尽。’乃是般若部中究极之谈也。”便是其中一例。

  又问:“经云:‘若能转动,即同如来。’只如三门外石法幢,物也,如何转法,同于如来,请明示法要。”

  答:“古德云:‘转得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归山河。’又云:‘老僧转得十二时,汝诸人被十二时转。’又云:‘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皆转物之义也。若不明此义,无论门外石幢,即手中柱杖拂子均被他转矣。又依教义,罗汉得六通时,地、水、火、风、云,皆能转变自由。菩萨神通过于罗汉,见山河大地皆如幻影,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亦寻常事也。”此为《答十八问》中又一例。诸如此类的佛学问答,在杨氏遗书中还有不少。

  总之,杨文会为法舍己,立德达人。因忧虑:“我国佛教衰坏久矣!若不及时整顿,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将历代尊崇之教,一旦举而废之,岂不令度世一脉,后人无从沾益乎?”遂将毕生精力投入刻经、办学、研习佛法事业。

  时至21世纪的今日,由杨文会创办的“金陵刻经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仍然屹立在南京的延龄巷,那刻着“祗洹精舍”四个大字的木刻横匾亦依然高挂内壁。尤其那些经版,经过整理修复,继续在发挥印行出版的作用。

  (一)学佛浅说

  先圣设教,有世间法,有出世法。黄帝、尧、舜、周、孔之道,世间法也,而亦隐含出世之法;诸佛、菩萨之道,出世法也,而亦该括世间之法。世间法局于现生,不脱轮回;出世法透彻根源,永脱轮回。兼之世界成坏,群生变化,凡情所不能测者,佛门修士,朗然大觉,普照无遗,岂不大快乎哉?然则学佛者当若之何?曰:随人根器各有不同耳!利根上智之士,直下断知解,彻见本源性地,体用全彰,不涉修证,生死涅槃,平等一如。此种根器,唐、宋时有之,近世罕见矣!其次者从解路入,先读《大乘起信论》,研究明了再阅《楞严》、《圆觉》、《楞伽》、《维摩》等经,渐及《金刚》、《法华》、《华严》、《涅槃》诸部,以至《瑜伽》、《智度》等论。然后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证入一真法界,仍须回向净土,面观弥陀,方能永断生死,成无上道。此乃由约而博,由博而约之法也。又其次者,用普度法门,专信阿弥陀佛接引神力,发愿往生,随己堪能,或读净土经论,或阅浅近书籍,否则单持弥陀名号,一心专念,亦得往生净土。虽见佛证道有迟速不同,其超脱生死,永免轮回,一也。或曰:“同一证道,何不概用普度法门,令人省力?”答曰:“凡夫习气最重。若令其专念佛名,日久疲懈,心逐境转,往往走入歧途而不自觉。故必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又问:“上文所说出世法门,如何能括世间法耶?”答曰:“佛法要在见性。真性如水,世事如沤,有何沤不由水起,有何事不由性起耶?子但精勤一心,究明佛法,方信予言之不谬矣”!

  (二)阐教刍言

  古来阐教大士,莫不以佛经为宗,横说竖说,皆不违经意。余与真宗教士往还有年矣,而未知其旨趣所在。

  顷因北方上人自日本来,建立本愿寺于金陵城内,欲将祖书刊板流行,爰取选择《本愿念佛集》阅之,觉其中违经之语甚多,已略加批评。复取《真宗教旨》详览一遍,逐细辩论,归之北方君,请其转致同人,商榷弥缝之道,并进以刍言曰:“今日所期于真宗者无他,唯在乎阐教之言,不背净土三经耳!”夫菩提心为净土正因,今欲往生净土,而唱言舍菩提心,是南辕而北其辙也。

  尝观南条上人《航西诗稿》有断章取义大师眼三经之要二三策等语,可谓深知本宗教旨者矣!南条之意,欲将本宗教旨,译布天下万国,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也。夫所谓断章取义者,果与全经意旨不相违乎?若与全经不相违,则不得谓之断章取义。若相违,则不得谓之释迦教,则谓之黑谷教矣!

  然则若之何而可也?一切教规,概不更动,但将舍圣道之语,隐而不言,不过少小转移之间,便成契理契机之教。或以违祖训为疑,而不知非也。且以世法论之,五伯之子孙,岂不能学三王?三王之子孙,岂不能学二帝?以出世法论之,声闻之门徒,岂不能学缘觉?缘觉之门徒,岂不能学菩萨?此理不待辩而明矣。若必守成法而不许变通,则地球各国,亦不能有维新之气象矣。

  或曰:“其如正、像、末三时所限何?”答曰:“今时正当末法之初分,非其中分、后分也。若初分即将经意抹尽,则中分、后分将如之何?末法尚有七千余年,此时不将经意昌明,岂能延至如许长时耶?旦三时有互摄之义,于末法内亦摄正、像,是在根器不同,亦因时无实法耳!”

  或曰:真宗之教重在难易之分,其断章取义者,舍其难而取其易也。余应之曰:“非也!西方净土佛力所成,顺佛意则往生易,违佛意则往生难。若说法不顺经义,则是舍易而就难矣!岂有谤法之人,而能生净土者哉?”

  近代以来,门户之见牢不可破。支那境内,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于名相,亦非古法;且诸方名蓝,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委靡不振也;真宗既有学寮讲肆,又开普通学馆,是世、出世法兼而习之,人才辈出,何可限量。惟愿善学者不为成法所拘,则妙契佛心,允为如来真子矣!鄙人护持正法过于身命,故不避忌讳,冒昧陈言,倘不以为然,笑而置之可也。向后学徒研究净土三经,精通其义,必有与鄙意暗合者,将拭目俟之。

  随文辩论,书于《选择集》及《真宗教旨》内者,兹不重出,请阅批本为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