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4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堪萨师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4
大调伏律学处中戒及持戒的功德:

如《极爱比丘经》中:“戒为最胜乐,戒是解脱道,戒为功德田,戒是诸佛因。此戒为最胜,当护如眼珠,为命而失戒,无智是愚人。命断有后世,失戒非如此,故我弟子众,持戒当坚。”《清净戒经》中:“是故大师极赞戒,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为最胜严,持戒如香及涂香,持戒心得欢喜住。净戒凡夫成胜士,即令毒蛇大黑龙,亦不能害况其余。持戒比丘具光明,持戒美名得安乐,持戒是为上趣因,护戒能令获涅槃。”如是,《贤愚经》第十六品沙弥持戒品中[1]:“戒为入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戒亦如是。犹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琉璃等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为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何以故?注入不增不减,下阿鼻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这里,对于持戒的功德,不持戒的过失,佛用诸多比喻广为演说。《观察犯戒五类善不善果经》中,对大戒中五类堕罪守护不犯的功德,以及违犯的过失,以种种比喻加以说明,为持律者之必读。得大善巧的阿阇梨智慧吉祥贤所著的《论戒、律、三昧耶互不相违》中也说:“比丘利众生,菩萨悲心切,若欲作利他,比丘调伏律,更胜菩萨戒,故尤当依戒。调伏所诠戒,唯比丘能修,尽寿而依止,不舍众生事。”而《调伏颂》[2]中:“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世亲阿阇梨所著的《言戒》中也广说道:“若海与牛迹,其中水差别,布施与持戒,差别亦如是。若人信敬心,百年行布施,若守戒一日,较彼远为胜。下劣如屠夫,亦可行布施,而彼于戒律,不堪能守护。布施极盛广,亦非大施主,护戒极清净,是名大施主。”阿阇梨明称著有《戒言释》对此有清晰的阐释。《亲友书》中:“汝戒勿衰勿诋毁,勿杂勿染当清净,戒如大地为一切,动与不动功德基。”《入中论》中:“诸异生与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竭。”[3]《道次摄颂》中:“尸罗如水洗恶行,亦如月光除热恼,处众威严如须弥,不作恐怖众生敬,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应护如眼目,我修如是瑜伽行,欲解脱者如是行。”[4]


[1] 见《贤愚经》卷五沙弥守戒自杀品第二十三。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2] 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唐义净三藏译。
[3] 见《入中论》,月称菩萨着,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4] 参看《菩提道次第摄颂》,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5
破戒的过失:

如《律分别》 中:“若于大悲大师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难堪忍,如焚竹林庵摩林。或有违背于王命,而可不受于责罚,若谁非理逾佛诫,当如傍生树头龙 。”《清净戒经》中:“若无有人谁见貌,如是无戒不见法,譬如无足不堪行,无戒不能得解脱,犹如妙瓶盛珍宝,戒为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宝,戒若穿漏法尽失,初则戒律已无有,后虽欲得涅槃法,却如缺耳残鼻人,不堪对镜无需要。莫闻莫观如是人,护戒之人生上趣,多、具、护闻生上趣。”对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过失,结合五类堕罪各各的轻重,《观察犯戒五类善不善果经》中都有说明,请认真阅读。《入中论》中:“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如是等等经论中诸多言说,应当牢记多加思维。昔佛在世时,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礼佛。途中干渴欲饮水,而没有带滤水囊 ,一比丘说:“无滤而饮水有违学处,不能喝!”于是干渴而死,死后立即生天,与诸天子一起见佛闻法,得见圣谛。另一比丘说:“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见佛,还是喝吧!”于是喝水后继续朝佛,终于见到了佛,佛说:“比丘,你不遵我所制戒,见我也无益。”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乐,就应当珍爱自己所受的学处。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6
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也有罪过:

《极爱比丘经》中:“若人自欺诳,未住出家戒,而持善逝幢,外貌徒相似,谓我为比丘,如狂象豁鼻,孕妇饮酸酵,此人一日中,罪种极无量,当来必自受,种种诸损害。若不住学处,而持善逝幢,于其刹那间,失色住俗家,有貌无学处,此人为一切,世间所不爱,皆共诃讥嫌。譬如良材木,而常生枝节,其人徒貌久,极增罪孽言,增长诸恶业。”因此,若舍出家戒律,而仍披着代表佛的胜幢——出家衣服,其罪极重,如上《极爱比丘经》中所述,故尤须谨慎。究其原因则因其会损害佛教的形象,增长与教法相违的邪命,因而对正法造成很大的障碍,在教法的传承和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为免文字繁冗,在这里就不赘录了。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7
出家的功德:

《赞出家功德品第十五》 中:“(尔时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辗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若使有人为出家者,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无所睹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闇无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报,亦复如是,一切诸恶,皆集其身。如须弥山劫火所烧,无有遗余,此人亦尔,地狱火烧,无有穷已。譬如迦留楼醯尼药,极为毒苦,若等斤两,比于石蜜。彼善恶报,亦复如是 。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此品的末尾:“时城中人,多发净心,或有听放男女奴婢人民令出家者,或自出家者,莫不欢喜相劝出家,以是因缘,出家功德,无量无边。福增百岁,方乃出家,成就如是诸大功德,况诸盛年,欲求妙胜大果报者,应勤修法出家学道。”如经中所说,家主福增出家时年已百岁,依然能证得广大的功德,其详细情况请观此品。如是出家的功德,在《别解脱戒经》中:“即令诸佛名,世间极难闻。”“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因而,若发心出家走向寺院,步步都有无量的福德。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出家,若没有败坏戒律,此生可得四种果位 ,即或今生不得解脱,也必定能于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弥勒世尊出世时,成为弥勒佛的首会弟子,证得四种果位,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弟子所说,其时弥勒菩萨正是会中的上首。若于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中虽破戒,在贤劫千佛中最后的胜解佛出世时,也必定能得到解脱,这是佛亲口所许。如同活的大象能值百金,而死象也同样值百金。不用说于佛教出家而未犯戒者,就是犯戒的出家人,他的福德也不是再好的普通人所能比其少分。这也是佛金口所说。而密乘中,比丘金刚持胜过沙弥金刚持,沙弥金刚持胜过在家金刚持,在有比丘金刚持的地方,沙弥金刚持和在家金刚持都不得说法,有沙弥金刚持在家金刚持不说法。时轮法中也有明言:国王的上师须由比丘金刚持来作,而不可由在家金刚持作,然而也应以具足智慧为首要。而八种别解脱戒律也是菩萨戒的基础,都不相违。如同不可请转轮王到贫舍中,菩萨戒也不可没有别解脱戒。贤劫千佛都依出家身而成佛。身披出家服饰,以能令大家见闻的形象宏扬出家教法,有这样最好的清净榜样,所在之处,教证的正法自然兴盛宏扬而且保持纯净。这种情形我们都有看见过。《普贤行愿品》中:“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入行论》中:“我由文殊恩,得地登极喜,常得忆宿命,出家修梵行。”《律本事》中:“诸未出家者应礼出家者,出家沙弥应礼比丘,比丘幼序应礼诸长者,世间诸天应礼佛。”还以和气四瑞的故事来作比喻。如是诸佛菩萨皆发大愿出家修行,三界的依身中没有比出家身更高更胜,《贤愚经》赞出家功德品第十五中说障碍出家积极重地狱恶业,对愿出家或尚犹豫者也应劝勉或令其心坚固,若丧其志罪过很大,更不可说出家丢脸之类的话,何况对清净出家的男女众,乃至于出家还俗之人也比未出过家者福德大得无量。有的人最初离五择定 而出家,后不能忍受出家生活,虽可还俗,然而出家能生无量福德,所以应劝勉他们坚持出家。京俄仁波切扎巴绛曲在他的父亲临终前一个月,让父亲出家,说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此类的史实还有很多。将来佛法最后的时期,里地的国王所供的五百出家人也因互相战争而亡,为解国王的忧苦,大臣们只能派兵五百身披红牛皮,扮作他们的样子。到了那个时侯,剃发染衣的形貌也极难觅见,(更何况真正的出家人了。)因此,现有这么殊胜的依身不要令他白白浪费。《律经》中还记有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育有一女名具色又名细腰,女婿本是仆人,后让他作了女婿,一夜梦中醒来,忽然发现女子的獠牙外露足有一磔手长,大惊之下忍住未说。天亮后趁女外出,向女儿的父母说:“我不住了要离开这里。”父母强留,女婿说:“你们的女儿并非具色,我不住。”逃了出来。女儿回到家中父母责问她:“你为什要把獠牙露出来?”女儿一听立即追赶,拦住女婿要吃了他,女婿求饶,女儿说:“你若出家我就不害你。”放过了女婿,女婿出家,一切有形的仇敌和无形的鬼魔都不能作害,反而成为他们礼敬之处。这样的故事很多。佛曾说过:“我出家声闻不贫食。”《庆喜出家经》中也记有五通仙人和转轮王出家的历史,影坚王与胜光王 碰到出家人都要下车下象亲自行礼,国中的三口温泉,一口是国王洗浴的,一口是妃嫔洗浴的,一口是平民洗浴的。国王洗浴的温泉供养出家比丘,妃嫔的温泉供养比丘尼,还专派童子和妃嫔分别侍奉出家男女众。藏王赤热巴坚则为每位出家人分配七户人家供养,郭香比国王夏巴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出家的功德利益广大经论中极多,恐烦不录。为了令未出家者欢喜出家,已出者生胜欢喜,引用《庆喜出家经》 与《贤愚经》中赞出家巨大功德利益的经文,前面已列《贤愚经》中说出家之“大”,此后引《庆喜出家经》来凸显其“大”意。为免阅读有失,经下全文引用。
《庆喜出家经》:“梵语:难达扎扎匝雅苏扎。藏语:庆喜出家经。顶礼一切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皤窣都城 那雅卓达遍喜园中。尔时世尊食时披着衣裙,持钵入城乞食,具寿阿难随侍。时世尊赴释种子庆喜家,善男子庆喜遥见世尊前来,急为世尊敷座,曰:‘世尊此来,世尊此来。善哉世尊,请于座坐。’世尊坐讫。善男子庆喜礼佛足已,住世尊前。尔时世尊问善男子庆喜:‘汝何不出家?’庆喜报曰:‘世尊,何谓出家?’世尊告庆喜:‘谓断一切罪,除诸贪瞋痴,斗诤攻讦角讼狡诈等,愚暗所积诸垢尽皆洗净,犹如地为稼穑所依,出家是一切功德之所依也。如摩尼宝能于一切无畏而施,出家能予一切安乐是如意宝也。住一切功德之胜处,予一切众生以生息,为一切鬼类所信任,施一切有命以无畏,为一切贫者之妙瓶,是诸无怙者之救助,是求觅所困苦者之休憩,是一切大觉之无染,是一切众生之应供,是诸智者之所赞,是趣解脱之路径,是诸正士之所奉,是堪器者之所依,闭恶趣之门,开善趣解脱之门,增盈诸天之趣,减损一切苦痛,解脱贪爱系缚,庆喜,是谓出家也。而以正见为家,正解脱为律,涅槃为所事,断生死之续,焚烦恼之薪,绝粗细之使,裂恶见之网,伏魔王之幢,建忍辱之言,逆轮回之轮,转正法之轮,竭母乳之海,摧尸骨之山,是生老病死之边际。舍五蕴之重担,出烦恼之污泥,脱家室之缚累,尽损恼之触受,断除疑惑及诸坚固烦恼垢秽。息老死之怖畏,离罪愆尽无余。超越轮回苦痛之境,越诸欲界,越诸色界,越诸无色界,得获最胜胜义涅槃。庆喜,是谓出家也。指迷途以正路,示诸法之本来,解一切诸结缚,除无明之愚暗,蠲无知之翳障,启懈怠于精勤,治破戒之罪失。令诸勤者得获胜喜,已得喜者令极欢喜,瑜伽行者令得胜智,灭烦恼者令得利器,获不还者令最尊胜。是无住者之住处,是无依者之皈依,令怖畏者得无畏,令无助者得救助,是痛苦逼恼者之乐具,是轮回系缚者之解脱,庆喜,是谓出家也。是诸人天之应敬,是诸人王之应供,是诸佛之所念,舍弃家处,导涅槃路,剃发染衣是离烦恼之相,勤诸明慧是励精进之田,此乃大仙之胜幢,能破恶魔之名称,能增人天之欢喜。庆喜,出家如是,汝今云何而不出家?庆喜,出家之乐远胜轮王,而佛出世极难值遇。庆喜,诸求解脱国王仙人,乃至轮王具足七宝亦舍后妃眷从出家修行。’时善男子庆喜白佛言:‘大德,我亦恭敬承侍僧众,作诸衣钵卧具、病药资具等。’佛告庆喜:‘如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遍于三千大千世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百年中以衣钵卧具、病药资具等承事供养,庆喜,此不及出家功德十六分之一,庆喜当出家,暇身极难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庆喜,譬如大地变成海,海中有一盲龟,海上有一有孔牛轭浮游,应作是念:彼牛轭孔可容龟颈。而此有孔浮轭为风所吹,四处飘游,庆喜,假使盲龟浮出,其颈适入牛轭孔中,庆喜,人身难得其过于是,若得暇满更复如是。庆喜,汝之人身如是难得,暇满如是难求。庆喜当出家,难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譬如空中针眼,而以芥子等抛之,假使有芥子适入此针眼,庆喜,人身难得其过于是,若得暇满更复如是。庆喜,汝之人身如是难得,暇满如是难求。庆喜当出家,难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何以故,于百俱胝劫,乃至千万亿,不闻佛声音,况复得见佛,譬如优昙花,树中极稀有,佛难遇如是,而汝今遇我。庆喜当出家,暇身极难得,我是汝大师,勿作我不喜。’时善男子庆喜剃除须发,披着袈裟,于佛教中净信出家。佛说是经已,具寿阿难、善男子庆喜闻佛所说,欢喜赞叹。庆喜出家经竟。边扎热噶达主校。”虽然在其他经论中尚有许多,在此就以此经作为出家功德的结尾。
浊世守护戒律的功德。若于浊世中一日守护所受的调伏学处戒律,其功德不可思议,因为这是在佛教非常因难的时期。就如同有人有十万元,再布施给他一千,对他并没有什么帮助。而此后此有极为贫困,此时莫说给他一千,即使一百元,也对他有极大的帮助。较诸佛在世时一生守持二百五十三条 戒律,若于现今教法十分困难时一生乃至一日只守四根本十三僧残,甚或一生乃至一日守持四根本戒而无染犯,其功德也可相等。同样,若于佛法的最后五百岁受持般若经中乃至一偈一句,其功德也与佛世时受持全部般若经相等。这是经中所说,以理可知。虽然如此,在《月灯三昧经》 《宝灯经》《宝多罗经》《三摩地王经》这四种同经异译 中:“若供百亿那由佛,清净信心施肴膳,亦施灯鬘及幡盖,至于恒沙多亿劫,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灭时,于一日夜能护法,如是功德胜于彼。” 如此的授记也见于他经,这里不再多引,就此收住。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8
印度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调伏律的出现:


释尊在兜率天生为菩萨天子白髻时,由往昔的所发的大悲誓愿,在人寿百岁时度化众生,因而作了五种观察[1]后降下生于南赡部洲,入母亲摩诃摩耶的胎中。后降生在蓝毗尼园,自幼依诸多师长学习各种技艺,都至精达无与伦比,成年后娶妻耶输陀罗。后观见老、病、死、沙门相,遂发心出家,在今清净塔的地方自剃须发,身披染色法服,出家而成具足戒的比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第一位比丘是佛自己。也有一种看法是佛在金刚座成佛后才成为具足戒的比丘,这才是教法的开始和第一位比丘的出现。这里就不多作讨论了。此后佛在泥连禅河边六年苦行,赴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就大觉的佛陀。七七四十九天后赴波罗奈斯鹿野苑初次说法,转四谛法轮。初转时阿若憍陈如[2]得见道,随即跋提、婆师波、摩诃男、阿说示[3]也见道成为具足戒比丘。遵照佛的教敕为了比丘着裙方便及安乐的缘故,在佛坐过的地方朝东建起了精舍,这就是最初的出家僧众的僧院或经堂,这个规矩一直延用至今。此后不久佛说了“善来”比丘等受具足戒的方法,总有十种[4],如《毗尼母经》中所载,总而言之:导师自觉自生律[5],善来智悟[6]念皈依[7],佛敕[8]断诸轻重罪,遣使[9]五众十众十。如颂所言,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及独觉罗汉等是自得的比丘具足戒。而摩诃南等最初五比丘佛呼“善来”立刻梵行具足,随佛语而得具足戒,内证妙智。大迦摄波尊者在佛前说:“佛为我大师,我是佛声闻弟子。”于是得到具足戒。佛问善施:“云何利益?”答曰:“解脱。”佛问:“云何所须?”答曰:“敬信。”所答令佛欢喜,佛敕得具足戒。比丘尼大世主[10]等请阿难尊者向佛求比丘尼具足戒,阿难尊者(代佛)问:“能行八敬法否?”答曰:“能行。”于是得具足戒,是为遣使受具[11]。比丘尼法施由于条件不具,念皈依而得具足戒,不须六十具足式众,只念三遍皈依即得具足戒。而如今受戒的方法,只有五众十众及遣使这三种了。白四羯磨也有加旧仪轨合而为八的说法。旧仪轨的发起,大约是因善来比丘受具足戒,只能在佛前受,而诸比丘路途长远,恐有命难,所以集合僧众为他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知旧轨是佛的开许,这种情况持续了六年。此后正式制定羯磨仪轨的由来,则是旧轨时诸师徒出家众,没有善加嘱咐善加调治,诸多粗暴放逸令居士不生信心,诸出家者有病无人照料,佛见到这些,为使声闻众互相摄持,病病者有人照料,因而制定了延用至今的这个仪轨。仪轨中规定在中土[12]须十大比丘僧才能传授比丘具足戒,而边地[13]须五大比丘僧方可传具足戒。比丘尼戒则中土须十大比丘及十比丘尼二部俱全而传戒,边地须五大比丘及六比丘尼足十一数方可传戒。而中土边地的区别有地、法的二种,法之中土,是指具足如来四众弟子的地方;反之则成边地。所谓四众弟子,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而下之四类佛弟子。地域上的中土唯指印度而已。如是僧众出现的最初十二年中,于正法中没有出现任何违失。自第十三年起,由于羯阑铎迦子比丘苏陈[14]那犯非梵行,大师能仁见十种利益故制定了不净行他胜[15]戒。此后王舍城比丘但尼迦盗国王木材[16],以是因缘,佛制定了不与取他胜戒[17]。在能断城许多比丘犯杀人罪,佛制了杀生他胜戒[18]。广严城五百渔夫出家比丘谎称得上人法[19],因而佛制定了妄说自得上人法他胜戒[20]。此后又以比丘邬陀夷犯第一条僧残罪等因缘,佛制定了僧残戒其余的戒律,总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三百六十四条。依佛所制的戒律佛的调伏正法能在这个娑婆世界住世十个五百年。这十个五百年中,初三五百年是证果时,次三五百年是修行时,再三五百年是唯教时,最末五百年是唯相时,教法住世共五千年。现在[21]
依上座部已是过去2546年了。

[1] 五种观察,《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毗奈耶》卷一中:尔时菩萨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先以五事观察世间。云何为五。一观远祖。二观时节。三观方国。四观近族。五观母氏。
[2] 阿若是遍知,憍陈如是姓。是最初五比丘的上首。
[3] 跋提义为贤善、婆师波义为气自息、摩诃男义为大名、阿说示义为马胜。与阿若憍陈如是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
[4] 《毗尼母经》第一卷中:有能成就比丘五种受具。名为受具。何者五。一者善来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语即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受戒名为受具。四者佛敕听受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何故名为上受具。佛在世时不受戒。直在佛边听法得阿罗汉。名上受具。是名比丘五种受具。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者随师教而行名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遣使现前而得受具。四者善来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
[5] 上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云何上受具。如有一人尽一切漏。未满二十已受具足。即于比丘法中自生疑心。同住诸比丘知其生疑。往白世尊。世尊语此漏尽比丘。汝数胎中年乃至闰月皆数满不。答言。不满。佛即问诸比丘。此比丘得阿罗汉耶。诸比丘白佛。得阿罗汉。佛言。此是上受具也。
[6] 善来比丘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此中何者是善来比丘受具。如尊者阿若憍陈如。当尔之时世尊游波罗奈。尊者阿若憍陈如。见法得法证法深解法性。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礼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听我出家修于梵行。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听汝于我法中修于梵行尽于苦际。此阿若憍陈如即得出家即得具足。如来言已。身上所著婆罗门服。乃至须发即皆堕落。沙门法服自然在身。威仪庠序手执应器。如二十年学法者也。
[7] 三语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佛告憍陈如。若人求出家者。当剃除须发。教作如是言。我今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乃至说。我今依佛出家。婆伽婆是我师也。佛告憍陈如。三语受戒如我所说解也。
[8] 佛敕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云何名为敕听受具。当于尔时。佛在舍卫国比舍佉鹿母园中堂上。问苏陀耶沙弥义。沙弥解义。如佛所解称如来意。佛即告言。汝从今已往。若有疑惑恣汝来问。亦即与戒即得具足。故名敕听受具。
白四羯磨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白四羯磨者。何以要现前白四羯磨而受具者。解云。当于尔时。佛住王舍城。优楼频螺迦摄波等师徒已出家竟。有一病比丘无供养者。病困笃已即便命终。诸比丘等见此比丘病笃命终。一无看病者。二无弟子。二俱无故苦恼如是。往白世尊。佛即集诸比丘僧。从今已去。断三语羯磨。于十僧中白四羯磨听使受具。
[9] 比丘尼遣使受具。
[10] 即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诞后七日母亲摩诃摩耶去世,由姨母抚养长大。
[11] 《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佛告阿难。汝今为女人求出家。后当减吾五百世正法。阿难闻此之言忧愁不乐。即出外问诸优婆夷等。佛说八敬之法能奉行不。诸女闻此语已内怀欢喜。即请阿难。还白世尊。我等今日蒙世尊施法。当奉行之。譬如有人沐浴香汤庄饰已竟。更有人来以华鬘庄其顶上。我等今日亦复如是。阿难以此之言即启世尊。世尊言。此等已得受具。
[12] 指佛法兴盛的地方。
[13] 指佛法不盛的地方。
[14] 苏陈那义为善施,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
[15] 他胜罪即违犯比丘四根本戒,不堪复为比丘,为烦恼敌所胜故名他胜。又名断头罪。音译为波罗夷(《四分律》)、波罗市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不净行制戒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二。
[16] 但尼迦义为宝施,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
[17] 不与取制戒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二
[18] 制杀戒因缘请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七,《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三。
[19] 未得定谎称得定,未得通谎称得通,未得解脱谎称得解脱。
[20] 制妄说自得上人法戒的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三。
[21] 著者作此书的年份。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9
第一次集结法藏 :
佛把教法托付给上座大迦摄波尊者后身入涅槃。佛入涅槃前,尊者舍利子与八万大阿罗汉、尊者目犍连与七万大阿罗汉、以及佛身边的一万八千阿罗汉,因不忍见佛灭度而提前入涅槃。寿命数劫的诸天众等,担心佛的教言从此灰飞烟灭,讥嫌许多有能力的比丘随佛入涅槃而经律论三藏将无人诵持,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大迦摄波尊者命圆满比丘召集僧众集会,圆满比丘入四禅定后敲击犍稚,除憍梵波提 外众僧皆集,去唤他时,一听到佛涅槃的消息也立即入灭了。大迦摄波尊者告大众说:“同梵行者,咸皆善听,说伽他曰:彼随圣教身已灭,所余应供多涅槃,现在和合众同心,广为人天当结集。仁等勿同彼牛主,室利沙宫入圆寂,不应造次般涅槃,宜作众生利益事。”说此偈后,率诸僧众赴摩揭陀国,在王舍城毕钵罗岩 由未生怨王供奉事物,于佛入涅槃的次夏安居的后夏时结集世尊教言。结集须五百阿罗汉,而缺一名,为令满数,大迦摄波观察阿难当为调伏,于是说:“今此胜众皆阿罗汉,而汝独居预流学地,汝宜出去。”“汝亲侍佛。云何破见戒威仪正命者,何成稀有。汝有八罪,今当举之。”所谓八罪者,颂曰:请及未请倒答夹与水,可舍现相。其一,请度大世主等五百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令佛法可住世七千年减为五千年,也有减少了五百年等说法,不知其所据。《杂事》 中虽说减少教法住世,然未具说时年。其二,若请佛住世,佛有大威神,可住世一劫乃至过于一劫,而未请佛住世。其三,佛有所垂询,而答非所问。其四,缝佛的金色法衣时本应向虚空抛上令诸天捉持,却用脚夹住而缝。其五,佛渴须水,本应将钵向天而举,自有诸天供养甘露,却去取混水。其六,佛现病痛时,曾说小随小戒可舍,而未问如何作,令诸僧众多有异解。其七,为诸女人及在家众现佛阴藏相。其八,向诸在家众开现佛的黄金色身,而在家众作了不宜的事 。以此八事于大众僧中驱摈阿难。阿难离开去增胜聚落,以村中童子为侍者讲经说法。童子入定观察师心后说:“可依树下幽闲处,一心当念涅槃宫,师今谨慎务勤修,不久必归圆寂路。”阿难尊者依增胜童子所说的要义,昼分及初夜或坐或行,净除心之盖障,中夜洗足入房左胁而卧两足相重,头未及枕证阿罗汉果。于是又重返毕钵罗岩,足成五百阿罗汉数。先于僧中作白 ,次作羯磨 差派任务。初是事的起由,其次是所系及介绍,末则是僧众集合及是否同意。由于佛曾经把所有讲过的戒律都对优波离尊者重说,因而由邬波离 尊者主持律藏的结集。如经中所载:“‘世尊于何处制第一学处?’‘于波罗痆斯。’‘此为谁说?’‘五苾刍。’‘谓齐整着裙应当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以神通力观察优波离所传,谓皆同己,‘汝等所传亦如是否?’‘如是。’尔时摩诃迦摄波作如是念。我已结集世尊所说最初学处。无有违逆。是故当知。此毗奈耶是佛所说。‘世尊何处说第二学处?’‘于婆罗痆斯为五苾刍。’‘谓齐整披三衣应当学。’‘世尊何处说第三学处?’曰:‘于羯兰铎迦村为羯兰铎迦子苏阵那苾刍制非梵行他胜罪。’” 如是结集了他胜、僧残、不定、舍堕、堕、对说悔、众学法、灭诤法、随制、随听、出家、长净、辨难、杂事、缘起等。结集完律藏后邬波离尊者下座。然后由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大迦摄波尊者结集论藏。而大多则说由阿难尊者先出经藏,次则邬波离尊者出律藏,大迦摄波尊者出论藏 。

第二次结集法藏 :
第二次结集法藏是在佛入涅槃后一百一十年,圣者地底迦将教法付嘱圣者黑色前,许多比丘来探望病情,而后就在中印度的憍赏弥住了下来,教授四众弟子。后广严城 诸比丘以为上座卧病不能得到很好的开示,于是渐不复来。而后又宣称非法的十事是法、是律、是佛所说。为破除此非法十事,诸阿罗汉集会。在七百阿罗汉尚缺一人时,圣者曲安 被天劝请到来,足成七百阿罗汉数。如经所言:“住在波吒离子城,持律沙门多闻者,于中有人来至此,伫立门首名曲安。”七百阿罗汉集于广严城婆利迦圆,有说由法王阿恕迦 护持,而多罗那他 所著《印度佛教史》中说由离车族的国王能乐为施主 ,共商破除十事非法而作长净,被后世称为第二次结集。其实唯为破除违背戒律的一些行为而已。颂曰:高声随喜掘地酒及盐,道及二指摇坐具金银。破此十事非法儿长净,智者许为二次集圣教。非法十事,其一,有比以为高声合掌共许则罪堕可净;其二,诸非法的行为若有他人随喜则净;其三,世所共行故诸比丘掘地无罪;其四,因身体有病而饮酒无罪;其五,用盐与时食和合,午后可食无罪;其六,无须走出一由旬,只须一驿半驿即可复食;其七,不须作余食法,日影过中二指仍可进食;其八,以乳和酪搅拌,午后可饮无罪;其九,作新坐具不须以旧坐具一搩手的长度重贴;其十,令诸未受具戒者头上置一小座,上安一钵,此中所置金银可取,不犯触金银戒。如是第二次结集法藏所破除的十事非法在《杂事》之末有明文列出,是其出处,可以参看。

第三次法藏的结集:
第三次结集发生的条件有不同的二说,一是由于法王阿恕迦的去世;二则依诸阿罗汉的说法,是因为众僧以俗语、杂语、鬼语等诵戒,各着已辞,而依次将诸典藉相合,形成了雅语经藏等十八种。如此诸智者有不同的说法,然究其来源,则是《调伏光明》。此中:“初为根本说一切有一部,由此衍生余三根本部,许由此四部出生十八部。故曰说一切有如同根本,以雅语诠说名言;余部则非,以俗语、杂语、鬼语而诵诠说名言。即昔唯有说一切有一部,佛涅槃后,由此部出生他部,以此部为众部之本,故名根本说一切有部。”

一、根本说一切有部。释其名义,就是说此部为出生一切他部的根本,而以三世的一切都为实物有,故得名根本说一切有。其学统承继于被佛授记为“尊重学处第一”的罗睺罗贤。僧伽梨 为二十五条至九条,绘有莲花、青莲、法轮或宝等僧人的标识。也有说非宝而是树叶之相。诵戒经时以雅语诵,授取食物时手向上,除夜分余时睡眠时,须与空地有九肘半间隔。部派分化形成根本总部、饮光部、化地或护地部、红衣部、分别说部等七部。调伏天的《部派差别略示》中:“本总及饮光,化地及法护,多闻红衣学,及分别说部,是说一切有。”

二、大众部。其得名,以是大迦摄波等大部分僧众所集,故名大众部。其师承为婆罗门种出家被佛称赞为“头陀第一”的大迦摄波尊者。僧伽梨为二十三条至七条,以吉祥结或海螺为标识。诵戒时用俗语。授取时用器具。除夜余眠时可以缦隔。部派差别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说出世部、说假部等五部。调伏天:“东西及雪山,说出世间部,及与说假部,五部为大众。”

三、上座部。其名由诸上座是圣者种姓而得。师承为极上种出家的被佛称为“调伏边鄙第一”的大迦旃延,其种姓为宝藏婆罗门种。僧伽梨为二十一条至五条。以索及迦花为标识。诵戒时以鬼语。授取时须放置。除夜余眠时可以绳隔。部派分出住能胜苑部、住无畏山部、住大精舍部。调伏天说:“住能胜苑无畏山,及大精舍上座部。”

四、正量部。以多数众所尊重的阿阇梨,其随学者称正量部。导师是平民种姓出家的被佛赞为“执律第一”的邬波离尊者。僧伽梨为二十一至五条。以吉祥结为标识。也有人说正量部与上座部僧伽梨与标识相同。授取时作夺取法。除夜余眠时,受具足戒者与未受具者间以图画相隔即可。部派分出鸡胤部、守护部、犊子部。调伏天:“鸡胤山守护、及与犊子部,是正量三部。”


如此共计十八部,有些是以所住地得名,有些是以所宗得名,有些以师承得名。如调伏天所说:“地域师差别,不同有十八。”

上善注:
此段注解不知道为何无法自动贴上。有很多注解。算了。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0
附说哀湣王十梦[1]

昔迦叶佛出世时哀湣王夜梦十相,而此国王同时供养着内道和外道,于是先求外道导师观梦,外道说:“这是国王将死或亡国之兆,必须用珍重如自己的心脏一样的来代替。”其时王有一女名叫金鬘,对佛极有信心,正是外道的心病,所以外道说出此言。国王闻言心中愁忧,王女见状问明了因由,对王说:“若能益父王的寿命我死正宜,然而此诸外道无明愚痴暗翳覆心,岂有能力预示未来。正觉佛陀知一切法如眼亲见,才是应当请求之处。”王同意后,向迦叶佛请问,迦叶佛说:“王的梦并非王与亲属的恶兆,而是当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诸声闻弟子行种种恶行之兆。”迦叶佛的授记摄为偈颂:
其梦兆之一、有一大象从窗牖出,身虽出而尾挂住,是诸出家者虽出家住僧舍中,不能调伏在家俗心之兆;
梦兆之二、诸普通象驱走大香象,是诸破戒比丘驱摈诸持戒清净比丘之兆;
梦兆之三、身有粪秽的猕猴用不净污其他猕猴,是为诸破戒者毁谤诸持戒者之兆;
梦兆之四、有一猕猴为诸猕猴灌顶,是无师德相而僭为人师之兆;
梦兆之五、蛇心旃檀与常木等价,是后世佛经与诸外道典藉地位相等之兆;
梦兆之六、一斗珍珠贸易一斗面,是后世为财而诵经之兆;
梦兆之七、精舍边的花果为贼所偷,是用僧物养在家人之兆;
梦兆之八、有一渴人井随其后,虽其水清净可意,而不饮用,是当来虽为贫法的众生说法,而彼不听受之兆;
梦兆之九、诸多人众聚在一处,各执己见相互诤斗,是当来诸出家者各执异见生诸贪瞋;
梦兆之十、一张白布,有十八人各执夺少分,而布不破,是当来释迦牟尼佛教法虽分为十八部派,然以各自见行修持皆可成就菩提,未破根本菩提修行之道。
哀湣王十梦见《甘珠尔》中满慈子等证悟中的诠摩揭陀贤女证悟的部分,德格版《甘珠尔》中在嗡部与诠证如意藤的第九十三支诠摩揭陀贤女证悟支中。摩揭陀贤女的前生即是哀湣王女金鬘,所以哀湣王十梦在摩揭陀贤女证悟支中,原文明了可以参看。

[1] 见《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1
(藏传)调伏律的分判

依《总明调伏法源》:由于莲花戒论师与支那和尚的论诤,法王赤松得赞命令所行皆依根本说一切有部的静命论师之规,上部律、下部律、中部律都是从根本四声闻部承续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统。工珠仁波切在他的《所知藏》及《三律仪决定释文殊上师口授》中说:属于可舍的小事张羯絺那衣藏地不需,是佛所制。然而此说史传中不明,也不见有其他依据。也有说藏地所宏的戒统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中的红衣部。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后传了几多显密教法,然而从未度一出家比丘沙弥,尊者曾对菩萨法王说:“我不予授戒,以我之戒统为大众部故。”此见诸史传中。而裙褶有圆系或背系两种方式,依地被称为卫式、藏式。卫地寺院多是圆系,而藏地萨迦、扎西伦布及噶举、宁玛的寺院多是背系,这仅是就个别与多数而言。也有说圆系是大众部之规,宗承阿底峡尊者与噶当诸善知识,而背系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之规。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2
如上已陈述调伏之大、受持大调伏律的功德利益、制戒的利益、持戒的功德、破戒的过失、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的罪过、出家的功德、浊世持戒的功德利益、印度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调伏律的出现及三次圣教的结集、哀湣王十梦、(藏传)调伏律的分判等。现在应当说明藏地调伏正法的出现、戒统传承、以及现今应当如何修学。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3


藏地调伏教法的出现,首先为下部律,在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教法出现,法王松赞干布时成立,在法王梵天之花赤松得赞时盛行。第五世法王所著的《历代王统记》中:美髯公赤德祖赞时曾从里域[1]请来出家人恭敬供养,然藏人出家则未有。”“其时译有从印度更喜地方传入的说分别部律。”“在吉祥桑耶不变任成寺建成后,(藏王)考虑到印度四根本部中说一切有部对藏地较宜,于是延请十二比丘,由静命论师作和尚,为藏地七人授别解脱戒,是为藏地最初出家的七人。七人中的巴巴扬最初请求出家,藏王非常高兴,说:‘卿实为藏地之宝也。’于是他被人称为‘巴大宝’”。此后法王赤热巴坚时,若出家者皆拨给七户供养,还在自己的辫子上拴二布条,右有鹅黄的出家部,左有白衣杨柳宫部。至朗达玛时教法沉没,虽彼执政四年后为拉龙巴吉多杰刺杀,然其时译院被拆,译事被夺,印度班智达被遣返,出家者皆令还俗,强令执弓箭狩猎,凡不从者皆被杀。有藏饶萨、钥格炯、玛释迦牟尼三人在一河边修行,见诸出家者狩猎,问明原由,惊知国王覆灭佛法,于是驮载律藏典籍,经上阿里逃到葛逻禄与霍尔地方[2],考虑到语言种族都不同无法弘法,于是逃往多麦潜修。有穆苏萨巴对他们生起信心,敬信调伏正法,跟从他们出家。藏饶萨为和尚,以钥格炯为阿阇黎,受沙弥戒,法名贡巴饶萨,后又由玛释迦牟尼为屏教师,并延请两位汉僧足成五比丘数,为他授了比丘具足戒。贡巴饶萨戒腊满五年后,卫藏有十人得知多麦地方有佛法,于是跟从贡巴饶萨大师出家受具足戒,教法渐次弘扬到卫藏,此部被称为下部律或喇钦[3]戒统。在喀什米尔班智达未到藏地之前,戒统以此部为主,至今依然著名。
其次上部律,松艾天喇嘛益西沃最初求觅出家师长未得,于是自己在三宝前受持出家相,将名字松艾改为益西沃。此后在东印度迎请法护论师,由于藏地共同的福业所感,法护论师恰好在尼泊尔朝礼佛塔,因为酷热生病来到雪山边,祈请后,论师考虑到藏地王臣好乐佛法,此行必能有所利益,于是赴藏域阿里地方。他有弟子善护、德护、智护,所传的比丘戒次第传至仁达瓦、甲曹法王等,被称为上部律。
大班智达戒统,也称中部律或迦湿弥罗[4]律轨。绰普译师强必巴迎请迦湿弥罗大班智达入藏,在曲许索玛寺一日内为十一人传比丘具足戒,菩提祥和藏巴金刚祥为其上首,所传戒统被称为大班智达戒统。宗喀巴大师所受的比丘戒即属此部。次第相传直至当今第十四世法王丹增嘉措。清净的比丘戒传承从印度传入后,自静命论师起至今不衰,如此妙轨,当依之修学。
虽然正统的比丘尼戒却未曾从印度传入雪域藏地,然而也出现有比丘尼。藏地诸智者有说二部中唯大比丘僧也可传比丘尼戒,由于没有正规的比丘尼戒传承,对于此说其余智者加以破斥,于是此戒统未能流传。汉地是否有清净的比丘尼戒统也不明[5],为什么这么说呢?昔室利那迦比丘尼曾问汉地比丘尼:“你们唯由大僧可传尼戒依据何在?”诸汉比丘尼引用佛的姨母大世主出家之事作为理由,然而这并不合理,因为她们唯承许断除八重罪即得到比丘尼戒。若此说可据仪轨无失,唯由大僧可授尼戒是出自佛制或佛授记,那么我们藏地诸执律者也会非常高兴地传授比丘尼戒。以其不可作为依据所以无传。沙弥尼的戒统也同样,然却可以由大僧授,这也是如今现行的方式。

[1] 即古龟兹国一带。
[2] 令属新疆地方。
[3] 义为大师。
[4] 即今克什米尔一带。
[5] 汉地有清净的比丘尼戒传承,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慧果、净音等三百余人,于建康南林寺戒坛从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十人受具足戒,为我国比丘尼得戒之始。详见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比丘尼传》〈僧果传〉等、以及《出三藏记》卷十。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4

如今的传戒,其能令未得戒者得戒的羯磨辞,前段是授沙弥戒,后段是授比丘具足戒。其初授沙弥戒时,和尚于屏处向一适合的比丘求助,得到同意后,在处所(如寺院)等条件具备时,足成舍事比丘之数,择一吉时,和尚阿阇梨集会一处,陈设诸所需物品,行布萨三常念、四诵、施食、回向,出家者依法忏净,或诵总忏文并问见罪否今后是否守戒等[1]。然后唤欲求戒者入内,和尚使一合宜的比丘观其能否出家,讯问遮障。为令于教法次第修学,先授居士戒。此后托付求许比丘,此比丘向僧众请求许可此求戒者出家,得僧众许可后祈请和尚,由和尚或和尚委派的比丘为求戒者剃发、沐浴。由和尚授予标识着出家相的郁多罗僧[2]、安陀会[3]、钵、敷具、滤水囊等,应其所须给予五种资具。此后当转其心念,和尚为求戒者说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功德,令其生起无论如何当在无比释迦法王教下出家的强烈心愿,为令不忘,和尚取自名中一分为他取出家法名。完成三种更换后,出家正体必须断除三种违犯作出三种承诺方能得到,其次出家戒呢,也是断除三种违犯之戒。所谓三种违犯,即违犯舍俗人相、违犯取出家相、违犯敬和尚阿阇梨,这三条在此生的寿命中不能违犯。授沙弥戒时,和尚使一合适作为沙弥教授阿阇梨的比丘,以羯磨辞委任为沙弥教授阿阇梨,教导受戒者断除违缘,令彼顺缘圆满,并使了知轮回的一切自性皆苦,生起决定出离之心,所说务必令他心中了解,了知欲得戒、已得戒、得戒之时等极为重要。若没有无伪的出离心沙弥戒是得不到的,而戒体同前授皈依居士戒时一样,在随师三遍念出沙弥戒辞时得到沙弥戒体。此前出家与居士二不论多少虽可同受皈依居士戒,若逾三遍沙弥戒辞则戒不成。结仪时为令明白应敬之处与非处,当说明时等,为令所得戒守护不失,当为教诫。前者应择一合宜比丘以辞委任为教授阿阇梨,用日圭无误地说明年、季、月、日、时、日分、夜分等七种日圭用法;教诫由和尚或阿阇梨均可,当为说明四根本及六支分等沙弥十戒,如昔阿罗汉如何护戒,尽受戒者之寿量当如是护戒,和尚阿阇梨当令受戒者生起此心并立誓承诺。这些作完后,当为说明罪堕之相令其了知。末当令受戒者生起欢喜,僧众祝愿,师徒会聚。若随宜受戒者的好乐不作解说也无不可,同样若僧众不得唯和尚一人也可传戒,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心中了解所说的内容,令仪轨中的语句不谬不误于心中显现。为何要如此呢?因为当初从佛辗转传戒时,都是依心中的证悟传承而来,岂有看著书本授别解脱戒的传承,但是请考虑,这种作法我等初业行人实行起来是否也能如此呢?
第二,后面的授比丘戒或具足戒辞部分也分为加行,正行和结行三分。此前的戒辞授沙弥戒仪轨正是这一部分的加行仪轨。而正行授具足戒,则先由戒和尚请一合宜的比丘作为屏教师,,并足成合宜举行羯磨的比丘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如法集会后行布萨三常念、四诵、施食、回向,若不能行忏仪还净,可诵忏悔文总忏及问见罪否今后是否守戒等。以上方便善加完成后当唤受戒者入内,和尚礼僧众后,于欲受戒者前白请僧众,请一合宜比丘为羯磨阿阇梨,另一合宜比丘为屏教阿阇梨,其余僧众足成举行羯磨的僧数。此后和尚与欲受戒者顶礼僧众、散花供养。和尚发话令欲受戒者依羯磨僧的戒腊依次顶礼三拜,此时诸比丘依次为受戒者祝愿,愿其速得比丘具足戒,并散花供养。此后和尚当令诸受戒者顶礼和尚,为令受戒者发心希求比丘戒体,和尚当为说受戒之善妙与比丘之大。此后为令仪轨圆满无缺而传具足戒当具十种现前。为使和尚现前故当祈请和尚,三遍随念,善尽方便。和尚应具十五种合宜之法,十五种法即德尊、戒固、善巧及十二种利益支分。为使资具现前故和尚当为求戒者加持三衣,将钵、敷具、滤水囊等的用处说明,钵的大小、颜色、是否如法等须展示给僧众观看,和尚以辞委一巡示者,由他持钵展示给僧众,若皆同意许可则加持钵。资具加持完毕后,受戒者从背后披着折成八折的上衣,僧众祝愿勉励,诵:“此是解脱幢”等并散花供养。此后羯磨阿阇梨当作羯磨事,嘱诸受戒者:“你们受具足戒僧众须作若干羯磨,你们现仍未得具足戒不可听,然为令生信故当遮耳而令眼见。”作犯戒还净加持羯磨与住处同意羯磨后,和尚当问:“谁先受请作屏教?”受请为屏教阿阇梨者当答:“我比丘某甲。”再以羯磨委以屏教阿阇梨责,由屏教师将受戒者引至屏处,讯问有无障难,问毕后请求僧众听许,然后唤受戒者入内,令顶礼僧众三拜回归自列。此后是启白现前,令受戒者顶礼羯磨阿阇梨与屏教师阿阇梨,复顶礼僧众三拜,僧众默许则启白与僧众现前二者皆具。此后为令僧众相信,当于内作羯磨由羯磨阿阇梨问诸障难。正行中离五违缘、具三顺缘都必须有出离心的摄持,一定要令听懂所说语义,此至关重要。若没有无伪的出离心摄持,则比丘戒不可得。羯磨现前,百一羯磨中授具足戒是白四羯磨,羯磨僧能成羯磨事,欲作羯磨,慈湣受戒者,且须欲得寂灭涅槃,白请僧众三种忆念后,言:“作白羯磨至心而请,若有冗缺请删补之。”如是作羯磨。具足戒羯磨须熟记于心,辞不谬不误。没有看著书本而行的作法。三说之末羯磨成时亦得戒时,务必令受戒者解达辞义。羯磨正行之后,结仪时当令了知应敬之处与非处,为其解说时等如前沙弥戒时所行。为令守戒不失为彼说十一种教诫:第一、依法清净活命,第二、戒律清净守护,第三、沙门四种所应作法[4],第四、勤诸取舍之因可成所求胜义,第五、与诸上座及同戒者平等修学,第六、当敬师长看侍瞻病,第七、敬诸同修安住调柔,第八、为令见清净须读诵、断除、如法随行,第九、受持正说解义而修,第十、当恭敬行持能对治破戒之法,十一、若恭敬学当思何学。说完教诫后当生欢喜,顶礼和尚谢恩,僧众诵愿:“愿坚解脱幢,愿梵行尽形寿,愿戒蕴圆满,愿一切生中皆得比丘清净具足戒。”并诵:“戒之戒”等颂,以及“自出家起直至命终”等合宜之愿以为衔接。其第二诫,即得戒已如何守护不失,生起罪堕之门有四:谓无知、不敬、放逸、烦恼炽盛。无知是罪堕之因,其对治当了知二百五十三戒之戒相,如理守护。概言之,有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对说悔,一百零二恶作,七灭诤。这些戒条可依《别解脱戒经》了知。若欲深广了解,则须对调伏律典闻思修三结合而行。惭愧之心能令身语意三门住不放逸,须对佛、圣教及住持圣教的僧众修习净相,恭敬承事。三世烦恼的过患,都是能令生起烦恼的心续不宁、不安、不乐、不调柔,能够损恼自他,如是等有无边过患而无一功德,细细思之并不难了知。即知其过患则不可随它而转。即已得戒修沙门行住寺院中则有三种基本应修,总修学处的三种基本谓:长净、夏安居、解夏自恣。其须修之因,以其能增长学处净诸罪垢,令法清净。长净半月半月的十五日[5]作,以其界限明了不易忘记,且时日吉善福德较大。若长逾半月则易忘罪堕,太短又妨读诵禅思。长净又可分为寂止长净与相顺长净两种,相顺长净依其功能又分调和、除害、吉祥、十四、十五等五种。所谓相顺长净就是时、友、仪轨等须相顺,按时的长净如前所说,吉祥长净则随宜而作。相顺长净之体,是因《别解脱戒经》有五种读诵方式,然而不论哪一种,都需心中忆持后不谬不误诵出,没有看著书本读出的作法,安居等仪轨也如是。长净羯磨并不就是长净,长净羯磨是白一羯磨,解夏也同样。一年中按时的长净有二十四次,其中十五长净有十八次,十四长净有六次。解夏自恣日的长净是另外算的,摄在解夏中。夏季安居是因为夏季多雨湿热,多生诸虫,若勤外出多损他命,为免讥嫌故于夏季誓守六誓。此六誓就是不逾所誓之界、不起诤、于夏季勤闻思、修治破败的房舍、于此处长住、不破安居。安居的时间依佛所制为藏历的六月十六日起为安居,七月十六日起为后安居,如同今日无比的吉祥噶丹教法[6]所行。而吉祥萨迦派则有藏历五月十六为前安居的作法,究其原因则是说如今的时间比佛制戒时的月历提前了一个月的缘故,而戒律须随顺地域与时间,因而认为这样可以。然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唯有夏季,而有些地方唯有冬季,那么也应有些一直安居,而有些不用安居了,结合佛制安居的初衷似乎此说可以成立,然而合不合理已无细辨的必要,如今有的就是这两种作法了。解夏自恣的时间是自前后安居结夏起安居三个月后,在藏历九月十五或十月十五按时解除禁制,在此之前若有特殊的因缘也可以解夏,但不是按时的解夏,其所承许等后与前同。所谓解夏自恣,是指在夏安居中所犯罪堕忆念发露忏悔、分配所得物品并解除禁制之义。有罪堕解夏与物品解夏两种。解夏后必须巡域一周,张列羯絺那衣[7]则有未实行。比丘具足戒等羯磨若要无过圆满而成,须羯磨僧众具足三相:足数、合格、离二种不和合。足数则是须十一比丘,十一中有足五足十两种如前所说。这些比丘还须合符十五种条件:不是在正作羯磨时临时拉来,不能是女人等非境,不能有与同欲者[8],不能有犯他胜罪者,不能在未得具足戒者,不能有曾犯无间罪[9]者,无恶见者,非别部者,非不同羯磨者,非学处错谬者等《根本说一切毗奈耶事》中所说的十种,以及《律上分》中所摄的界、相、三宝等三无异,此外还有住普通身,具三名言,共十五种。二不和合指的是僧众不共集而不合,以及集而复退而不合。和尚也须具足十五种条件:坚固之支谓戒腊清净具足十五岁,善巧之支谓精通戒律,尊重之支谓戒慎防性罪遮罪无有染犯,以及十二种利益支具悲,具忍,内眷清净,勤以法及财利益,同戒同见,善于说法、能解其义、住智自性,为常人身,住地自性等。羯磨阿阇梨须具十一条件:除比丘六法外再加不入非法,具慈悲心,能令受戒者生信,和尚以辞委任,羯磨辞无谬误。比丘六法谓同具足戒同见,善说法能解义住智自性,是常人身,住地自性。

[1] 诵完总忏文后,先由上座问“诸师于罪及堕见否?”诸师答:“见。”上座:“以后依戒修行。”答:“依戒修行。”上座:“此是方便。”答:“尔。”其后诸师中维那反问上座如上。见能海上师编译《比丘日诵》。
[2] 出家比丘三衣中的上衣。又称入众衣,七衣。
[3] 三衣中的下裙,又称中衣,五衣。
[4] 骂不报骂,嗔不报嗔,调不报调,打不报打。
[5] 即阴历的十五和三十,称为白月十五与黑月十五,若无三十,则廿九作称为黑月十四。
[6] 即格鲁教法。
[7] 又作迦郤那衣、羯耻那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十诵律卷二十九、翻译名义集卷十八]
[8] 比丘因事不能亲至参加羯磨,可授意与他比丘表示同意等,谓之与欲。
[9]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将感长劫无间地狱受苦,是谓五无间罪。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5


十三种生活资具谓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不得离身,僧祇支 及副僧祇支二,裙及副裙二,尼师坛 ,夏衣 ,覆疮衣,剃发衣,拭面巾等。
这些的度量,长宽中三法衣大的长五肘、宽三肘,小的则长宽均为前之半。此二之间则为中。安陀会则长四肘宽两肘,或能绕身三匝之量亦可。僧伽梨为二十五条至九条,横截五幅半到七幅,郁多罗僧为七条至五条,横截三幅半,安陀会五条,横截两幅半。物品加持成就后长宽二者都须足肘。裙及副裙形制如安陀会,僧祇支及副僧祇支如郁多罗僧,拭面巾周围一肘,夏衣不逾长六肘宽三肘,覆疮衣同此量。剃发衣长三肘宽二肘半。敷具不可长三肘而为两肘半,宽二肘六指。大布长九肘宽三肘十八指。肘有身肘、手肘、微肘三种,身肘为身量的七分之二,微肘呢,有颂曰:极微及铁水,兔羊象谓尘,虮虱至稞麦,七倍为一指,廿四为一肘。自身与如来身量相等也不可同如来法衣之量而作,作者得堕罪。如来法衣之量长如如来十搩手,宽六搩手。如来的一搩手等同我们平常人的两肘。十三资具若任一有余,则须作余资具加持后方可持有,而且必须是为了自己的和尚阿阇梨等的缘故方可持有。若有两件以上剩余则须作需用资具加持才可持有。其持有之理,是为了他人之需而持方可,而持之须能利他。资具中有细物呢,还有坐垫、腰带、帽子、鞋、钵套、网兜等。较诸在家与外道出家劣众特胜的用器就是须托钵,它的材质、形状、颜色、大小之量必须了知。材质为泥、铁或石制,形如半卵,颜色为应如乌鸦的眼睛一样纯黑,其大小应能盛六把熟米、两把菜。满把九把是其容量的下限,十八把为其容量上限。前说的大小是其下限。

僧伽梨:有二十五条,横截五幅半,表忆念不忘八正道、七觉支、十力,四边押幅表示忆念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总成三十七菩提分法。

郁多罗僧:有横截三幅半,表忆念不忘七觉支及以其为体的定等。


安陀会:有横截两幅半,表忆念不忘五力。比丘资具衣等总有十三种。


敷具:四边押幅表忆念四念住,横截成两幅半又表忆念四正断、四神足。


钵:资具粗恶,平等乞食,少欲知足,表忆念断除二边行沙门法。释迦世尊手中托钵除表此义外,钵中甘露盈满表心中功德圆满,即外现寂静调伏的比丘相,内则功德支分全部圆满。


滤水囊:是为了饮水时不伤害眼睛看不到的微细众生。佛的教法离不开慈悲,不害水中的微细众生正是慈悲精神的体现。

锡杖:锡杖有三段表三学,中以松木制成是心续正直而调柔之相,底尖有结表断恶趣门,下有七边表七菩提分,上有八边表八正道,顶有四角表四谛,每角有三环成十二数表十二分教,有二塔表智慧方便及二身,代表全圆的因果道分。铁钩表能作引导众生至解脱的事业,锡杖的形状就是为了忆念不忘这些教法。


长净、安居、解夏三事在实践时,请务必须详观三事仪轨后,依之而行。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镜》之16
此小册主要讲述了调伏律之大,出家的功德,护戒的功德,不护戒的过患等,为便利故将诸大经论中此诸内容类编一处,还述及印藏出家戒统传承,介绍了当今吉祥格鲁派出家及受具足戒的法规三根本行持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出于美好的发心,希望能利益诸读者的心。
此书由嘉绒祈竹仁波切劝请,嘉绒堪素阿旺提秋 著于2003年。善妙增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