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普陀山、观音菩萨与藏传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毛德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陀山、观音菩萨与藏传佛教

  毛德传

  世居群山环抱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解放前历史上和浙江沿海有经济文化等联系,不多。然而,通过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西藏广大僧俗官民,却对海上佛国普陀洛迦并不陌生,而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信仰很深。

  (一)

  浙江的普陀山和西藏的布达拉(布达拉宫所在地)俱驰名于国内外,在涵含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我国宗教哲理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力。舟山的普陀山(藏文史书中作ri-po-tA-La)和拉萨的布达拉(po-tA-La)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

  先就语源来观察研判。普陀和布达两处地名源出于同一梵语借词po taLaKa。

  汉文译有普陀洛迦、补陀洛迦、普陀落、补怛逻迦、补怛洛迦,简译普陀。Po taLaKa这古老词语特指释家所言的观世音菩萨道场。《华严经》称:"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在藏传佛教经典中,拉萨的"布达拉"别称为"第二普陀山";而与此相对应而言的"第一普陀山"则被确认为在南赡部洲外的茫茫南海之中。

  再,是对词义的解读考量。汉传佛教对普陀这一原梵语译意为"美丽的小白华"或"观音净土"。而在藏文典籍里,布达(po-TA)这个梵文词语,严格地对译为"持舟",取"广度众生"、"慈航普渡"的蕴义。

  以"布达"命名,源于藏传佛教公认此地是观音菩萨道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所居处。

  三是,从地名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原来,普陀山和布达拉都并非本名。拉萨的布达拉,原名叫红山。而今日的普陀山,有一千五百年被称作梅岑山。据考证,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高士梅福渡海来山(岛)隐居,此后,称该山(岛)为梅岑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改建原不肯去观音院,御颁名为"宝陀观音寺"。到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扩建宝陀观音寺竣工,神宗皇帝赐额为"大明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原来梅岑山始改称为普陀山。拉萨的红山改称"布达拉",大体也在明朝末期。

  (二)

  观世音菩萨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及"无苦不拔,无难不救"(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与众生结缘最深,在汉传佛教地区和藏传佛教地区都深受善男信女,僧尼喇嘛崇奉,香火鼎盛。观音文化蕴存慈悲爱民,世界和平,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有恒久的生命力。在新世纪广泛弘扬先进的观音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渴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来,按佛教经典记述,观世音是以男性形相示现的。如《华严经》称:"勇猛丈夫观自在"。佛经还记述着观世音菩萨为太子时发愿普度群生轶事。大约自唐初起,观音菩萨已有现女性形相的了。现藏美国博物馆名贵彩画绢本观音象,就是以女性示相的观音菩萨;该画原藏敦煌千佛洞唐窟,后流去外国。今存普陀镇山之宝杨枝观音石刻碑,是唐高宗年间右丞相阎立本所绘,仪态万方,显现女性端丽慈和又雍容华贵。唐初,王勃作《观音大士赞》描述观音:"红纤十指凝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

  此后一千几百年来,祖国大陆汉传佛教地区城乡伽蓝中,供奉观音大士通常是女性形相,反映了民间企盼有母亲般宽大胸怀的菩萨,来救佑众生摆脱无边苦海。台湾,香港亦是。前不久,我再访普陀,在紫竹林前不肯去观音院瞻仰日本国山口、岛根、冈山、鸟取、广岛五县观音灵场所送来的三十三座观音碑,也都是女性出现。而拉萨布达拉宫及藏族同胞聚居区喇嘛寺庙,其观音菩萨则大都为男性形相。

  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宗喀巴大师于明永乐七年(1409)所创建。宗喀巴致力实施宗教改革,为藏区广大僧俗认同、拥护。在十五世纪明代,格鲁派迅速繁兴,也由此受明皇室和爱新觉罗皇帝重视加封,声势愈盛;而萨迦派却趋衰落。

  达赖喇嘛是格鲁派最大活佛,历史传统为信众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达赖本人,也作如此定位。我查见民国大总统令及达赖本人文告,俱见确证。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皇朝,共和肇建,袁世凯于民国元年(1912)10月28日颁布大总统令,复封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以期维持黄教,赞翊民国,同我太平"。而十三世达赖于1913年1月回到拉萨重掌西藏政教权力,即向全藏僧俗官民发布训谕(也就是宣布政策路线的告全藏民众书),就这样写着:"我,由西天佛国印度的佛主赐予称号、遍知一切佛法的达赖喇嘛,晓示尔辈;我……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关心西藏的福祉……"。可见观音在藏胞心中的至高地位。

  (三)

  本文所述涉及西藏青、康、甘藏及四川、云南的藏区。并含及旅居香港、台湾和尼泊尔、缅甸、印度、柬埔寨、蒙古、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信教藏胞和喇嘛。他们在侨驻国(地区)建喇嘛寺庙、举行共修班传戒灌项法会、创办佛学院加重僧伽教育培训喇嘛堪布,助印经书供养喇嘛,致力于弘延中国藏传佛教真理,续佛慧命,结般若缘。通过佛教文化纽带,加深旅居海外广大藏族同胞和祖国故乡的联系。

  由于普陀洛迦、观音大士和西藏深厚的历史渊源,藏族同胞对东海上观音菩萨应化善财说法圣地久所向往,不断来朝。元史上大名鼎鼎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达尼钦波桑波贝(1262-1324)就曾在普陀洛迦等地居驻十多年;此人是八思巴的亲侄子。八思巴(1235-1280),又称帕思巴,十九岁时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传金刚灌顶。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26岁时,忽必烈皇帝封为国师,后又加封帝师。忽必烈自上都迁燕京(今北京)后,设总制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统治西藏政务,任命八思巴统领总制院事。自此,使卫、藏、阿里原先互不统属的封建割据势力,纳入元朝中央的直接领导治理之下。

  达尼钦波桑波贝二十一岁到内地。后获罪,忽必烈下令将他流放到江南赵宋故地。先到苏州、杭州,后来到庆元路昌国州普陀山,得以潜心修学,又能深入民间。《汉藏文书》记载,他在江南期间娶妻,生有一子索南桑波(元史作锁南藏卜)。后,该子在返藏旅途中病逝。

  八思巴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7年(1280)圆寂。因八思巴无子,萨迦座主无嫡系继承。后来,经大臣、勋贵向元成宗铁木耳奏请,皇帝乃降旨从南宋故地迎回达尼钦波桑波贝;此时,正是一山一宁大师在任普陀山方丈。(中日和平友好使者一山一宁,于1299年奉圣旨为国信使东渡扶桑通好,天皇封为国师)。成宗大德元年(1297),达尼钦波桑波贝36岁时,返抵北京入宫觐见。受封萨迦派座主并执掌西藏政教全权,命他振兴藏传佛教萨迦世系,加强元朝对全藏治理。他返鸟斯藏后,为纪念八思巴等建造的佛象加建了金顶和玉顶,修建了萨迦大围墙,又发动在萨迦正殿楼上,绘了不同的坛城639座。他返藏后,遵照皇帝的圣旨,娶了五位妻子,生育子女共十五人,其中九子都有杰出建树。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封他为国师。此人在江南苏杭和普陀山的十多年间,扩展了视野知识,增长了阅历才能。自45岁起,护持萨迦法座,总管全藏政权十九年,为弘传佛教哲理教义,加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和睦团结,做出了贡献。在整个元代,萨迦派的权势和财富,以达尼钦波桑波贝在位时为最盛。于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元年(1324)去世,终年63岁。

  (四)

  浙江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应化善财说法圣地,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殊荣。全国解放以来,全国各地藏族同胞纷来普陀洛迦游览朝佛。如今,交通便捷,几乎每天都有僧俗藏胞在山。其中有不少旅居东南亚及欧美藏胞来晋香礼佛。藏族著名人士如喜饶嘉措(青海省循化县人,时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曾任青海省副省长)、黄正清将军(甘南藏族起义将领,任过甘肃省副省长)、洛桑(全国青联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兼昌都总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都曾抵普陀洛迦游参。在二十世纪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观世音的化身"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和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34- )未能到南海普陀"震旦第一佛国"朝礼大士。而九世班禅活佛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1883-1937)于民国十四年(1925)5月10日-15日专程参谒普陀观音。在藏传佛教中,班禅喇嘛被称为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他赠献普陀山藏、汉文碑云:"海中山岛真古奇,巅上多有慈航法。鄙等生灵有何孽,恳祈观音消其罪"。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时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主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陪同,于1960年11月抵普陀山瞻礼考察。在新世纪伊始2001年6月18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坚赞诺布身披酱红色袈裟,头戴黄僧帽,脚蹬藏靴,登名山。由释迦戒忍(戒忍大和尚今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协会长、普陀全山方丈)陪同。朝礼南海观音大士。殿宇飞彩,佛国增辉,不只反映了普陀、观音和藏族僧俗的历史渊源和殊胜因缘,也表明藏汉人民的同胞骨肉亲谊永不可摧。

  学术研究探讨争鸣,盼予本人教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