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是恶,除贪即善
2007年2月美国房地美、房利美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危机造成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股市剧烈下挫,引起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大动荡。
虽然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与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的贪婪不无关系。从源头上来讲,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对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风险的防范,放松了贷款条件,违背了金融稳健性的原则,埋下了日后危机的种子。而后一系列的所谓创新的金融衍产品,都是以逐利原则为导向,全然忘记他们利润的真正来源是那些实体经济,根本不考虑这些实体经济的实际状况,只顾计算自己如何从设计的游戏中获利。
当初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创新的“次贷”,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帮助“穷人”买房,“让穷人也能圆上美国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到了后来,大多数机构都忘记了次级贷款业务的初衷,完全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金融创新变成了金融游戏,设计的产品只考虑各个金融机构怎样从中获利。其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一些美国百姓债台高筑,苦不堪言。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佛教把身、口、意业,即行为、语言、思想观念的价值分为善、恶和无记(非善非恶)三性。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实际利益的行为、语言、思想是善,发扬慈悲心、饶益众生为善;反之,违理违法,损害自身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语言、思想都为恶。
逐利本身没有错,可以说是无记,称不上善与恶。若金融机构能够谨记初衷,遵行经济规律,既帮助美国穷人住上房子,又从中获取适当利润,从世间层面而言,这是一件好事,给自身和他人带来此世的实际利益。但是一味逐利,不顾他人利益,那就是贪欲;罔顾客观经济规律,那就是愚痴。《大智度论》指出“贪欲是恶,除贪是善;嗔恚、愚痴是恶,除恚痴是善。”
佛教认为善恶的主体,是人心,所以善恶的选择,在于人自身,善恶行为的发生,在于人心的思量。此次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心的贪欲驱使金融机构做出了恶的行为,最终对自己、对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如果没有这次经济危机,贪婪的人类不会知道自己身负重大的社会责任,人心的思量稍有不慎,便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地球的劫难。大家应该把社会责任的思想切实融入到自然规律中去,敬畏天命,要学会欲而不贪,仁者仁得。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能有利于社会,才是立足之本。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三期,2009年3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