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周 琦

  【提 要】:成寻是入宋日本天台宗高僧,所作《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其中最早向日本推介寒山子诗歌、最早介绍天台茶艺、最早保存台州宋代史料,既具台州地方史料价值,又独具中日史料价值。

  【关键词】:成寻 寒山子 天台茶艺 台州 日本

  【作 者】:周 琦:副研究员,浙江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正 文】: 在长达千余年的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史中,许多日本高僧把“根”留在了中国,成寻就是其中一位,其《参天台五台山记》八卷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名著。因日本《大正藏》未曾收编,国内又未出版此记,故国内学者研究甚微,远不能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状况相比。笔者试从与天台山文化相关的视角加以阐述。

  成寻(1011-1081年),俗姓藤氏,为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素有入宋之志。1070年,他上奏进行请巡礼天台、五台圣迹,获准后,年已62岁,家中尚有老母。成寻排除干扰,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十五日,率徒众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人、长明等七人,乘宋商孙忠之船入宋,同月二十六日抵明州。四月至杭州,五月十三日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天台山。接着,他们又能巡礼了五台山等地,历访诸方尊宿,宋神宗曾诏赐紫衣,授“善慧大师”称号。熙宁六年,成寻弟子赖缘、快宗、惟观、心贤等五人归国,携回400多卷佛经典籍。宋神宗托其带回《回赐日本国书》,并赠予金泥《法华经》。成寻留住中国9年,著有《参天台山五台山记》八卷,元丰四年(1081年),圆寂于汴京(河南开封市)开宝寺,敕葬于天台山国清寺院,并为建塔题称“日本善慧国师之塔”。著有《观心论注》、《法华经注》、《法华实相注》等(日本《本朝高僧传·成寻传》)。

  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相比,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也不逊色。他自欺欺人1072年3月启程入宋,至此年6月遣徒赖缘等从明州返回日本这一年多时间内,纵览中国南北,每日从无间断,用日记详细记录了入宋的见闻。全书八卷,共有关10万余字,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样,也是研究宋代中日关系及宋代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史料,此记就中日交通角度看,成寻自日本启程,途中测量了日本海和中国海的深度,记述了途中所经的岛名、气象等;就中日文化交流而言,它记述了成寻持赠宋朝当时已佚的各种经籍、日本僧人的佛学著作及日本较为擅长的手工艺品,反映了平安后期日本文化发展的水平。

  由于成寻亲历天台山,见闻较圆仁为真切,因而《参天台五台山记》对研究北宋时期的天台山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一、是最早向日本介绍了寒山子的事迹,详细描述了天台山国清寺三贤院(供奉寒山、搭得、丰干)的建筑与台州刺史闾丘胤求贤国清寺的经过。并将禹 所赠《寒山子诗一贴》传入日本,开后代日本僧人携归《寒山诗集》之先河。

  寒山子,陕西人,大历(766-779年)年间隐于天台县西七十里之寒岩时达70余年,因自号“寒山子”,与国清寺僧丰干、搭得结为挚友。会昌(841-846年)由天台山道士徐灵府编纂成集并为作序。其诗或善戒恶,或讥讽时态;或寄情于草木虫鱼、山水胜景;或流露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态;或写贫民疾苦,或斥权贵贪婪。语言通俗,风格多样,现《寒山子孙诗集》存诗316首(含新近辑佚)。其诗集何时传入日本,中日学者均以为“不得而知”。因日本藏书家通宪之道(1106-1159年)在藏书目录中已著录《寒山子孙诗一贴》,故推定为南宋以前。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二十二日朝巡天台山时, 国清寺僧禹 送其《寒山子诗一贴》。翌年一月二十三日,成寻在拟定书籍分送“有关部门”时,嘱弟子回国后,将 《寒山子诗一贴》“进(日本)上治部聊殿”。同年六月其徒赖缘、惟观、快宗等携回佛教经典及其它书籍400多卷,《寒山子诗一贴》也随之传入日本,故通宪之道的藏书目录才有《寒山子诗一贴》这书目。可见,最早《寒山子诗集》传入日本的应是成寻等人。

  在日本,寒山子诗受到相当高的推崇。在中国,只有读本而注释存无存。日本却存有近数百多年来多种寒山子孙诗注释本。如日本白隐禅师的《寒山阐提纪闻》、大鼎禅师的《寒山索迹》、连山的《寒山诗手书》与《寒山诗管解》等。20世纪日本又再度兴起《寒山诗管解》出版热。1904年,翻印了日本皇宫图书馆收藏的现存最早版本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国清版本(国清寺住持志南作序),由日本著名汉学家岛田翰作序(苏州《寒山寺志》有摘录);1925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寒山诗集》详注本;1958年,镰仓石井氏私资出版了家藏珍本;同年岩波书店又出版了由入矢义高注释的《寒山诗选》,被编入《中国诗人选集》第一集。这部选集始于春秋下迄五代,只选《诗经·国风》及曹植、李贺、李商隐、李煜等11位诗人的作品,连屈原、谢灵运、庚信、孟浩然、王昌龄、杜牧等人诗作均未入选,这也说明了寒山子诗歌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据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地所收藏的中日《寒山子孙诗集》古版本,竟达17种之多。

  寒山还成为日本画家、戏剧家和小说家的创作题材。14世纪,日本禅宗大师可翁宗然曾绘有寒山像,后被印刷成面值50日元的邮票。1987年8月15日《浙江日本》第三版曾刊载载了这枚邮票,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根据闾丘胤之诗序,创作短篇小说《寒山拾得》,成为他的代表作。

  二、是最早向日本介绍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的“分茶”艺术。

  天台山石梁方广诗相传为五百罗汉应化之地,明释传类《五台山方外志》引《西域记》云:“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梁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方广寺僧每日以茶供养罗汉,于是产生了“罗汉供茶”的“灵异”事迹。最早详细记载此事的是宋代水利学家罗适(1029-1101年)的《石梁》诗:“茶茶本馀事,留迹示诸方”。宋诗人杨蟠(1017-1106年)《方广寺》诗:“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飘圣迹存”,进一步明确了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习俗的存在。宋名臣贺允中(1080-1169年)南渡后寓居台州,其《石梁》诗:“聊试茶花便归去,杖头挑得晚风凉”,亦指此事。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任台州知州葛宏闻此,率众来到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应供,俄顷见罗汉阁上“四周昼阴深邃处”,亦“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覆面。三尊尽干,皆有饮痕。”(宋林表民《天台续集》上、下同)葛宏新华社记者赋《罗汉阁煎茶》诗一首:“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者。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千。”苏轼《赠杜介游赤城》诗:“仙葩发茗碗,煎刻分葵蓼”,亦指此事。

  成寻(1011-1081年)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

  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十八日丁酉。次下(天台)华顶……傍溪行至石梁桥,有大道场。先拜白道猷尊者影像,等身金色。堂三面悬十六罗汉像,烧香礼拜。道猷尊者,第三果人。曩时晋初,中天竺国大那烂陀寺沙门白道猷,远涉流沙,礼五台山。至天台赤城山,降山神之后,寻来过石桥,亲见五百大阿罗汉,礼拜供养,所以安置尊者形象。庵主印成阿 梨出出来点茶……次参石桥,路坂郎廊廿余间。过廊至石枨面临着不亭子,五间大屋也;公家每年供养五百罗汉舍也。先向山礼拜烧香供养五罗汉,次至桥头烧香礼拜……十九日 戌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指成寻)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

  日本僧人成寻供茶出现的是“茶花”,台州知州葛宏供出现的既有“茶花”,又有“罗汉饮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所谓茶花,即飘浮在茶上的一层泡沫。陆羽《茶经·五之出》载:

  (茶之)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之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至于出现“八叶莲花”、“大士应供”,则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名为“茶百戏”或“分茶”,约始于北宋初年。北宋初年的陶谷(903-970年)曾游寓天台石梁桥,作为“重重翠嶂耸云端,玉殿金楼缥缈间;对境不容凡俗到,故将飞瀑隔尘寰”的《石梁诗》。其茶文化名作《清异录》载: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分茶”,亦名“水丹青”,宋代诗人成万里、陆游均有诗题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据说,当时有位僧人,名叫福全,精于分茶,有“神通之艺”。他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瓯,可幻成一首绝句。至于变幻一些花草虫之类,唾手可得。福全曾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即陆羽),煎茶赢得好名声。”

  宋代天台宗高僧处谦(1010-1075年)亦是“分茶”高手(《佛祖统纪》卷十三有传)。苏轼在熙宁五年(1072年)出任通判杭州,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西湖葛岭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天台宗高僧处谦闻讯,特地自南山赶去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有《送南屏谦师》诗,记其事。诗云: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巧。

  苏轼在诗前引言中还说:“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另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北宋史学家刘 (1023-1089年)有诗赠谦师,句云:“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时宰王安石亦有《寄国清处谦诗》:“三江风浪融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可见处谦无论是分茶,还是才名早已闻名遐迩。

  “茶百戏”注茶能成“禽兽虫鱼茶草”之形,“分茶”能成诗歌绝句。可见,石梁“罗汉供茶”出现的“八叶莲花”、“大士应供”等,均是“茶百戏”和“分茶”的艺术。成寻记载此事后,荣西、重源、觉心、道元等相继朝巡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胜迹,道元遂将“罗汉供茶”的“分茶”艺术传入日本,至今犹存。

  三、今已散佚的宋代台州部分珍贵史料赖此以存。

  (一)《天台山石桥铭并序》。此铭为唐释元孚所撰,立石于石梁方广寺。圆珍入唐时,曾抄录带回日本(《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宋代成寻朝礼石梁时已非原物,系宋释履歌等重立。今已不存,为《全唐文》及《赤城志》、《赤城集》、《赤城后集》等所失载。今据《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爰录如下:

  天台山石桥铭并序

  唐上都左街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赐紫沙门元孚述,仙都僧利见书。

  天台风景与诸邵不同,自古神仙所居之处。非轺车牧伯,则无由适此。元孚(于)元和(806-820)末间游石华顶口砂灵口,双阙琼台,无所不至,乃有《石桥铭》曰:

  混茫未泮,孰为化工;挺埴天台,势负苍穹;厥为石桥,宛如晴虹;匪雕匪琢,匪磨匪砻;实地之骨,实天之功;星流碧潭,月悬虚空;绝壁中关,万壑通同;道猷上人,子乔仙翁;更履斯险,轻捷如风;潜虬 飞,洪穴滘泮;惊湍殷雷,奔激吼唤;赴于朝宗。浩浩瀚瀚;拔石移山,崩崖拉岸;山铺翠屏,树缀珠贯,发孙绰才,动相如翰;缅怀兹桥,用伸厥赞。

  庆历乙酉岁(1045)闰五月既望,寺僧择息置石

  弘农杨鸿举 刊字

  寿昌寺监寺掌、御集赐紫体平

  寿昌寺主掌、御书赐紫方廷

  山门副僧正、监坛选练宗教大师履歌功颂德 重立

  (二)天台山国清寺僧如日《赠日本国师成寻》诗、《相送歌》诗各一首。据《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二)载:成寻朝礼国清寺时,该寺“老宿如日”,“年七十二,常作诗咏为一生事”。其《赠日本国师成寻》五言诗云:

  经国扶桑外,风涛几万程;人心谁不畏,天道自分明 ;鹏起遮空黑,鳌回似海倾;至应王稽首,宠赐佛公卿。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在天台山学成归国之际,台州刺史陆淳、最澄之师行满等曾作《台州相送诗》十首,收编于最澄《传教大师全集·显示卷论缘起》之中。笔者曾于1990年辑录发表于首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0年第6期中。如日《赠日本国师成寻》诗对成寻不畏“风涛几万程”的重洋之险,而入宋求法的坚定信念,表示了钦佩之情。此诗为成寻入宋至天台山求法所记的唯一的一首诗。《全宋诗》和台州诗歌总集《天台集》以及台州历代诗选《三台诗录》均未收编,因而弥足珍贵。

  此外,成寻临别天台山国清寺时,如日还作《相送歌》三首以赠:

  其一:“六处尘忘见性空,不须吊起悲风。古今贤达皆明比,还似南柯一梦中。”其二:“不生不灭谓无生,百岁光阴镜里形。三昧炎炙无主物,百年千后不知名。其三:“临行一句付儿孙、不用悲号送出门。丝发不移真寂处,木奴从此不开言(见该记卷二)”。

  《相送歌》三首既反映了如日“性空假有”的佛教思想,又体现了大乘“法我两空”豁达的生死观。成寻虽为日本僧人,而无“小乘”的“国籍观念”,最后归葬天台山国清寺,把“根”留在了中国,亦是这种大乘精神的体现。

  (三)记载了宁、台、温三州科举乡试和天台、临海两县界的宋代历史信息。

  北宋时期的台州儒学进入发展期,这在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二)中亦有所反映: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十七晶,成寻在台州州治临海办理入京手续,恰逢“明州(宁波)秀才四人来宿”,成寻问及来由,“答云:明州、台州、温州三州秀才并就台州比试御试,取三人作官。五百人秀才中,只取三个给官。天下州、府、军、镇秀才约20余万人,春间御前比试,只取三百人作官,约千中取一也。”有关台州科举情况记载甚少,成寻找记载实属“凤毛麟角”。其中透露出两点历史信息:其一是因台州居于宁波、温州之中,成为当时“浙东沿海片”的会试中心,这容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州儒学的发达。其二是说明了当时录取率在千分之表达式右,比例并不高。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仍迫使大批儒生“皓首穷经”。这从另一侧面隐隐地透露出成寻对科举制度弊端含蓄的批判。

  自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立台州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回浦县(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以来,经数千年之沧桑,行政区划亦变动不居。今临海大石百步村,因相传宋代天台张伯端羽化于此村有之百步岭而名闻遐迩。但宋代的百步并非属于临海而属于天台。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廿六日,成寻朝礼天台山后,初次由天台至台州(临海)办理入京事务,“从(国清寺)过四十五里至百步宿”;“二十七日(丙午)天晴,卯时出百步,过五里入临海县……申时过五十里至丹岳驿永福院,石色赤故名‘丹丘’也。山以赤岩叠。过一里州朝京门,到国清廨院,有元表白从国清寺来会,告云:台州是屈母龙王宅,地名丹岳,水名灵水,山名小固山,城名白雪城。去天台县九十五里,章安寺者在临海县东”。

  以上表明,北宋时期的百步就属于天台县,直至明代。这在《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卷九十七)中亦有记载:“《重修紫阳仙坛化身处碑》,右碑在天台县百步岭。高八尺五寸,广三尺四寸,额篆书‘重修紫阳题诗碑记’八字,径四寸五分,七绝一首,连题四行,诗前二行十二字,末行四字,款及年月四行,台州府推官长洲张滂立,隆庆元年(1571年)五月。”至清代百步才归入临海静安乡(新编《临海县志》)。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参天台五台山记》史料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不仅蕴涵着宋代台州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友好见证。今值中日恢复邦交三十五周年之际,对它进行研究,更有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现实意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