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牟子理惑论》之成书年代及其内容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淑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牟子理惑论》之成书年代及其内容

  作者:王淑里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牟子理惑论》之成书年代及其内容

  【文章作者】王淑里

  【指导教师】王金凌

  【文章页数】172 页

  --------------------------------------------------------------------------------

  【中文关键词】牟子理惑论|两汉魏晋佛教史|汉代佛教史|牟子|理惑论

  【中文摘要】欲究中国思想史者必明儒、释、道三家之学。其中释家以其外来而独具特色。然初期佛教史以史料阙载而暧暧未明,此诚令人兴叹之事。笔者以为,厘清此期佛教史虽曰未易,然非棼乱难理,此间自有前人未注意而足以与史实相发明者。此即《牟子理惑论》对初期佛教史之至功厥伟处。本文即对此而发。《理惑论》之于初期佛教史之重要性有二,一为年代之考证,二为内容思想之解读,其中思想之解读又有助于考证之完整,故二者乃相辅而为一。本文先主之以年代考证,后辅之以内容思想分析。其中成书年代之考证上,史实合于汉代而所引译经后出不合汉代为前人已论者,然此二者皆有可商榷处,故文中仍就其不足处予以阐发。至若成书年代之判断,不能以此为主轴,以前人据此而未能得其结论,故本文拟以配合其它重要证据而判断成书年代,此即《牟子》第二十一问汉明求法说之“求法地”考证。此一论点之提出,在于《牟子》中所着录之“求法地”与《四十二章经序》同为“大月氏”而与汉明求法说之其它纪录不同,笔者藉由考察当时西域佛教概况以证其与汉代佛教传入路径相符。故知《牟子》所记却为汉代事实无误。合《牟子》文中史实与“求法地”之证据比并观之,遂形成其书成于汉代之强烈证据。据此,反观文中所引译经复佐以新出土文物,亦可证所引译经之论点薄弱,故此正可知《牟子》为汉代作品无误。确定成书年代后,《牟子》即成为研究汉代佛教之重要资料,故由其内容之分析盖可略见当时佛教与中国文化思想之互动,而文中亦以此为论述重点。此论文之大要也。

  --------------------------------------------------------------------------------

  【论文目次】

  《牟子理惑论》之成书年代及其内容绪论 1

  第一章 《牟子理惑论》真伪及其成书年代争议问题缘起 8

  第一节 由历代着录看《理惑论》标题所呈显之年代争议问题8

  第二节 历代学者所论《牟子》序文及本文之年代争议焦点 26

  第二章 《牟子理惑论》之真伪及其成书年代辨正 34

  第一节 《牟子理惑论》序文与本文所呈现之史实探讨34

  第二节 有关《理惑论》译经问题之疑点分析48

  第三节 《牟子》二十一问汉明求法说及其与成书年代之关系62

  第四节 《牟子》成书年代之推测 80第三章 《牟子理惑论》之思想分析85

  第一节 佛教基本知识厘惑 85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异同之论争93

  第三节 批驳神仙方术之谬及长生不死说134

  结论147

  附编一:诸书所引《牟子》151

  附编二:汉明求法说集义160

  参考书目 164

  --------------------------------------------------------------------------------

  【参考文献】

  一.大藏经部分(照《大正新修大藏经》册数编排)

  1、 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阿含部上。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排印本,1983。

  2、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人本欲生经》,同上。

  3、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同上。

  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同上。

  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同上。

  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本相猗致经》,同上。

  7、 后汉.支曜译:《佛说阿那律八念经》,同上。

  8、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是法非法经》,同上。

  9、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漏分布经》,同上。

  10、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同上。

  11、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同上。

  12、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普法义经》,同上。

  13、 后汉.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阿含部下。同上。

  1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转法轮经》,同上。

  1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同上。

  16、 后汉.支曜译:《佛说马有三相经》,同上。

  17、 后汉.支曜译:《佛说马有八态喻人经》,同上。

  18、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避死经》,同上。

  19、 后汉.康孟详译:《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同上。

  20、 后汉.安世高译:《阿那邠邸化七子经》,同上。

  21、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阿难同学经》,同上。

  22、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同上。

  23、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九横经》,同上。

  2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阿含正行经》,同上。

  2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太子慕魄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卷本缘部上。同上。

  26、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同上。

  27、 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卷本缘部下。同上。

  28、 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同上。

  29、 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域经》,同上。

  30、 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般若部四。同上。

  31、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兜沙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华严部下。同上。

  32、 后汉.支娄迦谶译:《阿?F佛国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卷宝积部上。同上。

  33、 后汉.安玄译:《法镜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宝积部下。同上。

  3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同上。

  35、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同上。

  3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同上。

  37、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同上。

  38、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般舟三昧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卷大集部全。同上。

  39、 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同上。

  40、 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同上。

  41、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上。

  42、 后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别本),同上。

  43、 后汉.安世高译:《犍陀国王经》,同上。

  4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同上。

  4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长者子制经》,同上。

  4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摩邓女经》,同上。

  47、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同上。

  48、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耆婆经》,同上。

  49、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五卷经集部二。同上。

  50、 后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同上。

  51、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同上。

  52、 后汉.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同上。

  53、 后汉.僧伽罗剎造,安世高译:《道地经》,同上。

  54、 后汉.支曜译:《小道地经》,同上。

  5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佛印三昧经》,同上。

  5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自誓三昧经》,同上。

  57、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同上。

  58、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阿?G世王经》,同上。

  59、 后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义经》,同上。

  60、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经集部三。同上。

  61、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同上。

  62、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卷经集部四。同上。

  63、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同上。

  6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处处经》,同上。

  6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十八泥犁经》,同上。

  6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骂意经》,同上。

  67、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坚意经》,同上。

  68、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鬼问目连经》,同上。

  69、 后汉.严佛调译:《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同上。

  70、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八大人觉经》,同上。

  71、 后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四十二章经》,同上。

  72、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出家源经》,同上。

  73、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法受尘经》,同上。

  74、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内藏百宝经》,同上。

  7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同上。

  7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别本),同上。

  77、 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同上。

  78、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同上。

  79、 后汉.安玄共严佛调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卷释经论部。同上。

  80、 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六卷诸宗部四。同上。

  81、 后汉.安世高译:《迦叶结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同上。

  82、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同上。

  83、 宋.志盘:《佛祖统纪》,同上。

  84、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同上。

  85、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同上。

  86、 明.幻轮编:《释氏稽古略续集》,同上。

  87、 梁.僧佑:《弘明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同上。

  88、 唐.道宣:《广弘明集》,同上。

  89、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同上。

  90、 唐.道宣:《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同上。

  91、 唐.彦悰:《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同上。

  92、 唐.法琳:《破邪论》,《辩正论》,同上。

  93、 唐.复礼:《十门辩惑论》,同上。

  94、 唐.玄嶷:《甄正论》,同上。

  95、 宋.神清:《北山录》,同上。

  96、 宋.张商英:《护法论》,同上。

  97、 宋.契嵩:《镡津文集》,同上。

  98、 元.祥迈:《辩伪录》,同上。

  99、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同上。

  100、 元.子成撰,师子比丘注述:《析疑论》,同上。

  101、 梁.僧佑编:《出三藏记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卷目录部全。同上。

  102、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同上。

  103、 唐.道宣:《续大唐内典录》,同上。

  104、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同上。

  二.古籍部分(按朝代排序)

  1、 《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

  2、 老子撰,王弼注,陆德明释文:《老子道德经注》,台北:世界书局,1996。

  3、 战国.墨翟撰,毕沅校注:《墨子》,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战国.庄子撰,郭象注:《庄子》,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

  5、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台北:里仁书局,1980年。

  6、 汉.司马迁着,泷川归太郎考证:《史记会注考证》,高雄:复文书局,1991。

  7、 东汉.桓谭:《新论》,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卷十二,台北:世界书局,1969。

  8、 东汉.王充:《论衡》,收入四部备要,台北:中华书局据华亭张氏本影印,1965。

  9、 东汉.王充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收入四部刊要,台北:世界书局,1958。

  10、 三国.吴.韦昭:《国语韦氏解》,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

  11、 孔鲋:《孔丛子》,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 晋.陈寿:《三国志集解》,台北:艺文印书馆景清干隆武英殿刊本,1982。

  13、 晋.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76。

  14、 东晋.袁宏《后汉纪》,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史部,台北:据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天一阁刊本,1967。

  1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16、 梁.沉约:《宋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17、 梁.萧子显:《南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18、 梁.昭明太子:《昭明文选》,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95。

  19、 北齐.魏收:《魏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20、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收入百部丛书集成,台北:艺文印书馆。

  21、 唐.魏征等:《隋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22、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23、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6。

  24、 宋.宋昉等:《太平御览》,收入《四库全书》893~90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景《文渊阁四库全书》。

  25、 宋.陈彭年:《广韵》,收入四部备要经部083,台北:中华书局据遵义黎氏古逸书覆宋重修本影印。

  2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台南:平平出版社据粹芬阁本影印,1975。

  27、 明.郑樵《通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

  28、 明.梅鼎祚:《释文纪》,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景故宫所藏文渊阁本。

  29、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收入《少室山房笔丛》,台北:世界书局,1970。

  30、 清.清圣祖敕张英撰:《渊鉴类函》,台北:新兴书局据清康熙四十九年原刻本影印,1982。

  31、 清.周广业辑:《意林》,收入四部分类丛书集成续编.《聚学轩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

  32、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收入四部分类丛书集成三编第二十辑《安徽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

  33、 清.孙星衍:《牟子》、洪诒?B序,收入百部丛书集成之四三.《平津馆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 34、 清.孙诒让:《牟子理惑论书后》,收入《孙籀庼先生全集》第二册,籀庼述林卷六,台北:艺文印书馆,1963。

  35、 清.钱大昭:《后汉郡国令长考》,收入百部丛书集成,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

  36、 清.丁谦:《后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收入百部丛书集成三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三.今人著作(按成书年代先后排序)

  1、 陈垣:《史讳举例》,收入《陈援庵先生全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3。

  2、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同上。

  3、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台北:鼎文书局,1974。

  4、 境野黄洋:《支那佛教史讲话》,东京:共立社,1929。

  5、 羽溪了谛着、贺昌群译:《西域之佛教》,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6、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台北:中华书局,1936。

  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

  8、 冯承钧:《诸蕃志校注》,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

  9、 冯承钧:《历代求法翻经录》,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

  10、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中国佛教史论集》(一)汉魏两晋南北朝篇(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11、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1—《四十二章经与牟子理惑论考辨》,同上。

  12、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8—《佛教与中国文化》,同上。

  13、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00—《佛教文史杂考》,同上。

  14、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98。

  15、 李世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0。

  16、 许世瑛:《中国目录学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

  17、 李曰刚:《中国目录学》,台北:明文书局,1983。

  18、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19、 昌彼得、潘美月:《中国目录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20、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台北:艺文印书馆,1987。

  2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高雄:复文书局,1991。

  22、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台北:华正书局,1993。

  23、 劳思光:《新编中国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1995。

  24、 许里和着,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5、 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牟子丛残新编》,北京:中国书店,2001。

  四、参考论文(按著作年代排序)

  1、 沙畹:《魏略西戎传笺注》1905年发表于《通报》,收入冯承钧译之《史地丛考》,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

  2、 日本.山内晋卿:《论牟子》,1909年发表于《六条学报》第91期。

  3、 法国.马思伯乐:《汉明帝感梦遣使考证》,1910年发表于河内法国远东学校校刊。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中国佛教史论集》(一)汉魏两晋南北朝篇(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4、 日本.常盘大定:《汉明求法说研究》,1920年四月发表于《东洋学报》第十卷第一号。

  5、 法国.伯希和:译《牟子》,1920年发表于《通报》,收入冯承钧编译之《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五编,台北:商务印书馆。

  6、 梁启超:《牟子理惑论辨伪》,1924,收入《饮冰室专集》第七册《佛学研究十八篇》上册,台北:中华书局,1978。

  7、 胡适:《论牟子理惑论——寄周叔迦先生》,收入《胡适论学近着》第一,复收入民国丛书第一编第九十六册,上海书店。

  8、 日本.山内晋卿:《牟子问题之清算》,1933年发表于《文学》第四、五、六册。

  9、 余嘉锡:《牟子理惑论检讨》,1936年作,收入《燕京学报》第二十期纪念专号。

  10、 日本.福井康顺:《牟子的研究》,1938年发表于《东洋思想研究》第二期。

  11、 汤用彤:《牟子作理惑论》,收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

  12、 日本.久保田量远:《有关后汉牟子理惑论的述作年代》1940发表于《大正大报》第三十、三十一期。

  13、 日本.松本文三郎:《牟子理惑论之述作年代考》,1941年发表于《东方学报》第十二期第一分,后收载于《佛教史杂考》之卷首。

  14、 周一良:《牟子理惑论时代考》,1949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三十六期。

  15、 日本.福井康顺:《牟子的研究补述》,1951年发表于《佛教史学》第二、三期。

  16、 日本.吉冈义丰:《最近有观牟子的研究》,1951年发表于《宗教文化》第七期。

  17、 李世杰:《牟子的理惑论》,收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年,台北:佛教月刊社,1964。

  18、 吕澄:《佛法的初传》,收入,《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98。

  19、 任继愈:《《牟子理惑论》及其对佛教的理解》,收入任继愈主编之《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