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代长安佛教对两岸佛学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亚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代长安佛教对两岸佛学研究的启示

  王亚荣

  自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日月如梭,沧海桑田,变化之大,古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今后,随着高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等,变化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种宗教信仰直面相对,何去何从,千姿百态。面对新的千年,两岸佛教何去何从?两岸佛学研究与教育如何交流、发展?笔者以为,尽管古今有异,佛教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追本溯源,温故可以知新,借鉴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借鉴中了解古代长安佛教的发展特点,应有所启发,不无裨益。

  大致说来,以唐末五代为分界,中国佛教历史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一千余年,是从佛教传入到兴盛的时期;后期一千余年,是在前期已经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在前期,特别在二秦、隋唐时代,长安是这一时期的译传中心。长安佛教之最大贡献就是各个宗派的建立,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在这一千多年中,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命力,若以长安佛教为例,则表现在学术性的特点上。发达的佛学研究与教育的兴盛对长安佛教发挥了指导性作用,而由于长安佛教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指导与促进了全国佛教乃至北传系统佛教的兴盛。

  那么长安佛教兴盛的原因何在?

  首先,长安佛学与长安文化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那么“水”如何?源头何在?亦即长安佛学寄托在什么样的文化基础上?

  第一,长安地区有利的文化传统与氛围。在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中先民的生产方式、文化风格,与其它地区以本地域传统为核心而凝聚、升华的齐鲁、巴蜀、荆楚文化等不同,这里的文化主体性不鲜明,没有所谓的主流文化,在中原文化圈里也不处于中心地带。数千年以来,长安地区处于多元文化结构的状态,各民族文化杂处,诸种成份并存,培养形成了宽容与活跃的文化性格。

  第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长安地区是十三个王朝的京城所在地,周秦汉唐,人文荟萃,东西交通发达,有比较集中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以及宽松的文化氛围,利于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最深层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印度和中国都崇尚和平精神,佛教的大乘思想与以农立国的中国社会理想一致。因而尽管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却得到了大多数王朝的认同与支持。

  第三,隋唐时代的国家统一和对佛教的支持。隋代国家统一,给南北分张的中国佛教思想之交流带来了恰逢其时的机遇。特别是隋代,隋文帝代周自立不合儒家传统,更由于承北周苛政之后人心思安,以及隋文帝个人信仰的原因,支持佛教有历史的必然性。唐代初期虽有道先释后的国策,但仍在“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的政治理念指导下实施。例如经典翻译,隋唐两代登给予极高的重视,都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对待。延及社会风尚,佛教的信仰与佛学的研究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知识界的尊崇,义学僧被誉为“清流”。总的来看,隋唐两代对宗教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

  诚然,长安佛教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遭受挫折的个案很多,“三武一宗法难”中的“三武”源于长安便是证明。但这也说明了长安佛教的活力所在,巨大的挫折并未使其消沉。每次法难维持的时间都比较短,之后佛学便有新的飞跃,佛教之品位也有质的上升。这种活力与生命力是内在的。从佛学的发展来看,“三武一宗法难”都处于佛学的低潮期。在这些时期,僧尼的数量异常庞大,每次法难都淘汰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出家众。佛学发展的高潮期,人数并没有这么多。尽管有各种原因,学术素养欠缺导致僧伽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