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代佛教印摭拾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代佛教印摭拾

  佛教印是随佛法传入我国后运生的。较早的一枚佛教印是汉代的“”纹印。“”,梵文写作Srivatasalaksana(室利革末蹉洛刹那)。原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佛教的标志,佛三十二相之一,即“胸表字相”。佛经说它如同释迦牟尼胸中涌出的宝光。《华严经》、《华严音义》、《一切经音义》、《名义集》等唐释经籍中将它释为“万”字。该印朱文,印面四角为两组对称的纹饰,中间是双钩的“”,庄重大方,不仅折射出佛教传入我国的某些信息,且给人一种“字回环吐佛光”的生命力之感。

  唐释《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字”(按),名“吉祥海云”。古印中也有将其反写之例(图2),该印上半部似为佛教修行道中莲花合掌印投影的图案,白文,饰纹下是“”之反写字、朱文。全印朱白相间,乍看似乎笨拙。实不乏清净隽永,可谓是肖形印与佛教文化巧妙的组合。

  也有将“”字与汉字配置于同一印面的,如“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一印。是印系清代浙派创始人丁敬于“庚午(1750)腊月,篆祝大恒和尚社长之寿”庆所刊。作者在侧款中还记曰:“此印,予置佛胸字于中,而括吾友主席之方于八字中,盖寓佛寿无量千万云乎哉。”该印白文,艺术构思以“”(“万”)置于七篆字中,章法浑然一体,颇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感,于平淡清刚中见大拙之巧,寓意了大恒和尚寄迹于“两湖”(外西湖里西湖)、“三竺”(上、中、下天竺)、“万壑”、“千岩”的山水之间、超脱于尘俗之外的佛门生涯。“”字从佛典来,又用于受印对象僧人,多么地恰当;也只有将“”字放在印的中心,才使人与佛胸产生联想,既暗示了大恒禅师的“佛光”,也寄托了作者祝愿寿主“佛寿无量”的情怀,意境深邃。正是:“两湖三竺印,巧妙自然群。”

  “佛法僧三宝圆通之印”,辽代遗物,1963年出土于辽上京皇城旧址。契丹族为适应统治需要,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的一国两制方针,官印或用汉篆,或用契丹文。该印为汉篆所制,玉质,朱文,看不出精雕细琢的痕迹,于歪斜曲直中显出几分流韵闲情,似不食人间烟火。而印文中的“三宝”:佛,即释迦牟尼;法,即佛法;僧,即僧侣。“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楞严经》卷五:“二十五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

  “佛法僧宝”印是押于佛教信徒做道场、拜忏祈祷时所书文疏或代还受生经上的一方印信。斯印出土于江西吉安雪山寺(即禅宗四祖道信祖师出家的道场,寺已毁于明代)遗址。朱文,双边栏,九叠篆,屈曲盘旋,尤“佛”、“僧”的单立人作双立人,“法”的三点水省作两竖,均属别格。而印文“宝”字,一作三宝,解,亦可当印章的别称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