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建筑艺术
拉卜楞寺建筑艺术
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二百八十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四十八座,其中七层楼一座,六层楼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婆金铜瓦顶楼四座,绿色琉璃瓦顶楼两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三十一座,各活佛住宅三十院,大厨房六所,印经院一所,讲经院两处,嘉木样大师别墅两处,经轮房五百余间,普通僧舍五百多院,占地面积一千余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
这些建筑,按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按其建筑结构,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按其形式,分为藏式和藏汉混合式两种。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拉卜楞寺六大学院——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续部上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中,闻思学院规模最大,整个建筑分为前殿楼、前庭院、经堂、后殿,坐北向南,是全寺的建筑中枢。
闻思学院前殿楼,系大屋顶式建筑,斗拱飞檐,顶脊装有宝瓶、法轮等雕饰物,两侧墙壁嵌有砖雕饰画,楼的上下有宽敞明亮的前廊。前庭院,在前殿和正殿之间,院地全部铺以青石板,院内回廊三合,有廊房三十二间,廊内墙壁上绘有佛祖释迪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图。
从前庭院拾阶而上便是殿堂。正殿两侧墙壁上绘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正殿内悬挂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踢匾额一面,汉文为“慧觉寺”,藏文为“罗赛岭”。正殿东西有十四间,南北有十一问,殿内有140很明柱,可容纳三千僧人在内诵经,殿内设有嘉木样和法台的座位,以及僧人们诵经的座垫。在嘉木样大师座位的两侧,供有释达牟尼、宗喀巴大师、二胜六庄严(六庄严指龙猛、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六大论师);二胜(指功德光、释追光)、历代嘉木样的塑像,还有一百零八部《甘珠尔》经。殿柱饰有精制栽绒柱套,悬挂精制的刺绣佛像,殿顶缀有蟒龙袍图案的缎幂,殿内悬挂着剪绣五彩幡幢,四壁绘有护法神像。后殿中供奉着望金弥勒佛大铜像,两侧为八大菩萨,后殿右侧有历世嘉木样舍利塔,塔前香烟综绕。
大经堂屋顶除中部高起开高侧窗外,四沿都有建筑。左、右、前三面是群房,里面或供佛像,或作它用。群房朝向内部有廊,朝向外侧开窗。后面是进深两间的廊子,廊子后墙就是后殿前墙的上部,从廊中通过窗子射入后殿的微弱光线是后殿唯一的自然光来源。这条廊宽敞明亮,满铺地板,是僧众平日拜佛的地方。通过此廊东端的楼梯上到廊顶,即可进人后殿二层。再上为后殿平顶,平顶中部又耸起一座小殿,采用歇山式屋顶,覆望金钢瓦。闻思学院占地4500平方米,是全寺六座学院中占地面积最大者。
医学院在闻思学院前面大广场的南侧偏西,位于平地,它建于二世嘉木样时,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筑形式与闻思学院经堂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所不同的是医学院的廊院加上东西廊,总宽超过经堂,东西廊的外墙继续北伸,三面包住经堂和后殿,所以在经堂、后殿的三面形成一圈夹道。藏族僧俗都极重视围绕佛像、佛塔、佛教建筑或座寺院右旋回巡礼的功德,这圈夹道正好为信徒回行巡礼之用。
续部下学院在大经堂东北,位于山脚,坐北朝南,基地颇高,是拉卜楞寺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它的建筑大致同于医药学院,只是前庭由院墙围绕,没有廊子。前墙以南地势徒然下降,是一座活佛府邪的院子。东、西院墙都有大门,分别通向东边的讲经院和西边单独建立的属于本学院的护法殿。
时轮学院在闻思学院西侧,形制与医学院几乎全同,只是建筑总尺寸更小,护法殿单独建造在经堂西侧。
喜金刚学院在时轮学院西,建筑规模比医学院稍大,形制相同,它的厨房在经堂西,厨房南为讲经院,北为护法殿。
最西的学院是续部上学院,它与其它四个规模相近的学院不同的一点是在后殿平顶上又加了一个正脊很短的歇山小殿,覆绿琉璃瓦,故又俗称为绿瓦寺。
佛殿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弥勒佛殿、释迹牟尼佛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佛殿、夏卜丹殿、白度母殿、文殊菩萨殿。佛殿位于单独地段,自成格局,专供礼佛用的建筑,规模相当高大。
弥勒佛殿,也称大金瓦寺,位于闻思学院西北,殿坐北向南,进入院内有石砌南道,通向佛殿前廊,殿高近三十米,六层,殿顶铺有铜质婆金筒瓦,在屋脊上饰有婆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殿内供奉着高74米的望金铜质弥勒佛像,弥勒佛两侧供着高达5米的铜质婆金八大菩萨像,殿内存有金汁写成的《甘珠尔》经。
宗喀巴佛殿在寺院东部,初建于18世纪,两次被烧毁,第三次重建于民国时期,此殿与弥勒佛殿近似,规模较小,没有金顶和小殿。
狮子吼佛殿在医学院经堂西北侧,建于1809年(嘉庆十四年)。此殿形制仿自弥勒佛殿,没有金顶,规模比宗喀巴佛殿小。
白伞盖佛殿在北,位于全寺后部的山坡高处,建于 1907年(光绪三十二年),佛殿二层以下部分,和以上三座佛殿相似,只是屋顶前部留出、片平台,后部耸起第三层,第三层仍为平顶。
夏卜丹殿在闻思学院东北山脚,续部下学院西侧,建于1806(嘉庆十一年),殿面阔七间,两层,平顶,正中一间第二层凸出带平顶的阳台,略微强调了一下中轴人口,处理相当简洁。殿内中心部分空间高达两层,楼廊回绕。
文殊菩萨殿在寺西。狮子吼佛殿南,通面阔七间,三层。其第二层以下与夏卜丹殿同,但第三层平面呈向南敞开的凹字形,仍为平顶,总体形象较夏卜丹殿丰富。
白度母殿在寺西、续部上院东,它的形体构图与夏卜丹殿同,但通面阔为五间,高度则为三层,所以显得方正如墩。
经堂和佛殿之外,还有众多的活佛住宅,也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份。拉卜楞寺最盛时期,曾有三、四十座大的活佛住宅,其中嘉木样的府邪规模最大。
拉章是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府邪的专称,德容岗是原寺上、下二宫中的一上宫。德容岗位于时轮学院和弥勒佛殿西,续部上学院、白度母佛殿东。总平面呈刀形,东部为刀面,刀面北缘向西伸出刀柄,墓地总面积约1.4公顷。东部南缘正中设大门,门内有长40余米的南北向夹道通向名为图旦胞章的活佛经堂前院。夹道东、西有一些小院,为宫内一般僧侣居住或作马厩。
图旦胞章除作活佛自用经堂外,又是历代嘉木样举行坐床大典的地方。面阔达十一间,进深五间,三层,每层室内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图旦胞章底层地面几乎与前院第二层楼面平,它的后院又继续高起,与图旦胞章的二楼平。活佛自用的佛堂在图旦胞章北,主供如来佛。此佛堂并不与图旦胞章毗连,而且规模很大,故又称之为如来佛殿。如来佛殿建于一世嘉木样,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又在殿顶加建了歇山望金钢瓦小殿。通面阔九间,高三层,其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平顶上沿左、右、后三面建造的,呈凹字形平面,凹宇的左右部分仍为平顶,为了要使中部即加建的金瓦顶小殿屋顶突出于左右平顶以上,又采用重檐歇山。在此小殿的周围廊内设铜质转经轮95个,信徒绕此殿右旋触之不断转动。在金瓦殿之后,挨着山崖还接建一殿,为单檐歇山瓦顶,是护法殿。
供嘉木样居住的两座院落在如来佛殿西,即全宫的刀柄部分。内有会议室、会客室、居室、库房和仆役室等。它们以西还有一座小院属居住。这三个院落都是汉式建筑,多为楼房,采用硬山瓦顶。楼内有许多砖雕和汉式彩画。
德容岗的主要建筑都在后部高处,居高临下,次要建筑在前部低处。活佛居住的小院与经堂、佛殿邻近,联系方便。在这些小院前还有一个横长梯形小院,院西墙有旁门可单独出人,独立性很强,相当安静。德容岗的图旦胞章和它的前院,以及后面的如来佛殿,布局方式吸收了学院的做法,如来佛殿本身又吸收了弥勒佛殿及其它佛殿的手法,活佛居住部分则广泛采用了汉族建筑。
僧舍也是拉卜楞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份,是一般僧侣居住的地方,均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组成小院,每院居住三、四人。许多小院连成大片,以小巷间隔,小巷的尽头常以寺院中心的高大建筑为对景。
拉卜楞寺还有辨经坛、转经房、转经廊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转经廊共有500多间,从东、南、西三面围绕于寺的外围,廊门外敞,廊内装有几百个经轮。在廊的转角处和寺院的各人口处建有转经房,房中装有一个大经轮。寺外有圈环路,信徒可沿此路绕寺右旋回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