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善教昌盛愿辞》讲记
《格鲁善教昌盛愿辞》讲记——多识仁波切译讲
(一)前言
1、作者简介
《格鲁善教昌盛愿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的作者是贡唐三世丹贝仲美。贡唐一世根登彭措,是一世嘉木样大师的两大弟子之一,嘉木样大师学成以后,被蒙古王邀请到甘青交界处甘南来建寺,他的大弟子根登彭措也是一起来的。师父对根登彭措说:“你不能走,就住在西藏吧,以后会有更大的任务。”果然,过了几年以后,根登彭措就被选为宗喀巴大师50代的金座法_王,也就是宗喀巴大师的继承人,也叫“赛赤”,非常了不起。
贡唐第二世在拉萨转世,后来回到了他师父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甘南拉卜楞寺。第三世贡唐的学问超群,著作颇丰,当时就被称作是“在世的文殊”、“贡唐文殊”,或者也直接叫做“文殊大师”。
2、译释的意义
这个《格鲁善教昌盛愿辞》就是贡唐文殊大师所作。他的著作很多,但其中流传最广、最有名的就是这个愿辞。现在在国内,凡格鲁派僧人所在的地方,没有不念这个愿辞的。我们开佛教协会,包括全国性的佛教协会和各省市的佛教协会时,也都要念这个愿辞,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一直以来都只有藏文,而没有被译成汉文。这次来这里有点时间,我就特意把这个愿辞译成了汉文。希望这里以后能够建起一个宗大师的道场,让格鲁派清静的法脉在汉地得以弘扬。大家今后起码每天念一遍愿辞,虽然偈子不多,但这小小的愿辞却把宗喀巴大师从前世的发心到整个法脉的特点都包括在里面了。如果真正理解了愿辞的内容,也就理解了宗喀巴清静法流的特点,如果不理解这个愿辞,那就对宗喀巴的法脉还理解不够。
二)正释
1、宗喀巴大师前世的发心
虽是育养诸佛之佛父,现佛子像无量世界中,
奉持佛法发心真实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善慧胜王”就是宗喀巴大师,“善慧”是他的名称,藏文“罗桑扎华”翻译成汉文就是善慧。“胜王”是对佛的称呼,宗喀巴大师是第二佛陀,所以按佛的称呼来称呼他为胜王。 这四句偈是讲宗喀巴也是讲文殊的,宗喀巴是文殊的化身,所以从文殊的来历讲起。
文殊是育养“诸佛的佛父”。诸佛产生于智慧,文殊是智慧的象征,一切佛闻法、修心、成道都离不开文殊的智慧。有的也叫“佛母”,般若智慧也就是佛母。佛父、佛母都是一个意思,文殊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智慧的化身,叫做诸佛之父或者佛母。
文殊的世间圣地是五台山。过去我们说汉地是文殊的圣地、藏地是观音的圣地,为什么这么说呢?藏地自有了佛教后,人比较慈悲,历代的国王,就是主政的吐蕃王,也都是以观音的慈悲化身来看待的;汉地是文殊的圣地,受文殊的影响,汉人从来都很聪明,脑子很好。
汉地一般都说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作为度世显现的的身相来说,把文殊称做菩萨也可以。但文殊是佛,不是菩萨,他早就成佛了,佛经里面称做“第一佛”。没有文殊第一佛的话,后面的佛是不可能产生的,没有智慧是不可能成为佛的,所以叫做第一佛。文殊早已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以菩萨的身份来协助弘教。观音等八大菩萨都是这样的,他们早已都成佛了,是以菩萨的身份来弘教的,事实上都不是真正的菩萨。 显宗里说观音、文殊菩萨是化现的菩萨,真正的本体是佛。密宗里头直接就是观音佛、文殊佛,没有菩萨的说法。在佛经中,佛和菩萨是有严格的区别的,不能混淆。
一切佛通过智慧的育养才能成佛,所以文殊是育养诸佛的佛父。但他却发心显佛子的相,也就是显菩萨相,在恒河沙数般的无量世界中奉持佛法。文殊最早的发心就是这样的,以其发心的真实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也就是促使文殊转世的宗喀巴的胜教能够得到昌盛。
前世曾在自在顶佛前,发大心时佛与众佛子,
誉为大勇士之真实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前世”,不是指宗喀巴的这个前世,而是指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之前的自在顶佛时,在佛前发心的那个。那时,他就发心要在五毒盛行的浊世,度化难度之众。末法时代,五毒盛行的时代,众生难度。不是一般的难度,五浊恶世的众生的执着心很重,非常难度。宗喀巴就是发心要救度这些难度之人,用方便法门,最殊胜的性空见与密法来度众。
佛经中记载,当时发心的时候,佛和众佛子齐声赞叹,称他是“大勇士”。没有大勇士之心的话,度不了这些难度之众。这种的大勇士之发心,如同莲花中的白莲一样,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发心。 佛经中这种的记载由谁来印证呢?宗喀巴同时代,有一个红教大成就师霍察珠杰,神通很高,经常和文殊见面请教事情。后来,宗喀巴在西藏很有名,霍察珠杰就向文殊请教宗喀巴的来历,文殊亲自和他讲宗喀巴前世是怎么发心的,霍察珠杰做了记录后传了下来。这个大成就师那时已有六七十岁,他就去邀请宗喀巴大师并请求拜师传法,他说“我知道您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我请您来给我传法”。宗喀巴大师就专门到他那里去了,他们两个相互传了法。
为传见行纯真之法流,敬献水晶念珠给佛祖,
回赐法螺授记真实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宗喀巴是一个童子,他为了传见行纯真(性空见和菩萨行)的法流,敬献了一串水晶念珠给佛祖。水晶纯净、发亮,象征非常清净,表示需要有清净的法流。佛回赐给了他一个洁白的法海螺,并授记说“你将来会出生在西藏雪域,弘扬我的清净正法流。”
佛授记这事在《文殊根本续》中有记载,由霍察珠杰和宗喀巴的一个大弟子两人证明。宗喀巴的这个大弟子,年龄可能比宗喀巴还要大一些,他也是经常能见到文殊的。后来,法海螺也被找到了,就在甘丹寺的地底下被挖了出来。这个海螺是当时一个龙王献给释迦牟尼的,宗喀巴作为一个童子正在佛身旁发心,佛就把这个法海螺赐给了宗喀巴。当时,声闻舍利子就在身旁。佛还授记说,“你将来成佛的时候,名叫‘善眼佛’”。贤劫千佛中第十一个佛善眼佛,就是宗喀巴。 这两个四句偈,说明了宗喀巴大师在前世很早以前,曾在自在顶佛和释迦牟尼佛前,为传清静法流而发愿授记的情形。
2、宗喀巴法流的特点及愿辞
智见纯真远离常断边,止观纯真消除沉昏暗,
行为纯真严奉佛教诫,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智见纯真”,指的是龙树菩萨所解释的释迦牟尼佛的正见。《文殊根本续》里佛亲自授记,佛涅槃后四百年之际,会有个龙树菩萨降世,大乘教的正见因此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宗喀巴的正见就是龙树、月称的应成派中观见。阿底峡尊者说:“离开月称门,即无成佛法。”月称门是最殊胜的,缘起性空远离一切边见,是最彻底的无戏论正见。
沉、昏都是修止观中的毛病。沉和昏不是一回事,昏是意识混浊,一般都是打瞌睡;沉则有三种层次:轻微的、重度的、较严重的,虽有定但念力或说感知力不够,缺乏清晰度。菩提道次第论中关于止观讲了很多,沉昏不消除,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止观。真正的止观就是要消除沉昏暗,止和观结合才能显真智。仅仅是坐着什么也不思不想,没有任何意义,智慧不会产生出来,智慧不生,则烦恼也断不了。比如光线不照进房间,屋子里的黑暗不会自动消失。太阳出来,黑暗才自然消失,智慧具能断的力量,有了智慧才能断掉烦恼。如果没有这个能断的作用,什么也不思不想地在那里坐着的话,就是动物禅,动物冬眠三个月的时候也是什么也不想,那也是深定,什么都不知道。
“止观纯真”,就是要消除沉昏暗。这个纯真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弥勒、无著解释的《地论》以及《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弥勒五论中所说。无著也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予以授记的,预言说佛涅槃后九百年之际,大乘佛法遭到了破坏,此时无著菩萨会出来拨乱反正。
“行为纯真严奉佛教诫”,行为不要堕空、有二边。又,三乘佛法都是方便之法,不能割裂分别为好、坏或者说某法浅薄、某法高深,一切的教言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适合不同层次的修行。要按照菩萨的六般若四摄行来度化众生,严格按照佛的教诫来做。 智慧、止观和行为,这三者都是非常纯正的,不夹杂任何不纯洁的成份,这就是宗喀巴教法的特点。
广学多闻成为善知识,所学结合见行是贤者,
一切回向众利善德著,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作为宗喀巴的弟子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广学多闻成为善知识”。一定要学佛经,掌握佛理,不能盲修瞎练。不能像瞎子走路那样,应该高举智慧之灯,消除自己心中的愚暗。闻思修三种智慧依次产生,必须广学多闻,从学开始,先有正确的闻智,然后才有思智,才会产生正确的修智。
第二,“所学结合见行是贤者”。学了以后不要做口头的理论家,只是个空说的口头派是没有意义的。佛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心,所学完全结合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学一套修一套,所学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所学结合见行的人,叫做贤者。
第三,“一切回向众利善德著”。所学所做所修都是为了众生,如果没有这一条的话,会堕到小乘去。因此,无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要回向众生的利益,这也是宗喀巴教派的主要特点。以这样的回向来祈愿善慧胜王善教,希望得到昌盛。
了不了义并行而不悖,视为同一人之修行训,
心无偏执罪过自消失,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了义和不了义法,理解上是有不同的。了义就是不变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变的;不了义是权宜之法,是为了方便度某些众生而说的法,不能按照经典上的文字来直接解释佛经。 真实菩萨(也有译成“真实身”或“真实理”菩萨的),他在《解深密经》中问佛:您有时说有,说五蕴、三苦都是有的,有时又说一切都是空的,空和有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该如何来理解佛说呢?佛答真实菩萨:问得好!我是按照三性的有无来讲空有的,遍计性空、依他性有、圆成性有。三性里头两个是真实的,是有,只有遍计性是空的。
根据《解深密经》来分了义和不了义就很清楚。 所谓遍计性,是人的意识虚构的东西。事物本身是存在的,是依他性,一切事物都离不开因缘,有因缘就会产生果,因果是不可否认的。有为法都是依他性,人的心法也是依他性。圆成讲的是什么?在依他性上没有遍计性的成份,把人为的虚构意识消除了之后就证空,叫做圆成性。在唯识派来讲,圆成性就是空性。
弥勒五论中,前二论《现观庄严论》、《佛性论》是中观的论典,后三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是根据《解深密经》来讲的,开创了唯识派。唯识的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分很简单:依他性、圆成性不空,非空;遍计性非有;故非空非有。所以,分辨有和空,不能按照文字表面来解释,得按佛说的三性标准来衡量。
龙树菩萨整理研究大乘经典的时候,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他到龙地去看了《华严经》等龙藏,觉得经典从表面看上去非常矛盾,没有办法分辩,应该有一个解释佛经的标准。最后,他就用《无穷智慧经》来分辨,凡是讲空的就是究竟了义,凡是讲有的都是不了义,是权变之法。
这样一来,分辨了义和不了义就有了两种分法,以《无穷智慧经》或者《解深密经》来分辨。了义与不了义的概念,因为标准不一样,同一部经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佛经的解释比较混乱,原因就是这个。宗喀巴把《无穷智慧经》和《解深密经》都研究了以后,又对这两个标准做了解说,这就是《辩了不了义论》。论中所依的《解深密经》的解释,是依汉传佛教的圆测法师著的《解深密经疏》。宗喀巴大师非常欣赏圆测法师的解释,他对比了藏地的一些翻译解说,认为圆测法师的解释是比较好的,宗喀巴大师就以此为根据解释唯识。
后来,《辩了不了义论》成为了宗喀巴大师最有代表性的解经必备的武器。首先得懂得了他的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别方法之后,才能够正确分辩佛经中的了义与不了义,不能按经里边说的表面意思来说了义或不了义。佛经是佛因材施教所说,有时看起来经典本身有相互矛盾的说法,经典本身是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宗喀巴大师说,一定要用思辨的方法来解决。就是根据龙树中观或者唯识这两派的观点来进行思辨,来分辨了义与不了义。
有人说,佛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的。说明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不懂得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分方法。即使他是看的经典再多,离开了分辩了义与不了义的方法,他就没办法正确解释经典。
汉地过去对很多经典都研究得很深的,如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智者大师等都是中观见,后来又有了法相唯识宗。但是,再后来法流断了,有些人解经就是拿上一部经典,依经中片面只语来说佛法。如果一个人根基够,读经可以分辨了不了义。但,一般的人是没办法直接看佛经而释义的。
有人说藏传佛教不尊重佛经,这么说是不对的。藏传佛教对佛理的解释,依据的是龙树、无著以及历代大师的正确解释佛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研究了好长时间,而且无著是三地菩萨,龙树是八地菩萨,我们的智慧能超过他们吗?我们自己拿上原始的经典再来研究的话,那也太不自不量力了。
“了不了义并行而不悖”,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了义不了义经典,作为信仰佛教的我们来说,是并行不悖的。了义有了义的用途,不了义有了不了义的用途,不能看成是矛盾的东西或者任意取舍,这都是错误的做法。
“视为同一人之修行训”,佛的教言不单是对所有的人不矛盾,即使是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也不应该产生矛盾。凡是佛法都是有用的、都是好的,应该有这种观点。佛没有说错,如果说我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看法,那是我们自己理解错了。
“心无偏执罪过自消失”,佛说法是为度不同根基的众生,佛法没有不好,了解到这一点,对佛法偏执不敬的心会消失,就不会造孽。佛对不同层次的人说不同的法,三乘教法看起来有很多矛盾,小乘教和大乘教,或者大乘显教和密教之间,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多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统一的,并不矛盾。小乘是对初入道的弟子而言,等他们认识层次提高就不适用了,就要用大乘法来度,而更高层次的上等根基则可以用密法来度。
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教派之间,都有这种现象,都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人之所学都是很有限的,产生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就拿人的生活习惯来讲,汉地有汉地的生活习惯,所谓各处各乡风,在一个环境之中呆久了,换一个地方,吃、穿都不习惯,就是觉得自己家乡好,自己那里的风俗习惯才是正确的。有的人学佛也是这样,觉得只有自己学的教派才是最好的,对别的更有智慧的教派,不理解也不能诽谤啊,这样不好。你可以信你自己的,用智慧来分辩,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最好的修法。但不能排斥、反对别人,对佛法本身有好坏的区别,是非常不好的知见。宗喀巴大师这里就是说的这个问题,对各宗派应该平等尊重,不使自己对佛经产生任何的不敬。教内教外,都应该是这样,不能以一己之见来论好坏。
教法宣讲学习三藏义,证法身心实践三学行。
学问断悟成就均出色,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佛教分教法和证法两种。 教法就是经教,宣讲学习经藏、论藏、律藏三藏。通过学习经论和传统法律法规来开发智慧。 证法指的是身心的实践。没有证法的话,就只是教法上的皈依,也就是说只是表面上的口头上的皈依,还不是证法上的皈依。真正的皈依就是看你的证法,看思想、行为上体现的戒、定、慧三学和佛经上所说的是否一致。
教法和证法是不能分开的。 如果说只有证法没有教法,那这个证法究竟是否正确呢?很难证明。这就象盲人走路一样,既无地图也从来没有走过,只是凭感觉在走路。不学而修的人,就是这一种情况。所以必须要有教法,要学,闻思后再修,就不会走错路、弯路。 如果只有教法而没有证法的话,那就和世俗的学问没有什么区别。有的人说起来很有一套,但实际行动上却一点也做不到。
教法和证法的紧密结合,是宗喀巴教派的主要特点。提倡学修结合,反对盲目地修。认识层次高才能进入到高深的修法,认识层次达不到的话,根本是不可能证悟的。所以,必须要提高认识层次,提高素质,由严持戒律和智慧层次的提高,才能进入证法的修习。
“学问断悟成就均出色”, 宗喀巴教派要求的弟子就是这样的,不但要有出色的学问知识,而且断悟成就也出色,就是修心修得很好。宗喀巴大师纠正了藏传佛教也是整个佛教界过去存在的偏的问题,有的只讲证法不讲教法,有的只讲了义反对不了义,有的只讲正见不讲止观,有的可能修证功夫不错但思想行为不检点。为了防止这些各执一端的现象,宗喀巴大师把这些都进行了重新的整顿。咱们学佛的人,应该有文化,掌握佛教的理论,正确地遵循佛法来修。不能只听片言只语,否则不会修出什么结果。
外具声闻戒风心和善,内修生圆瑜伽悟境深,
显密二道结合互为用,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外具声闻戒风”, 外表上讲究要像声闻一样严守戒律,具清静戒风。外在的僧戒,虽然是修密,但是为了符合大众的要求,要求持守。这就是宗喀巴教派的内外结合。 本来,声闻是反对密教的,过去藏地有些密教徒也反对声闻的条条框框,认为只是表面的一种做法,真正来说是修不成的。 实际上,佛根据不同层次讲法。比如对小学生,他就给你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对中学生就说中学课程,对大学生就讲大学课程。你在什么层次上,就用什么样的法。层次低的人,很容易接受戒律方面的东西,接受不了其它,他有很多的执着,只能给他传声闻层次的法。声闻主要就是以戒律为主,修定修慧,自我解脱。所以,菩萨戒中有一条,给声闻讲空理犯戒。对层次不够的人,空法也不能讲,他会错误地以为,善恶都没有了,我可以什么都不管,只修智慧就可以证悟。这就把佛教的整体性给破坏了,所以不能讲,当时对声闻弟子就没有讲空法,空法是密法。
佛的二身成就,必须是福慧双修,要把修福行善和自己止观的修法等结合起来修,单独地只搞一种是不行的。只修福,福报很大,但成不了佛,因为悟不了;只修慧,可以悟,但也是成不了佛。色身和法身,是修福修慧的結果,二者缺一都不是佛。因此,“外具声闻戒风”是很重要的。
声闻戒,就是僧人的别解脱戒。大乘僧人外修声闻戒,內修菩萨行,大乘菩萨戒中包含了别解脱戒。如果不讲利众,纯粹就是声闻的戒律,沙弥戒、比丘戒等,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修法,自己修的很好,但是对众生没有什么用,心胸很狭窄的人只能修这种,他没有广阔的菩萨心肠,所以修不了大的法。大乘和尚的戒律是菩萨戒,在声闻的戒律上又加上了利众的成分,才成为大乘的教法、大乘的戒律。
“外具声闻戒风心和善”,就是思想作风和行为如律里所说,待人和气,不骄傲,有慈悲心,人际关系好,让人见了以后有亲近感,能肃然起敬。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这样的僧人很少了,佛法被轻视和被严重破坏,戒律不能够被清净持守。有的寺院成了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的寺则纯粹是为了挣香客、游客的钱而建,僧人们在庙里面就是为了吃饭,修不修法都无所谓。
我曾遇见过一个兰州的年轻僧人,他来问我:“请问该如何修法?”我问他是什么时候出家的,他说已出家二十多年了。我说你出家都二十多年了,怎么修法还不知道吗?他说我们出家,当时就是因为生活上过不去,听人说到寺庙里还可以混一口饭吃,所以才到寺庙的。我问“你进寺庙后没学过经吗?”他说没有学过,从来没有师父给讲过经。“那你们每天都做些什么?”他说就是学了每天念课诵,里面的经典也必须会背会念,天天念,念了二十年,但是根本不知道经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 他说的是真话,我觉得他真是很可怜,出家二十几年,但却连为什么出家都不知道;既出了家,除了念诵外,对佛法是什么都不了解,这样的僧人怎么能证呢?象这样的僧人,就是人们说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恐怕在汉地有很多,藏地也是有的。
持戒是一种修证,但是光靠戒律是不行的,我们要靠智慧解脱,要有大乘教精神。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寺院应该重视学习。我希望今后这个寺庙能把学习班搞起来,经常讲经说法,让居士们来了以后能够听到佛教的道理,能够让不信的人也能够听一听,看看佛教好不好,佛法的殊胜处在哪里,逐步地推广佛的正法。
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不正确的看法,我们不讲佛教,怎么能够消除这些错误偏见呢?如果僧人不懂佛法,居士们也不懂佛法的话,人家问:“你们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你光说因为清净就能行吗?清静是什么东西?怎样才算清静?你能说清楚么?没有佛教知识,连“清静”这两个字你都解释不清楚。清静,不是说我们的外部没有什么声音,没有人干扰,这只是身体的清静,而不是心的清静。如果你住在寺里却仍然想着家里的事情,虽然在这里念经,但是还想着世俗的事情,心又怎么能清静下来呢?根本没有清静。
“外具声闻戒风心和善,内修生圆瑜伽悟境深”,宗喀巴教法除声闻的戒律外,还有大乘显教的六度万行,再加上密宗殊胜法的修持。“瑜伽”,实际上就是“止观”,只不过是用密法来修持止观,而不是像显宗那样的专修止观。专修止观未偿不可,但是比较困难,不好修。而通过三密相应的佛身观想,就会很快得到定、得到正见,非常殊胜,所以说是:“内修生圆瑜伽悟境深”。
“显密二道结合互为用”,显密不是矛盾的,显教是基础,密教是究竟。密教靠显教的力量,来提高个人的层次;显教靠密教的力量,缩短修行的路程。密法有很多的方便法门,把三个无量劫的修行缩短到几生,或者一生就可以成就。 有的人把显密二道看作是相悖的东西,事实上并不相悖。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思想上就可以统一起来;达不到这个层次的人,就始终感觉合不到一起来,因为他的偏见太多。有些人,因为自己的思想上偏见太多,就说密宗的坏话,诽谤密教。归根结底,只能说明这种人根本就不是修学密法层次的人,所以他们有看法并不奇怪,我觉得非常正常。
人的层次不一样,看法就会不一样。就连动物也是各有各的不同,肉食动物吃肉,草食动物吃草。现在,对密法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一点也不奇怪。 在汉地,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密法。唐朝的时候,曾有过好几个大师传密法的,但却没有传无上密。为什么呢?就是汉地当时没有无上密的缘分,接受不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世俗的成见太深。现在,台湾有人在讲经典的时候,就抱着成见攻击密法。这并不奇怪,他们对密法根本就不了解,接受不了。对这些人该怎么看待呢?我觉得是缘分的问题,无法勉强。修什么法,根基很重要。根基就像种子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粮食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什么样的粮食,撒下稻种不会长出麦芽,种麦子就会收获麦子。
要提高层次,接受密教的观点,须下功夫打破很多的偏执,就是佛教所说的“破执”。宗喀巴大师说,成佛容易,得密法难。一个人如果得到了密法,成佛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个人很不容易得到密法。得到密法是比成佛还要难的事,可见密法的珍贵程度无比。 “显密结合”是宗喀巴教法的最大特点,是格鲁胜教的最殊胜之处。
因乘之中所示性空理,果乘方便为用大乐智,
双合运用八万法精华,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因乘之中所示性空理”,“因乘”指的是显宗,显宗里的“性空理”是最高的。所以有“见性成佛”一说,认为悟了“性空”就可以成佛了。但事实上见性不等于成佛,小乘罗汉就是见性的罗汉,但离成佛还差得很远。成佛需三个无量劫修福,悟了空之后若不修福,仍然成不了佛。所以,小乘罗汉如果看到大乘教理的殊胜,想成佛的话,还要从大乘教的初级阶段修起,补足福德资粮,从资粮道逐步补到加行道、一直补到第七地的时候才和大乘七地菩萨的境界一样。
“果乘方便为用大乐智”,“方便为用”是修佛的报身和化身的殊胜方法。 没有报身和化身,就没有办法度化众生。同时,佛本身具色法二体。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思想是离不开的,没有身体的话也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话也就没有身体。我们的身体将来要转化为报身和化身,我们的思想意识要转化成法身。比如说佛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佛的报身就像太阳本身一样,如果没有太阳本身的话,阳光也就无从发出;如果没有光的话,就不能叫做是太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光的情况下,太阳也就不能成立。所以,有形的报、化二身要和无形的智慧、慈悲、能量等结合起来修才能成佛。
果乘的方便就在修有形的身体方面,不需要三个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来修,用很短的时间甚至仅用一生,就可以修成佛的报身和化身。这种“方便为用”修色身和化身和佛的智慧法身的最殊胜的办法就是“大乐智”,用大乐智的办法可以修成佛的法身,同时修成佛的报身和化身。
“双合运用八万法精华”,“双合运用”是指“性空理”和““大乐智”紧密的结合。大乐智和性空见或者性空理,是显宗和密宗的两个核心。显宗的核心是性空理,密教的核心就是大乐智。“八万法”,也有说是“八万四千佛法”,经论里头说法不一致,有两种说法。有说八万四千法是对治烦恼而说,对治贪的有两万一千法,对治嗔的有两万一千法,对治无明的有两万一千法,综合对治有两万一千法,共有八万四千法。也有不是按法的内容来分,像“毗婆沙”是按照佛经的句子多少来分;也有按照经书的数量,也就说本子的多少来分。八万四千法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方法,也有表示一切佛法、佛法很多的意思,并没有具体的分类。但是,八万法归结到一块,就是显法和密法的核心,也就是性空理和大乐智的结合,这是八万法的精华。
三士之道护法神总主,速效怙主毗沙阎罗等,
无数守誓护法施威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总主”以这三个为主:
一个是“速效怙主”。速效怙主是说效应非常快,只要念诵,有一个意念的时候,这个护法神就马上见效应。护法有有几十种之多,速效怙主就是“六臂怙主”,他是观音的化身,是一切护法之主,是上士道的护法。
第二个是毗沙门。就是四大天王里头的“北门天王”,他是“财宝天王”,是中士道的护法。
第三是阎罗王。阎罗王是下士道护法的代表,主管人天乘的善恶。一般是以鬼王的面目出现,阎王判善恶。
阎罗王同时又是宗喀巴教的特殊的护法,他是文殊的化身。我们黄教的法流,上师、本尊和护法都是一致的,上师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转世;本尊大威德金刚是文殊的化身;阎罗王又是文殊所化。 其他还有像吉祥天母等等无数守誓护法。“守誓”就是有誓言,在过去佛前发过誓“从今以后,世世代代护持正法”,如吉祥天母曾在护光佛前发誓,有的则是在释迦牟尼佛前发过誓,要守护佛法。
护法有出世的护法和在世的护法两种。
出世的护法就是像上面所说的速效怙主、毗沙门、阎罗王以及吉祥天母等,他们本身是已见性的地上菩萨,是出了世的,有的是一地、有的是二地、有的是八地等等。“怙主”的表现是十地菩萨的化身,但他本质上是佛。 还有山神、地方神等也属于护法。在藏地,各地有各地的护法,各教派有各教派的护法,就是依靠地方上的神的力量。比如关公,在过去汉地的就很有名,皇宫里的那些国事,都必须要供养关公。
五世DL的传记中记载:五世DL第一次受顺治皇帝邀请到北京去的时候,大概是到了热河一带,快近北京的时候,有一队人马来朝拜,为首的一员大将,面红如枣、身穿绿衣、金铠金甲,见面礼拜回应后也就走了。等到了皇宫,皇帝接见五世DL时,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来联欢。招待会上,所有的大臣都一一被引见,独不见路上相迎的大将。五世DL就问皇帝,说起其人的样子,方知是关公显灵,并非是当朝的。从此以后,就把关公作为护法,在皇宫里立了起来。
像关公这些了不起的护法,还有山神地祗等不是超世的护法,他们是世间的神,是世间护法。虽然他们还没有开悟,但是他们发心要保护佛法,所以应该受到佛教弟子的供养。这些神灵他们喜欢佛教、信仰佛教,有很大的神通法力,会帮助佛教弟子消灾,供养他们对弘扬佛法有好处。
顺便说一下,世间护法不能作为三宝来供养,佛教弟子不能信仰世间的神,这个需要区分清楚。但是反过来说,佛教里头有很多世间的神,如因陀罗、大梵天等都是,玉皇大帝就是因陀罗,大梵天和因陀罗是佛教的两个护法。祭祀、供养神鬼与敬神鬼是有区别的,我们对于那些好的、不做坏事的或者有利于佛教发展的神鬼,都可以给他们供养,让他们都发挥守护的威力,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但愿善德法师长住世,贤慧持法之士遍大地,
助教施主安乐财运旺。善慧胜王善教得昌盛。
“但愿善德法师长住世”,这个“善德法师”不仅是自己的上师,而是所有的善德法师,不分教派的,所有的汉传、藏传的弘扬佛法的法师,希望他们能够长寿、长久住世。
“贤慧持法之士遍大地”,“贤”就是德行清净,道德品性好;“慧”就是智慧,有知识、有才能、聪明智慧;愿德才兼备的修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弟子充满大地。
“助教施主安乐财运旺”,佛教的兴盛要依靠世间的施主,国王和政府等的帮助,佛在世的时候就有六个国王是佛的施主,建寺、供僧要依靠助教施主的赞助。所以我们愿赞助佛教的一切施主以及他的家人平安快乐、财运旺盛,使得善慧胜王善教得昌盛。
(三)结语
现在,我把这个《格鲁善教昌盛愿辞》完整地念一遍。以后大家就可以每天都念,会有很多的益处:一是帮助明白教理,二是大家应该发愿昌盛这样的清静法流,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发心、尽量地做宣传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